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屏山客

    1、製作電影的初衷

    《長城》是張藝謀導演與好萊塢牽手製作的大規模的合拍片,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中美合作拍攝了一部大製作電影那麼簡單。

    從工業化的角度來說,透過集合好萊塢等優勢資源完成這部商業片力作,且全程在中國拍攝,在電影製作的方方面面,都給中國電影帶來了新的動力和營養。中國電影要走出去,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去和好萊塢工業硬拼,學習和吸收好萊塢的經驗和營養是必須的。

    從文化角度出發,長城雖然以長城為背景作的故事,但是卻不是中國文化中的元素,充滿了歐美魔幻氣息,讓人感受不到本土文化的氣息。就跟《封神》一樣的被人詬病。雖然技術上很有氣勢,但失了底蘊。這也是為什麼在大陸的評價過低的原因之一。

    2、電影的製作團隊

    縱觀《長城》的製作團隊,從導演到編劇、攝影、剪輯、特效製作,幕後團隊來自37個國家,103次奧斯卡加持,劇組共有8座小金人傍身。其中包括《藝妓回憶錄》《芝加哥》《瘋狂的麥克斯》的主要創作人員,這種量級的製作班底放到好萊塢也非常閃眼。而奧斯卡的精神就在於匠心獨運,精益求精。《長城》在故事創作上,眾多大咖共謀出力,貼心打造符合世界通用語言的故事劇本,在具體展現設計上,也是耗盡藝術家們的想象力。

    3、《長城》國外的反響

    2月17日,張藝謀執導的魔幻電影鉅製《長城》於北美上映。上映首週末拿下1808萬美元票房,位列第三,破中國導演北美首週末票房紀錄。在27個上映的海外國家中,《長城》都排進了首週末票房榜前三,比例約為80%。來自全球市場的肯定,對一部中國電影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那麼,《長城》海外市場的繁榮景象會給中國電影全球化的下一步實踐帶來什麼借鑑意義呢?

    好萊塢在全球經營了近百年,他們有一個龐大的產業基礎。但是中國電影沒必要自卑,中國電影不是非得搭上好萊塢的船,而是和好萊塢共建一條船。在《長城》的中美合作過程中,不僅是中國向好萊塢學習,好萊塢也在中國學到了網際網路影視產業市場模式。

    其實總的來說,長城,是世界的奇蹟,中國,也因此會創造世界的傳奇。

  • 2 # 天地之靈1978

    在國外票房比大陸高是因為有馬特達蒙加持,再加上獵奇心理,都想看看東方的東西。至於大陸票房不佳主要是口碑不好,口碑又來自於電影質量。張藝謀想拿這部奇怪的電影打入奧斯卡,簡直是老糊塗了。

  • 3 # 瘋馬哥

    國外票房高嗎?這個電影就是典型的垃圾,其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亂拍洋馬屁,不惜糟踐長城文明,並再次印證張藝謀的電影僅僅只是廣告拍得好而已,電影正片一個多小時不如廣告幾分鐘,多少人都是被廣告片段誤導,再一次把國內群眾當傻子,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在我心裡已經徹底死翹翹了。這部片子的意義就是刻意迎合歐美市場口味的結果,最後陰不陰陽不陽裡外都不是人,糟蹋東方文明,教科書式的反面例證。

  • 4 # 謝金澎

    我看過《長城》,一部華人打怪的電影。帶著魔幻和異獸相結合的不倫不類,既不驚心動魄,也不驚險曲折。

    說難聽一點,這是一部迎合西方觀眾口味的馬屁電影。無論是其中的情節設計還是電影風格,除了穿了一身中國的古裝戰衣,其餘的都是西方魔獸電影風格。

    講故事的方式也不是我們能夠習慣的,典型的好萊塢方式。但是,又不具有好萊塢的宏大場面和驚險故事。

    所以估計很多中國觀眾都跟我一樣,看著不對胃口,看了一次不想再看第二次,口碑不好,自然票房就差了。

    在外國票房好的原因正如我前面所說的,老外肯定很新奇穿著中國古裝戰袍的東方美女統帥打怪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一種披著東方神秘元素外衣的好萊塢魔獸風格的電影確實令人好奇。不管好不好看,就憑人類的這份好奇,口碑相傳,也還是有人原因買張電影票去嘗試一下的。

    於是就有了內外有別的這種票房差距。

  • 5 # 一休哥11

    電影《長城》延續了老謀子一貫的“以顏色劃分身份”的手法,守衛長城的五軍各有各的顏色標記,藍,金,紫,紅,銀。不同的軍種也有不同的任務。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鄭愷飾演的沈大人,以及朝廷的官員所穿衣服的顏色?沒錯,綠色。

    可是為什麼是綠色呢?

