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平衡的概念來自攝像機,即使最簡易的攝像機也幾乎都具有自動白平衡功能。其實人 的眼睛天然具有白平衡功能,當我們看書的時候,在日光燈下也好,在各種不同的燈光下也好, 我們的視覺中都是白紙黑字。但熟悉彩色攝影的人們都知道色溫這個概念,同樣一個膠片, 在不同的色溫下拍出物體的色彩是不同的。 簡單地說白平衡就是無論環境光線如何,仍然把“白”定義為“白”的一種功能。顏色 實質上就是對光線的解釋,在正常光線下看起來是白顏色的東西在不同色溫的光線下看起來 就不是白色。所謂白平衡就是運用計算機技術把不同色溫下的白顏色調整正確,從理論上說 白顏色調整正確其它色彩就都準確了。 攝像機的核心部件CCD 感測器在輸出訊號時進行一定的修正,這種修正就叫做白平衡。 目前市場銷售的攝像機幾乎都具備自動白平衡功能,較複雜的還可預設諸如燈光、日光燈、 日光等選項和手動多種模式控制白平衡。選購攝像機時,是否具有較好的白平衡功能應是考 慮的問題之一。當然幾乎所有的影象處理軟體都可以調整影象的色彩,但如果你對圖象軟體 不是很熟悉,或者不願太麻煩去調整,你最好還是選擇具有較好的白平衡功能的攝像機。 白平衡,字面上的理解是白色的平衡。那什麼是白色?這就涉及到一些色彩學的知識, 白色是指反射到人眼中的光線由於藍、綠、紅三種色光比例相同且具有一定的亮度所形成的 視覺反應。我們都知道白色光是由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光組成的,而這七種 色光又是有紅、綠、藍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當一種光線中的三原色成分比例相同的 時候,習慣上人們稱之為消色,黑、白、灰、金和銀所反射的光都是消色。通俗的理解白色 是不含有色彩成份的亮度。人眼所見到的白色或其他顏色同物體本身的固有色、光源的色溫、 物體的反射或透射特性、人眼的視覺感應等諸多因素有關(請參閱《色彩學原理》),舉個簡 單的例子,當有色光照射到消色物體時,物體反射光顏色與入射光顏色相同,既紅光照射下 白色物體呈紅色,兩種以上有色光同時照射到消色物體上時,物體顏色呈加色法效應,如紅 光和綠光同時照射白色物體,該物體就呈黃色。當有色光照射到有色物體上時,物體的顏色 呈減色法效應。如黃色物體在品紅光照射下呈現紅色,在青色光照射下呈現綠色,在藍色光 照射下呈現灰色或黑色。 在瞭解白平衡之前還要搞清另一個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色溫。所謂色溫,簡而言之, 就是定量地以開爾文溫度(K)來表示色彩。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認為,假定某一黑體物 質,能夠將落在其上的所有熱量吸收,而沒有損失,同時又能夠將熱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 “光”的形式釋放出來的話,它便會因受到熱力的高低而變成不同的顏色。例如,當黑體受 到的熱力相當於500—550 攝氏度時,就會變成暗紅色,達到1050-1150 攝氏度時,就變成 黃色,溫度繼續升高會呈現藍色。光源的顏色成分是與該黑體所受的熱力溫度是相對應的, 任何光線的色溫是相當於上述黑體散發出同樣顏色時所受到的“溫度”,這個溫度就用來表 示某種色光的特性以區別其它,這就是色溫。打鐵過程中,黑色的鐵在爐溫中逐漸變成紅色, 這便是黑體理論的最好例子。色溫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相信人們對它並不陌生。鎢 絲燈所發出的光由於色溫較低表現為黃色調,不同的路燈也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天然氣的 火焰是藍色的,原因是色溫較高。萬里無雲的藍天的色溫約為10000 K,陰天約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溫約為6000 K,日出或日落時的色溫約為2000 K,燭光的色溫約為 1000 K。這時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色溫越高,光色越偏藍;色溫越低則偏紅。某一種色 光比其它色光的色溫高時,說明該色光比其它色光偏藍,反之則偏紅;同樣,當一種色光比 其它色光偏藍時說明該色光的色溫偏高,反之偏低。 由於人眼具有獨特的適應性,使我們有的時候不能發現色溫的變化。比如在鎢絲燈下呆 久了,並不會覺得鎢絲燈下的白紙偏紅,如果突然把日光燈改為鎢絲燈照明,就會覺查到白 紙的顏色偏紅了,但這種感覺也只能夠持續一會兒。攝像機的CCD 並不能像人眼那樣具有適 應性,所以如果攝像機的色彩調整同景物照明的色溫不一致就會發生偏色。那麼什麼是白平 衡呢?白平衡就是針對不同色溫條件下,透過調整攝像機內部的色彩電路使拍攝出來的影像 抵消偏色,更接近人眼的視覺習慣。白平衡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任意色溫條件下,攝像機鏡 頭所拍攝的標準白色經過電路的調整,使之成像後仍然為白色。這是一種經常出現的情況, 但不是全部,白平衡其實是透過攝像機內部的電路調整(改變藍、綠、紅三個CCD 電平的平 衡關係)使反射到鏡頭裡的光線都呈現為消色。如果以偏紅的色光來調整白平衡,那麼該色 光的影像就為消色,而其他色彩的景物就會偏藍(補色關係)。
