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八點校園
-
2 # 爬山看書的小小菜菜
見過的世面多,瞭解的東西也更廣。就像省會城市的小孩和三線鄉鎮長大的小孩怎麼樣都會有差距的,這種差距並不是學業成績上的差距。
-
3 # 七月糖
國外學位容易拿到手,國內的不容易畢業。如今家裡條件好的,基本都送國外讀書,回來基本都是碩士。國內可沒這麼容易了,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三年五年還不一定能不畢得了業導師的課題研究你參與了沒有,論文發了幾篇,啥級別,這些都制約著你,能不能按時畢業
-
4 # 帥小西De
小西是在國內讀的博士、做的博士後(在職),算是地地道道的"土博士"。就我個人感覺,知名院校或頂尖研究所畢業的"洋博士"(海歸博士)值得肯定和學習,往往團隊中同時存在"土博士"與"洋博士",彼此互助、合作更容易有好的科研產出。前提是"土博士"不嫉妒他們引進的高待遇和經費付出,"洋博士"不覺得國內同行做的比較Low。
注:上圖是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授予儀式。
國內的確不少985、211院校在新進博士人才引進中,"有海外學習經歷者優先"經常出現在招聘要求中(如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年1月招聘公告中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學或博士後經歷者優先等),其實不單單是博士學位,博士後、訪問學者等同樣認可。其實,關鍵還是個人能力,如高水平科研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往往國內博士比較猶豫的是,缺少留學經歷後,無法申報一些針對性的"人才計劃",如青年千人、省(市)青年百人等。國內博士同樣有對應的人才計劃,但是符合條件的申報人選非常多(年畢業博士生5萬餘人),競爭非常激烈,給人的感覺就是名額稀缺。
其實,國內近幾年"唯海歸論"的標籤已稍有淡化(之前海歸博士比較稀缺),畢竟引人的最終結果還是看進入新單位後能否"做事",能否有"產出",或者給引進平臺帶來什麼。之前的"唯海歸論"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是吻合的,畢竟在國內讓大家耳熟能詳的都是哈佛、牛津、劍橋等頂尖院校,而這些院校的畢業生的確非常優秀呢!這2年中"土博士"的待遇也有顯著提升,就算安家費和科研啟動費上有差距,但院校起碼不再有明顯的"偏見",如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中同樣出現非常多優秀的"土博士"。
就小西個人的感覺而言,"洋博士"和"土博士"符合一定條件進入高校後,感覺到過於明顯的能力差別。尤其是近幾年,國內不少高校的"一流學科"走在國際前沿,其畢業的博士科研水平認可度非常高,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近2年招聘的新進教師中本土博士學歷的比例約在49—52%。或者說國內不少團隊透過短期的合作交流,如將博士生送到國外知名研究機構1-2年聯合培養等,彌補上之前"土博士"視野"方面的短板。
進入進入工作後,小西說句實話,不管是哪裡畢業的博士,統一標準招聘進入新單位後,還是得靠課題、論文說話。比如高階職稱評定中,就算你是國外QS排名前100名院校的博士,認定材料中必須是工作院校一單位、自己一作或通訊作者的論文,畢竟之前博士期間的成果已作為上個職稱階段的認定材料,無法進行多次使用的。
好吧!其實國內高校引進人才時強調"海歸學習經歷優先",還有個理由不太好明說,就是儘量避免國內高校近親繁殖。若是你有心觀察的話,太多之前發展不錯的行業性院校2015年之前的人才引進中80%-90%的都是本校畢業的博士。這些院校數量不多的博士生導師將自己"認可"的博士畢業生留校後,繼續做之前的課題和研究內容,往往方向越做越窄,很難有較大的突破。
小西近期也做了1-2年內出國學習一年的規劃,個人覺得擁有一段國外學習經歷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朋友、研究方向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成長。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難道不是嗎?
至於是否需要選擇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沒有標準答案。想去、能去的同學都能找到足夠的理由,不想去的同學也許就告訴自己"英語不少,雅思過不了,算啦!"後,就選擇了放棄!關鍵的關鍵,還是看你自己想要什麼,出國讀博能得到什麼。加油!
