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夏問長安
-
2 # 行盡深山又是山
高句麗並非一個簡單的東北國家,它是在漢朝衰亡的基礎上,通過不斷蠶食周邊領土建立起來的政權,它不是半島上後來出現的高麗、北韓那樣,在中央天朝的宗藩體系裡乖巧聽話,而總是尋找機會,向外部擴張,並且試圖挑戰漢人王朝在東亞的統治秩序。
東漢模擬那至隋朝統一,由於中原內亂,政權頻繁更迭,入主中原的政權為鞏固統治都相應收縮了控制範圍,這也導致了中央政權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力減弱。
藉此機會,高句麗開始急劇擴張,爭霸於整個東北亞地區。至隋朝統一高句麗已經成為東北地區一個區域性大國。
“其國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都於平壤城,亦曰長安城,東西六裡”。
唐太宗後來征伐高句麗時,對臣下說過這麼一段話:
“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將士之餘力,平蕩妖寇耳。”
這段話佐證高句麗的在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者眼中並非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而是一個在政治上接受中央王朝冊封的屬國,在經紀商每年向中原王朝進貢個邊疆地方民族政權。所以,征伐高句麗的戰爭是一場收入固有領土。穩定地方秩序的戰爭。
高句麗政權從出現伊始就在西漢的控制之下,並且高句麗還主動接受中央王朝的冊封,到東漢中後期,由於中央東漢王朝皇帝權力下降,對高句麗的威懾力逐漸下降,並且高句麗開始不斷騷擾東漢的東北部邊境。
東漢之後,中原地區陷入分裂,但無論是統一的中央王朝,還是分裂的格局政權,都沒有放棄對高句麗進行冊封的權利,並且高句麗政權與這些中央政權也 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絡和名義上的臣服關係。
但實際上,高句麗雖然接受中央王朝冊封,但一直對東北邊境進行襲擾,它的這種不臣行為嚴重挑釁了中央王朝的權威,但在長達幾百年的大分裂時期,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干涉,從而使得高句麗政權可以在東北邊境稱霸一時,成為一個區域性大國持續到隋唐。
在高句麗的發展歷程中華,闊愛張伴隨始終,尤其是東漢末年以後,一面是在北韓半島內部擴張,高句麗一直在進行統一北韓半島的戰爭,尤其是對百濟的侵略,而當時的百濟與隋朝存在冊封關係,擅自開啟對中央王朝屬國的戰爭,這已經嚴重挑釁了隋王朝在其附屬國中的威嚴和地位。
另一面則是向其西北和北部地區擴張,這裡既有對東北少數民族的征伐,也試探的蠶食隋朝邊境。在東北地區,高句麗不斷地通過各種手段與其他民族政權進行戰爭,迫使與高句麗接壤的靺鞨部落對其進行臣服兵預期組成軍事聯軍,甚至祕密派遣使者與東突厥啟民可汗進行密謀。
而此時,隋煬帝在啟民可汗那裡與高句麗使者不期而遇,這件事立刻引起隋煬帝的警覺,並且向高句麗使者發出了嚴重警告。雖然並不能弄清楚高句麗與東突厥之間是否存在盟約,但雙方之間的祕密交往已非一日之事,所商之事除了對付隋朝之外真不可能有其他事情了。
而當時東北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契丹時而依附中原王朝,時而依附高句麗,這種不穩定的臣服態度也對隋朝和高句麗的關係產生了重大影響,進而影響到整個東北地區的局勢穩定。
從契丹、突厥以及及靺鞨的依附關係來看,此時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還處於一種觀望狀態,在隋朝和高句麗之間保持中立或者做一種取捨的決定,但是不依附隋朝就是對高句麗一定意義上的默許。
高句麗在隋朝邊境試探性擴張已經促使隋朝第一次征伐高句麗了,但高句麗沒有想到的是隻是一次試探,隋朝就發兵三十萬進行討伐,立馬就慫了。但隋朝退兵以後,高句麗依然不把隋朝放在眼中,自隋仁壽元年開始就再不派人入朝進行朝覲了,為此,隋朝開始了第二次征伐高句麗。
雖然高句麗的幾次征伐都已失敗而告終了,但這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高句麗囂張氣焰,它始終都沒有放棄擴張領土,擴大政治影響力。而高句麗其實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試探隋王朝的反應,並且藉此來評估自己的綜合實力是否能於隋朝分庭抗禮。
因此,無論是隋還是後來的唐,唯有通過戰爭將其一舉消滅,才能保證長期擁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鞏固其在宗藩關係中的宗主國地位。
-
3 # 勇哥白山黑水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高句麗不等於高麗!兩者千萬不可混淆!高句麗是中國古代扶余族在東北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起源於吉林,後來進入北韓半島,文化歸屬感更接近中原;高麗是王建所建立的政權,起源於半島南部新羅,兩者文化起源、民族構成、存在時間均不同。高句麗於7世紀被唐朝所滅,高麗存在於10世紀~14世紀。世界文化遺產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位於吉林省集安市。
隋唐必誅高句麗,原因有四!
