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到底是做通才還是做專才呢?這恐怕是在年輕朋友成長過程中,一直困擾他們的問題?

10
回覆列表
  • 1 # 策劃人子禾

    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從來都只有一個方向:一專多能!

    藝多不壓身,比喻人學會的技藝越多越好,意即手藝人有一技之長,社會存活能力強。

    在現代來說,技多不壓身更多的是指在關鍵時刻不需要藉助別人,也能解決問題。

    比說作為父母,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學會做飯,這樣的好處在於:

    而這個技能在當下來說,又多了以下的好處:

    可以自己做飯,自己拍攝,做短視訊可以寫自己的美食專欄名氣大知名度高了,可以帶自己選品的貨有實力了,可以推個人品牌的包裝食品

    或許在這之外,你還是個程式設計師,同時也是健身教練,同時還是營養師。

    所謂,一直困擾的問題,到底是做通才還是做專才?這只是思路不清造成的。

    正確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

    年輕人在一開始有選擇嗎?沒有!

    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結合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特點,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和崗位。

    以一個核心的工作技能為主,從最基礎、最簡單的地方開始,把這份工作做好。

    用這份工作讓自己安身立命,能穩定住自己的生活。

    然後就是在這一個技能上,深入進去做熟練、做透。

    所謂做熟練,就是把普通的事情做到熟能生巧,讓人一看就知道你下過大功夫。

    所謂做透,就是通透技能的功能、作用、價值和背後的原理,以及侷限性。

    做熟做透以後,再學習掌握其他相通的技能,就會事半功倍。

    通過掌握多個相通的技能,逐漸就把自己的技能形成了一條線,比如會做中餐的,再學做西餐就會容易很多,學程式設計的,掌握幾門程式語言,是程式設計師的常態。

    雖然已經形成了一條線的技能,但這條線還很單薄,不足以形成一張網。

    這就需要進一步學習其他技能,比如溝通、演講、銷售、文案等等。

    這些在職場的通用技能,也就是跨行業都一樣適用的技能,掌握得越多,自己的技能網就越大。

    所謂網,就是基於你的核心技能,能夠覆蓋更多的人和事,和你的技能的工作產生連線,進而對你產生需要,提升你的價值覆蓋面。

    有了自己的技能網,更進一步的提升,是在新的技能點上讓自己掌握和做透,形成自己事業新的根基。

    以銷售為例,除了銷售本身的技能,還能上臺演講,還能組織會議,這會讓自己的覆蓋面社交面變得很大。

    但這還不夠深入,遇到大客戶,遇到要求比較高的客戶,自己還是完全拿不下。

    這時,可以進而學習廣告、學習營銷、學習文案、學習自媒體。

    讓這些技能對自己形成深度和高度的提升,以及形成優質的個人背書。

    如此再和大客戶溝通時,在營銷推廣上、在自媒體應用上,在廣告創意上,都能夠接得住談得了。

    這樣的人才,怎會不得客戶的喜愛?

    指望在單一一個技能上學精,就能有好的前途,這或有可能,但風險極大!

    即便在各種平臺在力推這種人,但依賴於平臺,也依然是風險所在!

    賬號定位:幫你找到內心的熱愛和快樂,前途開竅,工作開竅,商業頭腦開竅!

  • 2 # 366200

    技多不壓身,應該趁年輕多學點技能,除非在鐵飯碗單位工作到退休,不然一般人很小在一家企業幹到退休的,因些有技術技能防身是好事,有朋友在銀行幹了這麼多年,下崗了除了點鈔票算帳什麼都不會。

  • 3 # 為好優姐姐

    誰說這一定是個單選題而不是多選題?通過拓寬技能延長自己的邊界,通過精通技能挖深自己的水準。要想全部都要,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多種技能不是蜻蜓點水,而是觸類旁通。

    疫情期間,人們被禁足在家,很多戶外活動都無法正常開展,在大多數人抱怨宅家的無聊生活時候,另外一類人卻化腐朽為神奇。白天遠端辦公,一些人晚上搖身一變變成了帶貨女王,也有些人變成了能寫能說的段子手,所以人們紛紛跟風,開始戲謔自己的身份:不想做時尚達人的美妝博主不是好會計,不能做培訓紅人的up主不是好作家……看似都非常的精彩,覺得樣樣都能行,然而大多數人只是營銷做得好,其實啥啥都不通,就是隻懂得那些門面詞,深究下去其實發現啥都不會。

    這裡我想舉一個榜樣人物,那就是魯迅先生,提到他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文學戰士。然而殊不知通過文字他獲取了大量的美學知識,利用這樣的背景,他設計瞭如北大知名學府的校徽,對於穿搭他也是較有研究,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中提到魯迅先生的提她的穿搭時說"人瘦不要穿黑衣服,人胖不要穿白衣服,方格子的衣服胖人不能穿,而是要穿豎條的會把人顯得長……"這些在今天看來也絲毫沒有過時,所以提到魯迅先生的時候,我們會記憶深刻於他的文筆,也會驚歎於他無處安放的才華。反觀我們大多數 ,還沒有足夠的絕活就想通過拓寬自己的選擇,獲得有錢也有閒的多元人生,究竟是在遷移還是在逃脫?

