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2 # shengshijituan_254
[中文名] 褐邊綠刺蛾 [別名] 青刺蛾、褐緣綠刺蛾、四點刺蛾、曲紋綠刺蛾、洋辣子 [學名] Latoia consocia Walker [ 目 ] 鱗翅目 [ 科 ] 剌蛾科 [寄主] 大葉黃楊、硬化、月季、海棠、桂花、牡丹、芍藥、蘋果、梨、桃、李、杏、梅、櫻桃、棗、柿、核桃、珊瑚、板栗、山楂等果樹和楊、柳、懸鈴木、榆等林木 [為害特點] 幼蟲取食葉片。低齡幼蟲取食葉肉,僅留表皮,老齡時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時僅留葉柄,嚴重影響樹勢。編輯本段[特徵描述] 成蟲 體長15~16mm,翅展約36mm。觸角棕色,雄櫛齒狀,雌絲狀。頭和胸部綠色,複眼黑色,雌蟲觸角褐色,絲狀,雄蟲觸角基部2/3為短羽毛狀。胸部中央有1條暗褐色背線。前翅大部分綠色,基部暗褐色,外緣部灰黃色,其上散佈暗紫色鱗片,內緣線和翅脈暗紫色,外緣線暗褐色。腹部和後翅灰黃色。 卵 扁橢圓形,長1.5mm,初產時乳白色,漸變為黃綠至淡黃色,數粒排列成塊狀。 幼蟲 末齡體長約25mm,略呈長方形,圓柱狀。初孵化時黃色,長大後變為綠色。頭黃色,甚小,常縮在前胸內。前胸盾上有2個橫列黑斑,腹部背線藍色。胴部第二至末節每節有4個毛瘤,其上生一叢剛毛,第四節背面的1對毛瘤上各有3~6根紅色刺毛,腹部末端的4個毛瘤上生藍黑色剛毛叢,呈球狀;背線綠色,兩側有深藍色點。腹面淺綠色。胸足小,無腹足,第一至七節腹面中部各有1個扁圓形吸盤。 蛹 長約15mm,橢圓形,肥大,黃褐色。包被在橢圓形棕色或暗褐色長約16mm,似羊糞狀的繭內。編輯本段[發生規律] 在東北和華北地區1年發生1代,河南和長江下游地區發生2代,江西發生2或3代。在發生1代的地區,越冬幼蟲於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6月上中旬羽化。卵期7天左右。幼蟲在6月下旬孵化,8月為害重,8月下旬至9月下旬,幼蟲老熟入土結繭越冬;在發生2代區,越冬幼蟲於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成蟲發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蟲發生期在6月末至7月,成蟲發生期在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蟲發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上旬幼蟲陸續老熟,在枝幹上或樹幹基部周圍的土中結繭越冬。編輯本段[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幼蟲群集為害期人工捕殺; 2. 黑光燈防治: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3. 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蟲繭,放入紗籠,保護和引放寄生蜂;用每g含孢子100億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溼條件下防治l~2齡幼蟲;紫姬蜂、寄生蠅 4. 藥劑防治:幼蟲發生期及時噴灑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50 %馬拉硫磷乳油、25 %亞胺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30%乙醯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溼性粉劑等900~1000倍液。此外還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魚藤酮300~400倍液、52.25%農地樂乳油1500~2000倍液。編輯本段[地理分佈] 分佈在黑龍江、遼寧、內蒙古、陝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四川、雲南等地。編輯本段[面板被蟄後處理] 1. 洋辣子的毒是酸性的。可以用濃肥皂水塗患處。可以重複一次。一般十分鐘左右就會減輕。 2.中藥喉症丸研碎,水調敷於患處。 3.有發燒,關節腫痛等全身症狀,應到醫院治療。 [別名] 青刺蛾、褐緣綠刺蛾、四點刺蛾、曲紋綠刺蛾、洋辣子 [學名] Latoia consocia Walker [ 目 ] 鱗翅目 [ 科 ] 剌蛾科 [寄主] 大葉黃楊、硬化、月季、海棠、桂花、牡丹、芍藥、蘋果、梨、桃、李、杏、梅、櫻桃、棗、柿、核桃、珊瑚、板栗、山楂等果樹和楊、柳、懸鈴木、榆等林木 [為害特點] 幼蟲取食葉片。低齡幼蟲取食葉肉,僅留表皮,老齡時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時僅留葉柄,嚴重影響樹勢。編輯本段[特徵描述] 成蟲 體長15~16mm,翅展約36mm。觸角棕色,雄櫛齒狀,雌絲狀。頭和胸部綠色,複眼黑色,雌蟲觸角褐色,絲狀,雄蟲觸角基部2/3為短羽毛狀。胸部中央有1條暗褐色背線。前翅大部分綠色,基部暗褐色,外緣部灰黃色,其上散佈暗紫色鱗片,內緣線和翅脈暗紫色,外緣線暗褐色。腹部和後翅灰黃色。 卵 扁橢圓形,長1.5mm,初產時乳白色,漸變為黃綠至淡黃色,數粒排列成塊狀。 幼蟲 末齡體長約25mm,略呈長方形,圓柱狀。初孵化時黃色,長大後變為綠色。頭黃色,甚小,常縮在前胸內。前胸盾上有2個橫列黑斑,腹部背線藍色。胴部第二至末節每節有4個毛瘤,其上生一叢剛毛,第四節背面的1對毛瘤上各有3~6根紅色刺毛,腹部末端的4個毛瘤上生藍黑色剛毛叢,呈球狀;背線綠色,兩側有深藍色點。