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刀令
-
2 # 覃仕勇說史
答:關於乾隆帝的“詩才”,近來成了人們揶揄和取笑的佐料。
大家都說,你乾隆每天玩命一樣地寫詩,一個人寫了四萬首,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寫詩最多的人,但是結果怎麼樣?全是臭屁詩,成了個全民笑話。
但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一個人愛好寫詩,總該不是什麼大過吧?
他寫了詩,就算他有意賣弄和炫耀什麼,也不能說是什麼大惡吧?
他又不強制您捏著鼻子天天讀、天天背,真的沒什麼。
想想看,一個人能在時間、精力都相當有限的前提下,能夠寫出四萬首詩,而且,沒有誰強制他這麼做,寫詩不帶任何任務性;也不是為了賺稿費;不是為了升官發財,這說明了他對寫詩是真心的喜歡。
所謂“情之所至,詩無不至”是也。
我並不是想為乾隆辯白什麼。
是的,乾隆寫詩,很多是信口就來,寫下來了,又缺乏賈島、李賀等人“吟安一個字、拈斷數根鬚”的“推敲”精神,很多是大白話、口水詩。
但這些口水詩,總比現在很多人推崇的“穿越大半個中國去怎麼怎麼你”、“不能容忍便後不衝便池的人”之類,要強一丟丟吧?
隨便舉一首乾隆即興作就的口水詩,大家共賞一下,或者真不想您想象中那麼不堪。
看,就是大白話,語言質樸,不加雕琢,卻把放牛兒童的情趣、野趣勾劃得活靈活現。
老實說,各種文學題材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都是有鮮明的時代性的,如先秦勝在散文;兩漢重於大賦;爾後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詩歌的發展鼎盛期是唐朝,別說乾隆只有一首詩被收入小學語文課本,到底又有多少個明、清詩人的詩可以收入小學語文課本?
和乾隆同時代的紀曉嵐?劉墉?還是沈德潛?
大家都稱讚紀曉嵐、劉墉、沈德潛這幾個人作的詩好,是大詩人,大學問家。
是的,他們的詩才都比乾隆強。
甚至,還有很多段子說,這首著名的“一片兩片三四片”的前三句是乾隆寫的,第四句卡殼了,是這三個人中的一個救急,幫他補上的。
這其中,說是沈德潛代作的最多。
清末民初天嘏所著的《滿清野史》就有提到:沈德潛經常幫乾隆補筆、甚至捉刀。後來沈德潛告老還鄉,將這些詩收錄在自己的詩集裡。結果觸怒了乾隆,慘遭罷祠奪諡,墓碑被推。
但是,查《清史稿》可知,沈德潛死後被追罪,是他為徐述夔的悖逆詩集做了不當的序言所致。
乾隆本人有時雖然以吟詩矜誇,但當面對諛臣奉承上“金聲玉振、函蓋古今”“神龍行空、瞬息萬里”之類的頌詞,乾隆也覺得讚譽過當,有些難為情,連說自己的詩是“拙速”,也就寫著玩兒的。
乾隆也承認,自己的許多御製詩,“或出詞臣之手,真贗各半”,但自己“亦不欲與文人學士爭巧以轉貽後世之譏”。
與沈德潛爭詩而追沈德潛之罪,斷不至於。
-
3 # 教育夢想合夥人
以前在編班的《優秀作文選》時,有一個學生的作文沒有入選,問我為什麼,我就問他,你知道中國古代寫詩最多的皇帝是誰嗎?他說不知道。我告訴他:是乾隆,作詩4萬多首,有人統計過,他現存詩作共計 43584 首,幾乎抵得上一部《全唐詩》,除了童年的時期不算,差不多一天兩首詩。他就一首詩《飛雪》入選我們的課本。學生聽了一直在笑,說:“他作為皇帝寫這麼多詩,才一首入選,好爛哦。”當然,這詩入選在人教版時是作為正式課文的,到了部編版教科書,有了改變,不是作為典範讓學生學習的。
沒想到,還給這學生說對了,乾隆寫的詩算得上是“爛”。有人是這麼說乾隆寫詩不怎麼樣的。
1.濫用虛詞。
