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說起內閣制度,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代議制下的內閣制度,但在中國的明朝就已經有內閣制度了,這兩者相同嗎,答案是否定的,兩者迥然不同,筆者以為有以下幾點重要的差別:

    首先,源泉不同。我們的內閣制度是明太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廢掉宰相一職使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后逐漸形成的。而西方的內閣制度是在英國“光榮革命”以後,國王經常召集一些政府要員在一個小閣樓裡開會而逐漸演變來的。

    其次,土壤不同。中國自秦朝初步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後,漫長的封建社會這一制度基本為歷朝歷代所沿襲且不斷得到加強與完善,人們的思想保守愚昧,封建專制的思想根深蒂固,民主的意識非常淡薄,所以明朝的內閣制度是在專制主義的土壤中產生的,其性質也只能是一種封建專制強化的政治制度。而西方早在希臘羅馬時期政治民主化就起步了,希臘城邦雅典,它的執政官是選出來的,公民大會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至於羅馬,從共和國時期一直到後來帝國的崩潰,元老院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這是西方議會制度的來源。奴隸制民主尚且如此發達,何況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啟蒙運動之後的西方國家,近代的民主政治思想文化更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正因為有這種民主的土壤,西方的內閣制度也才具有濃重的民主色彩,在其形成以後更是獲得巨大成功。這也是我們在民國初年把議會制、內閣制度從西方搬回來卻不適合是我們的原因了,我們沒有使其成功的土壤。

    其次,身份和職責不同。明朝的內閣是皇帝旨意的執行人,是由皇帝任命的,所謂的閣員,內閣大學士不過是皇帝旨意的擬稿人而已,執行的是皇帝的命令。明代的內閣制度不是權力分化的結果,內閣成員既行使立法權(當然不能違背皇帝的旨意)、又擁有行政權(內閣成員多是六部要員),還行使司法權(內閣中包括刑部尚書、大理寺卿和督御史)。而西方的內閣是由議會選舉而形成的,執行的是議會的決議,代表議會、代表國家元首行使國家行政權,受到立法機構和司法機構的制約,是三權分立的產物。

    最後,植根之制度不同。這是二者的根本區別。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明代,中國在南方區域性地區孕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幾千年來中國政府一直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發展小農經濟,所以這種新現的經濟力量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制度下可謂太渺小了。另外,幾千年的傳統使得所謂的“資本家”即便透過資本運營賺到了錢也不可能有幾個人有意識去擴大再生產,而是落入一個怪圈:經商-賺錢-買地-收租-當地主,從而成為可能的資本家又變成了地主,畢竟,商人再有錢也不會得到社會的承認與尊重。同時,因為我們國家有先進的官員選拔考試製度——科舉制度,而使平民有參政的機會,所以根本不會有人去想:“透過革命實現自己的權利”,“去立法保障自己的權利”,還是怎麼樣。而一旦成為官員他們慢慢也就成為皇帝的忠實奴才了,

    而且入仕以後已經可以維護自己以及家族的既得利益,所以也就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去思考什麼資本主義發展、使自己可以維護自己利益的問題了。西方則不同,封建社會時期政權是被貴族階層壟斷,“資本家”即使再有錢也沒有參政的資格和權利,只能在下議院發發牢騷,對國家起不到任何作用,也不能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資產階級的尊嚴隨意被貴族踐踏、利益被隨意損害,為了參政、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才會去思考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政體。但是資產階級勝利之初,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開工廠的、還有農場主、傾向資本主義制度的世襲貴族,所以因為利益上的分歧也就有了爭論,於是政黨誕生了。有了政黨才使得現代內閣制度成為可能,當然近代的政黨政治和我們唐代、明代的黨爭完全不一樣,政治基礎不同嘛。一個政黨透過選舉取得了組織政府的權力,不得不組織一些人來管理國家,根據職責分配國家的權力,透過對權力的控制和對國家的管理,“合法”地實現本階級(或利益集團)的利益了,西方的內閣制度在新興資本主義制度與傳統的民主政治雙重作用下應運而生~

  • 2 # 歷史太傅

    明朝的內閣和現代內閣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英大陸閣制度,主要存在一下五點差異。

    1.社會性質不同:明朝的內閣制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產物,英國的內閣制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

