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網路萌新
-
2 # 澹澹言懷
回到這個問題,其實古代埃及和兩河流域的通訊問題是很難得出讓人滿意的回答的,過於久遠的歷史細節很難考證,只能透過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進行合理的推測。但是不能說,沒有答案的問題,其問題本身就不存在或者是偽造的,歷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
3 # 大誌騎鵝旅行記
我們假設這種泥板是真實的。那麼且不提他用於書寫的好處。更重要的是從材料學上我們找到了一種超越水泥的超級材料,硬度超水泥。超級延展性,萬年不變型。不乾裂。這不是超級材料,這是啥呀?,
我記得小時候在東北。土坯茅草房,每年都需要抹牆。用鹼土和賣接和泥,就這樣到秋天的時候。還是會乾裂,脫落
埃及有這樣的材料嗎?你在看看那些。已經風化的像一堆塵土一樣的金字塔。
-
4 # 淋了雨才能飛翔
埃及學和亞述學都屬於偽科學,跟酸鹼體質理論性質差不多……都不屬於循證科學!
西方有循證科學,西方同樣也有偽科學,我們一定要擦亮眼睛正確辨別!
-
5 # 貓爹1121
很簡單,按照奧卡姆剃刀原則,如非必要勿增實體,只要這些都是後世偽造,就完全解決了。
其實這個原則可以用於所有未解之謎上,包括埃及的金字塔,與其費盡心機讓古埃及人學會製造混凝土(目前埃及官方已經承認金字塔為混凝土製造,但特別強調是古埃及的混凝土),不如去掉所有多餘條件,就一句後世偽造,就可以了。因為這是對它的最簡單的解釋,不需要附加任何條件,所以應該是最接近真相的解釋
-
6 # 在囿
如果按照西方的人類起源於非洲,文明也起源於非洲,那麼文明的非洲為什麼會失去傳承?看看中國歷史,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兩次入主中原,結果都是被漢化,併入到了中華文明的體系中。為什麼文明的非洲文明會被野蠻文明滅掉而消失?唯一能解釋的就是,它們不夠文明。
-
7 # 唐律疏議
所謂公元前3000年就已經在使用紙莎草紙,是因為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紙莎草紙就是公元前3000年的。但是紙莎草在最初並不是作為日常的書寫材料,而是指作為神職人員的宗教活動使用工具。
在公元前16世紀之前出土的紙莎草基本上都是神廟裡面用作祭祀等宗教活動使用。法老的日常書寫不屬於宗教活動,所以恐怕還沒有資格使用紙莎草。
至於紙紗草後來出口到地中海各地,變成環地中海的常見書寫材料,那是要到公元前6世紀以後了。
所以,公元前16世紀,法老和赫梯使用泥板而非紙莎草通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回覆列表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前提:“以泥板石板等書寫載體為主要書寫載體”這一點,對於公元前16世紀的埃及周邊文明而言,並非是赫梯,或者說是西亞的專利。
把目光轉向地中海北岸,羅馬此時還是蠻族部落,不作多言。
而希臘,如圖,其早期文字的兩種“線形文字”,尤其是邁錫尼的,同時代的線形文字b,都採用了泥板而非莎草紙。可見在公元前16世紀,使用泥板作為主流書寫載體,是東地中海地區,非埃及文明的共同點,赫梯並不獨特。
再回到問題本身,為什麼埃及和赫梯通訊,用的是泥板?
原因並不複雜,因為赫梯等西亞文化圈的國家都在用泥板。而埃及,它若不想當國際孤兒的話,就最好入鄉隨俗。
所以,這個問題可以轉化為“為什麼赫梯在公元前16世紀依然在使用泥板?”