錢鍾書的《談藝錄》做過專業的點評。錢鍾書指出,乾隆詩的技術特徵包括好用「當句對體」、對仗糾纏堆砌等。而他對乾隆最激烈的惡評,則針對著其濫用虛字的毛病:「清高宗亦以文為詩,語助拖沓,令人作嘔」;「兼酸與腐,極以文為詩之醜態者,為清高宗之六集。」傳統文學中的「虛字」「語助」,是指文章中無實際意義、用於強化情感和邏輯關係的字詞,如之、乎、者、也、其、或、所、以等等。在中古之前,最常見於史傳、策論、序跋之類的散文文體。乾隆寫詩極愛用散文句法,晚年詩幾乎無一不用虛字。但這種技巧運用與語言美感完全不搭邊。
2.無意境。
中國古詩最歷來以意境營造見長,詩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更蘊含詩人對世界、社會和人的獨特思考,成為世界詩林的獨美風景。乾隆寫的詩如記流水賬,意境幾乎沒有或者不深。
3.套路量產。
有人這麼說乾隆這特點:“他發來發去的感想,無非是勤政愛民、謙虛自省、關心民生等固定套路,內容單調無聊,句法又爛俗拖沓,再加上一天幾十首的批發產量和自我感覺良好的姿態,實在很難不遭人嫌棄。”
這麼爛的詩當然是無法有更多的詩作選進去。教材選文是很嚴格,要求很高的。以部編版語文教科書為例,課文選篇更加強調四個標準: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適當兼顧時代性。新教材重“守正”的立場,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和適宜教學。整個小學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4篇。中國詩歌燦若星河,乾隆還有一首選上已算不錯的了。當然,部編版選乾隆的《飛雪》時不再做正式的課文來選,而是選進了一年級語文上冊的“學習園地”作為練習——用這詩來做謎面讓學生猜。可見,這種選進來,和作為課文來教是有很大差別的。看來編者還是知道乾隆這《飛雪》是啥水平的。
《飛雪》顯淺易懂,很適合一年級的小學生學習,這也是充分利用了這首詩的特色,如讓學生仿寫,知道自己寫的和皇帝寫的差不多,對鼓舞學生的學習信心還是很有幫助的。
-
4 # 若愚詩詞
乾隆皇帝共寫了41863首詩,只有一首“飛雪”被入選小學語文課。說明乾隆的寫詩水平並不高。有人懷疑他抄襲別人的。
-
5 # 韓其潭5296
乾隆帝活到89歲,是最長壽的皇帝,也是詩人中產量最多的一位,一生寫了四萬一千八百首詩。他才思敏捷,作詩迅速。有時一天寫十幾首,其作詩數量竟與流傳下來的全唐詩相比擬,其數量之多,創作之勤,令人驚歎。
除了寫詩迅速,對於詩的內容也是十分廣泛,包攬萬千。比如,有記述各地收成和賑災救荒的詩篇。有外出旅遊,園林興廢沿革的詩,也有歷史題材的詩。但是乾隆一生作詩4萬首,卻只有一首選入小學語文課本。被入選課本的《飛雪》這樣寫道: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據說有一年的隆冬時節,寒風凜冽,乾隆帶著大臣們在御花園賞梅,突然漫天雪花冉冉飄落,乾隆即景創作:“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詩興正濃的乾隆,卻沒有收尾的意思。一旁大臣都被驚呆了,如何收尾呢?隨即有位大臣報告:想助助興是否可以?騎虎難下的乾隆當即批准,於是“飛入蘆花都不見”名句由此產生。後來,便被選入了語文課本。
可能是這首詩比較簡單記憶,朗朗上口,適合小學生吧!
-
6 # 腳踏一枝梅
清高宗乾隆帝名弘曆,號稱十全老人,有"康乾盛世"為證,文治武功皆“高"啊!
寫詩是乾隆(年號)帝的最愛,在89歲的陽壽裡,共寫了4萬多首詩,堪稱史上寫詩最多的華人,平均每天兩首詩,我的乖乖!數量第一,質量嘛太次了,入選小學課本的《飛雪》,未句神來之筆"飛入蘆花都不見",還是大才子紀曉嵐幫襯來的。就詩才來說,乾隆可用平庸兩字形容,他就是一個愛附庸風雅的文藝青年!
