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鑫漫有聲

    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

    感覺這個問題問的到位,但是範圍很廣,知行不一是大多數人存在的問題,也並不僅僅是存在育兒這一個問題上。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行合一的“知”,無論是《左傳》、程朱理學還是心學,用現代語言來說,是一種內在的認知、內在的知識,重點在於指引人的行動,範疇是人的道德本質、人與世界的關係。內在的知識,在西方哲學中,也有信仰、道德、靈性的內涵。,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那顯而意見知行不一就是指人的內在認知、內在知識與行動是不能合而為一的。

    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而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表現在育兒方面感覺大概有如下的幾點:

    思想上的認識不足,對孩子的教育沒有足夠的認識。

    生活中的拖拉、懶惰等習慣讓育兒的理念停留在想在階段,不能很好的落實到生活中。

    內心的動力不足也就是內心沒有力量。產生這個的原因有很多,這裡不在一一的解釋。

  • 2 # 攀帥我最帥

    我覺得是大環境造就的,也是代代相傳的教育理念還沒有被徹底顛覆,上一輩按照他們當時的環境對我們的教育,急需滿足物質需求,僅僅依於吃飽穿暖,讀書有出息的基本理念,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家的精神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對自身的要求和行為達不到一個層次,所以才會對下一代的教育出現知行不合一的局面

  • 3 # 育兒網

    精明的家長會利用生活來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比如下面這兩個常見的生活場所,就可以用來育兒:

    廚房

    很多家長都不願讓孩子進廚房,認為孩子稍微不注意就會碰傷。其實,讓孩子進入廚房,能更好地教育寶寶哦~

    1.自己動手,飯菜吃起來更香

    家長在做菜的時候,可以讓寶寶參與其中,讓他跟你一起摘洗菜,因為是自己做的,飯菜看起來也會格外的香,自然也就不會再挑食了。

    2.鍛鍊寶寶思維能力

    不同的食物處理方法不同,家長可以利用這些來培養孩子思考能力,來一場“頭腦風暴”吧~

    3.學會相互合作相互配合

    當你在廚房忙碌的同時,也可以讓寶寶與你一起分工合作,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會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這樣不僅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也能教會他們如何合理支配時間,在日後的學習中也會運用自如。

    超市

    1.購物前:理好清單

    在去超市買東西之前,家長可以跟理一張清單,瞭解哪些東西是要買的,這樣能告訴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要先有個計劃,以此來提高效率同時也能對孩子起到制約的作用。

    2.購物期間:讓孩子自己推車

    家長在選購商品時,可以讓孩子幫忙推車,帶領他一起講規則,學會禮讓。

    3.購物後:孩子結賬

    家長可以在買完東西之後讓孩子自己去結賬,這樣他就知道多少錢能買多少東西,逐漸有了金錢意識,同時也知道結賬需要排隊,訓練孩子的秩序觀念。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幫助家長教育孩子,只要從細節入手,就能幫助寶寶迅速成長,你趕緊試試吧~

  • 4 # 巧妙媽育兒

    說實在的,真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要通不斷學習與反省才能進入那種境界,也許一生也達不到。我自己也會陷入‘知行不一’的時候,我認為主要是

    只有意識層面,還未內化於心。

    當我們知道了一些育兒知識後,心裡非常認可,下定決心將來面對孩子時,用所學的知識去行動,結果呢?還是老樣子。比如,帶孩子去超市,約定好的,只能買一樣玩具。可到超市後,孩子被琳琅滿目的玩具吸引,買了這個又想那個,不買就發脾氣,甚至於躺地上打滾。這場景非常熟悉吧,開始父母會耐心地告訴孩子,我們的約定是,今天只能買一件,對不對,另一個下次再來買,好嗎?反覆給孩子講後,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並不買帳。父母開始失去耐心,心中發怒,一切原則失效。開始對孩子命令、批評、威脅等手段。

    究其原因,當我們對育兒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後,還有個內化的過程,只有當這些知識內化成我們自己的,才能很自然的指導我們的行動,而不是靠思維去控制我們的行為。

