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annon爺

    曹操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一個人,寧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人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太壞了。所以,我們必須弄清楚這個案子,看看是不是事實。

    這事《三國志》沒有記載,只見於裴松之注所引《魏書》、《世語》和孫盛《雜記》。事情大概是這樣的。董卓入京後,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拒絕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陽,抄小路回家鄉。路過朋友呂伯奢家時,把他們一家都殺了。

    為什麼要殺呢。三書的說法不一。《魏書》的說法是:“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語》的說法是:“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的說法是:“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看來,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殺人動機。按照《魏書》的說法,是正當防衛,或者防衛過當。按照《世語》和孫盛《雜記》的說法,則是因疑心太重而誤殺。《魏書》是比較維護曹操的,我們姑且不論,就看後兩種說法。

    後兩種說法中,孫盛《雜記》的說法又更具體。一是曹操聽見了些聲音(聞其食器聲),二是曹操殺人以後說了一句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所謂“食器聲”,應該不是洗鍋碗的聲音,是磨刀子的聲音。曹操這才疑心,才殺人。殺了以後,才發現人家是準備殺豬宰羊款待自己,誤殺了好人,這才會“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悽愴(音創chuang),就是悽慘、很悲傷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做一個辯護。當然,這種辯護並不能洗刷他的罪過。但能夠“悽愴”,總算還沒有“喪盡天良”。

    然而《三國演義》的改動就大了。“悽愴”的心情沒有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也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又有什麼區別呢?前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寧肯我對不起別人,不能別人對不起我。這裡說的“人”(別人),是特指的,就是呂伯奢一家,是“個別人”。後一句話說的,則是普天之下的人,是“所有人”。這個範圍就大不一樣。雖然都是惡,但惡的程度不同,分量不一。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曹操當時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個話,只是就事論事。意思是雖然我錯殺了人家,對不起人家,但現在也沒有辦法。我現在走投無路,也只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應該說,他還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裡面。但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變成一貫如此,變成理直氣壯了。那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賊。所以,僅憑此案就說曹操奸險歹毒,是有疑問的。

    不過即便如此,毛批仍說:“此猶孟德之過人處也”,“猶不失為心口如一之小人”。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換了別人,一定反過來,說寧肯天下人都對不起我,不可以我對不起天下人。但是實際上怎麼樣呢?實際上都是像曹操那樣做的(試問天下誰不有此心者),然而“誰復能開此口”呢?大家都裝作正人君子,只有曹操一個人坦率地說出了這話。至少,曹操敢把奸詐的話公開地說出來。他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所以毛批說,這是曹操超過其他人的地方,因為這個世界上偽君子實在太多。毛宗崗父子是不喜歡曹操的。他們都說這是曹操的過人之處,那就應該是過人之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4年全面取消藝術特長生?我家琴童還有必要繼續學習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