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裡的人,都存在有這樣一個想法:你愛我,就應該如何對我,認為無條件的愛,就是滿足自己的全部。
每個人的心中也都在渴望著這樣一種愛:無論我是否表現良好,你都應該不離不棄。,無論我表現出什麼樣子,你都應該無條件愛我。
往往相愛的彼此不相信愛的時候,就開始測試愛的存在來尋求安全感。不斷加大需求,看對方是否願意滿足自己,折磨刺激對方,看對方是否還願意愛我。
曾經的我在和愛人吵架的時候,總是習慣說,如果你愛我,就應該每天陪我,應該怎麼樣,應該如何,如果對方忙滿足不了,我就開始指責對方。
最後的結局常常是:愛經不起測試,被伴侶受不了拉黑了,然後就成功的驗證:我果然不被愛。可無條件的愛,不就是要什麼就給什麼。
很多人也遇到很多讀者和我抱怨自己的伴侶“不愛自己”。其實他們所說的並不是不愛,而是不夠愛。
比如說在關係中的沉默這事,我每次生氣了都衝對方發很多資訊,內心很想讓他給你一個迴應,可是他只是沉默、冷漠、不說話,這就是讓我特別生氣,我就覺得對方不愛我了。
實際上,對方只是不想跟你吵架傷害你。他也是處在情緒裡,他做不到好好說話哄你開心,他能做的只有忍著自己的情緒不發洩給你。
可是在情緒裡的自己往往這麼想,你不按照我想要的方式來做,就是不愛我,你讓我糟糕的感覺沒有變好,就是不愛我,你沒有給我想要的滿足程度,就是不愛我。
接著就是我體驗到了自己不被愛,自己就開始折騰起來。全然忽視對方其實已經做了很多。實際上他們只是在說:你沒有滿足我想要的全部,就是不愛我。
戀人吵架亦經常如此,彼此的確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傷害到了伴侶,也覺得自己行為是不對的,很想去調整自己的生活、脾氣、節奏,去照顧適應到對方。可是又總是做不到,從而出現自責。
這種內疚會讓他們無法承受,就會轉化成脾氣暴躁的方式發洩出來。實際上脾氣暴躁的人,有很多是因為內疚。
每次當我和愛人吵架難過反思時,我開始要求自己無條件滿足對方,可是自己又做不到,從而我對自己的攻擊投射了出來。
後面我一直在思考,一切讓自己痛苦的地方都是提醒我認知思維以及標準的錯誤,讓彼此舒服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我給你我所能給予的,從不以回報為目的,這意味著就是無條件的愛你。而非給出對方想要的全部。
並且我還要尊重自己能力是有限這個客觀事實,既然無法給到你想要的全部,也不必自責,這就是所謂無條件的自愛。
我尊重你因為沒被滿足而憤怒、受傷,知道並尊重這是你應對匱乏感的方法。而不必責怪你不該有情緒,不該有如此的需求。這時候我靜靜的陪著你一起療愈,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很多人也會這麼覺得,如果你愛我就要容忍我的一切。接納我的好,以及我的壞。可是接納你的壞,不代表能接納你的傷害。
換句話說,我可以接納你看起來很普通平凡、接納你是笨蛋、接納你看起來不怎麼好看,但是不代表我就能接納你言語的攻擊、控制、否定。
不接納也並非愛就有條件,並非就不愛了。我容忍不了你帶來的傷害,而選擇逃避或離開。是因為給不出更多了愛,是更愛自己要先懂得保護自己,不是不愛了。
先愛自己,不代表就不愛你了。
愛是有限的,不代表愛就是有條件的了。
正因為愛是有限的,我們才學會了有部分不被愛的時候自己面對,從而得到成長。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都被無條件愛著,只不過我們還沒學會跟自己的不被滿足相處。
而一個人成熟的過程,就是不得不學會接受對方給我們的愛是有限的。從而學會跟自己的不被滿足相處。
很多時候我問自己最多的問題就是,伴侶究竟有何意義,伴侶最大的價值,就在於滿足自我內心的需要。
當我孤獨時有人陪伴;無助時時候有人支援;害怕時需要安全感;喜悅時需要有人來分享;自卑時有人認可;就是感覺自己不好時,自己會渴望被愛。
內心深處,每次感覺自己不夠好的時候,內心就越是需要被愛。越是感覺到自己無法掌控生活,就越是需要得到被愛。被愛本質上來說,就是用來安撫自身內心的無助感。
從這個角度來說,內心越是強大的人,的確越是不需要被愛。
我大學剛畢業的那幾年,我跟著我老公去廣州發展,感覺大城市特別孤獨,工作很不順利,內心特別自卑焦慮。
那個時候我老公在我身邊的陪伴很重要,能懂我、安慰我、照顧我,跟我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那種異鄉的孤獨和困難,讓我感到難以承受。
後來我在大城市適應不了回來老家,我跟隨自身內心的渴望和愛好進入網際網路,有了一些朋友、使用者,還有一定經濟來源,我的興趣明顯從對感情的渴望轉向了工作努力精進提升上。
從內心來說,重心就從找個人來滿足自我變成了追求自我實現。
而後我會思考,進入自我成長狀態的我是不是就不需要感情了呢?工作之餘,我還是需要心靈有個伴侶。
我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還是會焦慮,當看到自己的短板時候,還是會產生自我懷疑,我還是有很多內心的需求,無法自我安撫。一個人只要學會愛自己,那麼這個人內心的確會變得強大起來,對感情的渴望會相對來說變小。理想狀態下,只要自己足夠愛自己,他的確不需要任何感情了。
真愛受時空環境的制約,卻不能附加什麼條件!更不能只圖索取!愛應該是雙向的,而不是三無所禁忌!