    大家再看一下怪獸饕餮的顏色。

    沒錯,也是綠色。

    這是巧合嗎?我不覺得。

    影片中景甜和達蒙有一句臺詞“人類和外邊的怪獸一樣貪婪。”

    再細想影片後期沈大人以及朝廷的官員為了邀功請賞,獻媚皇上而做的蠢事。

    不難看出,導演張藝謀是有意將怪獸饕餮的面板和朝廷官員的衣服設定成同一種顏色,就是為了暗示“人類如同饕餮一樣貪婪。”

    也許斗的過饕餮的兇殘,卻鬥不過人性的貪婪,真正的戰爭或許從影片的結束才開始。

  • 6 # 天都影院

    拋除“中國製造”這個元素,《長城》就是那種最標準的好萊塢二流高概念電影。

    它有一個看似很酷的點子,但骨子裡還是好萊塢練習了一萬遍的萬金油模版,角色性格、劇情走向、衝突設定,所有起承轉合都在套路之中,一點意外都不給你。這樣的電影好萊塢一年能拍幾十部,如果資金充裕,他們還可以批次生產更多,甚至給你貼牌。是的,我說的是“生產”,而不是創作,《長城》就是一部非常流水線的電影。

    這個“流水線”對於剛剛敢於奢談工業化的華語電影而言,絕非貶義。我們的電影市場體量緊追美國,但都是四兩撥千斤的戰術,真正在技術與製作水準上依然無法與世界一流比肩。尤其在最能體現產業水準的高概念電影方面,敢於正面跟好萊塢A級製作硬槓,甚至海外輸出的寥寥無幾。

    去年有一部令人驚喜的《尋龍訣》,今年則是投資更高,場面更大,混血而生,請來了國師和好萊塢A咖的《長城》。

    《長城》肯定不是張藝謀想拍的電影,但是執掌這樣一部投資規模與體量的電影,以及這樣的主題,與國師的身份是相匹配的。《長城》在場面及特效方面的確也創造出了目前華語電影之最。如果你以中中國產片的角度看,《長城》令人驚喜,在工業光魔和維塔這些頂尖特效公司的幫助下,電影在視覺效果上已經完全達到了好萊塢一流水準,從大熒幕上看也的確頗為熱鬧與震撼;但如果你從好萊塢的角度評價,這完全就是部充滿了理所當然又四平八穩,毫無進取心的二流製作。它的故事沒有新鮮感,畫面精良但缺乏想象力。醞釀太久,唯一的噱頭也被人懷疑偷師《權力的遊戲》。世界觀幾乎就是強硬地甩到觀眾臉上,五分鐘便開大戰,你還愛信不信。大怪獸饕餮的樣子固然經歷了東方化再造,但基本上還是傳統的西方怪物建模。傳奇的影子無所不在,東方的禁軍隊持盾扛槍非常斯巴達,連終極解決方案也要偷懶,與幾年前的怪獸片《環太平洋》如出一轍。

    總之,《長城》身上被寄託了太多電影之外的期許,以及太多經營算計,為什麼鏡頭總是孜孜不倦地對準著神秘的天之嬌女景甜?為什麼一個永遠都是一個表情的演員有那麼多戲?為什麼那麼多功能重疊,又爭搶鏡頭的角色出現在電影裡,為什麼他們又能隨便領便當走人?