    二、精通不完全是投其所好,更是殫精竭慮。

    談到精通,我們下意識都覺得我都不喜歡,幹嘛要努力啊?就像我們戀愛中都講求靈魂伴侶,但最後又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呢?那些沒找到的,大多數還不是走進婚姻的殿堂,那些以為是靈魂伴侶的神仙眷侶,最終誰又能一直甜蜜蜜呢?所以,瞭解自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也是非常漫長的一個過程,與其不斷的去思考,不如在行動中去檢驗,檢驗的標準是我們已經全心全力地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就是不要“愛一行幹一行”,而要"幹一行愛一行"。

    三、做T形結構人

    基於以上,我們該怎麼辦呢?這裡我想提到T形結構人,這樣的形狀結構,橫是指知識的廣度,豎是指知識的深度,通過一橫一豎,讓我們既能觸類旁通給自己更多的Plan b,也能洞察本質,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當下副業的風潮颳得非常猛,很多人因為想搞副業增加自己的業餘收入,但是很多人為了副業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導致主業也沒搞好,最終副業變成了唯一的主業,如果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我覺得這樣的嘗試也是值得的,可是還是有很多人陷入了不斷切換的迴圈:有主業-找副業-變成主業-又重新找副業……如果每一份你都去認真對待,其實這樣的折騰也不足為惜,就怕是隨意標榜還覺得是命運不公。

  • 4 # 木子李每日分享

    這其實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即是說,百門通有百門通的做法,一門精有一門精的行道,沒必要非去強迫自己選一個看起來更好但其實並不適合自己的路。

    但就社會現狀來講,其實一門精會更加好生存。雖然現在大家都在講斜槓青年,但其實斜槓青年往往是因為主業做不好才去想其它門路,主業做得好的人,一般是沒有時間去發展副業的。

    比如我有個當會計的朋友,她就屬於一門精。會計的工作雖然繁雜,但個人時間還是有的。但她下班後也很少出去玩,就在家裡學習更高階的會計知識,準備CPA考試。

    說實話CPA還是很有難度的,但是考到了那就成了頂尖人才。她第一次失敗了,沒有氣餒,繼續學,終於在第二次成功,換了家公司,工資翻了幾倍。

    這就是一門精的優勢所在,你能夠站到某個領域的頂端。

    而百門通雖然也挺好,但啥都會其實也就代表啥都不夠專業,而工作往往其實也只是朝著一個方向去做,就算你百門通,也沒法在一個工作上面下百門功夫。

    個人覺得,一門精是基礎,你得先把一門功夫專精了,再去想百門通的事情,到時候百門通就成了你的加分項。

    簡單點說,你得有一門精才能跟別人競爭,而百門通就是你跟別人競爭時的加分項。所以先一門精再百門通,是最好的選擇。

  • 5 # 裳現

    1.這個問題可以簡化為:應該是培養通用能力還是專業能力?

    答案可能是:都需要。

    一個典型的優秀人才的能力結構是T型結構。

    T字的橫代表知識經驗和通用技能,一豎代表專業能力。一個人若是有足夠的見識和圈子,有很多通用的技能,還有一門專業知識,這就是最好的能力結構:一專多能零缺陷。

    2.先培養通用能力還是專業能力?

    主要看具體的工作領域和職業發展策略。

    先說工作領域:

    如果是門檻低、競爭大的領域,建議先培養通用技能,比如市場、營銷、策劃類。

    如果是門檻高、領域窄的領域,建議先培養專業能力,比如研發、技術、藝術類。

    再說職業發展策略,這兩種策略是資源策略和願景策略。

    資源策略:從已經有的能力資源出發,先做好手邊的事情,能做什麼做什麼,能做好什麼就做好什麼。適合門檻不高,但實踐經驗大於知識學習的崗位,比如銷售、市場、傳媒、行政、產品經理、人力等,這些門檻不高,想做好必須有豐富的實操經驗,這樣的職位邊練邊學很重要,一定要儘早開始,在練中學。

