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逍遙cy

    一,明朝末期,朝廷腐敗,民怨太深,全國乾柴,只等烈火。

    二,大清能征善戰,鐵蹄過後無一倖免。

    三,招賢納士,廣招人才。

    四,心齊。

  • 2 # 萬歲1148858845

    地緣優勢!從北魏到金國直到滿清都起於東北地區,正如後來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所說的,意欲征服中國必需先征服滿洲!東北一馬平川,土壤肥沃,森林廣袤,河流眾多,,物產豐富,無論農業,牧業,漁業,礦業都有極好的資源,而且面積廣大縱深極大,之後新中國也是在遼瀋戰役之後控制東北,才能進而攻略華北,之後南下統一中國

  • 3 # 維他奶喝多了

    明末全國大亂 李自成的農民軍都打到了北京 朱由檢上吊自殺 吳三桂為了自保 才投降滿清 李自成跟朱由檢打來打去 最後便宜了外人 誰也想不到

  • 4 # 淮水一枚

    仁,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原立足,前提只有一個允諾老百姓以平民權。清很特殊,沒有,只有康雍時期以後才有,為啥????

  • 5 # 看透江湖

    明朝滅亡,是李自成滅的。

    有人會說李自成不應該起義。李自成不應該造反。因為李自成的造反,才導致明朝的滅亡。

    那麼,李自成在什麼情況下造反的?

    崇禎初年,陳子龍寫過一篇《鈔幣論》建議發行紙幣。根本不談發行紙幣,只能讓當時的經濟更加脆弱。戶部司務蔣臣更誇下海口,發行紙鈔,五年之內使“天下之錢盡歸內帑”。

    戶部尚書,晉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蔣德璟說:“百姓雖愚,誰肯用一金買一紙”。可見當時發行紙鈔不現實。

    根據明末清初政治家孫承澤所著《春明夢餘錄》的記載,崇禎十六年(1643年)末,大張旗鼓印紙鈔。

    大疫,人鬼錯雜。薄暮人屏不行。貿易者多得紙錢,置水投之,有聲則錢,無聲則紙。甚至白日成陣,牆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則痛哭咆哮,聞有聲而逐有影。---《甲申朝事小計》

    葉夢珠《閱世篇》卷七《食貨一》中記載,崇禎壬申年(1632年)“白米每鬥一百二十文,直銀一錢,民間已嫌其貴”。相當於一石米的價格是銅錢一千兩百文。

    【清】錢【】《甲申傳信錄》卷七《董狐剩策》:崇禎十五年八九月(汴梁)之交,水草斤價一兩,人肉斤價五兩。出金市米麥者甚多,然百金不可得升米。(131-132頁)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三:“李巖犬縣令,出諭停徵,乃崇禎八年(1635)七月初四日事。又作賑歌,各家勸勉賑濟,歌曰: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

    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

    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塵飛爨絕煙,數日難求一餐粥,

    官府徵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豺狼,

    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

    骷髏遍地積如山,葉重難過飢餓關,

    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

    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既,

    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得厚福長臻,

    助貧救乏功勳大,得厚流光裕子孫。

    崇禎十四年。鄭廉《豫變紀略》卷三“時歲凶民飢,兵無餉,盜賊遍野。”

    梅村野史《鹿樵紀聞》卷下雲:“福王及世子由崧縋城走,王以體肥不能遠去,賊得而殺之,稱其肉,重三百六十餘斤,臠分股割,與鹿肉同烹,群賊臚食,名曰“福祿宴”。”

    你沒看錯,李自成給福王吃了。

    劉益安《大梁守城記箋證》7頁:河南自崇禎元年後,幾乎無年不災,農民破產流亡,而明王朝苛捐雜稅有增無減。

    崇禎十二年、十三年,河南災情特重,赤地千里,又值蝗災,野無寸草。米、麥每鬥三千文,雜糧每鬥二千七百文,人相食。

    周在浚《大梁守城記》(83頁)崇禎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開封)草一把,錢二百文,後至四百文。野菜每斤錢五十,後至五百。

    【明清】李文壂《守汴日誌》:“草一擔賣錢二百,後至三、四百。”

    周在浚《大梁守城記》84頁:“初四日,斬經紀李瞎虎於南隅。瞎虎名遇春,把持米價。閉城以來,麥一斗銀二錢五分。遇春說五隅奸民騰其價五錢。”

    《大梁守城記》87頁:“(六月)二十日,中丞發銀買糧,定價麥一石四兩,雜糧一石三兩。二十一日,司理委總社買糧,不限價。”

    而雜糧一石三兩是一個什麼概念?我們看以下文獻。

    【明清】周在浚:《大梁守城記》(108頁)載崇禎十四年八月開封,時缺糧。“(民)以絹佈網紅蟲,一斤獲錢數千。瓦松一斤千錢,糞蛆盈器亦數數百錢。”