-
5 # 群賢藝術
其實,國內近幾年"唯海歸論"的標籤已稍有淡化(之前海歸博士比較稀缺),畢竟引人的最終結果還是看進入新單位後能否"做事",能否有"產出",或者給引進平臺帶來什麼。之前的"唯海歸論"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是吻合的,畢竟在國內讓大家耳熟能詳的都是哈佛、牛津、劍橋等頂尖院校,而這些院校的畢業生的確非常優秀呢!這2年中"土博士"的待遇也有顯著提升,就算安家費和科研啟動費上有差距,但院校起碼不再有明顯的"偏見",如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中同樣出現非常多優秀的"土博士"。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安靜的異響
最大的區別是:(1):國內高校一個導師同時帶幾個博士學生。而國外高校是一個導師團隊帶幾個博士學生,集多個導師所長指導的博士“青出於藍勝於藍”就非常正常了。(2)國外名校招收博士生是以培養人才為校爭光為目的,整個學習階段一般都是全額獎學金,所以招生要求比較高,一般都是由學校統一考核招收,普通人是去不了的。國內博士招生要求沒有那麼嚴格,招生權主要在導師手裡。(3)國外名校博士學位授予時間點的決定權在學術考評委員會,與博導團隊是分開的。國內博士畢業和授予學位時間點基本上是自己的博導決定!(4)國外獎學金是由學校直接發給學生,沒有老闆之說。國內博士學位是導師發給補貼,所以俗稱老闆。(5)國外博士生一般不給老闆服務,否則發計時工資,而是無條件為學生指導。國內的就不說了哈哈!
-
7 # 善國出恭啦
國內在學校不一樣,畢業要求也不一樣。僅僅說一下理工類博士。國內985-211-和一般高校的博士,研究水平差異是很大的。尤其是實驗室的差異。好的專業基本都是sci.要求一區二區文章,一般高校的國內中文核刊的都有。國外博士沒有工作量要求,也一樣是要求文章。國內也有工作量的要求。綜合來看,國外好的實驗室畢業的博士質量都是很高的。國內一些專業也很好,不比國外差。
-
8 # 研職正義社
首先毋庸置疑的就是博士的含金量是非常大的,21年有377萬報名考研,放眼於現在社會的就業大環境,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學歷的重要性,選擇深造,所以近幾年中國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數也在不斷提高,但是畢業人數遠不及錄取人數。
有人選擇在大陸攻讀博士,也有一部分學生去國外讀博。那麼大陸博士和“海歸”博士有何區別呢?
1、畢業率。國內博士也是出名的難畢業,一直以來,坊間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沒有延期畢業的碩士,沒有按期畢業的博士”。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學習年限平均為4-5年,一直以來,博士生畢業不僅僅要求撰寫數萬字的畢業論文,還有一個不成規定的規定:需要在國內或國外期刊上發表若干篇學術論文。硬性要求發論文才能畢業,這令學生壓力更大了。各地區高校博士研究生的延期畢業率基本上已經達到了0.5以上,大量博士研究無法在規定時間內正常畢業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而國外學習一直是修學分制度,每個國家的情況有所不同,海外博士一般3-4年制,在荷蘭,博士課程都是自己隨意選擇根據自己需求,不同的學科會對學分有要求,大部分專業則沒有強制要求學生上課。每一門科都是付費的,不過由學院或者專案支付,而非個人,所有可以放心選。
2、視野格局。海歸博士可以更先接觸到先進前沿的科研專案,和一些優秀的外國學者交流,在這樣的學術科研環境下,海歸博士的學術視野比較開闊,有利於激發創新精神,格局也更加高。而國內的名導師數量有限,一般都是一個導師帶好幾個博士學生,學術峰會的數量和級別也是有限的,使得本土博士的科研視野格局受到影響。
3、科研環境。雖然中國科研資源比較豐富,但總體科研環境還是不如一些歐美國家,不得不承認中國在理工科專業方向上科研經驗比較少,很多高新科技領域沒有一些外國發達,人文學科方面也存在不足。外國一些名校和研究所的科研裝置和技術都是世界一流的,中國只有少數重點大學和科研所資源裝置比較先進,剩下院校的科研環境確實一般。外國還有很多前沿研究專案,激勵機制比較好,獎金豐富。
為什麼高校更青睞“海歸”呢?
很多人選擇出國留學攻讀博士專案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回國發展的,如果要在高校任教,留學經歷會很加分,因為高校希望老師要有科研學術能力,還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新鮮的事物和國際化視野。
-
9 # 酒井德米
現在別聽:外華人放屁都是香的!
陳腐觀念了,那就是屬於過時認知了。
試問:今年的碩博招生考試分數為什麼高、且難?
結論:看透了西歐的本質,考大陸的研比考國外的難多了。
一些高校招聘老師,有“國外學習經歷”主要是避免“近親繁殖”,思維方式的固化。所以有海外學習經歷。
-
10 # 百納碩博
首先開始今天這個話題之前,先分享一組資料:
2012年,中國博士研究生延畢率突破60%,超過6成的博士無法正常畢業;近兩年這個資料逐年上升,在65%上下徘徊!可以想見,讀博的一點也不輕鬆!看到這裡有人問了:讀博這麼可怕,真的值嗎?
01讀博士真的值得嗎?