    願景策略:從自己的需求出發,想要實現這個願景目標,我應該有什麼能力和資源,然後再去補充。這個適合需要大量完整的專業知識積累才能開始的崗位,比如醫生、律師、科研,這些崗位需要數年累月的完整訓練,一定要儘早選定,儘早開始,先學好再練。

  • 6 # 丁路遙知事

    對當今社會來說,我認為技能的確越多越好,但是你必須得有至少一項技能可以讓你立足職場,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

    否則,技能學了一大堆,沒有任何一門精通的話,很容易在危機時候成為被“放棄”的那一個。

    下面,就這個話題,我個人談幾點自己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培養“能力樹”模型,而不是“能力草”

    對一個職場人來說,有清晰的發展模型十分必要。

    通常,職業發展模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能力樹”模型,另一種是“能力草”模型。

    所謂的“能力樹”模型,即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把某項技能作為核心培養的能力,就好比一顆樹木的樹幹,它是這棵樹的主心骨,所有的樹枝、樹葉都圍繞著樹幹生長。

    樹幹一旦定型以後,這顆樹就不太容易長偏,會朝著既定的方向去成長。

    而另一種“能力草”模型,即沒有明確的職業方向,什麼能力都學習一些,比如有的人在職場上懂英語、懂計算機、會寫作、還能繪圖,但是這些能力都非常普通,並沒有哪一項特別突出。

    領導讓他做翻譯,也只能半吊子;領導讓他去寫材料,寫出來的依然需要多次修改......這樣的員工無法得到領導真正的認同和賞識,頂多是其他人的planB,沒人幹這份工作的時候,你可以臨時頂一頂,但終究無法成為那個公司所需的理想人才。

    二、核心技能的培養,需要不斷深耕專業

    就拿我自己的HR職業來說,我身邊很多的同行,也都是幹了多年的HR,可是有些人的專業技能甚至還不如剛畢業工作一兩年的後輩。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我分析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沒有“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即工作中學到了某些經驗,但並不理解其背後的原理和邏輯,導致後續的其他工作任務中無法舉一反三。

    二是沒有與時俱進學習新的知識,比如當年做HR還是傳統六大模組,如今很多公司都實行“三支柱”,甚至更新式的HR管理模式。

    當舊有的知識體系無法滿足工作的要求,職場人一定需要更新再學習,假如不迭代你的能力和知識,將來被替代的就是自己這個人。

    三是缺少系統性的思維,比如我們HR的工作,各個模組的知識其實都相互連線,相互影響,像一個生態系統一樣。

    如果只看到單一方向的技能,不考慮和其他模組間的連線關係,那麼也很難做得非常專業化。

    從上述三點來看,培養核心技能,我們必須不斷深耕,並跟隨著專業的變化去精進。

    三、有了核心技能,可以培養“一專多長”

    當一個人具備了某項核心的技能以後,是否就很安全了呢?

    我覺得放在以前也許還好,比如木匠懂得木工技術就可以吃這碗飯,銀行櫃員懂得點鈔和辦手續就可以一直幹到退休。

    然後今天這個時代,競爭太過於激烈,僅僅一項核心技能並不能讓人有足夠的安全感,特別是人工智慧、大資料這些發展起來以後,隨時都可能把人們傳統的技能給淘汰。

    前陣子,我一個在銀行做櫃員的朋友和我聊天時,她就非常擔憂自己幾年後要面臨失業,畢竟在上海無人銀行都開張了,也難保自己所在的網點不變成無人網站。

    我給她的建議是多學習一些其他的技能,比如考個CFA證書,或者財務方向的知識補充學習一點,將來櫃員的工作做不成了,還可以去嘗試轉行做其他工作。

    這也就是為何疫情期間網友們提出“副業剛需”這個概念,一旦主業失去了收入,沒有一項另外的技能去謀生,是非常讓人感到焦慮的。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見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7 # 春在華職

    題主這個問題很有普遍性。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問題:對於現在年輕人來說,是做“百門通“,還是“一門精“?特別是現在社會,每天各種資訊充斥著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很多年輕人不知所措。對於這個問題,現分析如下:

    一、百門通利弊

    從小我們都聽說過:技多不壓身。這裡的“技“,可以指“技能“,說的是一個人掌握多項技能,將來可選擇的餘地就會更大一些,也不會因為你就會這一樣技能,歲數一大失去競爭力,就會面臨淘汰的風險。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技多不壓身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要特別強調一點,每學一樣技能都需要踏踏實實,下苦功夫去學,掌握的程度足夠讓自己可以依靠這個技能混口飯吃,這樣才行。而不是蜻蜓點水式學習,如果這樣的話,學的再多,還不如好好掌握一項技能。