在感情裡的人,都存在有這樣一個想法:你愛我,就應該如何對我,認為無條件的愛,就是滿足自己的全部。
每個人的心中也都在渴望著這樣一種愛:無論我是否表現良好,你都應該不離不棄。,無論我表現出什麼樣子,你都應該無條件愛我。
往往相愛的彼此不相信愛的時候,就開始測試愛的存在來尋求安全感。不斷加大需求,看對方是否願意滿足自己,折磨刺激對方,看對方是否還願意愛我。
曾經的我在和愛人吵架的時候,總是習慣說,如果你愛我,就應該每天陪我,應該怎麼樣,應該如何,如果對方忙滿足不了,我就開始指責對方。
最後的結局常常是:愛經不起測試,被伴侶受不了拉黑了,然後就成功的驗證:我果然不被愛。可無條件的愛,不就是要什麼就給什麼。
很多人也遇到很多讀者和我抱怨自己的伴侶“不愛自己”。其實他們所說的並不是不愛,而是不夠愛。
比如說在關係中的沉默這事,我每次生氣了都衝對方發很多資訊,內心很想讓他給你一個迴應,可是他只是沉默、冷漠、不說話,這就是讓我特別生氣,我就覺得對方不愛我了。
實際上,對方只是不想跟你吵架傷害你。他也是處在情緒裡,他做不到好好說話哄你開心,他能做的只有忍著自己的情緒不發洩給你。
可是在情緒裡的自己往往這麼想,你不按照我想要的方式來做,就是不愛我,你讓我糟糕的感覺沒有變好,就是不愛我,你沒有給我想要的滿足程度,就是不愛我。
接著就是我體驗到了自己不被愛,自己就開始折騰起來。全然忽視對方其實已經做了很多。實際上他們只是在說:你沒有滿足我想要的全部,就是不愛我。
戀人吵架亦經常如此,彼此的確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傷害到了伴侶,也覺得自己行為是不對的,很想去調整自己的生活、脾氣、節奏,去照顧適應到對方。可是又總是做不到,從而出現自責。
這種內疚會讓他們無法承受,就會轉化成脾氣暴躁的方式發洩出來。實際上脾氣暴躁的人,有很多是因為內疚。
每次當我和愛人吵架難過反思時,我開始要求自己無條件滿足對方,可是自己又做不到,從而我對自己的攻擊投射了出來。
後面我一直在思考,一切讓自己痛苦的地方都是提醒我認知思維以及標準的錯誤,讓彼此舒服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我給你我所能給予的,從不以回報為目的,這意味著就是無條件的愛你。而非給出對方想要的全部。
並且我還要尊重自己能力是有限這個客觀事實,既然無法給到你想要的全部,也不必自責,這就是所謂無條件的自愛。
我尊重你因為沒被滿足而憤怒、受傷,知道並尊重這是你應對匱乏感的方法。而不必責怪你不該有情緒,不該有如此的需求。這時候我靜靜的陪著你一起療愈,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很多人也會這麼覺得,如果你愛我就要容忍我的一切。接納我的好,以及我的壞。可是接納你的壞,不代表能接納你的傷害。
換句話說,我可以接納你看起來很普通平凡、接納你是笨蛋、接納你看起來不怎麼好看,但是不代表我就能接納你言語的攻擊、控制、否定。
不接納也並非愛就有條件,並非就不愛了。我容忍不了你帶來的傷害,而選擇逃避或離開。是因為給不出更多了愛,是更愛自己要先懂得保護自己,不是不愛了。
先愛自己,不代表就不愛你了。
愛是有限的,不代表愛就是有條件的了。
正因為愛是有限的,我們才學會了有部分不被愛的時候自己面對,從而得到成長。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都被無條件愛著,只不過我們還沒學會跟自己的不被滿足相處。
而一個人成熟的過程,就是不得不學會接受對方給我們的愛是有限的。從而學會跟自己的不被滿足相處。
很多時候我問自己最多的問題就是,伴侶究竟有何意義,伴侶最大的價值,就在於滿足自我內心的需要。
當我孤獨時有人陪伴;無助時時候有人支援;害怕時需要安全感;喜悅時需要有人來分享;自卑時有人認可;就是感覺自己不好時,自己會渴望被愛。
內心深處,每次感覺自己不夠好的時候,內心就越是需要被愛。越是感覺到自己無法掌控生活,就越是需要得到被愛。被愛本質上來說,就是用來安撫自身內心的無助感。
從這個角度來說,內心越是強大的人,的確越是不需要被愛。
我大學剛畢業的那幾年,我跟著我老公去廣州發展,感覺大城市特別孤獨,工作很不順利,內心特別自卑焦慮。
那個時候我老公在我身邊的陪伴很重要,能懂我、安慰我、照顧我,跟我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那種異鄉的孤獨和困難,讓我感到難以承受。
後來我在大城市適應不了回來老家,我跟隨自身內心的渴望和愛好進入網際網路,有了一些朋友、使用者,還有一定經濟來源,我的興趣明顯從對感情的渴望轉向了工作努力精進提升上。
從內心來說,重心就從找個人來滿足自我變成了追求自我實現。
而後我會思考,進入自我成長狀態的我是不是就不需要感情了呢?工作之餘,我還是需要心靈有個伴侶。
我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還是會焦慮,當看到自己的短板時候,還是會產生自我懷疑,我還是有很多內心的需求,無法自我安撫。
一個人只要學會愛自己,那麼這個人內心的確會變得強大起來,對感情的渴望會相對來說變小。理想狀態下,只要自己足夠愛自己,他的確不需要任何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