其一、拯救漢民於水火。
隋朝曾4次大舉出徵高句麗,隋文帝1次,隋場帝3次,大量士兵被俘或散居高句麗。為拯救滯留的漢人,必須征伐高句麗!
其二、收復故土漢四郡。高句麗所佔據的土地, 本為中原王朝所有。戰國時,燕敗東胡奪得遼東。漢武帝時,漢滅衛氏北韓奪得半島北部並設立四郡,當時高句麗僅為漢朝一縣。直到西晉,這一地區均為中國郡縣。東晉至南北朝時期,高句麗趁中原動盪侵佔此地,必須征伐高句麗。
其三、維護中原王朝地位。高句麗對中原王朝口服心不服,不但蠶食遼東,且差點滅掉新羅,妄圖脫離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納貢體系,隋唐豈可容忍,必須征伐高句麗!
其四、不給子孫遺留後患。唐太宗時全國已大體統一,平定高昌後,同唐朝抗衡的唯高句麗。高句麗的人口和經濟文化發達,且有能力整合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如果放任高句麗發展,不但東北危險,且中原日後也面臨威脅,必須征伐高句麗!
-
4 # 叨說歷史
因為高句麗是隋唐等中原王朝的強大威脅存在。打個比如來說,高句麗就是後面契丹人的遼國、女真人的金國、滿清族一樣的存在,這麼說就很容易理解隋朝唐朝一定要滅高句麗了吧。
為什麼說高句麗是隋唐等中原王朝的強大威脅存在呢?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進可攻退可守,易守難攻
看高句麗的政權地圖,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遼東等東北一帶,面積不大不小,這個位置很容易孕育個自給自足的政權出來,同時這個位置離中原中心比較偏遠,但是又有一條遼西走廊跟中原相通,這個地理位置決定了高句麗這個政權易守難攻,而高句麗則進可攻退可守。
二、高句麗自古有好戰的傳統,發展逐漸強大,甚至挑釁中原王朝
可以說高句麗自從成為政權以來,可以說跟中原的戰爭基本上沒有停止過。不管是曹操,漢武帝、司馬懿,毌丘儉都遠征過高句麗,用戰爭換了各自統治期間的和平。
後來中原大亂,進入長達三百年的五胡亂華時代。在這期間,高句麗趁中原大亂,通過積蓄實力,逐步發展壯大,而且全民皆兵。到隋唐時期,當時已經立國六百餘年,佔據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地區和北韓半島北部地區,該國常備軍隊人數至少不低於三十萬,甚至有人認為,高句麗總軍隊兵力高達六十萬人。
高句麗政權是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扶余人所建,當時的東北亞地區,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同種族、同語言的以高句麗為首的“扶余共同體”,就是現在所說的戰略合作共同體,包涵了關係密切的高句麗、百濟和日本三個國家。除了新羅之外,百濟和日本可是高句麗的鐵粉,高句麗去哪裡他們去哪裡,不管哪個國家被打或者出兵打其他國家,另外兩個都會鼎力支援。
在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原以後,高句麗的鄰居新羅已經向隋朝臣服,就是高句麗還在陽奉陰違,專門搞破壞。這個也可以理解的,畢竟自古高句麗閒不住,怎麼打都不服,更何況這時候的確有點實力,還有兩個小老弟跟隨,膨脹起來了。
隋唐遠征高句麗的過程公元598年,高句麗偷襲遼西重鎮,讓隋文帝楊堅十分火大,剛好在老婆面前受的氣沒有地方撒了,今天就全部撒在你身上。帶著三十萬軍隊去親征高句麗,想要一舉把高句麗滅掉。
可是隋文帝太小看高句麗,高句麗軍隊還有點猛的,還有高句麗特殊的地勢條件,易守難攻。經過長途跋涉,隋文帝軍隊很多士兵得了疾病,加上自然災害洪水,颶風,導致士兵損失很多,隋文帝也擔心自己軍力消耗過大,就帶兵回家,這場戰爭最後就這樣草草收場了。