-
7 # 未來美學研究
乾隆皇帝一生活了89歲,當了60年皇帝,3年太上皇,自號十全老人。他一生酷愛寫詩,寫了41800首詩,一人寫詩的量快要趕上全唐詩了,全唐詩2200位作者不過寫了48000首詩,但是乾隆皇帝這四萬餘首詩中,我們耳熟能詳的只有一兩首而已。
儘管乾隆愛好寫詩且“產量巨大”,但所有的詩中,僅只有一首詩被選入了小學生的語文課本之中,就是那首《飛雪》的詩:
一片一片又一片
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飛入蘆花都不見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發現,只有最後一句才能稱得上是點睛之筆,其他三句就好似在數數一樣,但唯獨這句點睛之筆不是乾隆自己寫的,而是他的大愛臣紀曉嵐給新增的,乾隆作詩雖然備受嘲笑,不過一生筆耕不輟,能作詩四萬多首。並且幾乎不間斷,倒是一種難得的品質。不過由此也可看出,乾隆爺在作詩上果然沒天分,勤也沒能補拙。
入選小學語文課本和詩詞好不好沒有太大聯絡,首先小學語文課本有侷限性,首先要面對的是小學生綜合接受能力還有詩詞是否有超出小學生範疇的內容。比如蘇東坡十年生死兩茫茫,這麼好的詞是不可能入選小學課本的,因為大多數小學生肯定是無法理解的。但是鵝鵝鵝這種簡單易懂的雖然寫得不算很好,但是也是小學課本的首選之一。所以詩詞的多少好壞和入選小學語文課本沒有直接關係,最大的關係還是其中的字是否生僻,是否能讓小學生理解和接受,詩詞的內容是否符合小學生學習。
儘管乾隆皇帝本身寫詩水平一般,但因為多年皇家氣度的供養,他還是具備一定藝術修養的,而且能進入小學課本的詩歌很少,但是他卻能夠得到這樣的機會,說明他本人還是不錯的。另外,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一年只有365天,一百年就是36500天,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一天寫一首詩,一百多年也才能寫出三萬餘首,因此,從數字方面計算,乾隆是一位勤奮學習的君王,這點值得後人以此為榜樣。
-
8 # 出山虎282
前面一千多人回答得很精彩,在此,有些觀點我就不重複了,浪費人家時間,等於是犯罪。
清朝乾隆帝壽89歲,一生作詩4萬餘首,流傳現在的佳作不多。原因是他寫的詩很多,但其精品詩詞就不多。這一首《飛雪》為什麼被中國小學語文課本選入呢?就是因為這首詩很適合小學生的心智和其吸納相應的知識點的原因。
從古至今,詩詞海洋名詩名詞眾多,浩瀚無垠。但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詩詞就屈指可數了。原因有兩個:一是適應小孩朗朗上口的有益兒童趣詩的不多;二是大家名人寫童趣的詩詞又是鳳毛麟角。所以導致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名作很少,但是也是有的,比如,鵝、鵝、鵝這首詩。乾隆詩中只有一首入選小學語文課本,是因為這首詩恰恰符合我說的上述兩個觀點。
具有諷刺意思的是,這首詩還不是乾隆一人完成的。該首詩最後一句是宰相劉羅鍋所作,也是該首詩的點晴之筆,堪稱完美!
-
9 # 土右鍾海濱
乾隆一生作詩4萬首,只有一首選入小學語文課本。怎樣看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尊重歷史,然後正確看待。
乾隆皇帝(名叫愛新覺羅•弘曆)在其人生歲月中,共計寫下了4萬多首詩。當然,其中很有可能部分詩作並非出自他的手筆,卻都署了乾隆的名字,收錄在他的名下,自然就是他的作品了。乾隆可以算一個勤快的詩人,卻不是一個優秀的詩人,因為那些詩歌的質量真的不高。也就只有一首收進了課本,而且還是小學課本。這首詩就是《飛雪》
飛雪
(清)愛新覺羅•弘曆
一片一片又一片,
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首詩的前三句詩辭藻幼稚,看起來就是敷衍地堆砌詩歌。最後一句點石成金,讓人聯想到雪花漫天飛舞,然後又落入到大片的蘆花叢中不見蹤影的美景。
說到這首詩,還有一段故事,據說最後一句並非出自乾隆的手筆。傳說是劉墉、紀曉嵐以及清朝詩人沈德潛其中一人所寫,說法不統一,總歸不是乾隆寫的。大體經過:乾隆在一次南巡到達杭州的時候,遇到大雪天氣,乾隆看著漫天飄過的雪花,一時技癢要寫詩。乾隆順口唸出來前三句,可是在寫最後一句的時候卻卡殼了。後來就是上面提到的三位大臣中的一位站了出來,替乾隆解了圍。
這位大臣先是吹捧了乾隆一番,然後又向乾隆請求說,皇上的詩歌意味深遠,剛好自己也起了詩興,能否將這第四句賜給臣來續接。乾隆皇帝一看有人來結尾,於是連忙恩准,這最後點睛的詩句就這樣創作出來了,乾隆的作品也就成功了。
這首詩很受小學生們的喜愛,因為這首詩實在是太簡單,小學生們都覺得這首詩是真的很好背誦。這樣容易背誦的詩歌適合小學生學習的特點,當然小學生就非常喜愛了。
-
10 # 樹梢之陽
如此高產又如此平庸的詩人,而又偏偏是一個國家掌握絕對權力的皇帝。在他治下的文化人是悲哀的,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是最好的,即使有水平超過他的詩作肯定會受到他的打壓(本來封建社會有避諱一說),那麼清朝沒有特別傳世的詩作和偉大的詩人,應該是跟這位皇帝脫不了關係的。