    從自我出發,忽略孩子的感受。

    這與我們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比較深,老是從我們的角度出發,忽略孩子的感受。經常會,我認為會怎樣?而不是你覺得呢?就說孩子報考學校吧!孩子說:我想上高中,將來報考一門喜歡的小語種。父母:多方評比,老師請教。最後告訴孩子,根據你的成績,與其上一般的高中,不如上一所好的技校,可以讀五年大專然後升本。最後按父母的意見,讀了父母選的學校與專業,孩子呢?不喜歡也只能接受。

    這樣做,父母是為孩子好,但行為上卻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行,不是去挑戰而是退而求其次,學什麼是為了父母,更別說鼓勵孩子活出自我。

    追求簡單高效,忽略孩子的成長。

    現在陪孩子學習的父母不在少數,崩潰的家長比例也不少,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父母是想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到最終引導孩子踏上自主學習之路,可以結果卻成了監督孩子學習,孩子卻養成了依賴心理。這問題就在父母容不得孩子犯錯,看到一點錯誤就去糾正,反覆講幾遍就失去耐心,認為這麼簡單的題,孩子為啥就不明白呢?實質上,父母如果把自己變為孩子,自然就能理解他們們為什麼會這樣。

    總之,為何難以做到‘知行合一’,主要在我們太過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忽略自然發展的規律;缺乏沉下心來好好學習最基本的育兒知識,缺乏修煉做父母的藝術。

  • 5 # 家庭問題研究員

    中國式?什麼是中國式,對此我無法回答,我不認為所有華人的育兒方式有問題。華人傳統的孝道教育,華人傳統的美德,應用到育兒中,我覺得是一種有利的教育方式二。

    而所謂的“知行不一”,在育兒過程中的確是一個弊端。父母以身作則,執行一直,為孩子梳理好的榜樣,比一味地用語言或者去懲罰孩子要有效一百倍。

  • 6 # 梅子的信箱

    知行不一,應該算是人性的弱點了吧。比如,道理都懂,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育兒知行不一,多半是出在父母本身的問題,父母要注意了。

    父母都知道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可是往往在教育的時候,被自己出賣了,你的說話和做事方式永遠在影響孩子,比如

    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希望孩子動手能力強,但是這也怕孩子受傷,那也怕孩子弄壞。怎麼動手?

    希望孩子有禮貌,可是自己卻總是不注意用語,突然發現有一天孩子說出驚奇的話你也哭笑不得。所以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講信用。

    教孩子同樣也是審視自己,多關注細節,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 7 # 藍色的天空

    我個人認為,根源在於社會的大環境所致,加上中國根深蒂固的教育體制以及自身的教育生活背景,三者息息相關。現如今,孩子除了生好還需養好。想養好就需要大量的資訊輸入,而在輸入的同時卻沒深究,那照搬過來的只是皮毛,在實際中突然發現狀況百出。也因為自身育兒也只是從父母那兒言傳身教來的,深知其中的不足,急於見效,所以一謂模仿,照搬。那就會造成知行不一。

  • 8 # 陌上花開攜君歸

    明武宗正德三年,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時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

    在人的行為活動中,知與行往往是兩個層面的。很多成人都是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好,偏偏還是管不住自己,但是在教育孩子時,往往還是堅持主流道德意識的,所以常常出現很多育兒的“知行不一”。

    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父母的卻整天要麼留戀麻將桌,要麼醉心無聊的肥皂劇;要求孩子遵循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卻自己闖紅燈;帶孩子去公園玩,只顧著自己看手機,卻不和孩子玩耍;或者夫妻雙方經濟水平較低,經常外出打工,無法陪伴孩子……

    這些都是對孩子有影響的,很多時候孩子是有樣學樣的,所以,我們傳統文化裡一直主張的“言傳身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所在。

    父母在育兒的時候,首先應該是一次自我修行在前、育兒在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pple歷代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