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榆木疙瘩牌慧根
-
2 # 歷史雜談呵呵
有責任,但不是主要責任。
假設一個場景,他如果用自己的錢建立了一支知人善任的海軍,那他離抄家滅族就不遠了。
-
3 # 歷史宴
說李鴻章是背鍋俠是不正確的,李鴻章對於甲午戰敗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只不過不是最主要的責任。
(李鴻章)
甲午戰敗,李鴻章的責任在哪?主要有三點:
一、對於自己的外交能力過於自信樂觀。
對於日本故意在北韓問題上挑事,李鴻章並未充分做好軍事上的準備,而是過於相信他的外交才能,指望單純透過外交上的斡旋,來消弭戰事。
於是他先後請求俄國、英國出面調停。結果,俄國的調停日本完全不買賬,被陸奧宗光很乾脆地拒絕了。最終俄國表示它對日本只能出於“友誼的勸告”,日本不聽勸告,俄國也沒辦法,於是俄國宣佈調停失敗。
(陸奧宗光)
而英國呢?表面上強硬,但是當日本拒絕英國的調停後,英國居然表示:只要你日本的軍事行動不要妨礙英國在中國的利益,不要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區與清軍交戰,那你跟清政府怎麼鬧騰,英國也管不著了。
英國的這一表態等於同日本達成了妥協,英國的調停也宣佈失敗!
二、備戰不充分
其實,李鴻章打算透過外交來給日本施壓,迫使日本在北韓問題上讓步,避免戰爭,這種操作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外交斡旋與軍事準備雙管齊下,俗話說能戰方能止戰,就是這個道理。
而李鴻章的重心顯然過於傾向於外交,而軍事上的準備始終顯得非常的滯後,讓日軍處處佔據先機,這就是李鴻章的責任了。
三、治軍不嚴
李鴻章的淮軍,在甲午戰場上的表現是很讓人不滿意的。軍隊戰鬥力弱,葉志超、趙懷業等逃跑將軍一個接一個。
(淮軍)
這說明李鴻章對於淮軍的建設是失敗的。
無論如何,甲午戰敗,李鴻章的責任是少不了的。
但話說回來,李鴻章雖然對於甲午戰敗需要負一定的責任,但並不是主要責任。因為,甲午戰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清廷,而不是李鴻章。
清廷的洋務運動,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制約,導致圖強的效果有限。即便是單純地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裝備這一點上,都還受到頑固派的一大堆阻力。相反,日本的明治維新,其變革的力度比清廷的洋務運動要徹底得多。
因此,甲午戰爭清廷無論如何是打不贏的。
(馬關談判現場)
小結:甲午戰爭的失敗,根本原因在於清朝的落後,變革不徹底,國力不行;但是,李鴻章也並不是一個背鍋俠,對於戰事的失利他也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
(全文完)
回覆列表
有沒有責任,看看他任命的那些下屬就行了。
最典型的就是丁汝昌,此公在海軍建設上,實在談不上有什麼高明的地方,相反還指揮風格呆板,做事情不細緻,遇到突發情況就發懵,釋出命令丟三落四,正是這種狀態,使得黃海大戰開打前北洋水師全體官兵在一大早海上緊張訓練一個半小時後,遇到日本聯合艦隊又餓著肚子幹捱了一個半小時,才投入到了這場國運大戰,偏偏丁司令又忘了指定候補隊員,導致戰鬥打響之後,北洋水師面臨著一個很不錯的戰機之時,各自為戰、毫無協同,白白放跑了敵人四艘弱艦,還消耗了本就不充足的炮彈。
不談指揮打仗,單單看丁汝昌提督對部隊的管理也是很失敗的,日清海戰中,北洋官兵無論是在操艦技術、炮戰水平、編隊素養,還是最重要的戰鬥意志方面,都遠遠落後於伊東祐亨的聯合艦隊官兵,這說明丁提督平日裡對艦隊的訓練非常不得力,一句話,戰鬥是訓練的鏡子。
而且,北洋水師幾乎什麼都缺,作為一個最重要武裝力量的具體負責人,如果手中物資不能支撐起一場戰爭,你必須要設法解決,自己解決不了,那就要向上面反映,爭取上級支援,如果還是無效,就要陳說厲害,讓最高決策層明白不能打,打就要打贏。可是,他似乎只滿足於擔任個這在當時頗為光彩又收入豐裕的官僚而已。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推導到他的上司李鴻章身上。
想想也是令人慨嘆,甲午戰爭中的大清軍隊不外乎那些湘軍系淮軍系,將領也全部憑戰功提拔,曾文正和李少荃的這些精英們,以前對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那種意氣風發、捨生忘死的精氣神,真正用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的時候,又跑哪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