    威廉達福這樣天生戲劇臉的演員在電影中都浪費了,整個電影裡只有馬特達蒙和佩德羅是在正兒八經地表演,其他人則都不在狀態,電影也沒有給他們發揮的空間。好吧,國師倒是給小鮮肉加了好多戲,然後八塊腹肌又傷疤臉的彭于晏一頓怒吼教了K-POP star how to act like an actor。

    馬特達蒙作為好萊塢的頂尖明星,在這樣一部幾乎所有人都演技離線的電影里居然還能踩準節奏,表演無可挑剔,動作場面也可圈可點,身價絕對物有所值。但這依然掩蓋不了主角的空洞,從一個利己的僱傭兵轉變為無私的英雄,角色幾次心路的轉變都有些突兀缺乏可信鋪墊。當然,我也理解,整個世界在景甜面前都是無解的,如果我們的女主角終歸要愛上一個白人,她可以第一次見面就拉著人家玩高空彈跳談人生,自然也就可以讓她的王子做出任何改變。

    那麼張藝謀為這樣一部好萊塢電影注入了什麼氣質呢?

    是的,從預告片你就可以猜到,自然是那些充滿了形式感卻完全不能細琢磨的華麗設定:穿著五色甲冑與披風,在長城上跑來跑去計程車兵;包裹緊緻,從高臺上凌空躍下耍花槍的女戰士;長城上如繁星般飄飛的長明燈。我不敢想象那些永遠披著披風,穿得跟儀仗隊一樣的軍隊如何能靈活地對抗怪物,而所謂鶴軍的女戰士除了跳下去偶爾扎中一兩隻又或者給饕餮咬一咬外還能有何實戰意義,盔甲為了顏色而犧牲質感,看起來就像是塗了啞光烤漆的PVC。更尷尬的是在劇情緊張萬分的時候,你看這麼一堆花花綠綠擠在一起,反而有種消解嚴肅的荒誕感。這部電影裡,長城上是烏泱烏泱的守軍,外面是潮水般來襲的怪獸,這種人山獸海的大場面是張導演最喜歡不過的了,你也可以想象這些五彩斑斕就是他把某個大型團體操現場搬移到了電影中。巍巍中華五千年,鍋都甩給商紂,如今也看我中華兒女跳操救世界。然而最後出來的英雄依然還是個白人,他就像是來自另一世界的超級英雄,一會兒像鷹眼,一會兒像美國隊長,我倒也不是什麼種族主義,畢竟人家穿戴舉止更像個職業戰士。只是這樣的設定讓電影顯得太過算計,弄了一堆華人明星,又祭出“長城”這樣一個民族符號,擺明了是要吃好中國這塊市場。但它的野心又不止於此,花高價請來馬特達蒙這樣的腕兒,又考慮到它的投資規模,電影顯然還希望在全球甚至北美市場得到更多,所以兩頭討好,兩頭妥協,連每個粉絲群都要照顧,故事被改得全無稜角,無用角色和鏡頭太多,拖累節奏也跟著出問題,男主角的英雄光環熠熠生輝,女主角不用什麼糾結便芳心暗許,而這邊各家的明星們跟擠春晚似的,不求有戲,但求上鏡,都要特寫和臺詞一一照顧到,我差點沒認出那個禁軍統領,結果電影硬是詭異地在他身上掃了幾下,哦,是陳學冬先生。所以我倒是沒見著電影裡的饕餮有多麼貪婪,反倒是電影過頭的野心算計有點饕餮的意思。

    最後回到主題,電影最大的賣點除了卡司陣容,就是把長城活化,讓它成為一個佈滿機關充滿人性的大型防禦裝置。可長城畢竟是死的,至少它不能移動,而電影中,聰明的怪物們居然神不知鬼不覺地挖了條洞,避開守軍直奔汴梁皇帝那兒去了,五顏六色關不住,一群饕餮出牆來,最後還要坐熱氣球去玩大救駕,事實證明長城就像二戰中法國的馬其諾防線一樣,固若金湯卻沒任何卵用。

  • 7 # 娛樂圈圈2020

    張藝謀導演的好萊塢商業大片的《長城》

    作為豆瓣評分上評分分數低的僅次於《三槍拍案驚奇》的作品,可見大陸觀眾對其失望程度。

    是不是敗在演員選角上,其實這只是一部分。

    國師張藝謀執導,好萊塢一線明星和大陸全明星加盟,一切以好萊塢工業水準打造的超級大片,在大陸票房居然票房不佳。

    張藝謀在訪談中曾經說過,接拍這個電影,曾經猶豫很久,明知道可能會駕馭不好這種題材這種製作體系,但是還是選擇來,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這種大製作,與全球頂尖團隊合作的機會,整合好萊塢最優資源的機會可能人生中不會遇到第二次了。藉以輸出中國文化,讓世界愛上中國元素,也是他的初衷之一。

    《長城》為何大陸接受度低,海外卻還可以?

