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銳度何老師
-
2 # 匆匆日常
殲10為什麼不能成為艦載機是有原因的。
從80年代殲10戰機立項根本上就沒有考慮成為航母艦載機。我們受到西方的制裁,技術封鎖,急需要一款替代落後的現代化戰鬥機維護中國領空安全!
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根本沒有製造航母的能力,如果把殲10設計成航母艦載機實在是太超前了,根本不實在!
從殲十目前的定型來看,就算升級改裝也上不了航母,原因有多個方面!我來說說幾個因素。
第1個方面是殲10是單發發動機戰機,推力不足,根本無法滿足起飛條件。第2個方面是我們的航母是滑行式起飛,推力不足的戰鬥機根本無法起飛。第3個方面我們已經有了滑行式飛行,航母配套飛機方案,而且已經實現在航母上服役。再弄多一個殲10是沒必要的。從根本上來說,殲10的定位,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把殲10放到航母上服役。連殲20,殲31還沒有上航母,何況是殲10。所以說殲10上航母是不現實的。
-
3 # 魑魅涅磐
殲10作為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三代制空型中國產戰機,從氣動外形來看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天生機動優勢明顯的鴨式氣動佈局,這也為殲10後期能夠同殲11戰機一同承擔國土防空和前線作戰任務的打下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成飛通過研製殲10掌握的先進氣動佈局也為後期研發具備世界領先的殲20隱身戰機奠定了基礎,可以說現如今的成飛已經成為了世界著名戰機搖籃締造者,風頭甚至超過了老大哥沈飛。但是在艦載機行列目前卻是沈飛一家獨大,畢竟沈飛在陸基的殲11B戰機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殲15艦載機早已裝備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那麼成飛自主研製的殲10戰機為什麼沒能成為艦載機呢?
當然這些原因都是可以改進的,比如可以將殲10的腹鰭改為可摺疊設計,或者通過改進設計一個全新的垂尾替代掉腹鰭也是可以的,其次像機身結構強度加強/換裝高行程起落架這些對於陸改艦都是必不可少的,像此前的殲15也是從陸基殲11B改進而來的,美帝的超級大黃蟲當初不也是同F16一同競標陸基輕型戰機敗北後被海軍看中下海的嗎,所以想要殲10上艦不是不可能。只是當下殲10早已經定型多年,如果硬要讓殲10上艦,那麼從改進設計成本上來說是不划算的。其次就是現下海軍已經裝備殲15這類雙發重型艦載機,對於殲10這種單發中型戰機根本沒興趣,所以殲10上艦也就無望了。
再一個從航母對艦載機的使用要求來說,並不是說一艘航母上搭載的艦載機數量多就一定能打勝仗,畢竟航母甲板面積有限,如何降低艦載機數量提升單架艦載機的效能才是關鍵,所以對於殲10戰機而言,其雖然體型相比殲15更小,理論上同樣面積的航母甲板停機數量更多,但是由於殲10上艦後相比現役的殲15在綜合作戰能力上是有很大差距的,那麼其佔地面積更小的優勢也就不存在了,而且更多數量的艦載機意味著更為複雜的後勤保障壓力,那麼這對於降低航母甲板事故率和提升航母甲板戰時緊急起降的排程都是極為不利的。
-
4 # 鐵桿軍迷
殲-10系列戰鬥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一種新型空中優勢戰鬥機,該機型的立項時間可以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技術較為成熟的戰鬥機。而且由於殲-10戰鬥機擁有和米格-29一樣的輕盈特點,因此一度被認為是登上航母甲板的備選機型之一。至2004年殲-10戰鬥機正式入役,而瓦良格號當時尚未返航。不過後來殲-15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的遼寧號航空母艦將以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作為主力艦載機,殲-10作為陸基中型空中優勢戰鬥機,將暫時不再考慮登艦。