    這裡就引出另一個問題,要想掌握多項技能,勢必會耗費自己大量時間、精力,甚至金錢,這就牽涉到取捨問題。

    二、一門通利弊

    前面我們分析了“百門通“問題,下面我們來說一下一門通。

    一門通最大的好處是,你專注一個領域,持續深耕下去,三五年之後,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如說醫生、作家、科學家等。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需要注意一個“陷阱“,你所學“一門通“,一定不是重複性、可替代性強、毫無發展前途的,就好比是工廠一線操作工。這樣的話,你把這“一門“學得再精,因為你的工作性質,以及提供的低價值決定了,你越這樣重複,只會讓你變成一個活機器,對於未來發展沒有任何益處。

    三、“白門通“和“一門通“如何搭配?

    在我看來,這兩者是可以搭配的,只需要掌握個主次。比如說你的主業是當老師,但你對寫作感興趣,那你就可以把寫作當做副業,向優秀的人學習,提升寫作技能,並且由此延伸出一系列技能。

    這樣的話,既兼顧了主業,又發展了副業。從而實現由“一門通“向“白門通“轉化。

    以今天突發疫情來說,好多人被迫在家自我隔離一兩個月,這個時候平時主業做不了怎麼辦?要還房貸、車貸,很多人是吃不消的。但是你有備用技能,就可以很好渡過這次危機。

    以上。

  • 8 # 行走的鶴媽

    到底是做通才還是做專才呢?這恐怕是在年輕朋友成長過程中,一直困擾他們的問題。

    我認同優勢理念,每個人最大的成長空間一定是在其優勢領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如果在優勢領域多下功夫,多去鑽研,成為某一領域的大牛,那一個人的核心價值就會更加凸顯。當然,我們講優勢理念,並不是說任由自己的短板不管。而是我們要用優勢視角去管理短板和帶動短板。例如,我可以和團隊合作,使團隊形成合力優勢,補充自己的短板;或者去外部尋找資源,進行短板互補;再有,我們可以從自身優勢出發,找到優勢得以發揮的方法,而用此方法去帶動短板成長。

    總之,優勢發展體現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補缺短板在於不影響自己的認知。所以,我的答案是在一個領域做專才,使其成為自身最大的閃光點,當然,不能讓自身短板成為自己的阻礙,拓展自身認知,靠資源互補,不一定成為通才。

    那有些夥伴可能會問,優勢是怎麼來的呢?我有什麼優勢呢?我好像不太清楚我的優勢呀。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博士和著有《現在,發現你的優勢》的唐納德·克利夫頓博士提出了優勢概念,發起了一場席捲全球的優勢風暴。其實在我們根深蒂固的概念中,一直在補缺,一直在補自身的短板,對於優勢的理解往往不足。

    唐納德·克利夫頓博士建立的蓋洛普諮詢公司,通過40年的時間,調研全球8萬多經理人,200多萬人的訪談,經過理論和資料的實證研究,發現了基於才幹和優勢的核心理念。優勢首先來自於天賦才幹,而一個人的天賦才幹一半靠遺傳,一半靠早期。而一個人最大的成長領域就在於其優勢領域。在《現在,發現你的優勢》這本書中,也提出了34項才幹主題。

    當然,蓋洛普的34項優勢才幹主題,不一定能涵蓋自身所有的優勢表現。最主要是我們建立一種優勢視角,將所長髮揮到極致,它能成為我們的職場標籤。畢竟,在這個時代,唯一性比跨界顯得更加珍貴。

  • 9 # 精心勵職

    1939年哈特曼發表:“自我心理學與適應問題”標誌著自我心理學的成立。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第一維度:自我瞭解

    從身體,能力,興趣,優缺點等方面認識自己的生理情況。在生理方面身高或者長相回會影響對自己的身體、能力、優缺點等方面來認識自己的生理情況、心理情況、以及社會情況。

    在生理方面身高或者長相是會導致個人產生自卑或自信等心理情緒。面對這些情緒,自己是否產生過調節或想要調節的想法,我們還能從自己的社會行為來為自己的人際交往打分。

    · 現實情景檢測法

    通常我們日常行為都是自然發生的,90%的行為由潛意識支配。沒有通過任何的反思行為。想象一種情景。

    例如:老闆突然對你的工作非常不滿意,在辦公室裡對你大發脾氣時,你是否能夠以禮相待;如果是,那麼你可能具有較強的合作與適應能力,情緒的穩定性也較高。如果不是,那麼,在選擇公司時要考慮到老闆的為人這一點。

    第二維度:他人評價

    兩個故事:

    1、唐太宗虛心接受魏徵的納諫: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2、蒲松齡草亭路問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蒐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鉅著《聊齋志異》。

    啟示:

    善於接受別人的建議而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還有很多。僅從自己角度瞭解自己,一定會存在盲點。而通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來了解自己,能夠得出較客觀的定位

    通過同事、朋友和上級的評價,能夠加深對自己的瞭解,而計劃性的調控自己的優缺點,進一步完善自我。因此我們保持開放的態度來接受外界的評價,甚至是指責。

    第三維度:社會反饋

    雖然他人評價與自我瞭解已經能夠產生一個立體客觀的自我認知,但是這個客觀會伴隨著個體的主觀情緒在其中,所以還是有一定的缺陷性。我們可以選擇一個社會階段的與自己相當的人群對自己進行對比。

    · 成長經歷法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有積累的。不斷去接受新的挑戰。例如:本職工作做膩了,去嘗試多找一份兼職,或者積極參加一些大咖級的聚會等。通過不斷的經歷去總結自己,哪些方面是自己做起來很擅長的。哪些是自己欠缺的地方。

    第四維度:反省總結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是認識自己的最後一步。我們可以通過以上三個方面認識自己,但對人格等方面還需要自己做一個總結,當我們已經對自己有了全面的認識,最後只需要做出總結,一個栩栩如生的自我就呈現出來了。

    二:根據職業定位匹配職業技能

    通過對自己的全面分析做出了自我定位後,就可以根據定位來確定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方向進而來學習所需要的技能。

    職業方向大致分為5類:

    a、管理型

    這類人才有強烈的願望去做管理人員,同時經驗也告訴他們自己有能力達到高層領導崗位,因此他們將職業目標定為有相當大職責的管理崗位。成為高管需要的能力包括三方面:

    分析能力:在資訊不充分或情況不確定時,判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際能力:影響、監督、領導、應對與控制各級人員的能力。

    情緒控制力:有能力在面對危急事件時,不沮喪、不氣餒,並且有能力承擔重大的責任,而不被其拖跨。

    b、 技術型

    這類職業定位的人大多根據自身的愛好和興趣考慮,往往不願意從事管理類的工作,而更傾向於自己所處的領域深造。我們時常會發現有一些技術型拔尖的人才從科技人員提拔到管理崗位,但他們本人意願更傾向於研究自己的專業。

    c、創造型

    這類人需要建立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產品或工藝,或是自己的公司,或是能反映個人成就的私人財產。他們認為只有這些實實在在的事物才能體現自己的才幹。

    d、自由職業型

    有些人更喜歡獨來獨往,不願像在大公司裡那樣彼此依賴,很多有這種職業定位的人同時也有相當高的技術型職業定位。但是他們不同於那些簡單技術型定位的人,他們不願意在組織中發展,而是寧願獨立創業,或是與他人合夥。如今,自由職業往往會成為自媒體人,或是作家或是自己開店。

    e、穩定型

    有些人最關心的是職業的長期穩定性。他們為了安定的工作,可觀的收入,優越的福利與養老制度等付出努力。典型的就是事業機關單位

    最後提醒:

    隨著社會和企業不斷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對職場人的能力要求越來越多,什麼都得會。但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知識和技能卻是學不完的。很多人年輕人容易在職業發展中迷失自己,不知道哪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所以,做好自我認知,根據自己的定位和職業方向有選擇的提升自己的技能變得尤為重要!

    ----END----

  • 10 # 東風行

    我們可以把一門精稱為專業能力,把百門通稱為綜合能力。每個人的職場發展和專業能力,綜合能力以及經驗息息相關。

    年輕人需要以專業能力去應聘工作崗位,你的專業能力的水平和經驗決定了你是否能勝任這個工作崗位以及這個崗位的薪資待遇。

    綜合能力包括其他工作技能和軟技能。其他的工作技能會給你的就業帶來更多可能性,但前提是你的其他技能的水平發展到你的專業能力的水平,超過大多數普通人達到崗位的要求才可以。另外現在很多的工作也都不只要求單一技能,尤其在一些相對資深高階的崗位上,需要你掌握專業領域的各種技能才行。

    而軟技能則包括思維模式,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管理技能,親和力,領導力等。當你希望從專業崗位晉升管理崗時,這些技能顯得尤為重要。

    在此建議年輕人在學好學精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應適當涉獵其他感興趣的領域,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不同的領域和角度往往是可以幫助到你的工作的。另外需要多多學習實踐修煉軟技能。可以幫你有效的開展工作和團隊協作,以更巨集大更多元的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讓你成就更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天要去訂車了,榮威i6MAX這車究竟值不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