有這樣的皇帝,那麼那麼多“文字獄"應該許多是冤枉的,這位皇帝的詩作如此平庸,那對文字作品的理解能力也應該高不到哪裡去,理解不了還好,讓他曲解了那就慘了,只有“文字獄"的份了。怪不得那時那麼多“文字獄”。
一般老百姓有點表現欲,描描寫寫,自誤自樂就好。如果象此皇帝如此大的表現欲,把自已的拙作當精品流傳於世,那留下的是笑話。也可以評為昏君。
回覆列表
乾隆皇帝,除了詩詞是中國曆代皇帝中不可比擬之外,而且還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享年80歲以上,極其少有的幾位皇帝了!除了乾隆,歷史上還有的就是:
梁武帝蕭衍,享年85歲,在位48年。
宋高宗趙構,享年80歲,在位36年。
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1歲,在位35年。
縱觀乾隆的一生,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光記載他言行的《清高宗實錄》就有1500卷,據統計,共有13580136字,而且還沒有把標點符號記錄在內。
他一生主要的功績我總結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八點,分別為:主持編修《四庫全書》、《滿文大藏經》等維護、興建皇家園林,(包括圓明園)在內貢獻詩文才華,一生寫了共計42613首詩詞蠲免天下錢糧統一整個南疆完善治理西藏修砌浙江海塘中華各族一統那麼應題主要求,我們就來談談他的第三點成就,“詩文才華”。
談到乾隆的詩詞文章,我們首先最熟知的就是小學課本上學的一首《飛雪》,見下圖☞此詩,內容通俗易懂,結構短小精巧,最後一句卻略帶禪意。這種詩可以稱為逆輓詩,或者抑揚詩或者雅俗詩,一開始看,略微覺得有些粗俗,從全詩來看,前面的只是一種鋪墊,最後一句才是點睛之筆,讓人耳目一新。
這首詩被選入小學課本,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通俗易懂,又好背誦。但為何乾隆一生寫的42613首詩中,為何卻只有一首被選入教材了?個人認為有以下兩點。
首先乾隆帝不專業,只是個業餘詩人
縱觀乾隆一生,以一人之力,創作詩詞的數量竟與流傳下的全唐詩相彷彿。其數量之多,創作之勤,平均每天都達2到3首(小時候年齡除外),實在不得不讓人敬佩。
但量多並不等於質好,乾隆作詩已然成為了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自己也說到:“幾務之暇,無他可餘,往往作詩。”接著又說到:“每天餘時,或作書,或作畫,或作詩,而作詩最為常事,每天必作數首”。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把乾隆寫詩,當作我們每天的飲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們吃的有粗茶淡飯、五穀雜糧、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等等,每一頓的飯菜“營養”都不盡相同,有的很好、有的一般、有的又很差,這就正如乾隆當一個業餘詩人一樣,不可能寫的每首詩都是“精華”,而且其中大部分都只會是極其普通的。
其次缺少與他人交流切磋詩文的環境
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已經很難理解當時寫詩的大氛圍了,特別是現在的一些高中生,恨死了那些寫出晦澀難懂的古詩詞句的詩人,如屈原的《離騷》、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等等,除了要求翻譯之外,更難的是要理解詩中獨特的意境,而且有的還是高中一些必背的古文。
但是對於古時候人來說,他們卻不這樣認為。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很好理解。
古時候的詩詞就如我們現在的電影一樣,吟詩作畫成為了人們的娛樂方式,乾隆爺一天待在宮中處理政事,身心疲憊,閒暇之餘,肯定要有搞點娛樂才能緩解繁忙的身心,而作詩,又是他娛樂的首選。
乾隆爺喜歡作詩並沒有錯,但錯就錯在他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果他能像李白一樣,雲遊四方,踏遍大半個中國,結交各路詩詞文人,遇到像賀知章、孟浩然、杜甫、王昌齡等等這樣的詩友,那他的詩文或許就能上升幾個檔次。
作為一人(生母)之下,萬人之上的乾隆,特別是晚年,很喜歡聽別人對他的阿諛奉承(和珅就很會利用這一點,在職場上揣摩乾隆的心意,後來平步青雲,做起了乾隆時期的“二皇帝”),很少有幾個人敢提出不同的意見。
再說他寫的詩詞,也只是給朝中少部分看,“欣賞”詩文的人也都心知肚明,只會誇讚,極少批評指正,以此來博得他老人家的歡心。
所以說乾隆的詩文水平,算是沒有找對方向,就一直在“原地踏步”。他一生寫的40000多首詩,許多沒有被納入教材也是有理有據。
但我們也要肯定乾隆皇帝對歷史的功績,他一生勤奮好學,不僅懂滿文,而且對漢語也十分精通,還粗懂藏、蒙、維等多種語言文字,在整個封建王朝中是一位典型的“學習型”皇帝。
後世學者也把他的爺爺康熙大帝合併在一起,統稱為“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