    2.權力大小不同:明朝內閣只有提供意見,後來有票擬的權力,但沒有決定權,即沒有行政權,行政權掌握在君主手裡,明朝內閣制只是君主的顧問機構。

    英大陸閣制是英政府權力中心,女王是名義上的君主,內閣擁有重大事情的決定權。

    3.作用不一樣:明朝內閣只是顧問機構,英大陸閣制是與首相共進退,一同掌握行政權,處理國家大事。

    4.成立方式不同,英國是議會提議,國王認命內閣首相,再有首相組織內閣;明朝內閣成員全有皇帝任命罷免

    5.責任不同:明朝內閣:為了避免丞相專權,皇帝的顧問智囊團,對決策沒有太大影響,始終不是決策中心。清朝內閣官員主要是“跪受筆錄”。英大陸閣直接行使權利,向議會負責,是權利機構。

  • 3 # 人生幾許失意

    雖然它們都叫內閣,但卻有實質性的區別。明朝內閣是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產物,是皇帝的內侍機構,為皇帝決策提供顧問和諮詢,無法制約皇權。儘管明代後期曾出現過內閣首輔專權的現象,那隻不過是皇帝怠政的臨時產物。現代內閣是西方民主政治的產物和機構,以英國為例,內閣大臣是由首相任命的,它與首相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共同掌握行政大權和立法創議權。

  • 4 # 吉月文

    要進行比較,首先要了解兩種制度的形成過程。

    明代內閣制的形成經歷了多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朱元璋時期。朱元璋是個權力慾望非常強的人,再加上當時的丞相胡惟庸善權,所以朱元璋乾脆就廢除了丞相將丞相的工作由皇帝本人承擔起來。但為了減少工作量,朱元璋設立了大學士,實際上也就是皇帝的秘書。之後這個機構到了年代中後期逐步成為了內閣。

    在內閣當中,一般有數名大學士。大學士是從官員當中選拔而來的,實際上是由皇帝決定的。按照進入內閣的先後順序進行排名,首輔的權力最大。剛開始的時候,內閣的主要責任是代替皇帝批覆奏摺。後來,就形成了所謂的草擬製度。也就是內閣先將處理方案提交給皇帝,皇帝審批過後可以直接執行。在這個過程當中,內閣的權力就擴大了。

    內閣對於皇帝權力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制約能力。縱觀歷史上明代皇帝和內閣之間的權力鬥爭,基本上都是以皇帝的勝利告終,比較典型的就是嘉靖時代的大禮議之爭。

    近代的內閣,或者說最典型的也就是君主立憲制起源於英國,所以以英國為例來談這個問題。

    英華人一般把大憲章作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大憲章的歷史非常悠久,在中世紀時候就已經形成,其主要內容是貴族和國王之間關於權力分配的協議。嚴格意義上講,大憲章和近代意義上君主立憲制基礎的憲法並不完全等同,但是這樣一種分權制度確實為後來的君主立憲制提供了一個法律框架和基礎。

    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將詹姆斯二世推翻。然後邀請荷蘭執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到英國擔任國王和女王,條件是放棄一部分國王的權利。這就是英國從傳統國王制度向近代君主立憲制轉型的開端。由於此二人沒有後代,加上繼位的瑪麗妹妹也沒有後代,所以英華人就從皇室的遠房親戚當中挑選了德國漢諾威選帝侯作為新的英國國王。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小公爵的實力比較弱,不大可能干擾議會的權利。

    喬治一世也就是這個小公爵,由於在德國出生長大並不會說英語,所以不能很好的和大臣進行交流,因此將大量的事務委託給財政大臣管理。財政大臣因此成為了大臣當中的事實上的領袖。在這個過程當中,君主立憲制度逐步成型和完善起來。也就是首相制度開始完善。時至今日,英國首相的全稱實際上是首項及第一財相。

    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英國議會不斷透過法律,比如權利法案以及後續一系列單行本的法律條文。這些法律體系,再加上中世紀的大憲章,構成了一個非常複雜而獨特的英國憲法法律系統。也就是說英國是一個沒有單行本完整憲法,法典的國家是由一系列法律共同完成憲法職能的。

    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英國議會成為了英國,真正意義上的權力核心機構不僅僅是法律的制定者,同時又是司法的最高裁定者。英國真正意義上的最高法院其實是議會。而英國行政機構的所有成員,包括首相和各個大臣都必須是英國議會議員,實際上是英國議會的行政執行機構。