    江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卷八:“流寇困汴,城中糧一石價八十兩至百二十糧,凡可充飢,食盡無遺。”

    又載:“水中有小紅蟲,平時取以養金魚者,故名曰金魚子,每斤賣錢八百文至三千文,絕無矣。瓦松一片先賣二百文,至一千二百文,無有矣。甚至人相食。”

    明清】白愚:《汴圍溼襟錄》:“民間一刻如珠,官兵尚有餘糧,皆括之大戶之家。鄉紳巨室覓買,但得粟而不計價,升粟賣至萬錢。”(轉引自劉益安《大梁守城記箋證》111頁)

    【明】黃瑜《雙槐歲鈔》卷十《籌邊翊治策》:“王師所過,紀律不嚴,致令軍士搶掠以充盤費,亦有將帥生事,百端擾索。近聞天花菜一斤價銀三兩,其餘可知。”(207頁)

    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十六《明朝米價貴賤》:“《明史》《周忱傳》,時京師百官月俸,皆持俸貼赴南京領米,米賤時,俸貼七八石易銀一兩。忱請重額官田極貧下戶準納銀,每兩當米四石,解京代俸。”

    《李繼貞傳》,崇禎四年,鬥米值銀四錢,民多從賊。

    【清】顧傅金《蒲溪小志》卷四:“崇禎十四年,大旱,谷歸。四五月不雨,米至三兩一石。餓殍載道。”(108頁)

    《安亭志》卷三:“崇禎十四年,部議,……白糧隨時定價。舊定每石七錢五分,歲可應運。崇禎十四、十五兩年,日漸昂貴,貽累解戶。”(40頁)

    【清】葉夢珠《閱世編》卷一《災異》崇禎十五年,白米石價五兩。

    柳義南《李自成紀年附考》中物價史料:(中華書局1983年)崇禎三年,陝西繼續旱荒,鬥米值萬錢。延安府大飢,人相食。各縣掘萬人坑,以掩屍體。(25頁)

    崇禎五年,安塞鬥米銀八錢,殭屍遍野。(44頁)。

    崇禎八年,鬥米銀八錢,民掘草根樹皮而食。明政府再加助餉每兩銀一錢。(62頁)

    這種情況,崇禎知不知道?

    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

    《備陳大飢疏》原文:

    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樹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其石名青葉,味腥而膩,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民有不甘於食石以死者始相聚為盜,而一、二稍有積貯之民遂為所劫,而搶掠無遺矣。有司亦不能禁治。間有獲者亦恬不知畏,且曰:“死於飢與死於盜等耳,與其坐而飢死,何若為盜而死,猶得為飽鬼也。”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糞場一處,每晨必棄二、三嬰兒於其中,有涕泣者,有叫號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則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之者矣。”

    更可異者,童穉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更無蹤影。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數日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於是,死者枕藉,臭氣薰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餘,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幾矣。小縣如此,大縣可知;一處如此,他處可知…

    崇禎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人相食,草木俱盡,……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崇禎十四年,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

    保定巡撫徐標被召入京時說:“臣自江推來數千裡,見城陷處固蕩然一空,即有完城,亦僅餘四壁城隍,物力已盡,蹂躪無餘,蓬蒿滿路,雞犬無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崇禎反而加收了“三響”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以向遼東用兵為由,按畝加派軍餉,經過前後三次增額,到泰昌元年(1620年),加到每畝銀九釐,一年得銀五百二十兩,相當於全國總賦額的三分之一以上。到崇禎末年,增至九百萬兩以上。

    剿餉,明末為籌措鎮壓民變軍餉而加派的田賦。《明史·食貨志二》雲:「(崇禎十年)復行均輸法,因糧輸餉,畝計米六合,石折銀八錢,又畝加徵一六四釐九絲。」原定以一年為期,但一年以後並未取消。到崇禎末年,剿餉共徵三百三十萬兩。

    練餉,明末以籌措練兵軍餉為名加派的田賦。崇禎十二年(1639年),在停徵剿餉後,接著徵收練餉,規定每畝加徵銀一分四、五釐,總額達七百三十萬兩。

    曾任縣令的孫承澤對崇禎帝有過真切的描述:

    “孰知軍前之需,取之於部額者有限,而私派之於地方者,正無紀極。……是以私派多於正賦,民不堪命,怨聲四起……近者軍前派徵益厲,甚至小縣有派米稻三千石者,黑白豆二千石者,計價不下二萬餘兩。此剿餉乎?抑練餉乎?是驅民以為賊也,又何平賊之有!

    崇禎真的沒錢嗎?

    崇禎二年(1629年)崇禎朱由檢將權傾天下的九千歲魏忠賢,以及黨羽抄家。抄了多少錢?

