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山騷客

    其實從理論上講編劇和導演一樣重要,甚至超過了導演。所謂劇本,一劇之本。劇本的質量決定了電視劇的質量,劇本寫不好,電視劇就拍不好,這是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以編劇為主,可以很好地體現創造意圖。當然,在實際拍攝過程中,導演要寫出分鏡頭來,也是再創作過程,但是一方面不能遊離劇本之外,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編劇的參與。以誰為主,實際上是一個運作模式。

  • 2 # 楚小玲

    因為英美這類國家電視劇主要以劇情為主,而導演呢經驗、實力基本差不多,所以一部劇的編劇基本上可以決定一部劇的質量。而相對於英美劇,中中國產劇的劇情沒有那麼強或多變。所以中中國產劇主要看氣質,像顏值啊,取景啊,這就要看導演的氣質了。比如《神夏》《漢尼拔》這種英劇美劇編劇比導演出名,帶領了整部劇的前進,而且參加前者參加今年的sdcc都是編劇牽頭。

    而國內卻是導演出名,如果不去特意瞭解,根本不會記住一個編劇的名字,這裡就算我不舉例大家都能記住幾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可否認導演對於一部電視劇的作用可以說是決定性,但是編劇應該也一樣啊,畢竟好的劇本也是電視劇成功的前提,而且大部分人如果覺得一部電視劇好也是記得其中的劇情,而導演更多的是對細節的把控。

    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一部好電視劇除了演員火的都是導演,而編劇的話除了那些比較有研究的大咖能說出來,像我這樣的普通影迷基本不認識幾個,印象知名編劇也比知名導演少得多,這就是中國影視界的通病。

  • 3 # 海水大碗an

    見仁見智吧!導演與編劇對電視劇的立場是完全不同的角度。論起對劇本的深入程度,導演肯定比不過編劇,論起對電視劇的跟隨潮流,大多編劇比不過導演的掌控。國內來說,應該是投資方為買家,編劇是智慧財產權被保護不利的賣方,導演是投資方的,買家市場當然以買家為大。各種方式皆是利弊共存,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習慣的改變也不是沒有可能。

  • 4 # 編劇演繹法

    國內叫做導演中心制,國外是製片人中心制。題主產生這樣的誤解,是因為有不少案例是屬於這個人又是編劇又是製片人。比如說《西部世界》的製片人和編劇都是諾蘭的弟弟。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再舉個例子,美劇《罪夜之奔》的編劇史蒂芬·澤裡安即是編劇又是導演,還是製片人。史蒂芬·澤裡安估計題主不一定知道他是誰,不過他寫過一個非常棒的改編劇本,叫做《辛德勒名單》。

    回到正題上來,國外的製片人中心制的含義是,製片人負責把控整個專案,而導演是從屬於其的,意思是說,如果導演不好,製片人隨時可以換導演。製片人中心制對於製片人要求很高,他既要懂劇本,還要會導演,同時,美術等製作部門的工作他也不在話下。那麼,對於北美來說,一個從來沒寫過劇本的人是不會給他導筒的。也就是說,想做導演,就必須得會寫劇本。同樣,想做製片人,得會寫劇本、拍片子,然後只不過在這個專案中,你可以選擇製片人這個位置。

    所以,你可以想象得到,當一個懂劇本的製片人看到爛劇本的時候,你覺得他會去拍麼?當他看到劇本還有可以進步的地方,他是不是自己會去改呢?同樣,我既然自己會寫劇本,那麼我這一年就只想寫劇本,下一年組織拍攝,不也是可以的嘛?所以,就出現了你看到的那種情況,既是製片人也是編劇,或者就算不是編劇,製片人也有能力把控劇本質量,以至於美劇看上去故事都不是那麼草率的、經不起推敲的。還有很多演員轉製片人的,比如說布拉德·皮特,為什麼他可以做製片人?因為他在這個行業混了那麼多年,他懂故事,懂劇本,懂拍攝,懂製作。

    回到國內,導演拿到什麼本子就是什麼本子,而製片人只負責給錢,執行製片人負責碼盤子。至於藝術是怎麼一回事,質量是怎麼一回事,這就只是能是希望了。國內最大的問題也是出在這裡,製片人不懂本子的劇本,因為他們本就沒從這個行業的基礎環節——編劇——做起,更別說導演了。

    另外,話又說回來,國內也沒有幾個編劇轉導演的,因為,不會給他們這樣的機會。當然,也不是隨隨便便就給一個編劇導筒的,也要看其能力。國外有一點比較好的是,無論是演員、編劇,都有機會拍片子,因為他們可以跟在導演後面學習,學到足夠的能力後,可以嘗試拍一集。

  • 5 # 幻想叔叔

    體制和觀眾不同,中國電影本身也不需要太多劇情,不是有一部綜藝,就幾個人花了3天,票房還有幾個億呢。

    我經常和一些圈內人開玩笑說,在中國拍一部電影簡單的很,你找幾個明星,哪怕讓他們坐著吹吹牛,說不定票房都會有幾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說要減產,國際油價會不會上漲,影響到國內油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