哪怕困難重重,讀博的人數還是在逐年上漲:
1981年,中國博士研究生招生培養制度正式確立並開始招生,1982年僅招收博士研究生302名;2019年中國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創新高,超過10W人。在種種優勢之下,出國讀博也越來越火熱,自 1957 年博士學位調查開展以來,學位獲得者們的數量一直呈強勁的上升趨勢,年均增長 3.2%。
細問之下,原因有如下幾種。
02為什麼出國讀博?
出國讀博是為了什麼?
@Leona不延畢 “你不得不承認,洋博士有它的優勢”
出國讀博需要修許多門課,透過每星期兩次課、每次課一個半小時的頻密接觸,可以從世界一流學者們身上學到許多東西。
不僅僅學習具體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看問題的角度、以及如何抓住問題的核心。
圖/Google
沒有人關心各種指標、各種評比、各種獎項……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解決一個重要問題或者提出一套全新的好方法,從而完成一篇“大論文”。
@Liz瘦兩斤 “逃避可恥但有用”
我出國讀博真的就是因為逃避:“暫時”還不想工作。
但好在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的研究方向畢業後確實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所以我雖然在逃避,但也是在不停地朝著一個方向努力。
03讀博真香現場
美國STEM博士直接拿綠卡
美國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近期畢業的博士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極其重要的貢獻,拜登將取消其任何綠卡配額。
這個政策的實施不但有利於新鮮出爐的STEM博士,而且對其他留學生也屬利好訊息,由於STEM博士不再參與H1-B簽證的競爭,其他研究生獲籤機會將有望提升。
博士薪資不俗
SED 報告顯示,博士的年薪因其研究領域和所擔職位的型別而異。
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博士生受僱商業公司或其他企業的平均薪水為 140,000 美元,而入職學術界的工資也有 74,000 美元;工程學領域的博士生在學術界工作平均薪資為83,000 美元,而進入商業公司等企業平均薪資為 110,000 美元。圖/SED
其實,讀博不僅可以在當地找到好的正式工作,直接進入中產階層安居樂業的生活,而且回國也有許多優待。甚至對於高校的一些老師來說是評獎評優的重要參考要求!
如果看到正面反面這麼多案例之後,你還是想要讀博的話,可以開始行動了!
回覆列表
大陸博士和海歸博士的區別,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1.學術水平無差別,但在科研條件和氛圍上國外比大陸先進一些
大陸博士和海歸博士在學術研究上究竟有什麼樣的差距?
有研究表明,雖然大陸博士和海歸博士在職業生涯上有很大差別,但是就學術成就來看,大陸博士和海歸博士並沒有顯著的差別。
清華大學教授潘峰表示:“拋開‘頭銜’, 大陸博士和海歸博士沒有區別,在學校裡都是靠實力說話,最多就是在安家費的區別。也有不少一線科研工作者認為,當大陸博士和海歸博士在一起工作時,感受不到明顯差別。
不過,在科研條件和氛圍上,不得不說目前國外確實比大陸要先進一些。中國從近代以來一直是以西方為榜樣的,西方一直都是大陸研究的風向標。
另外,我個人覺得大部分國外導師的科研素養要比國內導師的高一些,比較多的國外導師會因為真正喜歡才會搞研究,而國內利益化會較嚴重和明顯一點。還有就是國外不會太看重文章,他們更強調科研的踏踏實實循序漸進,更注重培養科學思維,不會特別急功近利。所以海歸博士自己鑽研出來的東西會比較多,他們大多科研思維較為完善,具有獨立的科研能力。這一點對於真正搞科研的人來說,顯得彌足珍貴。
2.未來職業發展
對於職業發展這一點,毋庸置疑國外博士的起點要比大陸博士的高一些,畢竟大陸現在大量引進人才。
比如深圳的“孔雀計劃”,已經吸引了無數的海歸博士和博士後。孔雀計劃
深圳經濟特區於2010年10月推出的引進高技術人才的專案。納入“孔雀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大陸博士和海歸博士),可享受80萬至150萬元的獎勵補貼,並享受居留和出入境、落戶、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險等方面的待遇政策。
3.人生閱歷關於大陸博士和海歸博士
我建議,年輕人如果有機會出國還是要出國看看,這對自己的世界觀、看問題的深刻性、辯證思考等方面都有好處。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學術研究更需要碰撞和交流。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年輕,沒有人不想多接觸新鮮事物,認識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朋友。
出國讀博(海歸博士)無疑能讓我們真正的瞭解一個國家的文化,這不是一兩個月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就能感受到的。
另外,在人生閱歷增長方面國外讀博是有明顯優勢的,可以讓人開拓自己的眼界,拓展科研思維,也是一次非常好的人生歷練。
以上三點分析看來,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享有的科研資源、國際視野等方向,海歸博士的科研前景更好。而博士的就業發展還是要看個人的能力和科研成果,所以即使海歸博士有一定優勢,也不能過分崇拜,企業和高校要客觀看待海歸博士和國內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