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程朱理學、心學等。
1、儒家學派
儒家學派是先秦諸子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創。孔子的言論經門人整理為《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儒家學說以"仁"為中心,提倡"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尚"禮樂"、"仁義",倡導"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德治",重視倫理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2、道家學派
道家學派,是以老莊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形成於先秦時期。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該學派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係。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黃帝、老子、莊子、列子、鬼谷子、張良、司馬徽、諸葛亮、劉伯溫、王通等等。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礎,道教是道家的繼承和發展。
3、法家學派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學者一致認為其為道家分支。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各家之長,兼言法、術、勢,成為法家思想。
法家學派被《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法是透過具體的刑名賞罰來實現的。《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
法家思想淵源可上溯到春秋時的管仲、士匄、子產,而實際的始祖,當推戰國初的李悝。此外還有吳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子等,均被稱為“前期法家”,而以商鞅為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齊法家,除主張推行法治外,也主張容納禮義教化。
4、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亦稱為“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
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其由北宋時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時期朱熹集為大成。
程朱理學,基本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等人創立的新儒學,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創造性地發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學,最後形成了程朱理學體系。
程朱理學在南宋並沒有多少優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學被統治者定為官學興盛以後,程朱理學在日本北韓琉球越南影響也頗大。
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了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為抑制君權,讓中國政治在宋明兩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援。
也使得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
5、心學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至明朝,陳獻章開啟先河,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學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學的兩個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程朱理學、心學等。
1、儒家學派
儒家學派是先秦諸子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創。孔子的言論經門人整理為《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儒家學說以"仁"為中心,提倡"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尚"禮樂"、"仁義",倡導"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德治",重視倫理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2、道家學派
道家學派,是以老莊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形成於先秦時期。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該學派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係。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黃帝、老子、莊子、列子、鬼谷子、張良、司馬徽、諸葛亮、劉伯溫、王通等等。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礎,道教是道家的繼承和發展。
3、法家學派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學者一致認為其為道家分支。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各家之長,兼言法、術、勢,成為法家思想。
法家學派被《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法是透過具體的刑名賞罰來實現的。《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
法家思想淵源可上溯到春秋時的管仲、士匄、子產,而實際的始祖,當推戰國初的李悝。此外還有吳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子等,均被稱為“前期法家”,而以商鞅為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齊法家,除主張推行法治外,也主張容納禮義教化。
4、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亦稱為“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
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其由北宋時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時期朱熹集為大成。
程朱理學,基本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等人創立的新儒學,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創造性地發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學,最後形成了程朱理學體系。
程朱理學在南宋並沒有多少優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學被統治者定為官學興盛以後,程朱理學在日本北韓琉球越南影響也頗大。
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了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為抑制君權,讓中國政治在宋明兩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援。
也使得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
5、心學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至明朝,陳獻章開啟先河,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學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學的兩個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