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雞小臭
-
2 # Pyliqing
平遙縣衙坐落於平遙古城中心,始建於北魏,定型於元明清,儲存下來最早的建築建於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佈局,南北軸線長二百餘米,東西寬一百餘米,佔地26000餘平方米。
日升昌票號成立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省平遙縣西達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資與總經理雷履泰共同創辦。總號設於山西省平遙縣城內繁華街市的西大街路南,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是中國民族銀行業的先河,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其分號遍佈全國30餘個城市,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
-
3 # 錦繡
平遙古城牆
平遙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原則修建,風格古樸,重視防禦,工藝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稱。城池平面呈方形,南側城牆沿中都河而建,故略顯蜿蜒。
城牆高12米左右,平均寬3.5米,周長6.4公里。牆外有護城河,寬度和深度均為4米。牆體內為土築,外用白灰包砌,頂部用青磚鋪墁,內側設馬道和內向排水渠道。牆上有6座城門及門樓,四角各築1座角樓,每隔50米便築料敵樓1座,共有72座,垛口共計3000多個,據說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來設計的。不過除了城門和垛口,其餘已大都殘壞。六座城門中,南北各有一座,東西分別有兩座,東西門外均築有附屬的甕城,形如烏龜的頭尾和四足,並且城內街道佈局亦頗似龜背紋絡,故有“龜城”之稱。
鎮國寺
古城北門,有一座千年古剎,名曰鎮國寺。全寺沒有一根釘子,都是木頭相卯而成,一木一瓦、一輪一廓,是為中國古代建築一大瑰寶,殿內五代時期彩塑,堪稱雕塑藝術珍品。
鎮國寺,分為前後兩座寺院,總面積為10892平方米。在中軸線上,有天王殿、萬佛殿、三佛樓等建築。前院,東西兩側有鐘樓、鼓樓以及三靈侯、財福神、二郎、土地各殿堂。後院,有羅漢殿、閻王殿等殿堂。
鎮國寺內的古建築,以萬佛殿為最,在中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僅晚於五臺山南禪、佛光二寺院,這處殿堂整體樑架結構嚴密,用材規格,符合力學原理,工藝精湛,作工精細,1000多年來巋然如故。
鎮國寺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中為三佛殿,除觀音殿外,各殿內塑像俱存,三佛殿內,還存有明代壁畫。鎮國寺內雜樹交蔭,綠葉蓬鬆,院內龍爪槐形似撐傘,枝幹曲屈,交織如網,頗具古風,趣味盎然。
雙林寺
城西南的雙林寺,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寺內10餘座大殿內儲存有元代至明代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人稱“彩塑藝術的寶庫”。
雙林寺坐北朝南,廟群佔地面積約為一萬五千平方米,內分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為廟院,沿中軸線坐落著三進院落,由十座殿堂組成。前院為釋迦殿、羅漢殿、武聖殿、土地殿、閻羅殿和天王殿;中院為大雄寶殿和兩廂的千佛殿、菩薩殿;後院為娘娘殿和貞義祠。東部為禪院、經房等(現為小學校所用)明代時於寺廟外圍建一週高大的夯土包圍牆,上置箭垛,外觀頗似一座小城堡。
雙林寺的規模原來極為宏大,是一方勝景,但宋代以後屢遭兵火,原建築、壁畫與塑像都已經不復存在,現存建築及塑像大多為明代遺物。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鍾、彩塑以及古代建築都是稀世珍寶,其中尤以彩塑藝術聞名於世。現存彩塑兩千多尊,大者丈餘,小者尺許,形神兼備,各具特色,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回覆列表
平遙古城的建築特點:在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內共有四合院3797處。這些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外雄內秀,沿中軸線,有幾套院組成,中間多用短牆、垂花門樓分割,形成二進或三進的“日”“目”字形基本佈局形式。
院內主題建築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磚拱窯洞,前面加木構披簷,柱廊上覆瓦屋頂,明柱上方月普欄荷葉,欠板雀替和掛落、屋頂為平頂,有的上築風水樓,照壁、女兒牆多為磚花欄;東西廂房及倒座南房,均為單坡向內坡的木結構瓦屋頂;街門對面有影壁,宅院門外有石獅子、栓馬柱和登馬石,融為一體。這樣保護完好的四合院有400餘處,為古城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