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36114708525839

    梅寒 男孩兒在客廳裡玩球。

    客廳的博古架上放著一隻美麗的花瓶。

    “咚”一聲,男孩兒手上的球就結結實實砸到博古架上,那隻花瓶被砸得一歪,打了兩個轉,落到地上,碎了。

    媽媽還沒有下班,男孩子悄悄潛進媽媽的書房,找來膠水,一塊一塊將那隻打碎的花瓶重新粘起來,又放回到博古架上。

    可那隻裂痕累累的花瓶,媽媽一進門就發現了它的變化。

    餐桌上,她裝作不經意地問:“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 男孩子的心開始“咚咚”狂跳。

    “不是,是我們家貓打碎的。

    窗戶沒關好,貓從窗戶裡跳進來,又跳到架子上,把花瓶碰到地上。

    我把它們粘起來。

    ”男孩子很為自己的聰明機智而驕傲,媽媽居然相信了他的話。

    因為她聽過他的解釋,就從屋裡捧出了一盒巧克力。

    那可是平素媽媽輕易不給的獎品。

    “孩子,媽媽要為你今天做的事獎勵你三塊巧克力。

    第一塊,因為你出色的構思能力。

    你說貓從窗戶裡跳進來又跳到博古架上把花瓶碰下來,這個理由聽上去非常合理。

    但只能說是你虛構。

    因為媽媽出門前把窗戶關得死死的,貓根本無法從窗戶裡跳進來。

    大膽開發你的想像力,媽媽相信將來你可能會是一會出色的小說家。

    第二塊,因為你出色的修復能力。

    你用膠水把那隻碎了的花瓶修復得非常好。

    但我們明天還是把它送到專業的維修店去,讓他們看一下,是否還能修好。

    因為那些膠水只是粘合紙質的,要想修好花瓶可需要專業的膠水才好。

    第三塊巧克力,媽媽向你表示道歉。

    作為媽媽,我不應該把花瓶放在容易被摔碎的地方,我忘記了家裡有一個熱愛體育運動的男子漢,希望你沒有被嚇到或者砸到。

    ” 男孩子低下頭,輕輕走到媽媽面前: “媽媽,我錯了,不應該得到你的獎勵。

    ”“你應該得到的,現在媽媽再給你加一塊,因為你的誠實!”打碎了一隻花瓶,說了一次謊,男孩得到了四塊巧克力的獎賞。

    男孩和幾個孩子在姑媽家的客廳裡追逐嬉戲。

    桌子上站著一隻美麗的花瓶。

    “咚”的一聲,男孩子把桌子上的花瓶碰掉在地上。

    在屋裡的媽媽聽見聲音跑出來,看到幾個孩子嚇得蒼白的臉。

    “?是你麼?”媽媽問男孩兒。

    “不是我。

    ”其他幾個孩子異口同聲地回。

    “不是我。

    ”男孩子怯怯地附和著說。

    “哦。

    ”媽媽沒再追究下去,她彎腰去掃地上的碎片。

    媽媽卻從那天開始起,不斷地給男孩子講故事。

    講古今中外有關誠信的故事。

    男孩聽著那些故事,心裡越來越難過,最終眼淚掉下來。

    他跟媽媽承認,那天的花瓶是他打碎的。

    那一次,媽媽表揚了他,還幫助他給姑媽寫了一封信,向姑媽承認了錯誤。

    男孩子在客廳裡玩。

    桌子上放著一隻美麗的青花瓷瓶。

    “咚”一下,瓶子被男孩子碰到地上,碎了。

    男孩子面對一對碎片,嚇得手足無措。

    最後,他還是悄悄將碎片收起來,放到一個大人輕易看不到的角落。

    媽媽外出歸來,一眼就看到放花瓶的地方空了,地上卻殘留著一兩塊小碎片。

    “花瓶呢?是不是你把它打碎了?”媽媽氣呼呼地將躲在臥室裡的男孩拖出來。

    “我不知道。

    我沒看見。

    也許被誰拿走了。

    ”男孩子嚇得臉都黃了,拼命找理由解釋。

    “說,你怎麼把它打碎的?小小年紀不學好,做了錯事還撒謊!你真讓媽媽失望!”媽媽手上的雞毛撣子已經高高揚起來。

    男孩子“哇”一下哭了。

    上面三個有關“花瓶打碎了”的小故事,發生在三個不同的家庭。

    面對一隻被打碎的花瓶和一個撒謊耍小聰明的孩子,三個媽媽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第一個小故事裡,是一位法國媽媽,她沒發火,沒動怒,只用四塊巧克力,就讓孩子明白了誠實做人的道理。

    那四塊巧克力,看似是獎勵,實則是一種嚴厲的教誨。

    相信會讓那個孩子銘記一生一世。

    第二個小插曲發生在俄國。

    那個打碎了花瓶的小男孩叫列寧,後來的偉大無產階級革命領袖。

    在發現孩子撒謊做錯事之後,列寧媽媽沒有動怒,更沒有當場拆穿孩子的謊言,卻用和風細雨般的仁愛與耐心,吹開了孩子心頭那朵誠信的花蕾。

    第三位媽媽,相信我們一定不會陌生,在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中國媽媽會選擇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舉起雞毛撣子的時候,她並沒意識到,那一刻,碎了的不只是一隻美麗的花瓶,還有一顆童稚的心。

    天下父母一般心,相信每一位母親都是懷著百分百的愛去對待自己的孩子的,可僅有一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

    有時候,愛,更需要智慧。

    此文已發《婦女》2010年11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園林綠化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