▲殲15
殲-10戰鬥機之所以沒有計劃在甲板上部署,主要是因為這一機型是根據陸基戰鬥機的指標來設計的,其起落架設計更像F-16這樣的空中優勢機型,起降時並不考慮甲板壓力的問題;而且由於陸地起降不需要考慮甲板顛簸的因素,所以降落時的下降高度達到每秒3米就可以了,但是艦載機的每秒高度下降資料值則需要達到6米以上。由此可見,兩種設計理念不同的方案,並不適合互動使用。
▲殲15
而且由於殲-10戰鬥機的設計方案已經成熟定型,所以如果要使其具備上艦條件,則需要進行全新技術整合,因為戰鬥機設計對於重量、材料、框架等個方面的要求都是十分嚴格的。當然這會產生很大的技術成本,因此不如考慮直接重新開發一款專業的艦載戰鬥機。
▲殲10
單純從基本的氣動和飛行控制上來說,殲10擁有非常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和飛行操縱品質;這是由放寬靜穩定的全動鴨翼佈局,以及原生的出色全許可權數字電傳飛控所共同提供的良好基礎。在保證低著艦速度、提供優秀的操作響應上,殲10的設計是非常好的。
但是殲10在設計時並沒有考慮艦載起降要求,因此其起落架設計是按照陸地起降標準(每秒下降高度最大3米/秒)設計的,在滿足這個極限的情況下,更多的考慮的是減少機內空間佔用、協調其它機身結構和裝置安排、減輕起落架重量。
殲10短距起降效能優越,但是耐粗暴撞擊著陸能力就不行了在殲10戰鬥機剛剛公開的幾年中,殲10是否能成為艦載機一直是個很受爭議的話題;直到後來殲15和殲20相繼露面,這個話題才少有人提起。
單純從基本的氣動和飛行控制上來說,殲10擁有非常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和飛行操縱品質;這是由放寬靜穩定的全動鴨翼佈局,以及原生的出色全許可權數字電傳飛控所共同提供的良好基礎。在保證低著艦速度、提供優秀的操作響應上,殲10的設計是非常好的。
但是殲10在設計時並沒有考慮艦載起降要求,因此其起落架設計是按照陸地起降標準(每秒下降高度最大3米/秒)設計的,在滿足這個極限的情況下,更多的考慮的是減少機內空間佔用、協調其它機身結構和裝置安排、減輕起落架重量。
▲殲15
總的來說,殲10上艦並不是工程上不具備可行性的事情;但是做起來改進成本高,且效能損失較大,從經濟上並不划算。而且特別重要的一點的是,對於艦載機來說,其效能側重點的優先程度上;載荷航程和滯空能力,其權重顯著高於機動效能,這是恰巧是殲10相較於基於蘇33仿製改進的殲15差距最大的地方。
▲蘇33
因為對於航母來說,在滿足作戰需求的前提下,甲板上的飛機是越少越好的。因為飛機多了,甲板密度提升,極易導致各種事故;殲10雖然飛機更小,但是很多配套裝置的需求和飛機噸位是沒有關係的,只和飛機數量有關係——比如包括牽引車在內的車輛。這也是美軍航母后來一直強調減機增效的根本原因所在。
另外,正如前文所言,遼寧號航母和001A航空母艦都首先選擇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作為標配艦載機型,殲-15作為一款重型機,擁有環境適應性強、機身空間大、載荷量多、飛行距離遠等各方面的優勢,而且殲-15也是基於蘇-27系列戰鬥機的技術成果發展而來的新型艦載戰鬥機,其效能水平也是十分先進的,所以選用殲-15戰鬥機上艦也是務實的選擇。
-
5 # 話匣子聊天
什麼都想讓10號機來幹?本來10號機就不是個特先進的飛機,勉強能和美國F16這種,在空軍體系中的低配機比一下。單發動機的輕型機,還是下進氣道,艦載機的缺點全佔全了,這種飛機要是都改出艦載型,那是要多絕望才能乾的事兒呀。
從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嫌棄10號機,連伊朗、巴鐵都堅決不選10號機就猜得出來,也就是中國自己沒得選,只好用10號機來充數,但凡有個比10號機更好的飛機,大概中國自己也不會用它的。
隱形機馬上在中國周邊就要鋪天蓋地地普及,10號機吹出花來,在F35/F22面前仍舊是活靶子。這種靶子生產再多也沒用,中國培養飛行員也不便宜,讓人家當靶子打著玩,你樂意,中國海空軍也不樂意呀!