到了隋煬帝楊廣時期,楊廣這個暴脾氣,必須要把高句麗滅了,曾三次去攻打高句麗,但是還是沒有成功。不僅沒有把高句麗滅掉,隋煬帝楊廣還把自己國家搞的支離破碎,最終被部下宇文化及起兵將其殺死,從此隋朝江山易主。
直到李淵統一全國,建立唐朝,中原局勢穩定下來。在唐高祖李淵時期,忙於處理穩定內部政治,沒有時間處理高句麗,在這一段時間內,高句麗又開始躁動了。直到李世民時期不得不重視高句麗這個定時炸彈。
公元645年,李世民覺得唐朝如此強大,想去跟高句麗和談,兩國和平相處,高句麗竟然無情拒絕了李世民,讓李世民一氣之下帶兵親征高句麗。
李世民親征,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還是沒有滅掉高句麗。後來李世民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李治派手下大將薛仁貴等大將前往高句麗征戰,但是依舊沒有滅掉高句麗。
唐朝後面決定改變戰爭策略,與新羅聯軍,並且逐一擊破百濟日本兩個高句麗的小弟,再來打高句麗,加上當時,高句麗強大的軍事獨裁者蘇文去世了。後面一舉拿下高句麗,完成持續了隋唐兩個朝代四個皇帝的滅高句麗七十年大業。
隋唐兩大帝國之所以對遠征高句麗這麼執著,高句麗地處中國遼東等東北地區,這個位置向來就是中國的一處亂源,經過五胡亂華時期,高句麗發展壯大了,又喜歡搞事情,成為隋唐王朝的強大威脅。
而隋唐又是古代中國的國力強盛朝代,此時不滅高句麗更待何時,等中原王朝弱了就極有可能被高句麗反打過來了,席捲整個中原,後面不堪設想。不得不說,隋唐遠征高句麗是個正確的歷史選擇!
-
5 # 水一白聊歷史
公元前108年夏,漢武大帝的軍隊平定了北韓,北韓故地變為了大漢朝的四個郡,即:樂浪、玄菟、真番、臨屯。
僅僅61年後,即公元前37年,扶余王室成員朱蒙因王室鬥爭南奔至大漢朝玄菟郡的高句麗縣,建立了高句麗。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高句麗的國土已經擴大到幾乎將原本的真番、臨屯、樂浪三郡全部,玄菟郡以及遼東郡的很大一部分,漸漸成為了中原北面的一個威脅。
隋徵高句麗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年),高句麗聯合靺鞨共同發兵,襲擊大隋的遼西軍事駐地,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這才引起次漢,大隋出兵攻打高句麗,結果,30萬大軍分水陸兩路共三十萬軍竟都意外撤退,陸路碰上了雨季,道路難行,時間拉長,糧草不繼,而水路則碰上了海上大風,多艘船支沉沒,大軍未到便撤退了。自此,隋文帝未再征伐高句麗,高句麗自然也不再守藩國之禮。
所以,一為教育高句麗不守藩禮,二為解除北方的威脅,隋煬帝於大業八年(612年)一徵高句麗,結果慘敗;大業九年(613年),二徵高句麗,趕上楊玄感造反,隋煬帝不得不退兵;大業十九(614年),國內已經大亂的大隋第三次征伐同樣不堪戰爭的高句麗,高句麗王被迫請降,以行緩兵這計。隋煬帝不知有詐,命令撤軍。
結果,高句麗王不但沒有來大隋朝見,還俘獲了大量高句麗人。大隋國不但沒有拿下小小高句麗,最後還在內憂外患之間,很快便滅亡了。
唐徵高句麗貞觀十七年(643年),新羅遣使來大唐,述說高句麗如何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多麼似曾相識的一幕。當年,辰國(位於北韓半鳥中南部)的國君想要朝見漢武大帝,也是被當時的北韓阻止的。本著先禮兵兵的原則,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不過被高句麗一口回絕了。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也做出了當年漢武大帝一樣的命令,攻打高句麗。貞觀十九年(645年)四月到九月,整整打了半年的時間,大唐攻城掠地,收穫頗豐,但是卻遲遲未能拿下安市城,天氣漸冷、糧食將盡,大唐的軍隊也只得撤退。
