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找熱帶魚
-
2 # 北國有四季
建文帝的下落,千古之迷?已讓歷史界眾說紛紜的聊了很久,可顯然是得不出答案的,因此,與其說探究建文下落,不如說聊聊建文帝失敗後的幾種結局。
《明史》給出三個可能。
一,宮內自焚。
二,流亡海外。
三,出家為僧。
先說第三種可能,不知道為什麼,在歷史上只要發生下落不明的名人,就說是某某入了空門,這已成了佛門最大的廣告,比如李自成下落不明是當了和尚,順治下落不明當了和尚,加上本文中的建文帝,佛門儼然成了帝王收容所,但我認為,帝王入佛門的可能性最小,更多的是人生內心中的那份善良,希望仁厚的建文有個好的歸宿。
相信建文宮內自焚的人目前較多,畢竟朱棣打入宮中,確實發現了一具焚燒過面目皆非的屍體,以朱棣的精明,不可能找個替身就能做掩示,而且朱棣並沒有對建文後人斬盡殺絕,這恰恰證明建文已死,不能形成大患,而展現出的成功者的寬容。我個人也傾向建文已在那場自家人的戰爭中,消亡。
流亡海外之說目前也無定論,主要是當年的大明主觀上以天朝上國自居,這加劇了與其周邊勢力的封閉,事實上,查閱過相關資料,我們也沒有見到明初,各國來朝的紀錄。沒有聯絡,怎麼會有來往?
當下,有訊息傳出,在山西上饒三青山發現建文陵墓,規模宏大,並推測建文化名詹碧雲,成三真道士,其依據為陵墓有‘螣岡’二字,螣為小龍,符合建文蛇年即位且與建文屬相相同。
另存對聯一幅:一統大明祝皇祚於百世千世萬世,三元無極存道氣於玉清上清太清。
這是真的嗎?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倒覺得,這是繼佛家廣告後,道家的自我宣傳。
-
3 # 歷史時燒錄
朱元璋死後,因為太子朱標早死,便由之間選定的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燕王朱棣不服,發動了“靖難之役”奪了皇位,建文帝從此下落不明。
鄭和下西洋
朱棣雖然當了皇帝,但是搞不清楚建文帝到哪裡去了,又擔心他回來復仇,於是派人四處搜尋,甚至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看看建文帝是不是逃到國外去了。但是鄭和在國外也沒有打聽到。那麼建文帝到底如朝廷宣佈的,是死於宮中大火,還是逃到哪裡躲起來了呢?
救命鐵匣
據《明史記事本末》記載,當初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時,建文帝剛想自殺,這時被一個太監阻止並說“太祖死前,留下一隻鐵匣子,並告誡如有大難臨頭時便可開啟此匣。”於是建文帝忙令人開啟,但匣鎖已被鐵水灌死。最後翰林院的程濟用力砸開。眾人一看,只見匣裡放著3塊度牒,分別署有“應文”,“應賢”,“應能”幾個僧名,還有袈裟,僧帽,剃刀,白銀10錠。還有一封信寫著“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如此說來,朱元璋是要建文帝出家逃難。
而當時建文帝身邊正好有個老師叫楊應能的,還有一個御史叫葉希賢的,各有一個字與信裡相符。於是與建文帝一起三人逃出皇宮,削髮為僧。追隨出逃的共有60人。建文帝怕人多目標太明顯。最後只帶了5人。等走到御河時正巧有一人搖船等候,並自稱是太祖夢中囑託協助皇上逃難。大家說好彼此不再行君臣之禮,而以師兄弟互稱。其中有6個大臣負責籌集衣食等物。6個人為掩人耳目,各自取了個代號,比如王之臣,因其祖輩是補鍋匠,便叫王補鍋。
機緣巧合