    總體故事上基本遵循好萊塢慣用套路,甚至可簡單到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中外將士聯手打怪獸。熟悉美國大片的觀眾都知道漫威英雄片有多受歡迎,所以此套路上對海外鍾情於英雄拯救世界故事的觀眾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男一號——馬特·達蒙,觀眾緣有多好,自不用說。

    故事核心是僱傭兵,到東方盜取黑火藥。為躲避契丹人追殺躲進長城,恰好遇見60年一遇的饕餮。中國元素有了,東方韻味有了,再加上張藝謀的大製作,人海戰術,對於海外觀眾還是很受用的。

    國內觀眾,為何接受度低。原因有三:第一,期望值太高。要知道張有珠玉在前,此種整合全球最優資源打造的電影,居然帶入感很低。第二故事核心弱,重視覺輕故事。雖然這都是好萊塢影片的通病,但是此片更勝。第三,選角和整體把控。演員角色的選用上,似乎過於重流量重人氣,偶像演員的初出茅廬的演技,旮到極致。此處沒有黑偶像的意思,偶像也需要成長,只是不適合此個角色罷了。作為經典永流傳的影片,絕對會做到有經典鏡頭,經典場景,經典臺詞,經典電影音樂,要麼就把民族文化體現到極致高度,此片好像都不曾做到。空有形式而不注重內容註定不能永久留存觀眾心裡。

  • 8 # 阿影的故事

    張藝謀的這部《長城》國外票房比中國高,原因有如下三個:

    影片故事源起好萊塢,張藝謀負責導演

    當年,《長城》的製作班底清一色的好萊塢製作團隊,也是張藝謀的第一部IMAX 3D電影,可見張藝謀迫切想要重新敲開好萊塢大門,上次技驚好萊塢還是在2002年,導演的《英雄》,影片更是被時代週刊評為“2004年十大佳片第一名。”而《長城》的故事雛形從一開始就是由好萊塢主導,傳奇影業CEO托馬斯,有一次坐飛機路過長城上空,看到氣勢磅礴的建築,決定拍攝一部關於長城的故事,而張藝謀則被邀請指導,則是好萊塢看到了張藝謀在中國的影響力,希望透過張藝謀打造一箇中西結合的影片,以此來照顧中國的觀眾,畢竟長城還是中國的標誌性建築。所以,在國外受歡迎也是無可厚非。

    片中主角馬特達蒙好萊塢影響力可見一斑

    如果說,整個影片明星雲集,劉德華,鹿晗,景甜,張涵予,黃軒,彭于晏,林更新等等,但是,有些人林更新彭于晏看完甚至我們連印象都沒有,不看主演名單,你可能都不知道曾經出演過這部影片,而天王劉德華也只能在這部電影裡打醬油。。整個《長城》挑一個最立體的人物形象出來,那肯定就是馬特達蒙飾演的威廉一角色,人物背景一清二楚,甚至他的形象而且僱傭兵解救中國,抱得美人歸,標準的好萊塢模式。馬特達蒙透過《諜影重重》系列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的當紅演員,《諜影重重》系列一度成為諜戰電影排行一第一名,而他所飾的傑森伯恩是史上最成功最優秀的特工之一,在很多諜戰影迷心中,甚至沒有這個之一。中國明星在負責中國票房,而馬特達蒙卻是可以兩者兼得。

    好萊塢思維,外國觀眾接受程度較高,而國內則譭譽參半

    首次嘗試中美合拍的影片,張藝謀本來也很緊張。影片出來之後,張藝謀本人也受到很多的非議:把中國的神獸做的醜陋不看,而且兇殘無比,拯救世界竟然是外華人,而不是自己人等等。《長城》跟張藝謀以前的影片完全不同,以前的張藝謀電影對於整個中國來說完全是一種藝術性的存在,而這次長城,對於很多影迷來說是接受不了的,所以也導致了國內票房相對來說低迷。而國外,則看到了中國長城的新奇,用西方文化角度審視長城,好萊塢思維看故事,他們很容易接受,不會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而排斥影片。整個影片張藝謀在採訪中也談到:在製作《長城》過程中,很多事情自己不受控制,甚至有一場戲,按照西方人好萊塢的思路,馬特達蒙拯救了所有人之後,會跟景甜飾演的女將軍有一段床戲,張藝謀很生氣也很無奈,最終張藝謀強烈反對,這場戲也就無疾而終。我們也可以看到確實老謀子,在這次電影裡,倍受限制。