此後,大唐開始採用騷擾的政策,不再派大軍大規模戰爭,卻開始派一萬餘軍隊不定時進行騷擾,破壞高句麗的收成。與此同時,南方的新羅和百濟也開始了對高句麗的戰爭。
最終,在668年,終於全面平定高句麗,並在其境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統一管理。高句麗王被俘虜,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及眾多百姓被遷至中原,融入中原民族之中。
可以看得出來,無論是隋還是唐,對高句麗最初的態度都不是非滅不可的,更多的是希望他們臣服,而不是成為自己的威脅,更不要因為高句麗的存在,而影響大隋或大唐與周圍國家的邦交,這才是根本的。但是高句麗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幾次三番挑釁,最終導致了自己亡國的命運。
-
6 # 無月文化館
這事說來話長。
北韓半島作為大陸的一部分延伸,自古以來,就一直在中原統治者的視野之內。
早在漢代的時候,就開始在北韓半島進行了經略,漢代還在那裡建立了安東都護府。
只是北韓這地方,讓他做藩臣可以,但是如果中原的兵力進入這個半島,則馬上就鬧騰起來。
從官府到百姓,從上到下的鬧騰造反。
那麼說說隋唐兩朝對高句麗的軍事行動。
高句麗只是北韓半島三國王國之一,也是最靠北最接近中原王朝的一個王國。
楊廣認為全天下,他都可以控制在自己手中。
所以,當楊廣的大略延伸到了這個半島的時候,楊廣讓人給高句麗送去了書信,結果被罵了回來。
感到被羞辱的楊廣怒不可遏,發起百萬大軍征討高句麗。
結果沒處理好,打敗仗了。
唐唐對高句麗的軍事行動,主要是出於控制北韓的目的。
唐到中早期時,國內基本安定,突厥也不再成為威脅。
當時半島上三國大戰正是愈演愈烈。
唐拉攏了新羅,通過幫助新羅來介入北韓事務。
大軍在蘇定方的帶領下,也進入了北韓。
-
7 # 我是趙帥鍋
從某種意義上說,隋朝和唐朝之所以要滅掉高句麗,最主要因為是一塊地盤,它叫做遼東。
遼東這個地方,狹義上是指的我們現在的遼寧省,廣義上是指整個東北三省。但不管是從狹義還是廣義,遼東在中國版圖上,是一塊非常特殊的地區,從地理上來看它在長城以北。
因為它在長城以北,所以從地緣上,遼東似乎不是傳統的農耕文明地區,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塊地方都沒有被開墾出來。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從三國時期的公孫度家族開始,這塊地方逐漸成為最重要的農耕文明地區之一。
然而,因為它在長城以北,所以從地緣上,中原王朝對它多少是鞭長莫及,因此後來司馬懿遠征遼東誅殺公孫淵後,並沒有對這塊地方進行直接有效的統治,而是將這裡近30萬的居民全部遷回中原,主要也是避免這裡又形成一個地方割據勢力。
此後,中原王朝開啟了近300年的南北朝分裂和動盪時代,中原王朝更加無暇顧及遼東,同時由於遼東本土居民被大量遷回中原,導致旁邊的高句麗王朝趁機不斷向遼東滲透,最終這塊地方被高句麗成功佔據。
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也就是開墾工具越來越先進,這塊地方的黑土地被大量開墾出來,其農耕文明也是越來越成熟。這樣所導致的潛在後果就是,這塊地方一旦被長城以北某個強大的野蠻民族佔據,後果常常是災難性的。
因為,隨著遼東地區的農耕文明日益發達,野蠻民族控制這裡後,就很容易實現漢化,也就是積累起足夠的農耕文明統治經驗。這對中原王朝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想當初,匈奴、柔然、突厥強大時,之所以對中原王朝的威脅非常有限,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缺乏統治農耕文明地區的的經驗和能力,所以對於長城以南的土地,缺乏不可遏制的慾望。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入侵中原,往往只是一番搶劫後就撤出,很少直接佔據長城以南的土地。
