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為何其他車企的新能源汽車還在月銷一兩萬的標準線上徘徊,比亞迪卻能輕鬆熱銷十幾萬輛?
看到這個問題肯定會有人說車輛的效能、油耗或空間的優勢,這確實是不能否認的客觀事實,但是有沒有想過比亞迪為什麼能造出來這些車?這才是問題的根源。換個問題:您曾經排斥智慧手機嗎?似乎在智慧手機普及的初期還是有很多功能手機的使用者不願意升級的,究其原因有長期養成的使用習慣,輕易不想要改變;但是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初期的智慧手機太貴,對吧。
智慧手機等同於隨時聯網的掌上電腦,現在講掌上電腦可能沒有多少年輕人瞭解了;曾經出差需要帶著手機、掌上電腦、筆記本(真是筆記本)以及膝上型電腦,可是自從智慧手機普及,出差只需要帶一部手機,旅行的時候也不用再帶一堆鏡頭和單反相機了,隨拍隨傳、即刻分享,有了這些功能,似乎畫質已經無關緊要了。
所以在智慧手機變得足夠便宜之後,功能機就基本淘汰了;其實沒有人會真正排斥新的技術,因為新的技術帶來的一定是使用體驗的提升和操作的便捷化,初期不選無非是因為貴而已,新能源汽車也一樣。
之所以其他車企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整體偏低,比亞迪能一路高歌,核心因素正是比亞迪做到了讓主流的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做到三個相同。
如果以10-15萬的預算可以選擇燃油動力的緊湊級轎車,配置高,空間大,乘坐體驗良好;而以相同的預算只能選擇到小型甚至微型的純電動汽車,那麼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註定不會高,因為空間才是決定車輛使用體驗的關鍵因素,在以家庭為汽車消費單位的現在,駕駛品質都要排在乘坐品質之後。
所以電動汽車或插電混動汽車一定要先做到在價格相同的前提下,尺寸也一樣,其次還能做到配置相同的話,這樣的車就等於物美價廉的主流智慧手機,使用功能機的司機面對和這樣的車是按捺不住換車衝動的。
問題又來了,為何其他車企不像比亞迪一樣打造這樣的新能源汽車呢?
因為實在造不出來,一般車企是不搞核心三電技術研發的,因為研發投入太大、研發週期也太長;僅動力電池的投入就不亞於重建一家車企,電動機的投入不比內燃機低,電控中的晶片更是難上加難。所以這些車企只能依靠供應商,供應商也是要賺錢的,而供應商的源頭的原材料供應商當然也要賺錢,這一環環的加碼當然會讓三電的供應價Grand SantaFe來越高,車輛的製造成本是難以控制的,打造出來的車輛自然會比較貴。
比亞迪則是從十幾年前就開始佈局三電的研發,而且比亞迪的前身本就是化學電源研發生產企業,一度是全球第二大電池供應商;所以在三電領域的技術研發有先天優勢,但也需要極大的投入和很長的週期;比亞迪用了十餘年的時間才完勝全產業鏈的佈局,實現了從各類電池到電動機,再到IGBT&MCU的車規級晶片的研發生產。
每個核心技術都一步步被攻破,車輛的製造直接從核心總成所需要的原材料開始;那麼比亞迪就能夠去掉這一環環的成本,才能打造出物美價廉的、與燃油車同價同質的新能源汽車,剩下的電驅系統的先天優勢就是競爭力,這是比亞迪成功的基礎。
總結:
沒有捷徑,電動汽車的研發生產也不是簡單的事情;只有基礎穩固才能出現銷榜上一柱擎天的圖表,比亞迪的成功是多年耕耘的收穫,現在正是收穫季而已,只是隨著品牌市佔率的不斷提升,比亞迪所擁有的土壤越來越廣闊與肥沃,未來的收穫會越來越豐碩。
根本原因是比亞迪有掌握了成本控制能力
問:
為何其他車企的新能源汽車還在月銷一兩萬的標準線上徘徊,比亞迪卻能輕鬆熱銷十幾萬輛?
看到這個問題肯定會有人說車輛的效能、油耗或空間的優勢,這確實是不能否認的客觀事實,但是有沒有想過比亞迪為什麼能造出來這些車?這才是問題的根源。換個問題:您曾經排斥智慧手機嗎?似乎在智慧手機普及的初期還是有很多功能手機的使用者不願意升級的,究其原因有長期養成的使用習慣,輕易不想要改變;但是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初期的智慧手機太貴,對吧。
智慧手機等同於隨時聯網的掌上電腦,現在講掌上電腦可能沒有多少年輕人瞭解了;曾經出差需要帶著手機、掌上電腦、筆記本(真是筆記本)以及膝上型電腦,可是自從智慧手機普及,出差只需要帶一部手機,旅行的時候也不用再帶一堆鏡頭和單反相機了,隨拍隨傳、即刻分享,有了這些功能,似乎畫質已經無關緊要了。
所以在智慧手機變得足夠便宜之後,功能機就基本淘汰了;其實沒有人會真正排斥新的技術,因為新的技術帶來的一定是使用體驗的提升和操作的便捷化,初期不選無非是因為貴而已,新能源汽車也一樣。
之所以其他車企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整體偏低,比亞迪能一路高歌,核心因素正是比亞迪做到了讓主流的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做到三個相同。
同級(尺寸)同配同價如果以10-15萬的預算可以選擇燃油動力的緊湊級轎車,配置高,空間大,乘坐體驗良好;而以相同的預算只能選擇到小型甚至微型的純電動汽車,那麼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註定不會高,因為空間才是決定車輛使用體驗的關鍵因素,在以家庭為汽車消費單位的現在,駕駛品質都要排在乘坐品質之後。
所以電動汽車或插電混動汽車一定要先做到在價格相同的前提下,尺寸也一樣,其次還能做到配置相同的話,這樣的車就等於物美價廉的主流智慧手機,使用功能機的司機面對和這樣的車是按捺不住換車衝動的。
問題又來了,為何其他車企不像比亞迪一樣打造這樣的新能源汽車呢?
因為實在造不出來,一般車企是不搞核心三電技術研發的,因為研發投入太大、研發週期也太長;僅動力電池的投入就不亞於重建一家車企,電動機的投入不比內燃機低,電控中的晶片更是難上加難。所以這些車企只能依靠供應商,供應商也是要賺錢的,而供應商的源頭的原材料供應商當然也要賺錢,這一環環的加碼當然會讓三電的供應價Grand SantaFe來越高,車輛的製造成本是難以控制的,打造出來的車輛自然會比較貴。
比亞迪則是從十幾年前就開始佈局三電的研發,而且比亞迪的前身本就是化學電源研發生產企業,一度是全球第二大電池供應商;所以在三電領域的技術研發有先天優勢,但也需要極大的投入和很長的週期;比亞迪用了十餘年的時間才完勝全產業鏈的佈局,實現了從各類電池到電動機,再到IGBT&MCU的車規級晶片的研發生產。
每個核心技術都一步步被攻破,車輛的製造直接從核心總成所需要的原材料開始;那麼比亞迪就能夠去掉這一環環的成本,才能打造出物美價廉的、與燃油車同價同質的新能源汽車,剩下的電驅系統的先天優勢就是競爭力,這是比亞迪成功的基礎。
總結:
沒有捷徑,電動汽車的研發生產也不是簡單的事情;只有基礎穩固才能出現銷榜上一柱擎天的圖表,比亞迪的成功是多年耕耘的收穫,現在正是收穫季而已,只是隨著品牌市佔率的不斷提升,比亞迪所擁有的土壤越來越廣闊與肥沃,未來的收穫會越來越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