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留學
-
2 # 費羅教育悟
肯定國內的名牌大學好啊,在任何發達國家,社會都是由本國的精英大學的畢業生在主導,而發展中國家都是由一些發達國家或者宗主國的一些名牌大學畢業生主導。隨著我們國家成為一個準發達國家,社會結果必然也會體現這樣的特徵。國外的大學畢業生基本沒有機會來成為主導力量。
-
3 # 成都老宋
我的回答,對絕大多數人來講,毫不猶豫選擇大陸名牌大學!
一方面,大陸名牌大學這幾年發展迅猛,無論是硬體裝置還是軟體方面,在滿足大陸人才市場需求方面,是基本適應的。特別是這些年大量歐美流學人才的引進和迴流,對提升大陸大學水平方面,價值無可估量!
第二方面,我們絕大多數人們今後主要的生活和競爭還是來自大陸的,上升空間也主要在大陸。你不在這個主戰場上耕耘,很難獲得相應足夠的知識、經驗和人脈資源。
第三方面,能考取大陸名牌大學的孩子,畢竟是同齡人中的少數,他們經過艱苦努力才打到今天的水平;但由於評價體系的差異,美國高校選擇時,不一定能給你一個公平的評價,存在一個優質低價的賤賣可能。
第四方面,考取名牌大學的孩子三分之一以上是要讀研的,在考研、讀博階段,充分利用大陸高校及導師的資源,再到一個一流的美國高校深造,機會回更好。
隨便說一句,我家孩子就是在大陸一流大學讀的本科,今年本科畢業後到普林斯頓讀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對老一代的華人來說,自己或者子女上大學恐怕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尤其是考上名牌大學甚至北大清華,那簡直是光宗耀祖、祖墳冒煙。
而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有許多家庭也開始選擇讓子女去海外尤其是美國,接受高等教育。那麼,去美國讀大學是否也越名牌大學越好呢?
北京大學知名的海歸學者——饒毅和謝宇老師就曾在一次座談中專門談過這個問題,觀點可以做一下參考。
謝宇(密歇根大學教授):華人為何迷信名牌大學?
華人對名牌大學的迷信有多方面的社會原因。
我們要對一個人進行評價,需要真正地去了解他很多具體的個人資訊,但這些資訊經常是缺乏的。所以在中國社會,知道某個人畢業於哪所大學,就獲得了對這個人智商或者能力的一種估計,其中包含有很大的資訊量。
相反在美國,我們得知某個人去了某所大學,對於判斷這個人的能力和智商而言,其資訊量是很有限的。
中國社會中,學校招牌所包含的資訊量,主要是由極端的考試分層造成的。對學生的選擇機制導致了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學生,進入到不同水平的學校中,而且這種教育分層發生得很早。如此一來,那些好學校,不僅僅擁有好的物質條件和師資,更能擁有好的生源。
這樣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相比美國,中國學校內部的差異性低而同質性高,也就是說,智力和能力相當的學生在一起,而背景不同的學生不太容易進入同一所學校。
中國頂尖大學的學生相對來講比較優秀,可能是因為這些學校對生源的選擇比較好,而不是學生們在這裡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因此,即便這些頂尖學校的教育水平跟其他學校差距並沒有那麼大,這樣的選擇機制也能使他們的畢業生相比其他學校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或面臨其他機會時更具優勢。
我們知道一個人最後的成功,其決定性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比如自信、善於溝通、能夠堅持、誠實守信,等等。
而在中國,高校進行學生選拔和分層主要是透過智力考試,這樣一來,他們非智力的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一些不好的影響。
很多中國頂尖高校的畢業生,他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沒有對社會中一般老百姓的瞭解,即便得到很好的工作、很高的工資,他們有可能還是覺得不滿足。為什麼?因為他們覺得身邊同學找到的工作更好。但他們不知道一般學校畢業生的收入和工作是怎樣的水平和情況。所以,學校之間的分類,給出的資訊量太大。
在美國,因為有很多優秀的地方性州立大學,比如佛羅里達大學、密歇根大學、德州大學等,所以實際上有很多一流的學生都不會選擇去哈佛或耶魯等頂尖大學。
當然,美國的不同院校之間也有很多差異,各有特點。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的同質性還是比較強的,教學任務比較單一,課程設定也相差不大。然而隨著個人的成長,越是到受教育後期,其區分度越大,因此表現出的個人差距也會越大。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階段,其所接受的教育就更加具體和個人化。總體而言,這種區分度隨著教育階段的提高而加大,大學超過中學、中學超過小學。
不過有趣的是,像中國這種人人都想上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的情況在美國的確是沒有的,真的並非每個人都想去哈佛、耶魯或普林斯頓。因為美國真的是有一個比較成熟的高等教育市場,而中國是沒有這樣的市場的,中國只有壟斷,因此那些好一些的學校可以在各方面壓過其他學校。
饒毅教授:國外並不和咱們大陸一樣,越少名牌大學越好。
你可能會說,這怎麼可能呢?看看那些名牌大學多少成功人士啊,辛辛苦苦去了美國,不去拿最名牌大學的學歷證書,這不是浪費嗎?