但是,後來的契丹、女真、蒙古、滿清,卻因為在統一長城以北的過程中,統治了遼東這種農業文明相對發達的地區,不僅積累了統治農耕文明地區的的經驗和能力,還對傳統農耕文明地區,有了無可遏制的慾望,由此也拉開了北方蠻族一再入主中原的序幕。
當時的高句麗,其地盤已經擴充套件到遼河以東,幾乎佔據整個遼東地區,其地盤和三國的遼東公孫家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遼寧、吉林和北朝。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時的高句麗,其整個格局幾乎就相當於皇太極時期的清朝。
唯一的區別可能只有兩點:一是黑龍江省還沒被佔據,但隋朝時期的黑龍江還是塊荒蠻之地,所以這一點無關痛癢;
第二點就是,皇太極當時已經將統治蒙古高原這塊地盤的蒙古部落給打臣服,所以他可以開始南下入侵中原王朝,但當時的高句麗還沒有將統治蒙古高原這塊地盤的突厥人給打臣服,所以他暫時還無法南下入侵中原王朝。但是,如果這樣放任下去,後果顯然是不堪設想。
換句話說,如果中原王朝不及時壓制高句麗,它就有可能在東北地區,建立以它為中心的地方秩序。這種格局一旦形成,蒙古高原、東北地區的蠻族,就有可能在中原王朝、高句麗之間縱橫開合。到時,輕者會導致中原王朝苦心經營的國際戰略地位可能徹底喪,重則就會提前出現北宋和遼國這樣的對峙局面。
不僅如此,遼東地區還有非常豐富的鐵礦石,這些鐵礦石落在高句麗或者草原霸主突厥手中,對於中原王朝都大大的不利。雖然大草原的遊牧民族一直和中原王朝不對付,但是能入主中原的,卻大都是東北出來的,東北兵精糧足器銳,不可小覷。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基本事實,自然就會知道,為什麼無論隋文帝、還是隋煬帝、抑或是唐太宗、還是唐高宗,為什麼都要一門心思與高句麗死磕。因為中原王朝絕不能容忍這種地方,被一個地方強國佔據。
-
8 # 帝國中興
隋朝和唐朝之所以傾盡國力也要把高句麗滅亡是因為高句麗自己作死。在隋唐時期高句麗一直是中原王朝東北邊境的大國,隋王朝建立之初實行修生養民的政策,國力不斷強大,當時的高句麗也經過發展國力和隋朝不相上下,在隋煬帝時期高句麗就把隋朝視為威脅,聯合其他草原民族入侵隋朝邊境。
隋煬帝本來就是一位志向遠大的君主,夢想著自己的文治武功可以超越自己的父親隋文帝,因此在隋朝國力最強大的時候隋煬帝第一次調集全國一百多萬軍隊對高句麗進行征討,第一次征討高句麗早期很順利連續攻下高句麗數十座城池,但是後期因為指揮失誤導致大敗。第一次遠征高句麗失敗之後隋煬帝又先後發動了兩次對高句麗的遠征,但都告失敗,並耗盡的隋朝的國力直接導致隋朝的滅亡。
雖然隋朝沒有將高句麗滅亡但是隋朝的多次征伐也是讓高句麗損失慘重,處在滅亡的邊緣。但是隋朝滅亡和唐朝建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唐朝都沒有對高句麗用兵,高句麗迎來了一段很好的恢復國力時期。當時唐朝主要的目標是北方的草原民族和西邊的草原民族,唐朝和這些民族之間的戰爭不斷,而高句麗國力恢復之後又變得不安分起來,當唐軍正和北方草原民族激戰的時候,高句麗卻明目張膽的斷絕了唐軍的後路。
唐軍把那些草原民族解決以後李世民就把主要的作戰目標放在的高句麗身上,對高句麗長期的征伐,把高句麗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唐高宗即位之後繼續對高句麗發動戰爭,最終把高句麗完全滅亡,土地被唐朝和新羅等國瓜分。從此高句麗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高句麗的國民也融入到唐朝和新羅之中!