白平衡的概念來自攝像機,即使最簡易的攝像機也幾乎都具有自動白平衡功能。其實人 的眼睛天然具有白平衡功能,當我們看書的時候,在日光燈下也好,在各種不同的燈光下也好, 我們的視覺中都是白紙黑字。但熟悉彩色攝影的人們都知道色溫這個概念,同樣一個膠片, 在不同的色溫下拍出物體的色彩是不同的。 簡單地說白平衡就是無論環境光線如何,仍然把“白”定義為“白”的一種功能。顏色 實質上就是對光線的解釋,在正常光線下看起來是白顏色的東西在不同色溫的光線下看起來 就不是白色。所謂白平衡就是運用計算機技術把不同色溫下的白顏色調整正確,從理論上說 白顏色調整正確其它色彩就都準確了。 攝像機的核心部件CCD 感測器在輸出訊號時進行一定的修正,這種修正就叫做白平衡。 目前市場銷售的攝像機幾乎都具備自動白平衡功能,較複雜的還可預設諸如燈光、日光燈、 日光等選項和手動多種模式控制白平衡。選購攝像機時,是否具有較好的白平衡功能應是考 慮的問題之一。當然幾乎所有的影象處理軟體都可以調整影象的色彩,但如果你對圖象軟體 不是很熟悉,或者不願太麻煩去調整,你最好還是選擇具有較好的白平衡功能的攝像機。 白平衡,字面上的理解是白色的平衡。那什麼是白色?這就涉及到一些色彩學的知識, 白色是指反射到人眼中的光線由於藍、綠、紅三種色光比例相同且具有一定的亮度所形成的 視覺反應。我們都知道白色光是由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光組成的,而這七種 色光又是有紅、綠、藍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當一種光線中的三原色成分比例相同的 時候,習慣上人們稱之為消色,黑、白、灰、金和銀所反射的光都是消色。通俗的理解白色 是不含有色彩成份的亮度。人眼所見到的白色或其他顏色同物體本身的固有色、光源的色溫、 物體的反射或透射特性、人眼的視覺感應等諸多因素有關(請參閱《色彩學原理》),舉個簡 單的例子,當有色光照射到消色物體時,物體反射光顏色與入射光顏色相同,既紅光照射下 白色物體呈紅色,兩種以上有色光同時照射到消色物體上時,物體顏色呈加色法效應,如紅 光和綠光同時照射白色物體,該物體就呈黃色。當有色光照射到有色物體上時,物體的顏色 呈減色法效應。如黃色物體在品紅光照射下呈現紅色,在青色光照射下呈現綠色,在藍色光 照射下呈現灰色或黑色。 在瞭解白平衡之前還要搞清另一個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色溫。所謂色溫,簡而言之, 就是定量地以開爾文溫度(K)來表示色彩。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認為,假定某一黑體物 質,能夠將落在其上的所有熱量吸收,而沒有損失,同時又能夠將熱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 “光”的形式釋放出來的話,它便會因受到熱力的高低而變成不同的顏色。例如,當黑體受 到的熱力相當於500—550 攝氏度時,就會變成暗紅色,達到1050-1150 攝氏度時,就變成 黃色,溫度繼續升高會呈現藍色。光源的顏色成分是與該黑體所受的熱力溫度是相對應的, 任何光線的色溫是相當於上述黑體散發出同樣顏色時所受到的“溫度”,這個溫度就用來表 示某種色光的特性以區別其它,這就是色溫。打鐵過程中,黑色的鐵在爐溫中逐漸變成紅色, 這便是黑體理論的最好例子。色溫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相信人們對它並不陌生。鎢 絲燈所發出的光由於色溫較低表現為黃色調,不同的路燈也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天然氣的 火焰是藍色的,原因是色溫較高。萬里無雲的藍天的色溫約為10000 K,陰天約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溫約為6000 K,日出或日落時的色溫約為2000 K,燭光的色溫約為 1000 K。這時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色溫越高,光色越偏藍;色溫越低則偏紅。某一種色 光比其它色光的色溫高時,說明該色光比其它色光偏藍,反之則偏紅;同樣,當一種色光比 其它色光偏藍時說明該色光的色溫偏高,反之偏低。 由於人眼具有獨特的適應性,使我們有的時候不能發現色溫的變化。比如在鎢絲燈下呆 久了,並不會覺得鎢絲燈下的白紙偏紅,如果突然把日光燈改為鎢絲燈照明,就會覺查到白 紙的顏色偏紅了,但這種感覺也只能夠持續一會兒。攝像機的CCD 並不能像人眼那樣具有適 應性,所以如果攝像機的色彩調整同景物照明的色溫不一致就會發生偏色。那麼什麼是白平 衡呢?白平衡就是針對不同色溫條件下,透過調整攝像機內部的色彩電路使拍攝出來的影像 抵消偏色,更接近人眼的視覺習慣。白平衡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任意色溫條件下,攝像機鏡 頭所拍攝的標準白色經過電路的調整,使之成像後仍然為白色。這是一種經常出現的情況, 但不是全部,白平衡其實是透過攝像機內部的電路調整(改變藍、綠、紅三個CCD 電平的平 衡關係)使反射到鏡頭裡的光線都呈現為消色。如果以偏紅的色光來調整白平衡,那麼該色 光的影像就為消色,而其他色彩的景物就會偏藍(補色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