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家農合

    現在中國進口國外糧食還是有限的,至於說不進口國外糧食了,國內糧食就會漲價,那也只是一廂情願,中國糧食價格很複雜,有近幾年糧食豐收,供過於求的原因,也有政府調控的因素,所以國內糧價上不上漲,主要還是看人,你只要注重,關注,想不一件事情做好也不難。

  • 2 # 純正農家養蜂人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農民朋友認為是國家進口糧食,才造成了中國的糧食價格一直低迷,說三倒四,這是完全不瞭解國的糧食戰略方針是什麼才亂髮言的。

    糧食價格的穩定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方針政策,因為民依食為天,一個國家的政治穩定,民心穩定,國家的各行各業的穩定,全部是有糧食價格的穩定起著保駕護航效應的。

    糧食價格的不高不是光我們國家,全世界的國家的糧食價格都不高。現在中國的經濟已經達到了世界上的強國水平,中國農民生產的糧食價格,可以說在世界各國之中價格是最高的,如果要是中國的糧食價格低,為什麼中國還進口糧食,進口的糧食價格要比中國生產的糧食價格低的多,中國才進口的,這不是完全證明了中國的糧食價格在全世界上還是最高的嗎?不是最低。

    中國農民生產的糧食沒有利潤收入,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小農經濟生產的,成本高才引起的農民種糧食沒有利潤什至賠錢。

    所以中國的糧食生產必須走出小農經濟生產模式,走集體主義道路大型農場,全部用大型機械耕種管理,降低生產成本,使糧食經濟效益化,糧食才會有利益收入,如果中國的糧食生產還是走的小農經濟種植模式,小打小鬧成本高,農民是永遠不會種地有收入的。

    所以中國的糧食價格在國際所有國家當中中國的糧食價格還是最高的,不是最低,這完全與中國進口糧食,使中國的糧食價格走低是無有任何牽連的,只是中國的糧食生產模式不同,才造成了農民生產的糧食沒有利益收入,認為糧食價格低,就是國家一斤糧食不進口,農民的糧食也不會出現大的價格波動,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國策。

  • 3 # 微塵微視界

    一、三大谷類作物進口量有限,其價格波動主要受國內市場需求影響

    水稻、小麥、玉米等是中國主要的穀類作物,在中國雖然有不小的種植面積,但一直以來同樣有進口糧源,每年的進口量基本上不會超過當年的關稅進口配額。這三種糧食作物比較特殊,因為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主動權要掌握在自己手裡,適當地進口那也是有另外的考慮,畢竟完全阻止進口並不是好事,會導致國內很多商品同樣無法順利出口。如果真正瞭解穀類作物的進口和出口相關情況,就會發現其進口量是很有限的,不太可能會撼動國內的價格體系,受宏觀調控的影響比較大,其價格波動主要還是得看國內的市場變化。

    二、豆類作物短期進口量難以明顯下降,國內產量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價格將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

    在進口的農作物中,大豆的進口量是明顯比較大的,2018年全年累計進口量達到8803萬噸,這還是同比下降了7.9%的結果,全國消費量在1.1億噸左右,這也意味著進口大豆佔據國內市場超過80%。原來中國是大豆出口國,每年有不少大豆出口,但由於種種原因,中中國產大豆種植面積逐年下滑,而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只能靠進口大豆來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當前中國雖然是大豆消費大國,但在定價方面難有什麼話語權,中中國產大豆的價格基本上在1.8元/斤左右,國際大豆市場一旦出現明顯波動時,中中國產大豆的價格也會出現一定的調整。