-
9 # 李厚何
確切說,隋只有隋煬帝才一心滅高句麗,楊堅並沒有那麼強的動力。
高句麗和北方政權間的矛盾,主要是前者趁十六國後期的亂局,拿下了原屬後燕、北燕的和龍和遼東(襄平)。如果說和龍歷史上屬於“邊外”,尚不足以在意(和後燕同屬鮮卑的北魏佔領和龍後也隨即放棄),遼東在兩漢就是中國十三部州之一,追溯到戰國已經是燕國的腹地,中原王朝只要安定下來,是不會置之不理的。也正因為此,隋文帝滅陳當年就寫信威脅高句麗,迫使後者的國王高元寫了封“糞土臣元”的請罪信,此後也一再逼高句麗歸還遼東,迫使後者西遷都城——但高句麗實際上也是發源於遼東的民族,請罪信可以寫,遼東是斷乎不能讓的,如果您現在去東北旅遊,還能看到高句麗時代的很多文物古蹟,比如丸都山城、好太王碑,通俗說,高句麗祖墳就在那,他們當然不會輕易走人。
但隋文帝只是威脅,施壓,而不是草率動手,這是因為內地統一不久,百廢待興,犯不著為了一塊邊地大動干戈,拖累自己(對更直接的敵人突那個啥,他也只是把繳獲的陳後主屏風送給可汗和可賀敦夫婦,而不是直接動手),因為時間是屬於強者的,只要內地穩定50年,高句麗佔的遼東,突那個啥佔的北地、上郡土地,這些農耕力量所及的漢魏故地,恢復只是遲早的事。
但隋煬帝是個好大喜功的人,手下又有裴矩等趨炎附勢之輩,一心開疆拓土,降服四夷,建立超過列祖列宗和歷代有為帝王的功業,因此他才會利用突那個啥的分裂在西北和北方大打出手,也才會不惜修運河、造海船,“驚動天下”,也要得一個“恢復遼東”的歷史聲名。
偏偏第一仗還打敗了,這是好面子的他萬萬不能忍的,於是才有了幾乎成為隋朝催命符的第二次東征,以及第二次東征被楊玄感攪黃之後、擬議中的第三次。
唐的東征慾望除了“恢復漢地”外,很大程度上是隋煬帝的鋪墊:那麼多中原兵將屍骨未寒,此仇不報,大唐就很難在東亞圈(當然他們不知道這個叫東亞圈,而是稱作“天下”)建立威望。因此唐太宗最初的戰略目標並非消滅高句麗,而是收復遼東,只是戰事較為順利後野心也就開始膨脹——但最終也的確就只實現了收復遼東的目標。
高宗時代的繼續用兵,和高句麗泉蓋蘇文家族的內訌有關,內有泉氏子弟接應,外有新羅助拳,換您是李治會如何?
-
10 #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高句麗和隋唐之間的戰爭
其實在隋唐之前,中原王朝和高句麗之間就已經有過幾次交手,包括魏武帝曹操東征摧毀高句麗丸都城以及和前燕、北魏等王朝在遼東一帶的數次戰爭。但以前數次大多都是在中原王朝境內所爆發的的戰爭,中原王朝沒有一次真正跨江征戰高句麗的行動。
後來到了隋煬帝時期又前後三次集結大軍,東渡遼河,征討高句麗,然而最終的結果仍然和隋文帝如出一轍,不僅沒能徹底征服高句麗,反而隋王朝本身因為連年征戰、民不聊生,導致天下狼煙四起,最終將自己拉進了滅國的深淵。
兩朝帝王東征高句麗的原因為什麼隋唐兩代皇帝都不惜一切的去東征高句麗?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高句麗長期居住在遼東一帶地區,對中原王朝的發展有很大的威脅,盛世時期倒還好說,而一旦中原王朝發生戰亂,高句麗必將率軍南下,進入山海關,甚至威脅到中原統治,這是任何一個封建統治者都不想看到的一幕。
其次,隋唐兩代皇帝都屬於是一代雄主式的人物,其身上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共同點——好大喜功。不管是隋煬帝還是唐太宗,都期望自己的成績能夠更加輝煌,武力征服和領土擴張就是途徑之一,這也是二人攻打高句麗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而言之,隋唐兩代皇帝不留餘力的征服高句麗,主要還是為了開疆拓土、震懾天下。
-
11 # 世界人文歷史
高句麗不滅,唐朝不但不能收復漢朝的故土,還要受到高句麗的威脅。
