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扣扣的美好生活

    要做啊,讓孩子做家務越早越好!

    做家務,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珍惜家人勞動成果的好品質,何樂而不為呢?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76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就業率是不愛做家務孩子的15倍!

    中國的教育機構也通過調查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除此之外,做家務,還可以促進孩子大運動、精細運動、動腦思考等多方面能力,這些都可以刺激大腦發育的更好

    孩子多大可以開始做家務了呢

    能爬了,會走了,都可以開始做了,例如擦桌子、扔垃圾等等。

    孩子能做那些家務?

    每個家庭的生活環境和習慣都不一樣,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對孩子的瞭解,請孩子幫忙做家務。我列舉了一些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到的,可以參考一下哦!

    1.掃地拖地。

    孩子們對這些掃地工具和掃地的遊戲,興趣可大著呢!如過孩子太小,還不懂得怎麼掃地,可以給他準備適合他尺寸的工具,用做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將垃圾掃進指定區域,再用垃圾袋收走扔到垃圾桶裡就好了。

    水是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之一,只要能玩水,他們洗多少菜、餐具都會開心的不得了。

    準備食材的過程,都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哦,比如剝豆子、剝玉米皮、扒蒜皮等等。

    讓孩子剝水果皮也可以哦。

    4.切菜、切水果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兒童安全切刀,不會讓孩子在切東西的時候傷到自己。這可是特別好的鍛鍊孩子手腦協調的小遊戲!

    讓孩子參與做飯的過程,就像是真實版的過家家遊戲,孩子怎麼玩都不厭。我家閨女最喜歡的就是幫我打雞蛋、攪拌雞蛋。

    疫情期間,還學會了自己煎蛋,本來不愛吃蛋的她卻超愛自己煎的雞蛋。

    6.整理衣物、玩具等

    孩子不愛做?那是因為你沒把它遊戲化,很簡單,襪子、手套、鞋子配對遊戲;玩具分類遊戲;衣物回籃遊戲……

    沒有一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一無是處,連照顧自己還要假手於人吧?

  • 2 # 雨露育兒

    做家務對孩子未來的影響,真的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有一項研究的結論是這麼說的,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就業率是不愛做家務孩子的 15 倍、收入更多、離婚率更低,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更低。

    現在父母普遍缺乏在某些方面(做家務活)主動塑造孩子的意識。

    一是認為家裡一共就那麼點兒活,用不著孩子伸手。讓孩子做,孩子磨磨蹭蹭,還做不好,自己要返工不說,還要用雙倍的時間完成這件事,得不償失。

    有時候家長沒能讓孩子做家務,是家長淡化、模糊了讓孩子做家務的意義。其實讓孩子參與到力所能及家務活動中,孩子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塑造,有很多種優良的品格和性格都能在做家務活動中形成。

    會做,願意做家務的孩子,有責任心,有愛心,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強於其他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責任感的培養都會與做家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還不容易生成惰性。

    孩子四五歲的時候沒有學習負擔,認為他小捨不得他累著,不讓他做家務;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要寫作業,又覺得孩子沒時間做家務,讓孩子做家務反而影響了孩子學習和休息。

    對孩子要有足夠的信任。家長沒有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中,也不是家長故意而為,而是根本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去做家務。家長疏忽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家務事太多,孩子根本做不來,反而耽誤時間,不如自己來的快一點兒。這種想法不對,讓孩子參與進來,不一定要孩子做的多麼好,體現的是一種信任,培養的是參與意識。過程是新奇和責任的轉化。對孩子多給鼓勵,使孩子每接受一次新的家務分配總是感到新奇和興奮,有被信任的榮譽感,最後漸漸轉化成是一種責任,自覺努力把每一次的家務做好。

    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完成簡單家務勞動的能力,捨得、放手和輕視、忽略讓孩子做家務結果有天壤之別。有人就關於做不做家務針對就業率這一項做過調查,15:1很能說明問題。

  • 3 # 童媽趣寶

    不知道你家的娃,我家的娃會自己主動做家務。

    娃現在3歲多,從他能夠獨立行走開始看見大人在幹活,就喜歡去幫忙,你不讓他幹都不行。

    目前為止,娃幫我刷過鍋,洗過衣服,拖過地,洗菜,攪拌雞蛋,收拾玩具等。

    刷鍋和洗衣服是偶爾會幹的,拖地和攪拌雞蛋經常幹,收拾玩具不太喜歡幹(估計是每天都要做所以不喜歡)

    現在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放手讓他自己做。

    前幾天剛教娃怎麼疊衣服,自己疊完以後成就感滿滿的。

    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主感和能力感,還能讓孩子更有責任感。知道自己要對自己的事情復負責。

    1、從孩子感興趣的活動開始;

    2、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參與進去;

    3、可以讓孩子負責分配任務,孩子會更有成就感和自主權;

    4、剛開始的任務不要太難,不然孩子會氣餒;

