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肉和榴蓮
-
2 # hei-小何
無問西東挺不錯的電影的,幾代人的故事,用一些小線索串接在一起,一些細節都處理挺好的,印象挺深的是陳鵬火車上摘帽子,核輻射,頭髮掉了好多,還有章子怡演的那個,很堅決的拿著個水壺,去大西北找陳鵬,這幾代人,都有共同點,就是,他們的選擇,都會受當時的那個時代質疑,或者身邊人的反對,包括現代的那個人物,選擇繼續幫助四胞胎,這些都是他們說的,心之所往,無問西東。電影很好,不懂為啥那麼多人說看不懂,去看之前也不知道說是清華大學的宣傳片,所以也沒帶有色眼鏡去看這部電影。彩蛋也很好。其實一直都覺得,優秀的人才能考慮心之所往,這個問題
-
3 # 淘淘寫作臺
就像《無問西東》導演李芳芳說的;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面臨紛繁的選擇,受到萬事萬物的干擾和阻礙。無論外界的社會如何跌宕起伏,都對自己真誠,堅守原則。內心沒有了雜念和疑問,才能勇往直前,無問西東。
看完《無問西東》的正片後,沒有離開影廳,而是等到字幕、彩蛋全部放映完畢,才緩緩離開。帶走了淚溼的紙巾,和一顆願意執著真實的心。
電影講述了四個時代的青年,在面對不同的境況時,做出了最遵從內心的真實選擇。也透過他們的故事,讓我們不禁思考,愛情是什麼,信仰是什麼,真實是什麼!
《無問西東》的故事在百年前的清華開始,由在臺上演講的泰戈爾揭開序幕,他告誡臺下的莘莘學子:“不要走錯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記你們的真心和真性”。而這一句話也成為了推動整個故事發展的線索。
這句話和梅貽琦同他說的那一段相得益彰,都是電影中的點睛之筆。
“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如果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位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那就是真實。”
1924年,原本正在適合自己的文科,以及能興國的理工科中進退兩難的吳嶺瀾,因為這一句豁然開朗,選擇遵從本心棄理從文。
1938年,國家處於危難之際,就讀於西南聯大的富家子沈光耀,在教授吳嶺瀾“遵從本心”的點播下,棄筆從戎上了戰場,成為了一名飛行員。
1962年,陳鵬因為沈光耀當年駕駛飛機空投的食物,不僅活了下來,更是成為了原子方面的有識之士。
而他在面對心儀姑娘王敏佳被孤立、被批鬥差點瀕死;以及國家需要自己時,都選擇了“遵從本心”捨棄自我,至於為前程選擇沉默的李想雖然順利支邊,但他直到為救張氏夫婦身死那一刻,內心都懷揣著對王敏佳的愧疚。
現代,張果果身處物慾橫流、人心不古的都市,卻因為父母的教育堅持遵從本心,拒絕了報復上司的機會,繼續善待偶爾間救助下的家庭,最終對方回饋了他真善美。
四個時代的講述,不是單純的串聯,也不是單純的倒敘,而是四個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善意和真實將四個故事聯絡起來,4個小故事既不偏離主題,又是一環套一環,整體邏輯也是清晰直白,只要觀影時不放空思維亦不抵制。《無問西東》成為了真正屬於好幾代人的”芳華“。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需要做選擇的時候,而我們總是猶豫不決,左右為難。很多時候我們做出的選擇都沒有遵從自己的內心。就像在《你好,舊時光》中的彥一,明明很是喜歡畫畫,卻違心的說著畫畫又不能當飯吃。毅然選擇自己不喜歡的金融學。慶幸的是,最後他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留一級參加明年的藝考,重新開始學習畫畫。我相信此時此刻他的內心是豁然開朗的。
“無問西東,遵從自己的內心”電影中最大的淚點,我以前總是問自己為什麼我與文字的緣分這麼深,無論如何兜兜轉轉,最終還是會回到原點。也許從一開始我就沒有遵從自己的內心而活。我所追求的不過是為了所謂的虛榮。我很慶幸自己擁有了沈光耀棄筆從戎的勇敢,勇敢的遵從了自己的內心,重新拾起自己的文字夢想。
波斯詩人魯米的有句詩:“你正在尋找的東西也在尋找你”。像我們這代人,十八歲左右進入大學?二十幾歲從事何種職業?三十歲結婚生子?四十幾歲要做到什麼位置?在什麼地方買個什麼樣的房子?這彷彿是我們一生都要追尋的東西,但每個人的實際人生軌跡往往大相徑庭、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並不是真的追尋所謂的那些。因為內心所向往的,未必是按常規來的。總有一些想要跳出既定的圈子去無問東西。一路向前,做真正的自己。
《無問西東》最大的現實意義在於;不管我們遇到多麼無助的現實,不管旁人的冷嘲熱諷氏的“綁架”多麼強大。你都要“愛你所愛,行你所行”都要“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願你能夠遵從你的內心而活,一勇向前,無問西東。
回覆列表
本人粗略看過,三段故事,其實並沒有宣傳上所傳的那麼好看,也沒有多少情懷,可能是由於年代感太沉重,而本人並沒有經歷戰爭文革,如果是老一輩,可能會潸然淚下
如果說是清華大學的宣傳片,西南聯大清華一家開的?
不否認這部電影的意義,可是並不吸引年輕人,但是不能否認它的價值,沉重的歷史感
總的來說,是一部好的歷史電影,但是不是一部讓每個人都喜歡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