隋、唐要在西域、漠北大展拳腳,就不得不“收拾”後方的高句麗,否則就像後背上插著一把鋼刀,始終不敢掉以輕心。高句麗的地理位置處在中國東北和北韓半島北部上,是歷史上東北的少數民族扶余人建立的國家,並對中原王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公元前37-公元668)
先說說高句麗和高麗的區別,兩者不是同一個國家
高句麗、高麗其實最初都是指的高句麗王國(公元前37-公元668),這是古代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國家,被認為是中國與北韓、南韓所共有的一個古代政權。
10世紀初,南韓人的祖先在北韓半島上建立的國家也以高麗為名,並自稱是高句麗的後代,這個國家被後人稱為高麗(918-1392),而高句麗這個詞語也就用來專門指代歷史上的高句麗王國了,而不再用高麗來稱呼高句麗了。
(高句麗最初只是一座縣城)
在高句麗存在的這段時間,中國經歷了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間跨度長達700多年。高句麗從西漢末年的一個“縣城國家”發展成為隋唐時期的“民69萬戶”、“兵60萬人”的強國。《舊唐書》
那麼,隋唐為什麼要討伐高句麗呢?其實就是為了要回前朝丟失的土地
前面說了,高句麗最初只有一個縣城大小,後來趁著中原王朝內亂,奪取了大片領土。4世紀至5世紀,晉朝爆發永嘉之亂時,高句麗趁亂奪取了樂浪郡、帶方郡,這兩個郡的位置在北韓半島北部。
此後,高句麗又向西進攻,奪取了遼東半島。遼東是中原王朝的傳統地區,自秦朝、漢朝、三國、西晉以來數百年都沒有丟過。
高句麗征服了樂浪郡、帶方郡以及遼東半島過後,獲得了大片的土地和漢人,實力迅速膨脹起來。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又往北韓半島中部推進,又獲得了大量的土著人口。
(高句麗奪取了北韓北部和遼東)
到了隋唐時期,高句麗早就不再是西漢末年那個只有一個縣城大小的小國家了。其大陸有漢人、扶余人、靺鞨人、三韓人(南韓的祖先),甚至還有契丹人,幅員遼闊,東至日本海,西過遼河。
隋唐之所以執著於攻打高句麗,目的是要回遼東半島
高句麗侵佔了中原王朝的土地後,一直不肯還給中原王朝,因此不斷遭到隋、唐的攻打。隋煬帝東征的原因之一,就是高句麗佔著遼東半島不肯還回來。要知道,遼東自秦朝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領土,現在卻被高句麗霸佔了幾百年。
此外,隋朝和唐朝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持續幾百年的分裂局面,終於有力量開拓西域、恢復漢朝的西域都護府了。可是,高句麗的存在無時不刻都威脅著隋唐的後方。《舊唐書》記載:高句麗與契丹、倭國(日本)都有勾結,而契丹是唐朝的主要敵人之一。
過去由於中原內亂,一直無法騰出手來消滅高句麗,才讓高句麗從一個縣城大小的國家變成東北亞地區的強國。現在,隋唐都形成了統一,肯定要拔掉家門口這顆“釘子”,奪回當年漢朝的遼東、樂浪、帶方、玄菟等地。
(漢朝的幽州包括北韓半島北部地區)
不過,隋朝耗盡舉國之力,也沒能消滅高句麗。唐朝則經歷了太宗、高宗兩代皇帝,才在公元668年滅掉高句麗。此後,唐朝在高句麗的故土上設定的安東都護府,試圖恢復當年漢朝對遼東、北韓北部地區的統治。
可惜好景不長,由於武周時期的契丹叛亂和吐蕃入侵,唐朝不得不將安東都護府西遷。最後,高句麗南部的大部分疆域都被新羅國給佔領了。雖然如此,唐朝的東北方向上也沒有了強敵,新羅的實力遠遠不如高句麗強大。
回覆列表
在北韓半島上曾經出現過一個綿延長達六百餘年的政權——高句麗。這個政權卻使得我華夏隋唐一般的超大帝國長期如鯁在喉,多次欲除之而後快!直到唐高宗李治年間,才在集合了李勣、蘇定方、契苾何力、薛仁貴等多員名將的輪番衝擊之下被徹底攻滅。
前前後後,隋唐兩朝對高句麗用兵多達十餘次,其中最大規模的征伐動員兵力多達百萬,為什麼強大的中原王朝會對消滅高句麗如此的執著呢?