所以,10號機在國內已經沒有發展前途,把機體壽命混完就完了,根本沒繼續改進的價值。下面,將是隱形機和無人機的天下,把錢省下來搞真正有用的東西不香嗎?
-
6 # 鋒芒FM
殲10沒有成為艦載機是因為我們有更合適的殲15,殲10的機型定位決定了其無法成為一款優秀的艦載機。
另一個原因就是殲10的發動機只有一臺。當前使用中型戰鬥機當作艦載機的不少,如陣風M、米格29K等,但這些中型艦載機無一例外都是雙發設計,雙發設計不僅可以提高艦載機的動力和起飛效能,雙發設計的安全係數也更高,艦載機不同於陸基戰鬥機,能選擇雙發就不會選擇單發。
殲15比殲10更適合作為艦載機殲15艦載機是中國在殲11戰鬥機的基礎上發展的艦載型,與殲10相比,殲15的雙發設計、載油量載彈量等各方面都更勝一籌,因此殲15更適合成為中國第一款艦載機。殲10通過改進當然可以成為艦載機,但這是在沒有殲15的前提下,能夠研發出殲15這樣的優秀艦載機,自然不會打殲10的主意。
-
7 # 五嶽掩赤城
設計時就沒考慮,而且殲-10這種佈局結構作為艦載機太危險
謝邀,殲-10設計定項的時候可是在1982年,那時候我們壓根沒有考慮給殲-10開發作為艦載機的能力。當時即使是中國最想要搞航空母艦的“航母之父”劉華清老將軍,也不過建議搞個2萬噸左右,裝備類似英國海鷂式戰鬥機一樣的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主要用於反潛和護航的輕型航母,所以殲-10設計之初壓根沒有往這方面想。
所以綜合來說,殲-10設計之初就沒考慮當做艦載機來使用,其設計佈局也並不適合作為艦載機,再加上中國發展航母艦載機本身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從風險性角度也自然不會選擇殲-10作為艦載機。
-
8 # 微電腦1690
單發!短腿!載彈量太少!等等因素都是它不適合艦載多用途使用!能上艦也得要航母累半死不停的彈彈彈 收收收 留空時間很短點個卯就得回來加油補彈,而作戰時機是不容錯過的
-
9 # 國平軍史
F-35C是艦載型,早在2013年就向美國海軍第101戰鬥機中隊交付首架F-35C“閃電 II”航母艦載型,但美國海軍始終對單發的艦載機上艦非常謹慎。
目前,美海軍航母艦載機聯隊仍然是以F-18系列艦載機為主,F-35C仍然無法取代F-18系列艦載戰鬥機在海軍中的地位,因此,很長時間內F-35C不會那麼快上艦並形成戰鬥力。
主要外掛霹靂-12中距空空導彈和霹靂-8近距格鬥空空導彈,屬於典型的用於奪取戰區制空權的制空型戰鬥機,不具備使用鷹擊-91反輻射空地導彈,對海對地實施精確打擊的能力。
-
10 # asiavikin雜談
殲十在初始設計上應該就沒考慮過艦載起降需求。
綜合以上原因來看,殲十沒有成為海軍中意的艦載機候選者也是合乎情理的。
-
11 # 河東三叔
殲-10曾經也是一個候選物件,至於它沒能成為艦載機,最普遍的說法就是採用單發安全係數低。確實翻開目前全球主力艦載機都是雙發,好處是在漫漫大海中單發故障失效,還可以利用剩餘另一臺做可控飛行。至少可以安裝返回航母,如果換成單發戰鬥機,只要在海上出現故障只有彈射跳海的命。
不過每個國家發展航母及配套裝備,要根據國情具體分析,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雙發高效能戰鬥機可供選擇。中國航母發展規劃其實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有707、891以及048三個方案,對應艦載機的選擇從殲-6、殲-7、殲-8到研製中的殲-13等都有,注意看它們基本都是單釋出局,這是無奈的選擇。
下圖是殲-7改艦載機方案,採用機肋進氣以騰出機頭空間安裝航電裝置,機翼在三分之二處設定摺疊機構,外形也從三角翼改為梯形翼。同時加大強度能夠掛載大型油箱,以及重型反艦導彈等,三片式風擋也改為整體圓弧風擋。