這是多種原因導致的。
1、成本問題。
首當其衝的是,莎草紙需要進口,而進口是要錢的。而泥巴的成本非常低。
2、海運貨物儲存問題。
先打破一個華人的慣性思維:“海運很危險”
這倆是隨手搜到的圖,可以參考一下。
很明顯,我們在這方面,運氣是非常的不好。中國沿海地處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雲集,幾乎是全世界海況最惡劣的地區。
所以華人往往形成了“古人技術不行,一定喜歡走陸路而避免走海路”的錯覺。
但是地中海地區不一樣,作為內海,它相對而言要風平浪靜得多。海上各種島嶼星羅棋佈,既便於靠岸補給,又有利於導航。為古文明提供了良好的航海條件。
甚至現在都21世紀了,還有小部分北非難民玩“百萬澡盆偷渡地中海”,划槳去歐洲。當然,這是少數,一般還是坐小漁船偷渡的。
此外,氣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比起東亞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的風向要穩定得多。
即使如此,冬季出海也被希臘羅馬人認為是危險的,因為此時地中海盛行西風,雖然比東亞季風穩定,但還是風浪相對較大,需要儘量避免出海。
——《古代航海季》譯者:內蒙古大學 張錦釗先生
如圖所示,冬天沒人出海,所以連海盜都收工放假啦。
總之,在地中海,出口貿易大多數時候是走海路的。
——出處圖中已有,不多言。
公元前1400年前的埃及人已經學會了在船上鋪設甲板。但看文字描述,似乎還只知道鋪設一層甲板。
這意味著貨物必須被存放在底艙裡,而潮溼的底艙是莎草紙儲存的大敵。沒人會喜歡到手時已經碎掉的莎草紙,公元前1600年的赫梯也自然無法大量使用莎草紙。
——同圖①。
希臘地區現存最早的莎草紙,是公元前700年左右的《神譜》和《工作與時日》。而真正開始大規模使用莎草紙,得等到公元前6世紀中葉以後,即雅典造船技術得到長足進步後。航海技術的進步為莎草紙的大規模進口提供了條件。
即使如此,該莎草紙記錄工作的主持者也是當時統治雅典的庇西特拉圖父子,可見當時的莎草紙價格依然不便宜,需要政府力量支援。
至於亞里士多德一眾,那是再晚一兩百年的人。而且亞里士多德在世時還發生了亞歷山大東征事件。埃及的被征服導致了莎草紙價格的下降,最後更是淪為了羅馬行省。
而由希臘的情況也可以推測出一個重要情況:公元前6世紀前的莎草紙並沒有大規模出口,至少出口數量還不足以取代當地的本土書寫載體。
故而公元前16世紀的赫梯沒有大規模使用莎草紙,是正常的。
——同圖⑥
3、自身文字的問題。
眾所周知,赫梯等西亞國家使用的文字,普遍是楔形文字的各路分支,也就是“釘頭文”。
其筆畫的開頭較粗,因此書寫用的木棒是三角頭的。書寫時將筆頭先插入泥板裡面,再勾勒筆畫。
泥板咱可以把筆頭捅進去,捏泥巴時捏厚實點就成。莎草紙?顯然不行,一捅就破了。
說起來,這麼想的話,泥板書還可以節省墨水成本?
而希臘文沒有“釘頭”,筆畫從頭到尾差不多粗細,所以和埃及人一樣用蘆葦筆(羽毛筆的爸爸,鋼筆的爺爺)也沒關係。也就不存在釘頭文“力透紙背”的問題。
4,外交關係也是一個影響因素。
西亞的文明史不比埃及短,二者在歷史上積怨已久,比如著名的卡迭石戰役。戰後簽訂的合約至今刻在埃及的卡納克神廟牆上。
兩國關係不穩定,這總不能打仗了就不寫字了吧?加上西亞長期使用泥板的歷史傳統,不淘汰泥板並非不可理解。
而希臘在古典時代前,在地中海的地位其實並不高,只是文明世界的邊緣地帶而已。
——羅塞塔石碑,亞歷山大征服埃及的間接產物。
埃及和希臘長期沒多大歷史恩怨,兩者第一次爆發大規模戰爭,是亞歷山大東征。埃及又好巧不巧輸了,希臘自然不擔心戰敗國會封鎖莎草紙。在之後的羅馬時代,莎草紙問題就是同一個國家內部的內政問題了。
而西亞?羅馬和他們的關係反反覆覆,等到七世紀拜占庭(東羅馬)失去埃及時,羊皮紙技術已經成熟,堅固耐用的羊皮紙對莎草紙具有很強競爭力。
——《中國造紙術在“一帶一路”上的傳播節點、路徑及邏輯探源》 北京師大 萬安倫先生 王劍飛先生 杜建君先生著
而緊隨其後,中國造紙術的傳入又對莎草紙對西亞的滲透形成了降維打擊。天朝造紙術的優越性,想必無需我贅言。
總之,赫梯等西亞文明沒有普及莎草紙,是一個很複雜的,由多樣原因共同導致的現象。具體緣由恐怕還有很多,我水平不夠,就不過多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