腹面淺綠色。胸足小,無腹足,第一至七節腹面中部各有1個扁圓形吸盤。 蛹 長約15mm,橢圓形,肥大,黃褐色。包被在橢圓形棕色或暗褐色長約16mm,似羊糞狀的繭內。編輯本段[發生規律] 在東北和華北地區1年發生1代,河南和長江下游地區發生2代,江西發生2或3代。在發生1代的地區,越冬幼蟲於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6月上中旬羽化。卵期7天左右。幼蟲在6月下旬孵化,8月為害重,8月下旬至9月下旬,幼蟲老熟入土結繭越冬;在發生2代區,越冬幼蟲於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成蟲發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蟲發生期在6月末至7月,成蟲發生期在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蟲發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上旬幼蟲陸續老熟,在枝幹上或樹幹基部周圍的土中結繭越冬。編輯本段[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幼蟲群集為害期人工捕殺; 2. 黑光燈防治: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3. 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蟲繭,放入紗籠,保護和引放寄生蜂;用每g含孢子100億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溼條件下防治l~2齡幼蟲;紫姬蜂、寄生蠅 4. 藥劑防治:幼蟲發生期及時噴灑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50 %馬拉硫磷乳油、25 %亞胺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30%乙醯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溼性粉劑等900~1000倍液。此外還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魚藤酮300~400倍液、52.25%農地樂乳油1500~2000倍液。編輯本段[地理分佈] 分佈在黑龍江、遼寧、內蒙古、陝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四川、雲南等地。編輯本段[面板被蟄後處理] 1. 洋辣子的毒是酸性的。可以用濃肥皂水塗患處。可以重複一次。一般十分鐘左右就會減輕。 2.中藥喉症丸研碎,水調敷於患處。 3.有發燒,關節腫痛等全身症狀,應到醫院治療。
回覆列表
[中文名] 褐邊綠刺蛾 [別名] 青刺蛾、褐緣綠刺蛾、四點刺蛾、曲紋綠刺蛾、洋辣子 [學名] Latoia consocia Walker [ 目 ] 鱗翅目 [ 科 ] 剌蛾科 [寄主] 大葉黃楊、硬化、月季、海棠、桂花、牡丹、芍藥、蘋果、梨、桃、李、杏、梅、櫻桃、棗、柿、核桃、珊瑚、板栗、山楂等果樹和楊、柳、懸鈴木、榆等林木 [為害特點] 幼蟲取食葉片。低齡幼蟲取食葉肉,僅留表皮,老齡時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時僅留葉柄,嚴重影響樹勢。編輯本段[特徵描述] 成蟲 體長15~16mm,翅展約36mm。觸角棕色,雄櫛齒狀,雌絲狀。頭和胸部綠色,複眼黑色,雌蟲觸角褐色,絲狀,雄蟲觸角基部2/3為短羽毛狀。胸部中央有1條暗褐色背線。前翅大部分綠色,基部暗褐色,外緣部灰黃色,其上散佈暗紫色鱗片,內緣線和翅脈暗紫色,外緣線暗褐色。腹部和後翅灰黃色。 卵 扁橢圓形,長1.5mm,初產時乳白色,漸變為黃綠至淡黃色,數粒排列成塊狀。 幼蟲 末齡體長約25mm,略呈長方形,圓柱狀。初孵化時黃色,長大後變為綠色。頭黃色,甚小,常縮在前胸內。前胸盾上有2個橫列黑斑,腹部背線藍色。胴部第二至末節每節有4個毛瘤,其上生一叢剛毛,第四節背面的1對毛瘤上各有3~6根紅色刺毛,腹部末端的4個毛瘤上生藍黑色剛毛叢,呈球狀;背線綠色,兩側有深藍色點。腹面淺綠色。胸足小,無腹足,第一至七節腹面中部各有1個扁圓形吸盤。 蛹 長約15mm,橢圓形,肥大,黃褐色。包被在橢圓形棕色或暗褐色長約16mm,似羊糞狀的繭內。編輯本段[發生規律] 在東北和華北地區1年發生1代,河南和長江下游地區發生2代,江西發生2或3代。在發生1代的地區,越冬幼蟲於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6月上中旬羽化。卵期7天左右。幼蟲在6月下旬孵化,8月為害重,8月下旬至9月下旬,幼蟲老熟入土結繭越冬;在發生2代區,越冬幼蟲於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成蟲發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蟲發生期在6月末至7月,成蟲發生期在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蟲發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上旬幼蟲陸續老熟,在枝幹上或樹幹基部周圍的土中結繭越冬。編輯本段[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幼蟲群集為害期人工捕殺; 2. 黑光燈防治: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3. 