單發設計其實和現在上艦用的“山鷹”艦載教練機一樣,兩者都源自一個原型——殲-7,因此在技術上應該不成問題。而且當年還以殲-13邊條翼正常佈局,殲-9鴨式佈局進行了上艦預研,基於現有技術實力和裝備進行上艦預研,其實對於現實來說不是難事。
殲-13艦載機
不過到了2000年之後,隨著瓦良格號的引進開啟了新時代航母建造計劃,參考庫茲涅佐夫號以及當時引進的蘇-27戰鬥機。在獲得大量使用經驗後,自然覺得雙發大平臺戰鬥力更強悍,於是在從烏克蘭引進蘇-33原型機基礎上打造殲-15艦載機。
很顯然,殲-15超大航程以及巨大的載彈量,對於採用滑躍起飛航母的我軍來說更實用。畢竟多帶彈藥上飛可以執行更多工,而且基於蘇-27的原型基礎很好,至少在當時來說戰鬥力屬於我軍最強機型。於是單發殲-10完成沒了上艦可能,現在所能看到的只有“山鷹”和“獵鷹”能上艦,不過都是做為教練機使用空戰要求不高。
-
12 #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殲15艦載機早在2009年就提前研製成功了,就等航母下水了。
中國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到2012年才服役。也就是說,殲15獨守空房了3年。而且,殲15是源自於殲-11B,比殲10戰鬥機更先進。中國的航母戰鬥群建設已經落後於西方几十年了,現在要快步跟上,肯定要給航母儘可能的配備最先進的武器。所以,真就沒必要讓98年上線的殲10上航母了。
等殲20成熟以後,未來應該用殲20的艦載版上航母。
其次,殲10各項技術指標嚴重落後。
單發的硬傷,讓殲10的安全性和動力航程都不行。單發艦載機在海上出問題,基本上就沒救了。陸地上還好說,跳傘還能救。海上救援難度太大,掉海里基本上就犧牲了。航母的目的就是將戰線往外推,短腿的殲10會讓中國航母作戰半徑縮小。而且,殲10的前起落架在進氣口下方,真是沒法加強了,不適合在航母上起降。
最後,沒有殲11、沒有殲15,那就殲10上了。
-
13 # 儒雅隨和走天下
第一:單發戰機發動機一旦故障非常麻煩,如果在岸基用,飛行員跳傘就完了,在陸地上遲早能找到人,在海上遇到故障跳傘和送死沒什麼區別。
第二:殲10的定位是國土防空用的輕型戰機,偏空優,換句話來說,殲10的任務是攔截,摧毀本土,近海對手的戰鬥機,支援殲11,殲16這種重型戰機來用的,除非萬不得已,否則軍方並不指望它去扔炸彈,因為殲10對地對海打擊能力非常一般。
但是航母艦載機完全是另一個套路,航母艦隊戰鬥力很大程度取決於航母戰鬥力,航母戰鬥力又是由艦載機構成的,如果要擊沉對手的艦隊,要有大航程(能長時間巡航給艦隊建立掩護並搜尋對手艦隊),大載彈量(能在寶貴的攻擊機會裡面給對手最大的打擊,航母不是陸地,你想回就回),有出色的對海打擊能力(能攜帶大型超音速導彈,可以擊沉對手的大型艦船),以及大功率雷達(更遠距離發現敵人)。
很顯然,殲10一個都不具備,殲10本身是短腿,如果加油箱,那就空戰能力和載彈量大大下降,因為太小也沒法裝備鷹擊12這樣的導彈。
第三,中國已經有烏克蘭的成熟三代重型艦載機技術,沒有必要花精力把原先偏空優的殲10改造成艦載機,重新設計定型本身就是很花精力和耗錢的事情,如果有必要,不如直接上四代機。
第四,中國單發發動機不如美國,推力差很多,所以不能達到F35一樣的效果,不過美國F35本身就是三軍為了通用化妥協的產物,美國海軍更想要的是類似隱身F14這種的重型雙發隱身戰鬥機,沒有任何國家的海軍想要單發艦載機。
-
14 # 森林狼6
