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涅磐de風
-
2 # 小笙常談
一般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他們比你多活了三幾十年見的人和事都多,常說他們吃圤多過你吃的米,因社會品流複雜,怕你涉世未深單純,耳朵軟易上當萬一吃虧走了彎路就恨錯難返,才會管得嚴,你要是街外的孩子他們就不會這樣吃飽撐的,都懶操這份閒心。亞婆活了七十幾啦,我見現實中沒幾個不聽父母勸說反而對著幹的女孩日後是會很幸福的,請三思。耐著性子傾聽一下父母訴說,也許對你有補益。人們都講父母是孩子的護身符,父母是孩子的福田,有父母才有地好種福。過了這村就沒這個店要抓緊。
-
3 # Sunny檔案
二十幾歲的你見過多少世面呢?見過多少爾虞我詐,見過多少口蜜腹劍 ,經過多少把你賣了,你還幫他數錢的事。為什麼很多進入傳銷組織的大學生,最後結果很壞。父母不著急嗎?父母不擔心嗎?或者你在港大上學。離父母遠了 ,受到極端思潮的影響,變成黃之鋒之流。父母不著急嗎?所以父母不是控制你,而是要讓你走正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
4 # 浮媽雲
這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出發點是好的。但老話說“過猶不及”,“物極必反”,什麼東西過火了,就會造成反面的效果。你現在感覺到壓抑,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那麼我的建議是下面的3點。
第一,你要學會跟父母有效的溝通。
當你的父母對你的控制,讓你感到壓抑、不舒服時,你要及時的跟你的父母溝通。坦白的跟你的父母說出你自己的真實感受,說出你父母哪些地方讓你感覺到不舒服或者壓抑的,儘量的尋求你父母的理解和改進。如果你的父母能夠感受你的不舒服和痛苦,並且願意進行調整的話,那麼這就相當好了,你的問題也就可以適當的解決了。如果父母實在不聽,我們再想其他的方法。
第二,你要學會在不合理的要求面前說不。
你已經上大學了,也應該有對自主進行判斷的能力。當父母,提出一些讓你感到難以承受的事情時,你可以跟父母溝通,讓他們調整他們對你的要求。如果父母實在不聽,你可以作出一定的反抗,讓父母明白,你是有自己思想和主見的,而不是他們的傀儡。對於不對的要求,你的立場必須得堅定,只要你堅定了立場,你的父母才能逐漸感覺到你是一個有立場有思想的孩子,他們對你的控制也會慢慢的有所收斂,你也才能慢慢的自由
第三,你要儘量的學會獨立。
你現在還不能自己完全獨立,但你可以儘量的學會讓自己獨立。一方面你自己可以去找一些兼職做,為自己提供一些生活保障。另一方面你可以儘量地留在學校裡住,或者你也可以跟別人在外邊合租。總之,你要儘量的,與父母分開來住,以減少父母對你的控制。
總之,當你感覺到父母對你的控制超出了你的承受能力的話,你可以先跟父母溝通,儘量尋求父母的理解。如果溝通實在不行了,那麼你要堅定自己的立場,進行必要的反抗。當然這個反抗還得建立在你有一定的獨立性的情況下,所以你要儘快的學會的獨立,爭取獲得自己的自由。
相信父母還是想你好的,努力的進行溝通 ,讓自己儘量做一個獨立,有想法,有主見的孩子吧。
-
5 # 素谷1124
個人覺得,首先要弄清楚為什麼父母的控制慾那麼強?