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蟲繭,放入紗籠,保護和引放寄生蜂;用每g含孢子100億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溼條件下防治l~2齡幼蟲;紫姬蜂、寄生蠅 4. 藥劑防治:幼蟲發生期及時噴灑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50 %馬拉硫磷乳油、25 %亞胺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30%乙醯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溼性粉劑等900~1000倍液。此外還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魚藤酮300~400倍液、52.25%農地樂乳油1500~2000倍液。編輯本段[地理分佈] 分佈在黑龍江、遼寧、內蒙古、陝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四川、雲南等地。編輯本段[面板被蟄後處理] 1. 洋辣子的毒是酸性的。可以用濃肥皂水塗患處。可以重複一次。一般十分鐘左右就會減輕。 2.中藥喉症丸研碎,水調敷於患處。 3.有發燒,關節腫痛等全身症狀,應到醫院治療。 [別名] 青刺蛾、褐緣綠刺蛾、四點刺蛾、曲紋綠刺蛾、洋辣子 [學名] Latoia consocia Walker [ 目 ] 鱗翅目 [ 科 ] 剌蛾科 [寄主] 大葉黃楊、硬化、月季、海棠、桂花、牡丹、芍藥、蘋果、梨、桃、李、杏、梅、櫻桃、棗、柿、核桃、珊瑚、板栗、山楂等果樹和楊、柳、懸鈴木、榆等林木 [為害特點] 幼蟲取食葉片。低齡幼蟲取食葉肉,僅留表皮,老齡時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時僅留葉柄,嚴重影響樹勢。編輯本段[特徵描述] 成蟲 體長15~16mm,翅展約36mm。觸角棕色,雄櫛齒狀,雌絲狀。頭和胸部綠色,複眼黑色,雌蟲觸角褐色,絲狀,雄蟲觸角基部2/3為短羽毛狀。胸部中央有1條暗褐色背線。前翅大部分綠色,基部暗褐色,外緣部灰黃色,其上散佈暗紫色鱗片,內緣線和翅脈暗紫色,外緣線暗褐色。腹部和後翅灰黃色。 卵 扁橢圓形,長1.5mm,初產時乳白色,漸變為黃綠至淡黃色,數粒排列成塊狀。 幼蟲 末齡體長約25mm,略呈長方形,圓柱狀。初孵化時黃色,長大後變為綠色。頭黃色,甚小,常縮在前胸內。前胸盾上有2個橫列黑斑,腹部背線藍色。胴部第二至末節每節有4個毛瘤,其上生一叢剛毛,第四節背面的1對毛瘤上各有3~6根紅色刺毛,腹部末端的4個毛瘤上生藍黑色剛毛叢,呈球狀;背線綠色,兩側有深藍色點。腹面淺綠色。胸足小,無腹足,第一至七節腹面中部各有1個扁圓形吸盤。 蛹 長約15mm,橢圓形,肥大,黃褐色。包被在橢圓形棕色或暗褐色長約16mm,似羊糞狀的繭內。編輯本段[發生規律] 在東北和華北地區1年發生1代,河南和長江下游地區發生2代,江西發生2或3代。在發生1代的地區,越冬幼蟲於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6月上中旬羽化。卵期7天左右。幼蟲在6月下旬孵化,8月為害重,8月下旬至9月下旬,幼蟲老熟入土結繭越冬;在發生2代區,越冬幼蟲於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成蟲發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蟲發生期在6月末至7月,成蟲發生期在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蟲發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上旬幼蟲陸續老熟,在枝幹上或樹幹基部周圍的土中結繭越冬。編輯本段[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幼蟲群集為害期人工捕殺; 2. 黑光燈防治: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3. 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蟲繭,放入紗籠,保護和引放寄生蜂;用每g含孢子100億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溼條件下防治l~2齡幼蟲;紫姬蜂、寄生蠅 4. 藥劑防治:幼蟲發生期及時噴灑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50 %馬拉硫磷乳油、25 %亞胺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30%乙醯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溼性粉劑等900~1000倍液。此外還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魚藤酮300~400倍液、52.25%農地樂乳油1500~2000倍液。編輯本段[地理分佈] 分佈在黑龍江、遼寧、內蒙古、陝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四川、雲南等地。編輯本段[面板被蟄後處理] 1. 洋辣子的毒是酸性的。可以用濃肥皂水塗患處。可以重複一次。一般十分鐘左右就會減輕。 2.中藥喉症丸研碎,水調敷於患處。 3.有發燒,關節腫痛等全身症狀,應到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