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丁浩說車

    不知道問題的“國內”指的是日本,還是中國,如果是中國,那聲優偶像化的時代遠遠沒有到來。如果指的是日本,那麼可能會有些影響,但對國內動漫產業的發展還不能說影響很大。另外,國內所謂聲優,其實和日本的聲優還是有點區別的,兩者的水平也不在一個起跑線上。

    一、何為聲優?

    二、日本聲優偶像化為啥這麼火?

    三、中國“聲優”現狀到底如何?

    四、透過配音看國漫發展

    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分割線

    一、何為聲優?

    “聲優”一詞是完全的舶來品,出自日本,意思是用聲音演繹角色的人。因此,說聲優就得說說日本聲優發展。

    日本聲優的發展大致跟日本動漫產業發展變化差不多。首先是草創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專為電影或電視劇配音的人—配音演員,開始為動畫配音,可以看做是聲優的起始點。

    八十年代,伴隨著日本經濟起飛,日本人的工作強度與物質生活開始極大的豐富,漫畫因為攜帶方便,通俗易懂,走進了大眾的視線,迎來了日本漫畫的大發展時期。隨之而來的是漫畫動畫化的大時代,聲優需求急劇增加,催生了大量的“聲優養成所”以及培養聲優專業的院校。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作,都在那個時代誕生,如《聖鬥士星矢》、《灌籃高手》、《龍珠》等。值得注意的是,聲優的大量湧現以及被重視,一定是和動漫產業高速發展分不開的。

    因此,在這裡,我們可以給聲優下一個定義,一般意義上講,為電影、電視劇,廣告、錄音等配音的可以稱之為配音演員,而為動漫作品配音的可以稱為聲優(在日本)。兩者有區別,又有重疊,比如坂本真綾就是娜塔莉波特曼的日語配音。因為日漫的影響實在太大,所以為日漫配音的人,可以專稱為“聲優”。

    二、日本聲優偶像化為啥這麼火?

    日本聲優偶像化的火爆,跟日本動漫產業規模之大,有很大關係。曾有資料統計,日本動漫產業貢獻的GDP,佔日本全國GDP的百分之十(四五年前的資料,現在這個資料當相差不大)。要知道,日本GDP是緊隨中國之後的,一個動漫產業就能佔到百分之十,這是多大的天文數字,也就能想象的到了。

    在國際上,日本動漫產業佔世界動漫產業的三分之二,幾乎可以與美國迪士尼、皮克斯二者並駕齊驅。

    日本動漫在日本大陸及國外都有很深的市場基礎,這就帶動了為日本動畫配音的工作——聲優。而促使聲優偶像化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動漫音樂的崛起。

    第一部分說到,八十年代日漫爆發式發展,這就不可避免的帶動了動漫音樂的發展,比如宮崎駿與久石讓的組合就很能說明問題。後來,一部與音樂結合非常緊密的動畫橫空出世,讓本來在幕後工作的聲優們,第一次得以被世人所矚目,這部動畫就是《超時空要塞》。

    限於篇幅,這裡就不介紹《超時空要塞》的劇情了。但它確實讓看動畫的人們,第一次感覺到了動畫音樂的強烈魅力。特別是其中由聲優飯島真理演唱的《可曾記得愛》,當年在日本紅遍大街小巷,到處都張貼著由飯島真理配音的角色林明美的畫像,林明美由此成為那個時代的女神,而人們也透過一首《可曾記得愛》,記住了飯島真理,可以說飯島真理應該是第一個真正從幕後走向臺前,併產生深遠影響的日本聲優,併為日後日本聲優偶像化埋下了伏筆。

    現今日本聲優偶像化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聲優培養要求很高,不僅要嗓音好,而且還會培養唱歌、表演等能力。其中不少聲優就是因為演唱動畫主題曲被人熟知。

    2,日本社會新生代對聲優的要求越來越高,已經不滿足於單純“聽聲音”,還要長相好,會唱歌。

    3,聲優單純的配音收入不高,促使一些聲優開始多面發展,不可避免的出現偶像化趨勢。

    三、中國“聲優”現狀到底如何?

    前面兩節已經說過,“聲優”一詞專指為日漫配音的人,其實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那麼中國聲優的現狀就不難知道了。

    我的觀點是,中國有配音而無聲優。

    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八十年代之前,是上影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統領市場的時代。那時其實國內也沒有所謂的市場,因為當時還是計劃經濟,或者說還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上影廠的水墨動畫片雄踞國際,讓人刮目相看。當時的動畫人物對白很少,因此所謂的聲優的存在,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大量的配音演員工作在譯製片、中中國產電影的戰線上。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於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上影廠面臨困境,各地方電視臺開始引進國外動畫片,日本動畫片居多,同時有大陸自制的動畫播映。開始有零星的配音演員來配音,但仍然不是這些人工作的重點。

    這種情況其實一直延續至今。首先,大陸電視劇發展方興未艾,演員一般檔期都很緊張,有些後期配音根本就不能指望演員親自完成,配音演員的工作繁重而艱鉅,動畫配音也就是有時間再去幹乾的“小事”了。

