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晚電影伴

    主要還是稽核的問題,但是如果稽核沒有那麼嚴格,市場相對較為寬鬆,即便水平不高也能迅速在市場的引導下得到提高,南韓電影就是這樣,南韓電影水平不高,但是因為市場相對寬鬆,這些年短時間內湧現了很多高質量的電影,這是我們中國應該學習的。

  • 2 # 半知先生

    其實都不是,我認為國內很多爛片的原因是電影誕生的流程出了問題。這一點我已經在回答其他問題的時候反覆提到過了。不要一味的認為稽核或者團隊水平出了問題,稽核只對題材進行了限制,難道限制了某些題材就會直接影響電影的質量嗎?這個顯然是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的。我們口中的好電影又有幾部在國內是過不了審的呢?

  • 3 # 櫻桃番茄GO

    1、中國稽核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原因。中國在特技水平上不如美國也是一個原因

    2、中國演藝屆功利化。中國90年代以前,拍攝的都是經典,因為那時候,中國電影、電視都是藝術,最近這些年,電影效果提升了,電影質量卻沒有了。而且整個演藝圈都被香港給帶歪了。例如以前的四大名著,無論看多少遍都不厭煩,現在翻拍很多次,都是垃圾。

    3、中國體制上的原因。美國的電影有一個獨立的劇本稽核制度,很多爛劇本,在劇本階段就被咔嚓掉了;所以,美國絕大多數片子,至少不至於賠錢。而中國,我們只能說制度還不成熟......

    4、中國還有人情上的原因,我跟某演員關係不錯,指名道姓就要他演男(女)一號....(或者,我是演員,我跟某某關係不錯,脫不開懇求,要我出演某個爛片的男一號)(或者,我讓你演某某片子,就是給你面子,你如果不演——封殺)。還有投資方.....某老闆之類的,我們就是一點都不懂電影,我們就是有錢,我們就是要某某某當男一號、女一號.......最明確點出這一點就是拍戰狼2的吳京,其在接受採訪是說“比如有人跟我說,這電影我投資了,你得用我女朋友。我說憑什麼啊,我自己媳婦都沒用。”

    5、中國還有演員的高片酬,據說佔了電影投資的一半甚至更高....

    6、美國電影就是流水線生產,套路都一樣,劇情差不多,結果都賺錢.....(看看漫威就知道了)中國電影是偶有精品,很多爛片(當然這也和國情有關).....

    7、中國市場太大了,只要有辦法,就能賺錢。典型就是《天機.富春》,沒開機就知道是爛片,但是就是評價2.9的片子,透過合理營銷,最終收穫頗豐。

    8、轉型期的陣痛,例如很多演員轉行當導演,也有成功的,例如吳京和陳思成。當然也有失敗的:

    黃磊翻拍日本同名電影《麻煩家族》,由於不接地氣,票房只有3232.5萬,豆瓣評分4.6;“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也想嚐嚐導演滋味,結果處女作《搶紅》票房為1625.4萬,豆瓣評分3.2;蔡康永的《吃吃的愛》票房2729.2多萬,豆瓣評分5.3;王嘯坤的《有完沒完》票房3739.9萬,豆瓣評分5.4;高曉攀的《兄弟,別鬧!》票房1210.2萬元,豆瓣評分3.5分;張歆藝的《泡芙小姐》票房1933.1萬,豆瓣評分3.6分……

    如果他們都知道自己非拍電影的料,自然會停止導演生涯,那麼爛片會少一些。總起來一句話,市場不成熟,導致爛片多。但是不成熟也孕育生機,例如吳京和陳思成。不試過怎麼知道自己不是百億票房的導演呢?

  • 4 # 劇說時代

    稽核沒有問題,是水平問題!

    電影審查制度與電影分級制度

    喜歡電影的朋友都知道國內電影上映採取的是電影審查制度,簡單了來說就是一部電影想要在中國大陸上映的話,必須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查,審查通過後電影就會獲得國內上映的資格,也就有了龍標。像今年暑期檔撤檔最近剛剛宣佈重新定檔的由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在暑期臨時撤檔就有人才猜測是內容有部過於暴力,沒過審,所以不得不重新剪輯。相對來說電影審查制一般對電影作品的內容上要求過嚴,因為一部公映的電音需要適合所有人群的觀看。所以內容上有時候往往會一刀切,而不能夠照顧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

    與中國大陸不同的是目前多說國家和地區採用的是電影分級制,就是依據不同年齡層次,將不同內容的電影互粉微不同的級別,然後放映給不同的人群觀看。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香港三級片,不僅包括過於裸露的色情鏡頭,也有十分暴力的血腥鏡頭,所以 是香港電影分級中的三級。而美國電影的一般分級有五種,分為G級(大眾級)、PG(輔導級)、PG-13(特別輔導級)、R(限制級)、NC-17(17歲以下禁止觀看),電影分級制度的一大好處就是區分了觀眾的年齡層次,讓電影創作者在內容上沒有了太大顧慮和束縛。

    審查制度並不是造成爛片的主要原因

    雖然電影審查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創作內容,但是我並認為審查制度造成了電影出現大量的爛片。現在國內多數的爛片在我看來是和資本的過分介入也有關係的。其實看看一些爛片,多數是跟風之作,當一個型別的電影出現了爆款後,給型別便會出現大量的跟風之作,為什麼會這樣呢?一方面是有意蹭熱度,另一方面是因為投資方為了安全起見,什麼熱門拍什麼。這就導致有大量的爛片。進一步演化,就是資本花錢請頂流小鮮肉來增加電影的人氣,以期望能夠票房大賣,就像今年撲街的電影《上海堡壘》就是這個邏輯,只可惜玩砸了。所以爛片是行業發展水平問題。當國內電影發展跟上去了,這種現象就會有所轉變,起碼很多爛的不可思議的電影不會再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吳京和郭帆的《流浪地球》,票房突破40億大關,但是國內有些導演及明星為什麼不看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