    樊樹志·《萬曆傳》描寫魏忠賢“他貪汙的白銀達到五千萬兩的鉅額,其它珍寶還不計其內。

    《玉鏡新譚》中有記載,魏忠賢老家以及在京三處房產中的一處中,總共抄除了三萬九千多兩銀子。

    :一日,上(崇禎)至贓罰庫,見逆賢珍寶。嘆曰:天下脂膏,被奴刻剝殆盡。

    :滿載金珠奇玩四十輛,騾馬數百騎,意氣揚揚,雄心未已。

    崇禎亡國皇帝內帑省銀。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明政府規定解京銀兩必須鑄成銀錠,上鈐刻年月、官吏和工匠姓名。

    《明史北略》:舊有鎮庫金三千七百萬錠,每錠五百兩。

    康熙帝曾說:“明代萬曆年間,於養心殿後窖銀二百萬金,我朝大兵至,流寇挈金而逃,因追兵甚迫,棄之黃河。”

    《甲申紀事》說:“賊載往陝西金銀錠上有歷年字號,聞自萬曆八年以後,解內庫銀尚未動也。銀尚存三千餘萬兩,金一百五十萬兩。

    《甲申紀事》又說:“予監督節慎庫時,為甲申三月十五日,與主事繆沅交盤,庫中止銀二千三百餘兩,又錢作八百,國家之貧至此,可發一笑,.自正月至三月,日以坐餉為令,或論省坐派,或官坐派,無虛日。至三月十八日始發帑金二萬,賞守城軍士,銀未及發而城破矣。闖破城後,日以內庫銀騾車運至西安。見其錠上有鑿萬曆八年字者。聞內庫銀用至萬曆七年止,八年以後俱未用也。陳陳相積,扃而不發,卒至以國與敵,可為後世有國者之戒。

    和趙士錦同時被俘的翰林院諭楊士聰在《甲申核真略》中提到:“內有鎮庫錠,五百兩為一錠,鑄有永樂年字,每馱二錠,無物包裹,黃白溢目。其其尋常元寶則搭包囗囗。按賊入大內,括各庫銀共三千七百萬兩,金若干萬…

    《明季北略》的記載:“賊拘銀匠數百人,凡所掠金銀,俱傾成大磚,以騾馬駱駝馱往陝西。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每馱二錠,不用包裹。

    《國榷》談遷曰:三千七百萬錠,損其奇零,即可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蒐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

    我就想問,李自成該不該造反?

  • 6 # 問卜者

    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傑出的英雄人物。滿族是少數民族,論人數當然比不了漢族。但是到了明朝末年,皇帝不理朝政,朝廷貪官汙吏比比皆是,老百姓由於貪官剝削,再加上天災人禍,食不果腹,怨聲載道,吃不上飯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加入起義軍的隊伍,最主要的兩支隊伍是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兩個隊伍。

    而關外的滿族傑出領袖努爾哈赤趁機起兵,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統一的東北的大部分領土,和明朝分庭抗禮。

    天命汗之後是天聰汗皇太極,他在努爾哈赤的基礎上繼續四向用兵擴充套件領土,向南征服了北韓,向西征服了蒙古大部分領土,多次攻打明朝,拿下了很多城池,皇太極統治的領土最多到達500多萬平方公里,他還多次派兵從蒙古進軍中原,掠奪了大量勞力,金銀財物,充實滿清的實力。可惜的是,皇太極也沒能統一中國,1643年他崩逝在盛京。

    皇太極死後,因為皇位的爭奪,滿清內部差點起了內亂,主要競爭對手是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最後在孝莊太后的斡旋下,皇太極的九皇子福林繼承皇位,是為順治皇帝。但是實際掌握大權的人是多爾袞。

    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起義軍滅亡,崇禎在煤山上吊自殺,朱明王朝滅亡。這個時候,關寧鐵騎是吳三桂統領,他本來是想投靠李自成,誰知道半路上得知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將領劉宗敏霸佔,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立馬改變了主意,原路返回,不投降李自成了。李自成得知這個訊息後勃然大怒,決定親自征討吳三桂。

    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後世三百年的山海關大戰,具體內容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李自成討伐吳三桂,三桂不敵,無奈之下以投靠滿清為代價,換取清軍出兵,多爾袞也不是吃素之人,他直接要求三桂剃髮投降才能出兵,於是李自成終於被多爾袞和吳三桂聯手幹翻,連夜跑路回到北京城,李自成終於遇到了強大對手,用他自己的話講清軍兵強而馬壯!

    多爾袞並沒有給李自成休養的機會,派吳三桂為徵西大將軍,一路追殺李自成。李自成匆匆登基即位,過了一把皇帝癮,隨後就急忙西逃,直奔老家陝西。而攝政王多爾袞把順治皇帝和孝莊太后接進北京城,繼承大統,一個統治全中國的新政權建立了,隨後幾年的時間裡,多爾袞指揮滿清大軍,先後消滅了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平定了南明政權,剿滅了四川的張獻忠起義軍,以及全國各地的武裝力量,從實質上實現了對中國的統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D列印技術需要學習哪些內容?一定要高學歷入大學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