    在透過多個法案對國王權利進行限制之後,可以說時至今日英國國王對於英國的社會統治力主要體現在形象以及個人影響力方面,並不能直接管理整個社會。

    瞭解了兩個制度的發展歷程,實際上就可以很明顯的得出兩種制度的差異。

    第一,明代的內閣是皇權的輔助性機構,其權利基礎本質上還是來自於皇權,英大陸閣的權力來自於議會,和皇權沒有必然的關係。

    第二,明代內閣的成員是從官員當中產生的,其任命受皇帝控制,英大陸閣是透過選舉產生議會,然後再從議會執政黨當中選拔出來的。

    第三,明代內閣體制下,皇帝依然是最終的決策人,英大陸閣的決策過程不受國王影響。

    第四,從規模上看,明代內閣的規模是很小的,一般在三個人左右。英國內閣的規模,大部分情況下維持在20~30個人左右。這種規模實際上就決定了明代內閣的管理只能停留在文牘式的層面,專業性比較差。英國內閣的管理則具有了較為典型的近代特徵,專業性很強。

  • 5 # 金烏木木

    這是我教學中常說的一個問題,下面我為大家做一下比較:

    首先要明確,二者雖稱謂相同,卻有本質不同。明朝內閣是封建社會加強專制的機構,而西方內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機構。知道了這一點,你基本就明白一半了,下面我再做進一步比較:

    形成時間:明朝內閣形成於建文帝四年(1402年),但這一年朱棣奪權成功,有的直接說形成於明成祖。而現代內閣最早形成於英國,1689年《權利法案》後,英國成為君主立憲的國家,國王經常在小密室開會,這就是內閣,後來國王不參加內閣會議成為慣例,下院多數黨領袖組閣,行政權轉移到首相。1721年(諧音親愛的)沃波爾為英國第一個首相。

    形成過程:明朝由於皇帝政務繁多,起初選用品位低的官員去文淵閣當值,輔助皇帝處理政事,後來內閣官員品位提高。而現代內閣首腦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然後按法定程式進行組閣。

    權力大小:明朝內閣是皇帝的御用機構,秘書班子,始終不是中央一級行政機構。職權範圍不明朗,不能統率六部百司,後來內閣首輔如張居正權力很大,但和前朝的丞相不一樣,丞相的權力是制度給的,內閣的權力是皇帝給的。而西方內閣擁有最高行政權。

    最終演變:明朝內閣到清朝繼續存在,但雍正時出現了一個相同性質的更加專制的機構——軍機處,隨著清朝滅亡而消失。而現代內閣制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在不斷完善。

  • 6 # 曹老師xixi

    性質不同

    明朝內閣是皇權封建制度的產物,為皇帝服務;

    現代內閣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不為皇帝服務。

    權力不同

    明朝內閣只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一切建議仍然需要透過太監,報送皇帝最終簽印,相當於是皇帝的秘書處,皇帝對內閣成員保留任免權,與前朝的丞相,後朝的軍機處並無太大之別。

    現代內閣一切是以憲法為依據的,皇帝/君主說了算數。

    作用不同

    明朝內閣只是顧問機構;

    現代內閣掌握國家權力;

    皇帝作用

    明代各代皇帝,大權獨攬,君主專制;

    現代內閣國家,統而不治,沒有實權;

    這就是明朝內閣和現代內閣的主要區別,說明朝內閣就是現代內閣,或者是現代內閣的雛形,那只是一些明粉的自相情願而已,除了巧合名字一樣之外,沒有一點是一樣的。

  • 7 # 南方葉子隨風飄

    明朝內閣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工具,而現代內閣成員是由人民選舉出的議員組成,代表人民的利益。

    一、明朝的內閣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為了加強君主專制,朱元璋廢除了宰相,權分六部。在原來的三省六部制中,六部是尚書省的下屬。宰相被廢除,皇帝身兼六部,中央政府的格局發生了鉅變。皇帝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工作量劇增,朱元璋每天累得跟狗一樣。於是,朱元璋提拔一批文學侍從,一般都是四五品的官員,來做殿閣大學士,組成內閣。內閣中最大的官員叫首輔,但是他沒有宰相的權威。殿閣大學士其實就是皇帝的秘書。內閣有什麼權利呢?看奏章,叫“票擬”,就是貼一張紙,上面寫處理意見,但是皇帝掌握“批紅”的權利,就是用紅毛筆批“準”或“不準”。內閣的大學士有參與權,但沒有決定權或仲裁權,它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工具,跟民主沒有任何關係。

