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洪鐘之聲

    灰飛煙滅了。

    1980年代末期到1991年日本出現了巨大的經濟泡沫。當時由於日本央行適應了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導致了大量流動性流向了市場。但是這些巨大的流動性並沒有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流向了股市、樓市和企業海外併購。

    同時還有大量國際熱錢湧入日本。天量的炒作資金導致了日本地產、房產、股市等價格屢創新高。當時的日本,家家買樓、人人炒股,整個國家陷入了狂歡。然而泡沫越吹越大的時候,危機也就來了。

    1991年2月資產價格達到了頂點,開始掉頭向下。人們恐慌性的拋售資產,進一步加速了泡沫破裂。虛擬經濟危機傳導到實體經濟後,導致日本出現了以經濟增速下滑、物價下跌為特徵的經濟停滯。這種局面至今持續了二十餘年之久。

  • 2 #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錢,錢就是財富的象徵和代表,具體表現為現金和其他有價證券以及資產最典型的就是房產。

    1985年日本在紐約廣場飯店與美國簽署所謂的廣場協議,讓低估的日元匯率從最低250:1一直到1991年80:1,在這個升值過程,大量的全球投資者兌換日元進入日本的股市和樓市,導致資產價格泡沫上漲,由於1987年的股災,日本央行又大幅降低利率到最低2.5的水平,使得資產價格泡沫化不可阻止。

    而股市和樓市在1991年達到最高點後,大量的外資拋售樓產和股票,撤出日本,但是日本國民過於盲目的樂觀情緒導致套牢。

    實際上資金已經被轉移到國外或者撤離股市和房地產進入其他行業,最終導致沒有逃離的投資者被股票和房地產套牢,資產還在,但是高位被更聰明的投資者轉移走了,比如有人在高位1000萬買的股票,肯定是有人1000萬價格賣給他的,最後跌倒100日元,雖然東西還在,但是價格嚴重縮水了,再通俗的講就是被更聰明的有風險意識的人套現拿走了。

    所以在隨後的十幾年,由於缺乏資金,日本樓市和股市萎靡不振,日本政府被迫斌轉型產業發展為主,反而走出一條踏實的發展道路。

    所以說,投資有風險,適時要逃跑。

  • 3 # 理財迦

    朋友們好,經濟泡沫有時難以避免。經濟過熱不僅會使個人,有時甚至會使國家整個群體陷入盲目樂觀投資的境地!很明確的講:日本經濟泡沫發生在80年代,其資金主要流失在境外的所謂投資中!

    下面的朋友們介紹一下日本經濟泡沫時期資金的主要流是方向:

    第一個資金流失方向,國外土地投資。當年所謂”買下美國,買下歐洲”的喧囂,使大量的日本國家個人資本,有去無回。

    第二個資金流是方向,盲目的境外投資!例如,當年日本在美國以高達10億美元買下一個企業,不久泡沫破滅後僅數百萬又物歸原主,一進一出令人痛心。

    第三,金融市場泡沫。當年的日本證券市場,創出了歷史高點,在其後長達十數年的時間一路向下。投資者損失之慘重難以統計…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出現了大批的破產流浪漢!

    第四,房地產!當年的日本地產,東京都的房價以平方釐米來計價!買房相當於買珠寶。真是令人難以想象。

    第五,其它方面!例如盲目的大規模援助其它國家,開發專案等!

    但我們也應看到,日本方面充分吸取了這次教訓,目前金融經濟非常穩健!

    總言之,當時日本的泡沫資金流失主要在海外與不動產,金融資產!這是由於日本,本土面積有限,又有充分的技術資金,因而盲目的投資擴張情緒掩蓋了理智!使日本結束了高速的經濟增長,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經濟發展期!教訓不可謂不慘重,可謂不深刻!但事實證明,歷史會重演!下一個是誰?

  • 4 # 洋房姐姐

    日本經濟從騰飛到低迷,除了外力因素,還因為自亂陣腳?寬鬆的貨幣政策讓日本遭遇了泡沫破碎,日本的資金都去哪裡了呢?

    環球財經趣聞,帶你開心看世界,輕鬆學財經。

    一:日本經濟的起落

    二戰後,經濟低迷的日本確立了貿易立國的戰略,經濟調頭上行,但飛昇之路,卻一直伴隨著與美貿易戰的硝煙。

    上世紀50年代,日美貿易以紡織品為主,日本出口額的增長引起了美國的注意。

    60年代,日本產業升級大獲成功,鋼鐵、汽車、彩電等產品大量出口,衝擊著美國製造業,1965年,日本實現了對美貿易順差,此後順差逐年增長。從此,美國就時常使絆兒,但都是小打小鬧,多以美國用條款限制日本出口收場。比如1968年,日本纖維產品打壓了美國同類企業,幾經談判之後,日本答應自我約束纖維品出口規模。

    那幾年,美國的小刁難不成問題,全球經濟的風雲變幻才是日本外向型經濟的威脅,日本政府透過寬鬆的貨幣政策完善的產業目標化解了不利影響,出口繼續蒸蒸日上,80年代中期,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爆發式增長,衝突領域也逐漸高階化,日產256K晶片一度佔領美國90%的市場,美國坐不住了。

    二:壓垮駱駝的稻草

    1985年,美國發起貿易匯率戰,試圖透過美元貶值、日元升值,削弱日本出口競爭力,1987年,美國又啟動關稅攻擊,對部分日本電子產品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到90年代初,日本已有41起貿易爭端被裁定為“有損害”,平均關稅高達50.4%

    但美元貶值和關稅壁壘,都沒能真正改善美國的處境,因為美國收支逆差的本質,是大陸消費、儲蓄結構失衡導致的大陸儲蓄不足,制裁貿易伙伴,治標不治本。

    日本的情況也是如此,外部貿易戰的壓力,並未直接破壞日本經濟,但日本內部為應對美國打壓而制定的政策,卻讓之後的日本進入“失落十年”。

    本來,日本針對貿易戰制定的產業目標已基本實現,但為應對日元升值實施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資金脫實向虛,由此產生的巨大泡的破裂,讓日本經濟元氣大傷。

    雖然日本相關政策的制定,除了經濟因素的考量,很大程度上也出於政治需要,但歷史還是告訴我們,大戰面前,一定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劣勢,不能自亂陣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內三家通訊運營商的4G LTE制式有何區別?哪一家更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