第一,如果父母的控制慾單純的是因為關心,是因為怕你受傷害,要保護你。那是不是要反思一下,在這之前的生活中,是不是你有太多的表現讓父母覺得你還不能獨立處理自己的生活。按照我的理解,上大學已經是成年人,除了經濟也許不能完全獨立,其他已經可以了。針對這樣的情況,那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要做出一些讓父母覺得你自己有能力,完全可以獨立處理自己事情的能力。好讓他們放心。比如,你可以試著在沒有父母的幫助下,獨立尋找一份兼職,賺到自己的零花錢,而不需要父母再提供零花錢。比如你可以和同學來一次安全的小旅行,然後在旅行成功後跟父母分享心得。比如你可以把目光父母解決一些家裡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依賴父母。相信父母看到你的成長,看到你的能力,也就會放心你不會過多去幹涉你。
第二,如果父母的控制慾是來自於他們本身的性格,而不單純的是出於擔心保護的心理。這種可能會比較麻煩一點。個人認為先跟父母亮明態度。表明自己已經是成年人,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可以獨立了。一定要明確表示出來,讓父母意識到你的決心及能力。其次,要想辦法轉移父母的控制慾。如果你父母整天比較閒,自然會管你管的比較多。而如果你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工作要忙,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那他們可能就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控制你了。
-
6 # 紫花地丁
個人覺得,父母對於孩子有較強的控制慾,在中國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大多數的控制慾來自於父母的不安全和不信任,一方面擔心孩子不能照顧好自己,另一方面又不相信孩子不能做出良好的判斷和決定。
因此,遇到父母想要控制我們的一切時,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法來“應對”他們,而最終的目標是則是“教育”他們,讓他們可以信任我們,從而最終逐漸放棄這種極強的控制慾:
首先,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可以聽從父母的意見,從而給父母一些控制感(比如穿不穿秋褲,喝不喝酸奶之類)。如果一上來就事事反對,只會激起父母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更大的不安全感,反而不利於我們未來的自主行動。
接下來,在一些對你來說比較重要的事情上(比如選什麼課,是不是要學雙學位),如果和父母的意見不一致,不要試圖強行說服父母,可以默不作聲地按照自己內心的意思去辦。當然,這麼做是有風險的,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後來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那麼這個體驗可以成為你事後“教育”父母的有效材料,向他們表達出“幸虧當初我做了這個決定,才得到這麼好的結果,所以我是有能力做決策的”,長此以往,這樣的資訊多了,父母就回慢慢相信你的能力,減弱他們的控制。但是,如果你遵從自己的決策,事後發現效果很不好,那麼你需要做的,是獨自承擔這個結果,並運用自己的力量做好善後工作,爭取不讓父母知道這一切。如果這個時候跑去找父母,讓他們收拾爛攤子,那麼你之前所有嘗試獨立自主的工作就全都白做了,父母會更加不相信你的能力。所以說,信任感不是平白就來的,是需要你付出努力和心血來換取的。
最後,不要忽視日常的“洗腦”工作,多和父母聊聊天,有意無意地說一些“別人家孩子”的事情,有正例——“誰家孩子,因為父母比較信任和放手,所以培養了很好的能力,現在很成功啊”;也有反例——“我一個同學,父母天天管著他,什麼都不讓他做,大家都嘲笑他”。講這些例子的時候,一定要心態平和,就好像做講八卦一樣,不要帶有自己的情緒,讓父母感受不到你的目的性。有時候,越是這些他人的事件,越容易讓人放下防備,從而慢慢改變父母的一些價值觀念。
-
7 # 風煙
上大學了,經濟無法獨立,但是已經有了一定的判斷力。正確的要聽,但是錯的可以選擇的接受,也可以和大人好好談一次心,可能他們過於關心你卻不知道怎麼關心,畢竟父母和孩子之間都有一定的代溝。
父母管本身沒有錯,但是到了必須啥都按他們思想來,想控制孩子就有些過了。把孩子整得窒息受不了。所以有必要先好好談談,讓他們放心。試試看,說不定會有所改善。
-
8 # 周梵
這關乎到關係中一個邊界的問題,似乎你有一個認知,因為自己經濟上無法獨立,所以就得聽父母的話。這是邊界模糊不清的表現。
所以,我想從兩個層面來談談:
第一個層面:你被父母控制,可能是你允許的!
