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卡村老任

    聰明人。錢掙夠了,穩穩當當做點學術、妥妥的落地。雖然不掙大錢了,但可以保證心靜如水的走到終點。那些被錢牽著走的仕途,最後結局不是落敗健康、就是在各種糾葛中淡出歷史

  • 2 # 周鴻煒

    技術大拿不是商業操盤手。

    技術革命的終極是自負盈虧。對於絕大多數企業而言,無論是中國亦或是海外,很難有歷史的機遇讓科研工作者真正的心無旁騖地在企業中進行科研工作。那種忘我的對真理的追求,那種對精益求精的孜孜不倦地奉獻,那種對技術信仰的心無旁騖的熱愛,科學家的精神令人動容,更令人欽佩。對社會的貢獻不言而喻,卻不一定是資本青睞的寵兒

    商業企業不是Not-for-profit的非營利性組織,資本對利益的追逐,讓技術出身的大牛必須要摒棄一些科學家的執念,轉投商業操盤手。轉型成功拿到技術落地的佳話,轉型未果便是”落下神壇“重回學術的落寞。

    企業的“去虛向實”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更離不開資本的驅動。而商業企業本身終究是為了盈利,更為了生存。”去虛向實“的感召下,讓企業家更關注的是財報上的核心資料,這些指標好了,才可能繼續從資本市場獲得更大的支援,才可能活的更好

    提供這些資料核心支援的是廣大的業務大佬們,而不是”科學家“。當技術有革命性進步從而創造一個新產業的時候,那是科學家們大展宏圖的好時機。畢竟那個時候商業模式更多靠技術驅動。新的技術造就了新的商業模式。一旦技術革命紅利見頂,也就是科學家出局的時候。如何利用好現有手中的”牌“,打出新的增長,是企業操盤手的專業,相反科學家能提供的力量少之又少。

    紅利殆盡還需商業大佬掌舵

    在強大的生存壓力下,更多的企業科研是透過技術革新從而建立技術壁壘換取商業利益,而非科學技術發展本身。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拓寬自己知識認知的領域,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從來不是一直指數增長的。這與資本逐利的對指數增長的無限追求背道而馳

    網際網路技術下一波紅利何時來臨?是元宇宙,還是Web 3.0?下一波的春天還遙遙無期,能幫企業過冬的只有商業的大佬。而群星璀璨的科學家們誰能夠扛起財報中盈利的指標,誰又有能力扛起降成本的大任?能扛起指標的才有企業中發言的權利。基礎設施一旦搭建,後期迭代雖然有演算法與技術的加持,但不過是10%左右亦或是更少的業務影響與增長,但資本的胃口遠非如此,他們期待的30%以上的指數增長。

    一旦科學家們交不出技術創新帶來的指數增長的答卷,在企業的職業生涯也就行將就寢。線性增長下資本的撤離,裁員之聲哀鴻遍野,沒人會為明星科學家的高薪酬買單。只有離開,才能挽留最後的顏面。

    Research for Fun 與 Research for Profit

    2017年的雲棲大會,馬雲提出”達摩院的目標是5年後自負盈虧“。Research for Fun 與 Research for Profit 都不能長久的情況下,原以為自負盈虧的模式能帶來可持續的技術發展與變現。5年過去了,達摩院被爆出30%的裁員,科研產出速率在下降的同時,商務諮詢的比重反而增多。眾多的”科學家“深入業務,不是演算法技術的創新,而是研究用現有技術如何在業務場景落地。剎那間,技術自負盈虧的願景也幾近崩塌

    不僅僅是阿里,京東探索研究院、京東物流技術創新,都在迴歸業務。企業終究不是科學家的試驗田,想有話語權,就得有商業化的產出。2022年的這一輪網際網路的寒冬,流失的是半死不活的新業務,裁撤的是公司年事已高但產出有限的35+,更有無數曾經風光無兩的技術大牛。他們在技術革命紅利期上車,在紅利見頂期到站,享受了一波紅利,也終將隨著紅利消失殆盡,而黯然離場

    Research for Fun 與 Research for Profit 都是國外淺嘗輒止的失敗經驗。側重科研環境培養,連續的國家投入引導與遠見卓識的科研稅收減免,才是讓科研 Research 不斷前行的保障。著眼現在,這都不是一朝一夕網際網路行業能給予的。2022年沒了網際網路政策的傾斜,本以為科研成果落地,到頭來卻變成了”千人千麵價格殺熟“的自動機器,量子計算、視覺增強等等的技術神話大規模的商業變現的路途還遙遙無期。

    大廈將傾,一木難支

    阿里iDST到達摩院,王剛、漆遠、金榕的離開,京東探索研究院周伯文、於建強的離場,Google 李飛飛的學術迴歸,技術大牛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而大廈將傾,一眾為了P7 P8 P9努力拼搏的技術人是否做好了準備,是秉承技術理想不變,還是轉投PPT工程師?技術大牛是行業的風向標,即便退場也能遊走於學術與工業界。而還在孜孜以求的技術人也要抬頭看天,天象有變,必當未雨綢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熊貓的繁殖方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