    綜上所述,《長城》國外票房比大陸高,也無可厚非,它更像是中西方的一次大融合,更多的是站在了西方人的文化裡面上,無論怎麼樣張藝謀導演也為之付出了努力,做了一次偉大的嘗試,讓更多西方人看到了長城,看到了中國歷史中國文化。

  • 9 # 胡鑫知

    《長城》之所以會在大陸外票房遭遇“冰火兩重天”,我想是與影片更多迎合了歐美視覺衝擊審美,以及對錶現中國題材影片的獨特興趣有關。

    一、《長城》是講“中國事”的“外國戲”

    作為中美合作影片,《長城》在題材選取、背景設定,甚至文化融入方面努力與中國歷史文化結合,確實下了較大苦心,比如借“饕餮”影射人類的貪婪、用“信任”詮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能夠引人思索。不過,影片的審美趣味、講述手法、情節架構,無不浸透著外國尤其是美國的靈魂。

    一是強烈視覺衝擊的審美趣味。《長城》在近身格鬥、戰爭攻殺、怪獸兇殘等場景的構建上,採取了諸如快慢速切換、危險迎面撲來、凌空直降等技術手法,營造出驚心動魄且身臨其境的強烈視覺衝擊,這是美國大片屢試不爽的影片技法。

    二是一波三折的講述手法。《長城》故事的講述遵循了不少美國科Phantom片的“災難來臨—遭受重創—英勇不屈—找到法門—戰勝對手”的敘事順序和講述手法,從饕餮為惡、策略進化、千里追擊到殲滅獸王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但模板痕跡明顯。

    三是惡鬥怪獸、拯救人類的情節架構。虛構不受操控的機器人怪物、人類不慎導致的動物變異、天外來客的強力征服,是歐美創作災難電影的常見題材。人類對手可能各不相同,但都給地球生靈帶來了威脅。消除威脅、拯救人類是它的必然結果。

    從這幾點來看,《長城》沿襲了歐美大片的主要編劇思路和情節架構,因此在外國電影市場廣受歡迎便不足驚奇了。此外,影片中或多或少體現的華人喜歡窩裡鬥(大臣在皇帝面前爭相表現)、西方文化影響力巨大(王軍師與林梅精通英語)等,也滿足了一些帶著有色眼鏡的外華人的好奇心與證實欲。

    二、有“中國意象”卻少“中國內涵”

    不可否認,長城是中國的偉大奇蹟,《長城》發生的地域、怪獸的起源,乃至東方“彼此信任”勝於西方“相互利用”的主旨,也都寄寓著中國文化的力量。但觀影后的感覺,卻是有其名卻失其神,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挖掘與闡釋並不深刻。

    比如缺乏歷史典故根基。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華人對智計策略、名人典故、名著傳說等有一定民間基礎的故事更為偏好,即使是小說家言,也要刨根問底,揭秘其中的隱喻和寄託,並以此為樂。對於《長城》這種脫離中國史實、純粹虛構的故事,似乎換個國度也能無縫嫁接的所謂“中國事”,難以引起華人的廣泛共鳴與認同。

    再比如文化提煉淺嘗輒止。長城上的守軍分為五個鬥志頑強、各有專擅的軍種,並與歷史記載吻合。這五路兵馬本應是各展風采、相互配合而體現某種軍事思想的絕佳意象。但片中僅僅透過外華人之口表現了他們大致分工、營造了色彩斑斕的行伍列陣氣勢後,便鳴金收兵,並未對五軍主將進行深入提煉展開。此外,他們的排兵佈陣、攻防指揮更多地借鑑了西方的城堡攻守戰,而對中國軍事謀略的應用反而不足。這些都是影片在中國沒有引發深切認同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國內的電視劇,不像英劇或者美劇那樣按“季”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