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擺渡人43675
-
2 # 愛的打卡地
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我既是一名老師,也是一名家長。作為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抽菸喝酒,那心裡一定非常的不好受。作為一名老師,看到自己的孩子和抽菸喝酒,那一定是非常慚愧的事情。作為一名老師,你連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你還能教育好別家的孩子嗎?
那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讓自己的孩子過早的抽菸或喝酒。既然是孩子,那就應該有孩子的樣子,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孩子應該是天真無邪的,是積極向上的,但是討做人人都喜歡的健康的,優秀的少年。
1、從小教育優於突然教育。
很多家長每天從早到晚忙於自己的事情,忙於自己的工作,或許從來都沒有真正留點時間給自己的孩子。所以,猛然間發現自己的孩子學會了抽菸喝酒,這時候才知道要來管管孩子,當到這時候才來管孩子有點晚了。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小開始,從他出生那一刻就開始教育,那你會發現你的孩子將會是一個思想道德非常好的人。
2、身教優於言教
當家長髮現孩子有抽菸喝酒這些不良嗜好的時候,往往會把責任推給孩子,或者推給他人。最常見的語言就是我讓他不要抽菸的呀,我跟他說過,不要喝酒。可是自己可能正在酒桌上抽著煙,喝著酒呢。你說說看,這樣的家長能是一個合格的家長嗎?他的孩子不抽菸,不喝酒也就奇了怪了。所以家長要讓孩子不抽菸,不喝酒,那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把好自己這一關,如果你自己都是一個煙鬼酒鬼啊,讓自己的孩子不喝酒,孩子也會反問爸爸為什麼我不能喝酒,而你能喝酒呢?爸爸,為什麼你能抽菸?而我不能抽菸呢?其實在他們心裡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對煙和酒很好奇了,你每天都抽著煙,喝著酒,孩子就會想,這煙肯定很好玩兒,這酒肯定很好喝,我也要喝一喝,我也要抽一抽。就像我們每天都捧著手機玩手機一樣,如果作為家長,你每天是這樣做的,那你的孩子怎麼可能彭手機怎麼可能不玩手機呢?
3、知曉喝酒抽菸的利弊。
煙和酒對人的身體總歸有點害處,特別是香菸,他有大量的尼古丁等致癌物質。酒喝多了會傷身體,也會誤事,甚至會釀成慘禍。當然,煙和酒也不是一無是處的。有了煙和酒,可以很融洽的溝通彼此的感情,一支菸,一杯酒就可能把兩個陌生人緊緊的連在一起,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當然,這裡不是推薦我們的孩子,或者我們的大人要喝酒。而是我們要全面的告訴我們的孩子煙和酒的利和弊。作為家長有義務告訴他們,作為孩子也有權利知道他們之間的利和弊。
總的來說,要想讓孩子不沾染菸酒,首先我們家長要把好自己這一關,不能每天都抽菸喝酒,如果說要抽菸,要要喝酒,應該避開我們的孩子,儘量不要讓他們看到。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給孩子講抽菸和喝酒的利和弊,這樣就能夠打消孩子的好奇心。孩子長大後也會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和選擇。
-
3 # 嘰裡咕嚕小老頭
說實話,如果我是孩子家長,孩子多大我都不同意孩子抽菸喝酒。在孩子大學畢業之前,碰到孩子抽菸喝酒我會堅決的制止,甚至有可能動用武力解決,這是原則問題,沒有任何的商量餘地。大學畢業之後,我也就提醒一下,他成人了,有自己的是非觀,他的人生他自己去把握。
不過對於孩子來說,抽菸喝酒可能就是為了耍酷,可能就是為了在朋友面前裝一把。有時候家長的制止方式對孩子影響也很大。
大概上個月中旬的時候,我和幾個朋友出去吃燒烤。說實話讓別人看著我們會很沒有意思,幾個老爺們,吃著燒烤,喝著礦泉水,沒辦法啊,也不知道從啥時候起無論何種聚會或者場合都沒有了推杯換盞,更沒有煙霧繚繞。我是一直不喝酒不抽菸,身邊的夥伴慢慢的也都戒了菸酒,這個可不是我的影響,他們自己戒的,和我無關。
正在我們閒聊的時候,A忽然說B,那邊那個桌子上坐的是你兒子吧?扭頭看去,還別說,真是B的兒子。好傢伙,那小子光著膀子,左手一支菸,右手一大杯扎啤,正在那裡慷慨激昂,唾沫飛濺呢!B平時對孩子管的挺嚴,上大學之前根本沒有抽菸喝酒這種情況發生,這才剛上大學一年回來就這樣了。B當時就坐不住了,黑著臉就要過去。我們趕緊攔著啊,真怕他控制不住收拾這小子。我們趕緊勸解,給孩子留點面子,回去再說。B也氣的不得了,不過好歹沒有過去。
C這時候就說了,我給你出個主意吧,這小子一會就會過來認錯的。我們大夥也是非常好奇啊。C喊來服務員,包裡掏出一包軟中華,然後讓服務員再弄一桶扎啤給那幾個孩子送過去,然後就說是我們這邊給的,讓他們吃好喝好,回來飯錢我們給結了。
東西送過去之後,那小子立馬安分不少,和別人喝口酒都得往我們這裡看幾遍,我們就坐著等到他們結束。
孩子送走朋友就過來了,直接站到我們旁邊就給他爸道歉。表示再也不抽菸喝酒了。
至於說是真是假這個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但是我感覺這方式還是不錯的,孩子大了,需要面子,家長的粗暴的干涉可能更會適得其反。
抽菸喝酒有害健康,我們都應該時刻的牢記。
回覆列表
最真實的想法是孩子不管有多大都不請願讓孩子學會抽菸喝酒。但很多事非我們家長所願。社會文化的侵襲,同齡孩子的誘惑,家長們的示範,所有這些因素都讓我們的願望最終還是願望。如果給我一個底線:二十二歲。此時的孩子很多大學已經畢業,開始步入社會,並且有自己的社交圈,能獨立思考,能明白這兩樣都是一種工具 一種交往的工具,不是生活的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