當我們擁有了
獨立的意識,獨立的人格,獨立的自我,才要能擁有經濟權、發言權……行為就是看得見的思想,你有什麼樣的念頭,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某種程度上,你被父母控制,是你允許的。你希望透過聽話等來交換你想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東西,被照顧,在金錢上支援……。
但問題是,當人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滿足後,就會
自然上升到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我們之所以聽別人的,基本上都是我們在自己需要和別人需要兩個方面做了一個最利於自己的平衡,但我們又不願為此負責,所以我們就會控訴對方的不是,關紗中有很多就是這樣,對對方產生反感又依賴。
如果這樣,我們就慢慢喪失為自己負責的能力,如果我們因覺得經濟無法獨立,覺得聽從了父母的意見以致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可能以後會覺得無法承受工作面試的挫折,無法供房,供車,也會以父母的意見為重而沒有勇力選擇自己的工作,婚姻……。
第二層面:家庭邊界不清的情況的確存在。
所謂邊界就是你的事你說了算,我的事我說了算,需要雙方解決的事就商量博弈指定規則去執行。而邊界不清就是,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你的事,一切都是我們的事,這就是共生。而只要共生就很容易形成絞殺,大家都在透過感情或經濟上的付出,各種道德標準或權威來爭奪話語權。
但父母與孩子往往存在,我為了你做了A,你就得在B上面聽我的。所以對自己的事情被過多的干涉你當然可以說“不”,我們的經驗中表達“不”用否定指責,負面情緒,強制對方自己的,這便又是另一種反控制了。
所以你的表達很重要,你需要溫和不含敵意的堅決表達的自己的立場,也就是不用情緒說話,把情緒和事情分開。尊重事實,同時要有彈性,即可以從事實發展,和自己多重選擇的角度去參考對方的意見,而不是一味地為了反對而反對。
如果你真的想守護自己的邊界,請學會為自己負責,從小事開始。
比如我有一位學員是大學生,媽媽每天都要求她晚上準時21:00電話彙報。當她聽完我的課後,開始在電話裡坦誠的告知母親學校生活安全和自己學習生活的總體安排,提出不用每天打電話彙報。希望一週過半再打電話給家裡。她媽媽開始反對,但這位學員的態度很堅決。幾次媽媽的連環奪命CALL過來,她都表達自己的立場,終於奏效。有時一星期忘記電話,母親也能接受。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所以為每件事情負責。不管這件事對於我們來說壓力有多大,我們都是可以獨自承擔,又能信賴別人的支援。特別是家人。
-
9 # 輕心計
我覺得最先要做得就是,要明白父母的極強控制慾,是怎麼造成你無法獨立的?
這個問題看上去很可笑,但很多時候至關重要。坦白的說,要想簡單的獨立還不簡單,把心一橫,和父母正面剛就得了。相信我,最壞的結果也是你可以承受的。但是有意思的是,這樣真的就能讓你的生活好起來了嗎?我想對抗和責怪父母不是這個問題的最終目標,獨立才是你真正渴望和追求的不是嗎?
