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解憂花茶店

    一分為二

    首先說正面的:馬拉松運動通常規模大、參與人數多、覆蓋面積廣,對城市引導全民健身確實有很大的幫助,即使很多人不喜歡,說它浪費資源,不顧民眾利益等等,但是當一個城市連續的舉辦多次馬拉松賽事後,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即使那些一開始非常痛恨討厭這項運動的人,也可能在氛圍的感染下開始參與一些運動,這就達到了目的。

    再說說負面的,也可能更能回答這個問題。馬拉松運動如果舉辦得好,可以很顯著的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城市的底蘊,如波士頓、紐約等地的馬拉松,已經成為城市的名片之一。對於一些四五線城市,經濟不行,文化不行,城市建設也不行,貌似弄一個“國際馬拉松”是最快最簡單的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方式了,這都是政績工程作祟,其實要運營好一場馬拉松需要一個城市的公眾服務水平非常之高,幾乎要調動政府各部門共同協作,還需要各高校及民間志願者參與,還需要發動所有民眾參與進來營造氛圍,並不是一般的四五線城市能做到的,當然,如果真的做到了,那一定是是可以實現彎道超車,迅速提升城市知名度。

    所以,在急功近利的時代,很多城市領導者願意冒一個這樣不痛不癢的險是很正常的,因為即使沒搞好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可憐了有些不明所以的參賽者,經常被莫名其妙的組織方雷得外焦裡嫩

  • 2 # 跑步天涯

    提問者似乎對馬拉松熱有點不太感冒?其實這於公於私都是一件大好事,當地居民最多隻需付出半天的出行不便(週末喜歡睡懶覺者根本沒感覺),就能換來豐厚回報。

    俗話說,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沒人做,之所以中國大小城市紛紛舉辦馬拉松,是因為這門生意穩賺不賠,而且堪稱一本萬利。

    馬拉松熱“背後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當然非常巨大。

    另據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主辦方透露,廈門馬拉松也為廈門市的飲食、購物、住宿、交通、旅遊等相關行業帶來豐厚的經濟利益,2015年該賽事給廈門市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為2.07億元,帶動經濟效益達到2.55億元。

    西部城市蘭州同樣因為馬拉松獲益匪淺,自蘭馬開辦以來,到蘭州旅遊的人數年均增長超過15%。2010年至2014年,蘭州接待旅遊人數由887.5萬人次上升到33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由63.5億元上升到268.64億元。

    和東京馬拉松相似,國外著名馬拉松賽事為主辦城市帶來的效益都達到數億美元。

    咱們再以星期天剛剛舉辦的芝加哥馬拉松為例。據冠名贊助商美國銀行賽前公佈的研究報告,去年芝馬為芝加哥帶來的經濟效益高達2.82億美元——連續第四年超過2.5億美元,接近三倍於12年前(2005年)的9600萬美元。

    馬拉松熱帶動的跑步消費,也讓商家大大受益。大陸運動品牌特步2014年共贊助13場馬拉松賽事,推出3個跑鞋系列產品,當年營收同比增長10%,實現47.78億元,其中與跑步相關的鞋類產品貢獻超過30億元。

    至於社會效益麼,每年中國有數百萬人參加正式跑步比賽,由此改善了健康、延長了壽命、提高了生產率,你說這些值多少錢?

    事實上,真正大牌的馬拉松比賽,已經出現不再需要“國際”二字的趨勢,例如“北京國際馬拉松”已從2010年起更名“北京馬拉松”,廈馬也將從2018年起甩掉“國際”一詞,連二線賽事杭州馬拉松也已經於2015年這樣做了。

    而世界最著名的六大滿貫比賽,更是全都不屑於使用“國際”這個標籤。

  • 3 # 使用者已銷號

    不知道博主在今天這個時候丟擲這個問答 又是幾個意思 又是什麼心態呢!希望是我玻璃心了~另外給網友們普及一下小知識,今天舉辦國際馬拉松的某市是國務院官方確定的除北京上海外,戰略意義上第三個國際化大都市,未來承擔的角色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這個城市都配的起“國際”的頭銜。也確實,國際馬拉松也不是隨便就叫了的,不合適的以後還是另闢蹊徑吧。個人理解,非禮勿怪。

  • 4 # 種火花園

    開始舉辦的那幾屆,為了賽事推廣冠名國際也無可厚非。但是也確實說明主辦方和主辦地自我信心不足,缺乏號召力,需要國際一詞來拔高一些。隨著以後賽事越來越多,大家對國際這個詞語也就見慣不怪,同時國際這個詞語也失去了它的本義與號召力了。最後就看主辦地的魅力和優勢,以及主辦單位的運營能力。

  • 5 # 彩虹與藍色大海

    舉辦馬拉松比賽還是比較好的,帶動全民運動,介紹宣傳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假如只有幾個一線大城市舉辦,參加的人自然有限,隨著一年一年成熟成功的舉辦,不斷改進提升,應該是相當有前景的大健康產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內比較正規且知名穩定的理財平臺有哪些?哪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