時間問題,現在沒有成為艦載機,雖然單發艦載機比轍罕見,但印度光輝艦載機,也能實現單發登上航母,但殲10不代表以後沒機會成為航載機,現在殲10動力系統陸基起飛,需要數百米滑翔,才能飛上藍天,殲10是咱們自主研發的第四代(俄算)戰機,來之不易,為何這樣說呢?答案是西方對於咱們航空發動機技術,進行封鎖,那麼殲10可以靠自主發動機飛上藍天,已經是幾代人的努力所得到人成果,一句話就是,了不起,殲10放在任何發展中國家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它能成功,這是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人才的貢獻,世界上單發艦載機有f35、鷂式等。
現在殲10滿掛彈藥,在陸基起飛時,所需要滑翔距離,相當於一艘大型航母的長度,也就證明,殲10暫時不適宜登上航母,但是未來,殲10配備渦扇10b發動機,有可能會登上航母,原因其驗證機裝備渦扇10b時,在南方航展上,出盡風頭,贏得人們的掌聲,也就是說明,渦扇10b可以助力殲10成為艦載機。
殲10暫時未能夠成為艦載機,很可能渦扇10b發動機幫助殲10登上航母。
-
15 # 雷姐的機械空間
說起殲-10戰鬥機的艦載型號,幾年前的網路上就出現過殲-10艦載機的CG圖,甚至還有隱身版本的殲-10艦載機。2012年11月23日,殲-15“飛鯊”艦載戰鬥機首次在遼寧艦上完成起降,標誌著中國首款艦載戰鬥機完成研製,如今已經隨著雙航母的入役,形成戰鬥力。
艦載戰鬥機,對候選機型的要求非常高的,理論上將陸基型號的戰鬥機進行改裝,能夠形成艦載型號,比如法國的陣風戰機,就有艦載機型號。但是,並不是所有型號的戰機都能夠改裝。縱覽世界各國艦載機,一般都是專門研製艦載機,比如美國,獨立研製自己的艦載機,而不是把F-15、F-16、F-22搬到航母上。
艦載機的要求指標很多,而我們的殲-10並不滿足。首先就是艦載機要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效能,這樣它能夠在航母順利起降。殲-10要想做到,就必須要改變氣動外形,這個成本是相當高的,時間和經濟的耗費,不比研製一款新飛機少。其次就是要求艦載機適應海上的環境,航母是在海上作戰,空間還小,環境不比陸地上的基地,維護難度更高。對於殲-10戰機,維護和保養也是很大的挑戰。
殲-10戰機是三角翼,機翼不能摺疊,這就佔用空間比較大,對載機量也有影響。再就是目前我們的航母是採用滑躍式起飛方式,艦載機必須滑躍起飛,這就要改變飛機結構,增加機翼面積,獲得升力。更重要的是,殲-10才用的是單發發動機,可靠性和推力都不足。不管是蘇-33還是殲-15,都是換裝了推力更大的發動機。
殲-10戰機屬於中型戰鬥機,加上滑躍起飛的限制,必然航程和載彈量收到影響,同時作戰半徑也大打折扣。比如與殲-15相比,掛載同樣的武器裝備,殲-15要比殲-10多出一半的作戰半徑。而且艦載戰鬥機掛載的武器也是全能,比如中距空空導彈,大型反艦導彈,反輻射導彈等,這些武器要佔用大量的武器掛架。但是殲-10採用三角翼結構,本身武器掛架就很少,還很小,能掛載大型武器的也就是機翼下方的掛架,這和雙發中型戰鬥機沒法比。
殲-10採用機腹進氣道,飛機的起落架就會加長,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降,對起落架的要求是非常堅固的,要承受巨大的衝擊力。可能要高於路基戰機的幾倍之多。殲-10的起落架顯然不能承受這麼大的衝擊力。
艦載戰鬥機需要增加很多路基戰機沒有的物件,例如抗衝擊起落架、固定環、防側風穩流翼、大升力阻尼板、飛行員海上救生裝置、自動登機梯、導航儀、氣象雷達、低空飛行控制器、降落自動駕駛儀、防腐蝕檢測器、磁探器、聲吶接受器、尾鉤等等這些東西能不能安裝到殲-10上,顯然不行。所以綜合多種原因,殲-10不能上艦,最好不過就是殲-15這類戰機了。
-
16 # 皈依道門
因為殲十是單引擎戰機,由於海空安全需要所以沒有成為艦載機!當初F-16也是為海航設計的,結果就是這個原因沒有被採納!