    其次,大陸動漫產業的規模還沒有發展到足以讓一撥人,專事動漫配音的業務。也就不存在專門為了某個人去看某個動漫,這種只有在日漫裡才能看到的死忠粉的行動了。

    四、透過配音看國漫發展

    九十年代之後,國家開始扶持動漫產業,只要叫得上名字的城市都建起了動漫產業園,各大院校也都開設了動漫專業,培養了大量半生不熟的動漫人才,搞了這麼多年,能被受眾接受,並走進電影院觀看電影版的動畫,也就喜洋洋等聊聊幾部,甚至出現了連鏡頭都紋絲不動抄襲的作品。如果單論動漫集數,那我們肯定是世界第一,但是光有集數,缺乏質量,然並卵。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個時期,同時也是電視劇井噴的時期,所以我們所謂的中國聲優,不如說是在給電視劇,電影配音的人,在工作間隙來為動畫配音,所以我說中國有配音而無聲優,實在是因為我們的動漫產業大而不強。

    意識落後是主因,我們是學皮毛而不得精華。先是《寶蓮燈》像西方迪士尼學習,上映十年後才收回成本。後有我出錢你出力的向鄰國日本學習,問題是拿來的技術從來就不是技術,還是不得要領。金剛葫蘆娃那麼有名,但是與之配套的周邊產業又發展了多少呢?現在網上所有號稱神作的動漫,跟葫蘆娃當年的影響可以比嗎?沒有周邊產業,單靠電視臺播映,電影放映,網上播放,如何養活日益壯大的動漫從業人員呢?動漫從業者都不能靠動漫生活,如何建立起良性的產業圈呢?沒有良性的產業圈,談國漫復興,恐怕還是遙遙無期。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當年《聖鬥士星矢冥王篇》製作團隊裡有不少華人參與了。

    也許筆者的想法有些極端和保守了,想起孟子的那句話,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總結一下,個人認為,國漫發展道阻且長。現在比較熱門的一些網播動畫,雖然大部分也是根據漫畫改編的,也有一些觀眾,但還是星星之火,何時燎原尚未可知。

    主要原因有,第一,華人對“動畫是小孩子看的東西”的想法根深蒂固。即使一個人年輕時很喜歡動畫,但為人父為人母之後,卻不一定愛看了。而日本動漫正是征服了日本成人觀眾,才真正走向興盛的。不扭轉這個觀念,談國漫崛起如水中望月。

    第二,大陸動漫產業機制不健全。以播出集數和播放時長為標準,而沒有一個標準的行業質量規範,使得大量粗製濫造的作品充斥銀幕,荼毒無窮。我現在基本就讓我的孩子看聖鬥士星矢等熱血健康的日漫了,有些國漫實在看不下去。

    第三,動漫周邊產業發展十分匱乏。日本一部好的動漫作品問世,小說,遊戲,漫畫(原創動畫),玩具(通常意義上的模型)等就跟著出來了。我們這裡這兩年也學的有模有樣的,但還是不夠,即使有,規模很小,原因還是因為我們的國漫征服不了廣大真正具有購買能力的成人。

    其實想說的還有,限於時間,就說到這裡吧,以上。

  • 2 # 劉懿哲2ph

    應該很多人都知道最近熱播的《龍王的工作》作畫監督矢野茜,從一開始的cosplay小愛,到後來的各種生活照放出,以及結合一系列訪談,已經被很多人稱為“美女作監”,似乎連原來較為幕後工作的staff們都有一些要“偶像化”的趨勢了。

    那回到我們這次討論的問題上來,為什麼會導致本來幕後的這些製作人員逐漸走到前臺走向人們的視野之中,是因為現在社交網路的發展,當一個作品本身表層的內容已經被挖掘完畢的時候,更有興趣的愛好者就會漸漸關注那些比較深的東西,例如“這樣的作品是怎樣被製作出來的”等等。

    當然最早被偶像化的就應該屬於聲優了。因為聲優的聲音通常比較具有辨識度,因此在動畫角色之後初次被瞭解的自然是動畫聲優了。但是在這點上國內有比較有所不同,因為十幾年前引進的外國動畫片很多時候都是一個配音的班底,尤其是分成遼藝版或者臺版的時候,因此一些膾炙人口的動畫角色,觀眾聽上去完全就是一個聲音的現象也非常正常。

    當然在我看來國內來說最近之所以國內的配音演員逐漸為人所知,很大原因是因為如同《戀與製作人》這樣的女性向手遊的產生,畢竟配音的作品只有當被人們熟知之後,人們才會去關注配音的人。而且中國的幾個著名配音演員本身底子也厚,屬於顏好又很有才的,自然更加受到一眾人的擁簇。

    不過在於推動中中國產動畫發展這方面我還是持保留意見的,畢竟中中國產動畫要發展關鍵問題是吸引動畫製作的人才,不過配音演員偶像化了,興許能吸引外資來投入這個潛力無限的市場之後,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 3 # 最愛黃煩煩

    哪個偶像瓜的聲優一月工資3000多啊。大陸目前對於聲優只有初步的認識,偶像化還真沒到哪地步。就算是阿杰,邊江,喬詩語,葉請,吳磊,夏磊這些知名的聲優也僅僅只是有一些粉絲,真說偶像化應該是日本那邊的現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年單身狗在大學看見渣男身邊有美女圍繞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