建文帝從京口(今鎮江)到襄陽,後輾轉來到雲南永嘉寺,本想投奔沐府西平王,又恐連累,最後在寺裡安頓下來了。說來也怪,建文帝逃來逃去,明成祖滿天下的搜尋,他卻渾然不懼。在雲南沒多久,之後又云遊重慶,西安,襄陽,吳中,所到之處還題詩題字,而明成祖派出的拘吏,好象聾子盲人一樣,竟沒搜到半點訊息。有個工部尚書叫嚴震的,以出使安南之名去尋找建文帝,回國後在雲南道中遇見建文帝,因原先認識,建文帝於是問嚴震“你想拿我怎麼樣呢?”嚴震答道“皇上您該幹嘛幹嘛,臣自有妙計。”建文帝有些害怕不敢再露面。
建文帝四處留詩
實際上嚴震是個忠臣,他既不願做對不起建文帝之事,也不願意回到朝中騙明成祖,身處兩難境地,最後自縊而亡。 自此過了十幾年後,明成祖去世,又過了十幾年,明成祖的兒子明仁宗及孫子明宣宗先後去世。到了明英宗時,在逃的建文帝居然還活著。明英宗正統5年,建文帝已逃亡39年,時年64歲。人老了好想葉落歸根,於是建文帝對隨從說要回南京,而此時應賢和應能都已去世,只剩下砸鐵匣子的程濟跟隨。
君臣來到貴州時,有一次在寺廟裡,建文帝題了2首詩: 詩一是: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沈。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詩二是:閱罷《愣嚴》罄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瘴嶺千層迴,北望天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烏早晚朝。 寺裡一個老僧明白了詩意,便抄下詩來到官府說:我就是建文帝。他這一鬧頓時轟動了朝廷。
官府立即把老僧連同建文帝和程濟帶到朝廷訊問。可老僧並不知道建文帝的細節,只得硬著頭皮亂說,結果不對頭。那老僧自稱今年已90歲,想回南京到時死後葬在爺爺朱元璋墓旁。審訊者一聽便知道是冒牌貨。輪到審訊建文帝時,他心想已經到了第三代人了,應該沒什麼大問題了,便如實承認了身份。
認出身份
最後宮裡有個叫吳亮的老太監因為曾經伺候過建文帝,於是奉命出來辨認。建文帝當即認出老太監並說出曾經的一些往事。老太監心裡已知,但還是脫下建文帝的鞋看了看左腳,趾上果然有幾顆黑龍江痣,這才確認。 明英宗知道後,也沒有殺建文帝,畢竟40多年過去了,他也沒有什麼政治號召力了。 結果,建文帝被奉養於宮中,自然誰也沒再提過去之事。宮裡人都把建文帝以“老佛”稱呼,而建文帝也樂意如此,安享晚年。去世後建文帝以普通人的身份葬於西山。
建文帝的皇位被叔叔朱棣奪去,自己出逃幾十年,沒有被殺死,還回到宮中安度了晚年,也算是非常幸運了。
回覆列表
建文帝逃出南京後,隱居民間改名“讓鑾”,意思是,建文帝是把江山讓給了朱棣。他假扮僧道,遊於滇、黔、蜀、粵、桂、湘、鄂各省名山大川,還在山上寫了不少詩詞畫了一些符號,向世人暗喻他是建文帝。到了晚年,讓鑾隱居於武昌,死後葬在於洪山。
中國社會科學院前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商傳研究員宣佈了題為《與建文帝出亡考》的論文,必定了《讓氏家譜》的價值,他說,《讓氏家譜》在明史學界簡直沒有人知道,但要徹底澄清建文帝下落,還要進一步考證。
《讓氏家譜》中說到,建文帝活了整整100歲,葬於武昌洪山之陽。照此揣度,建文帝應死於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其墓就在武昌洪山。《讓氏家譜》還說到,武昌替補衙範衷愚家有一副建文帝親筆書寫的對聯。商傳說,如果能找到那副對聯或建文帝墓葬,讓氏為建文帝后人可成鐵案,建文帝失蹤之謎天然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