    5、完成以後要適當鼓勵。

  • 4 # 雲朵兒媽媽

    我會讓孩子做家務,5歲的大寶做家務,兩歲半的二寶也要做家務。

    大寶從小嬌慣,爺爺奶奶和我全天24小時的陪伴,什麼事情都有人幫忙,所以性子有點懶,有了二寶以後發現的這個情況,我想做出改變,會刻意引導大寶做一些家務。

    大寶最喜歡做的家務是洗水果,最初是喜歡玩水,後來是養成了習慣,我們一起買了水果,他問我需要清洗幾遍,然後就自己洗,二寶是跟著學樣,還夠不到水池,我就弄個不鏽鋼的盆放地上,讓他蹲在地上洗,偶爾也會需要我出面控制一下場面。

    我們家,每個人吃完飯,各自把空碗放到廚房,二寶每次吃完飯,開心地說著,第一名(哪怕是最後一個吃完也喊第一名),然後就把碗放到廚房了,

    上次回家,我和大寶二寶商量好吃過飯去遊樂場玩,大寶主動幫著把菜從廚房端到餐桌上,我第一次見到大寶端盤子,不禁感慨,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

    讓孩子做家務的初衷有點自私,就是幫我分擔,高大上的理由沒有,就是一種生活的能力吧。

  • 5 # 唯兮咖

    我家大寶十歲了,因為是頭一個孩子,處處愛護,怕他磕著碰著,保護的很好,從小什麼也不讓做,覺得還小也做不好,長到一年級的時候我就發現了問題,他形成了嚴重的依賴性,社會適應能力很差,什麼事都想找家人幫忙,資自己不能獨立完成,二寶我就更換了方法,儘量讓他參與一些家裡的事情,適當的示弱,媽媽需要幫助,效果就好多了,孩子覺得自己很厲害,也願意幫忙,所以孩子還是需要鍛鍊的,家也是社會的縮影,早鍛鍊,早成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6 # 晴小萱

    答案肯定會允許他或她做家務。寶劍鋒從磨礪出,每個人在成長、成熟過程中都要喜歡不喜歡地面對、解決若干問題,最終使自己變得趨於完美!

    勞動創造了美,且五一勞動節是國家法定假日,勞動創造了更加完美的人類,我們中華五千年傳統注重的也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自立、自強!

    孩子本身需要注重勞、體美的培養,讓他或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一來感受勞動的美好加可愛。二培養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孩子潛力的發掘是有正面引導的。三,讓孩子的性格更獨立,培養更好的人格有更好的效果。四,增加責任感、主人翁意識。

    孩子是早晨的太陽,也是張白紙,很多語言的教育不如孩子的身體力行悟出的道理、知識來的真實,同時孩子也會在勞動中獲得快樂,增強存在的價值感,因此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呢?家務,需要孩子的參與!

  • 7 # 謝小小小滿

    會。我覺得孩子做家務的意識要從小培養,並不是說要讓他幹多重多累的活,而是從小事做起,讓他對家有參與感,讓他明白乾這些事是理所應當的。

    比方說讓他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或者幫媽媽拿一下衣服,幫爸爸拿個杯子這種力所能及的小事。

    在不知不覺中,讓他能夠慢慢獨立起來,長大之後,女孩能夠自己照顧好自己,不用過多的依賴別人,男孩也能很好的照顧自己和未來的另一半,能夠和自己妻子共同經營家庭共同承擔家務。

    這種觀念從小灌輸會更好,總不能指望孩子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大了立馬就獨立了。

    同樣,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對他未來的另一半負責。

  • 8 # 大魚育兒

    從我個人的經歷以及經驗來說,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的要歷害,我們遠遠低估了孩子自身的能力。

    當我們願意相信孩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慢慢放手,那孩子的能力就能不斷的提升

    我們家在孩子小班時候就可開始讓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比如,擦桌子,洗手帕等

    然後就是掃地,涮碗,摘菜,淘米、做飯等。

    當我們讓孩子去做的時候,一定要客觀看待孩子的能力,特別是開始的時候,也許做的不好,這很正常,一回生兩回熟,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具體的肯定和鼓勵,特別是孩子主動的時候更是要肯定。

    所以5歲的孩子,我們完全可以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 9 #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教如何影響他的一身。從呱呱學語,再慢慢學步,我們都在正常引導。古話講:三歲定終身。可見三歲以前父母親家長小孩的性格形成是有直接影響的。我們教育我們的孩子從小要懂禮貌,尊重老人,他就知道叫人:叔叔阿姨,爺爺奶奶的。同樣從小我們除了要懂禮貌,尊老愛幼之外,還要陪養孩子生存能力,抱括學習文化知識和自食其力的能力。簡單的說,我們的孩子一旦離開我們父母親就可以獨自生活,獨自承受生活工作壓力。那麼從小就陪養做家務,做飯之類的家務事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 10 # 果豆媽陪娃

    我家孩子從五歲開始,會參與收拾碗筷、整理被褥和衣服等等。

    從做家務中,孩子能明白作為家庭成員可以為家做出貢獻同時也有責任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會尋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在家庭中的歸屬感。

    其實,對孩子來說,學習的機會不僅僅來自於書本,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關鍵是父母要抓住和學會如何引導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學少兒程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