一、這是一個強勁的擴張型國家首先要說的是,高句麗的國民和現在的高麗人是兩碼事!高句麗原本是從屬於中原王朝的一個小諸侯國。可笑現在半島上的一些國家還把他們當作自己的祖先!
但是高句麗似乎從誕生開始便具有一種極為外向的“基因”。最早從三國曹魏政權存在時期便開始和中原政權發生衝突,其後歷經兩晉和五胡亂華時代,依舊是一有功夫便想要偷襲中原政權,蠶食華夏領土。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句麗通過不斷的對外戰爭而使得領土不斷擴大。等到了隋唐時期,高句麗已經發展為一個佔據北韓半島北部,以及遼河以東大片土地的強勢國家了。後來隋朝討伐高句麗時,高句麗面對隋朝的百萬大軍,其總動員兵力竟然高達50萬人。由此可見高句麗當時國力之強!
二、這是一個具備獨立體系的國家高句麗和其他華夏王朝周邊的附屬國不同,它並不對中原王朝有任何依附的屬性,而是有著自己的一套體系。比如其國內採取嚴刑峻法的制度,要求守城降敵、臨陣敗北、殺人行劫者斬!
在這套嚴酷的制度之下,高句麗保持了一種高效、有序的運轉效率,使得這個國傢俱備了極強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高句麗又積極借鑑中原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層面的成果,使得其整體的發展並不比中原王朝過於遜色。
一個運轉高效、凝聚力強,又在多個層面借鑑中原王朝文明成果的國家,但偏偏對中原王朝沒有依附感,這就有些麻煩了。簡單的說,這就是一個具有自身主體意識的另一個削弱版的“中原王朝”,而中原王朝的最終目標都是一統天下!
所以,中原王朝與高句麗有著同樣的目標,都要一統天下,但是天下只有一個,那兩國就勢必是針尖對麥芒的結果!
三、高句麗在打造新的東北亞體系如果說單純只是一個高句麗,其勢力雖然強勁,但畢竟只是偏居一隅,對於中原王朝還夠不成致命的威脅。但是接下來高句麗的發展戰略卻真真切切的觸及了隋唐多位皇帝的底線!
當時北韓半島上還有新羅和百濟兩個國家,但是高句麗卻並沒有與這兩個國家進行過多的糾纏,因為僅僅一個北韓半島根本裝不下高句麗的野心!他反而是先和新羅百濟搞好聯盟,緊接著又和日本眉來眼去,儼然要成為一個新的東北亞鐵三角。
高句麗聯合新羅百濟,又拉攏日本,這實際上就是在建立新的東北亞秩序。一旦高句麗做成了,對於中原王朝而言,等於就是喪失掉對周邊局勢的掌控能力。這對於隋唐這樣的大一統帝國是極大的挑戰,挑戰的首先是隋唐的尊嚴,也是隋唐制定的秩序,更有甚者就是擺明了高訴中原王朝,周邊我都擺平了,要對付的就是你隋唐!
而隋唐兩朝長期面臨著北方突厥強大的軍事壓力,如果任由高句麗再把東北面弄成鐵板一塊,那麼隋唐兩朝就將同時面臨北面和東北面兩個方向上的強大軍事壓力。這對於隋唐兩朝的皇帝而言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因為隋唐帝國單純面臨北方的草原壓迫已經需要舉全國之力北向方才堪堪保持均勢,根本沒有額外的軍事力量去應對另一個同量級的對手。要知道,當初一代雄主李世民也曾經面臨過被頡利可汗兵臨長安城下的窘境。
正是在上述原因的綜合作用下,使得隋唐兩朝是卯足了勁要幹掉高句麗。雖然過程幾經挫折,但最終高句麗還是在中原王朝的碾壓性優勢之下徹底灰飛煙滅。對於高句麗的遺民,中原王朝直接遷入內地打散居住,部分流入契丹、靺鞨。後來的高麗王朝,民族主體其實是新羅,開國的王建為了扯虎皮做大旗,自稱高句麗後代,這和當今半島上的某國做派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