回覆列表
前幾天新聞播的殲15在執行訓練任務期間,發動機故障,兩臺發動機中的一臺熄火,飛行員沉著冷靜,依靠另一臺能工作的發動機,最後把戰鬥機安全的開了回來。
這要是殲10,不廢了嘛......
殲10是單發戰鬥機,如果發動機出現故障,會徹底失去動力,也就墜毀了。而雙發戰鬥機,壞了其中一臺發動機,利用剩下的一臺,還可以繼續飛。保證安全著陸問題不大。兩臺一起都壞了,概率太小,可以忽略不計。
單發戰鬥機的安全性和雙發戰鬥機比,差太多。尤其是發動機製造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雙發設計顯得比單發更為靠譜。美國發動機制造水平高,信心足,F35C艦載機採用的是單發,但未來會不會出什麼問題,這都是未知。
殲10、F35A屬於陸基戰鬥機,通常是在陸地戰場上空打仗。如果發動機故障,空中熄火,飛行員跳傘是落到地面,搜救容易一些。艦載機是在海上打仗,飛機墜毀、飛行員跳傘是直接跳海里,搜救的難度要高出幾十倍,晚去幾分鐘,人可能就沒了。落在地面,飛行員野外生存幾天問題不大。在海里,一個浪過來,容易把人捲到海底。深海通常很涼,也能很快的凍死人。
艦載機墜毀、飛行員跳傘,後果比陸基戰鬥機嚴重的多。所以艦載機在安全性上,有更高的要求。
殲10這種單發戰鬥機,空軍敢用,海軍可不敢。美國的F35C已經開始裝備,如果未來幾年因為發動機故障,掉海里兩架,再死倆人,它麻煩就大了。
單發戰機推力弱,需要更長的跑道,會大大影響戰鬥機出動的效率。
美國的航母帶彈射器,中國的航母是滑躍起飛,美國起飛12架超級大黃蜂,中國起飛4架殲15,換了殲10就只能起飛1架了。
殲10是單發中型機,正常來講作戰半徑應該在1000公里之內,這得是比較理想的條件下。如果改裝成艦載機,機身加強、機翼摺疊、加裝尾勾,一套下來,會增加噸級別的死重,同時減少載油量。以殲10的體量,改裝成艦載機,正常的作戰半徑應該在800公里之內。
雙發重型的殲15作戰半徑應該在1200公里,比殲10多出一半。作戰半徑長,可以在更遠的距離上打擊對手,也可以在空中巡航更長的時間。殲15能控制3700平方公里的空域,艦載版殲10只能控制2500平方公里,差距很大。兩架殲15能幹的活,3架殲10也不行,作戰半徑短,靠數量有時候也彌補不了。
拿殲10做艦載機只能列印度的米格29K,優勢還不太明顯,有,但不大。殲15完全可以碾壓了。
中國的艦載機只能是殲15這類的雙發重型機,雙發中型(大黃蜂、陣風)、單發中型(殲10)、單發輕型(梟龍、光輝)這類戰機都不可能出現在中國航母上面。米格29K、殲31這類的雙發小飛機,更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