    三、國際貿易日趨頻繁,但主要糧食作物實行關稅進口配額限制,有利於中中國產糧食作物基本穩定

    有時候國內很多種植戶想不明白,明明國內有不少種植戶,而且產量還不少,為何還加大進口量呢?實際上想要完全阻止進口,那是不太可能的,畢竟進入了WTO,需要遵行國際貿易的規則。說實話,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在很多方面還不具備優勢,比如說種糧成本明顯偏高,與國際糧源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為了儘可能的減少進口糧源帶來的衝擊,同時又不破壞國際貿易規則,中國對糧食作物實行關稅進口配額限制,近幾年玉米的進口關稅配額為720萬噸,小麥的為963.6萬噸,大米的為532萬噸。透過實行糧食作物關稅配額限制,有利於國內糧食作物價格相對穩定,基本上不會受國內糧價的波動。

    四、想要減少進口糧源帶來的衝擊,還得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除了大豆以外,其他糧食作物的進口量是很有限的,很難對國內的糧食價格體系帶來多大的影響,就拿玉米來說,2018年玉米累計進口量為352萬噸,而同期國內玉米消費總量超過2.6億噸,這樣的進口量很難影響國內玉米價格走勢,更多的是心理因素。進口糧食作物時,可以適當地進口,畢竟有的糧食作物進口價格明顯低於中中國產價格,控制好進口量,對需求企業來說是利好,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過想要擺脫進口糧源帶來的衝擊,那就得想辦法提高自身競爭力,那時不僅可以減少進口量,同時還可以通過出口在增加收益,實現貿易順差。

    總之,三大谷類作物(小麥、水稻、玉米)中,一直以來進口量是在可控範圍內的,基本上不會超過當年的進口配額限制,然而從實際情況看,無論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進口量如何,國內的糧食價格並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畢竟進口糧源目前的總量還比較偏少,無法撼動國內糧食作物的價格體系。對於進口糧源,個人認為要理性看待,不宜不分青紅皂白的排斥,可以適當地進口,但不要對此產生依賴,要做的是如何降低種糧成本,提高中中國產糧食作物的市場競爭力,只要自身優勢明顯,不僅進口量會減少,而且還可以擴大出口量來創收。

  • 4 # 三農廣訊

    從理論上講,這種說法應該是正確的,因為如果不進口外國的糧食,國內糧食供給就會減少,市場糧食供給量下降了,價格就會上漲,這似乎是一個無懈可擊的邏輯,應該這種說法應該是成立的,但是,到底進口糧價對國內糧食價格影響有多大,今天就來和大家說道說道這件事,也好讓大家有個粗線條的瞭解。

    目前中國進口的糧食到底有多少?在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時,為了保護中國農業,對於進口的玉米、小麥、大米等農產品實行配額制度,就是超過一定額度之外,中國有權加往最達65%的關稅,這種關稅保護政策,對中國的農業是比較有利的,從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公佈的進口配額資料顯示,在2004年到2020年期間,每年進口小麥配額為963.6萬噸,玉米配額720萬噸,大米進口配額為632萬噸,保持進口量穩定。三種糧食年均進口量在2315.6萬噸,佔糧食總量不到5%。據瞭解,今年1-8月,穀物進口1185.2萬噸,同比減27.9%。

    在進口糧食的同時,中國也出口一部分糧食,1-8月,出口237.3萬噸,增56.8%;出口額9.1億美元,增38.6%;淨進口947.9萬噸,減36.5%。 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計算,1-8月平均每個月淨進口穀物118.48萬噸,預計全年淨進口穀物1421.85萬噸。由此看出去掉出口這一塊,每年進口的穀物佔糧食總量更低一些。

    大豆進口對國內糧價影響偏大一些,中國是大豆消耗大國,平均每年消費大豆總量在1.1億噸左右,但是中國大豆總產量較低,2018年總產只有1550萬噸左右,2019年度預計總產在1710萬噸,預計進口量8700萬噸,總需求10460萬噸,進口量佔總需求83.17%。由於國外進口大豆生產成本較低,到港分銷價只有1.60元左右,所以對國內大豆價格的影響偏大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鬥魚大獎賽中4am的狀態爆炸了嗎?國內吃雞電競比賽大獎賽的含金量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