    二、現代內閣

    英國是現代內閣制的開創者。英大陸閣的出現早於責任內閣制,英國國王經常召集大臣開會,但內閣對國王負責,不對選民負責,國王擁有決定權 ,所以它不是民主制度。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發動光榮革命,1689年,頒佈《權利法案》,英國逐漸確立起君主立憲制。責任內閣制的確立跟英國改朝換代有關係。斯圖亞特王朝安妮女王無後,英國議會去德意志地區漢諾威把選帝侯喬治一世迎了回來。但是喬治一世不會說英語,在英國上下也沒根基,所以喬治一世決定不參加英國的內閣會議。英國議會同意了,討論完畢後,喬治一世批准就行了。此後從1703年到現在英國國王對決議案只寫一個詞“approve”,就是“同意”。責任內閣最終形成在18世紀早期,當時擔任內閣財政大臣的沃爾波爾,成為事實上英國第一任首相,同時開創了一個慣例,英國首相的慣例接班人是財政大臣。這樣責任內閣制確立起來。

    英國議會擁有立法權,內閣擁有行政權,而且內閣成員必須是議員,它是一種民主政治制度。

  • 8 # 秦右史

    這個問題問的有水平。

    東西方學術界有一個爭論,那就是古代中國尤其是明代的文官政治,能否發育出民主政體?明朝內閣與英大陸閣,大致也屬於同一個時代。性質上,中外內閣起初都是皇帝的諮政機構。

    在歐洲歷史上,尤其是議會內閣制的國家中,內閣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某個政黨或政黨聯盟聯合組成,一般由國家元首任命。

    而最早的內閣,學術界認為淵源於英國貴族組成的樞密院,性質屬於英王諮詢機關,這一點與明朝內閣是類似的,都是專制政體的表現。

    英國光榮革命之後,威廉三世任命少數議員為樞密院成員,又選出議會中最有勢力一派的領袖負責,重組內閣。而後來喬治一世不懂英語,內閣逐漸獨立,權力坐大。

    明太祖設定殿閣大學士為侍從顧問,輔助處理政務。明成祖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權力逐步擴大。

    到了明朝中後期,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主持閣務的首輔更是權壓眾臣,內閣成為明朝的行政中樞。而且,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各有執掌,維持著帝國的運作。

    皇帝、內閣、太監權力此消彼長,內閣有時候僅僅是秘書機構、諮詢單位,有時候又是帝國中樞,這個需要視情況而定,中外內閣的權力發展皆是如此。不過,英大陸閣是民主政體的淵藪,而明代內閣不過均為帝王的附庸。

  • 9 # 糟糕的懂王

    中國封建官僚制度是特有的,與任何國家的內閣制度沒有一點沾邊,日本英國的內閣制是建立在民主法制的基礎上的,而中國古代的內閣制是建立在維護中央集權統治的基礎上的。

  • 10 # 大秦測漏——楊謙虛

    明朝的內閣其實是皇帝下屬的最高領導機構,這個裡面通常有4個大臣組成.資格最老的就是全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那個.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最高領導人是班上的老師,班集體裡有實權的可以是 班長,副班長 課代表 宣傳文員等, 內閣成員則是老師最寵愛的那波人,比如你是數學課代表,官雖然大,但是沒有入閣的話還是不算內閣成員.內閣成員可以是大官,比如工部侍郎等,但是是大官的未必就是內閣成員.明白了不?

    西方的內閣則是某一屆總統,或者首相自己的一波人馬.比如奧巴馬上臺,他就要弄自己的一撥人當各種官,但是當不當的上也不完全由他說了算,要上報國會透過.如果國會沒透過某個人選,這個人還是當不了這個官員.

    幾個區別,首先明朝的那個 一任皇帝李可能內個人員換N班,而且進不進皇帝有很高的權利.明朝內閣大臣的身份之外任然是他的大官.

    西方的所謂內閣完全是 一任政治統治者自己的管理人馬.和國家國會機構沒有直接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結婚鑽戒哪個牌子好,國外的一定比國內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