因此首先讓自己獨立為主要目標,而達成這一點重要的途徑就是要搞明白你是怎麼無法獨立的。很多人都會談到經濟問題,相信我,經濟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因素,但絕對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相反一些其他的因素才是真正制約著自己的因素,比如說對失敗的恐懼,對自我定位的迷茫,對於周圍同學帶給自己壓力的應對....這些其他的心理因素才是真正父母控制慾強帶給自己的影響體現所在,也是影響自己獨立的關鍵所在。
其次,要找到這些點還不夠,還要嘗試去明白他們的控制慾強是怎麼對這些點造成影響的。比如說,有的控制強的父母會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觀點,你學習好能力強才是別人喜歡你的關鍵,你沒有這些沒有人會喜歡你,你就是個loser,因此你需要聽父母的,按我們規劃的道路去發展你的能力。父母的控制慾在這裡透過威脅的方式,傳遞給孩子一個恐懼,那就是你只有能力強才會有人喜歡你。Come on,你認真的覺得一個書呆子會在大學備受歡迎?我真心覺得就受同學歡迎,甚至女同學歡迎上,你唱歌唱得好一些都會更有效。但是在這種恐懼的支配下,孩子就無法用自己的雙眼去認真看和學習周圍的人際氛圍,嘗試找到融入他人的方法。
要找到父母到底是透過什麼,影響了你的獨立後。嘗試去用你實際的接觸和嘗試去挑戰和打破這些影響。這樣才能真正的幫助自己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和應對生活的態度,實現真正的獨立。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短期的過程,坦白的說這種嘗試可能會持續2-5年。因此耐心和信心也是非常必要的。
-
10 # 心之助盧悅
我們每一個人想要長大,都要先跨過父母這一關。對於父母控制慾很強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知己知彼,才能贏得自己的戰爭。那麼,你瞭解你的父母嗎?是什麼讓他們成為了“控制慾”很強的父親母親呢?
心理學中,有兩種常見的原因:
第一種父母:他們把太多的精力都放在了你的身上。比如很多媽媽把對本來是老公的期待,轉移到了孩子身上。也把對本來應該給老公的關心、照顧全部給了孩子。因此,某種程度上,孩子成為了她的“替代性的伴侶”。
所以,當你想要獨立,想要離開時。他們會嫉妒、會憤怒,會緊緊地抓住你,想要你永遠和他們在一起,永遠不分離。
第二種父母:你是他們未完的心願的延續。他們有想追求的生活,但他們自己由於各種原因而做不到,因此,你成為了他們的替身。 比如,有的父母一輩子都過著很貧賤的生活,他們飽受受人冷眼的苦楚,但他們自己無法翻身。因此,他們就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他們想嚴格控制孩子的每一步,以取得出人頭地的成就。一步都不能走偏,一絲一毫都不能鬆懈。因此,你必須聽他們的,不然,如何“替他們完成心願”呢?
無論哪種,都是缺乏邊界的關係。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受控制呢?
除了弱小和無法獨立之外,內疚感和恐懼感也在作祟。
內疚感源於我們害怕沒有滿足父母的期望,而讓他們失望,傷心。因此,當我們想發展出自我的時候,當自我想要掙破束縛的時候,我們擔心這是對父母的一種拋棄。
恐懼感來源於,你不知道離開了父母的護航,你自己做的決定是否明智。你也許會想:“他們這麼反對,一定有他們的道理”;“他們吃過的飯比我吃的鹽還多,他們又不會害我,我應該聽他們的”。這像是一個惡性迴圈,越少自己做決定和承擔奉獻,判斷力發展得就越緩慢。
這麼破?有一條艱難而崎嶇的路:去控制風險地試錯,走自己的路。這樣你才能發展處自己的判斷力。
那如果父母反過來控制你,這麼辦?
他們可能會進行道德綁架:
“我為了你心臟病都犯了!”
“狼心狗肺的東西,白養了你這麼多年”
這些,其實是情感操控的話術。
你需要做到三點:
2、破除這些不合理的話術,和自己說相反的正確的話。提醒自己,每個人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沒有誰可以對另一個人道德綁架,即使是父母,也不行。
3、在能承擔的風險之下,去試錯,發展出自己的自我和能力。
做到這三點,你就離自己的人生近了一點,離被操控的劇本遠了一些。
回覆列表
現在的社會太複雜,家人是擔心你走錯路,走彎路,有些社會經驗不是你成年自立就能知道,這種事情不要叛逆,可以敞開心扉的與父母多談談,用事實證明你可以,可以適應這個社會,你可以不走他們為你設計的未來的路,但是很長一段路你還是要徵求他們意見,在父母眼裡,你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別閒他們嘮叨,幾十年以後你會發現那是一種失去就永遠無法再擁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