單從統計上看,從美國最名牌大學的頂尖院系畢業的中國學生,其未來的發展往往不如想象的那麼光鮮。
怎麼會這樣呢?不是都說咱們中國的學生基礎知識紮實,跟西方本土的學生比也不輸給人家嗎?都站在世界名牌大學的起跑線上了,怎麼還比不過人家呢?如果你這麼想,那就證明你和大多數中國學生一樣,過分看重成功的智力因素了。
咱們中國的基礎教育完全是倚賴於智力水平來選拔的,那些大陸最好的學生,智力上的確高人一籌,但在美國的頂尖大學裡,其它方面遠勝過我們中國學生的人多了去了。
比如說,許多名牌大學的研究生,本科時期就已經在諾貝爾獎得主的實驗室學習過,在哈佛大學這樣的頂尖學校裡頭,遇上個年紀輕輕就改寫教科書的學生,或者家裡有一兩個名牌大學教授甚至諾貝爾獎得主的,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但這對於咱們國內出去的留學生那就是起跑線上的天壤之別了呀。所以除非你是鳳毛麟角的罕見之材,而且還得心理素質極好,否則對於離家萬里赴美留學的年輕學子來說,很難不在這樣的落差中失去心理平衡,反而誤了未來的發展。
當然,這麼說並不是要給有志向的學生潑冷水啊,咱們中國的留學生如果心理素質極佳,又富有遠大志向,專攻名牌大學深造當然是好事。
如果在做留學學校這麼重要的選擇時,選擇的理由如果只是因為大學有名讀起來有面子,那麼還是停下來多想想更好,畢竟人的成功更在於自身的素質,而不只是文憑上大學的名號,如果只是因為大學有名所以就削尖了腦袋往裡頭鑽,那麼咱們充其量也就是被一個標籤綁架的小屁孩而已,你說是不是呢?
重要的是對知識和技能的熱愛,對未來的定位。
最重要是對讀書,求知,知識和技能的熱愛,對學問的鑽研,對未來目標的定位。
應試教育不是什麼洪水猛獸,高分的也未必低能,低分也不一定但問題在於我們這裡是人為的劃圈裝套,屬於典型的考什麼,學什麼。一切的學問和思維,都必須在大綱範圍下進行,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和浪費時間。
沒有過實際職場經驗,也不清楚求職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所以出題和編教材都是在瞎胡鬧——教育的唯一導向錯了,那麼教育的成果自然也就垃圾的一塌糊塗了。
讀高中的時候,就是圍繞著大綱來轉,所以大家都很努力,不管這個指向性到底是不是對的,起碼確實能起到一定的督促和激勵作用。但是入了大學之後,大學的指向性和人生指向性出現偏差,尤其這時候學生都是成人,於是出現指向不明的情況,加上混學歷很容易,於是就培養了各種奇怪生物。
不是應試教育的錯,主要就是因為教育的一切目的跟人生的基礎和指向無法重合,甚至有時候還有阻礙作用。人為的劃定範圍,大綱考的我就學,不考的我就不學,學霸都不是在某領域有建樹的牛人,而是考試高分的考試機器而已。
學生感興趣就多學,不感興趣就滿足一個正常水平,感興趣的就提供一切條件鼓勵他去深入鑽研。最後的鑽研結果,不以全面平庸作為學霸標準,而以各有所長作為納取准入。這個時候,才算是社會。
如果你明白了這個,自然對什麼名校之類看的很淡了。但當你枉顧技能學問和興趣目標,只知道問哪個大學好哪個大學不好。問出了名牌大學有沒有用這個問題本身,就足夠說明比較大的問題了。
事實上任何所謂出類拔萃的人,不管是名校還是非名校,共同點都是目標定位清楚,然後能夠聰明的選擇資源,精力,時間,孜孜不倦的投入進去,學實學,做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