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約翰的New Beetle
-
2 # 日本二三事
二戰時期,在軍國主義思潮引領下的日本,居民的生活狀態也是行走在刀尖之上。日本帝國主義在他國進行擴張,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轉移大陸矛盾,可見日本當時大陸階級矛盾、資產矛盾十分衝突。大批的企業陷入了倒閉潮,眾多民眾也是處於失業的狀態。
戰爭動員法
日本政府為了合理化戰爭同時極大程度上取得日本國民的同意,在1937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釋出了所謂的《戰爭動員法》,實施國家戰爭總動員,讓戰爭在日本國內取得合法地位。該法律規定,日本所有的民眾,所有的物資都需要為戰爭所用。
(上圖是接受訓練的女學生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兒童)
這個法律,換句話來說,就是全日本所有的東西,如果有需要都可以投入到戰爭之中。包括物資、人口、女人甚至兒童。這也就有以後日本訓練未成年兒童的情況。
配給制度的實施
戰時的日本,大批次的物資被運送到前線,導致國內物資奇缺。所以,為了滿足戰爭需要,日本施行了配給制度。在日本生產的大米以及食物,如果只是本土的日本人食用,那麼前線的人無法得到補給,就不能夠更好的戰鬥(侵略)。配給的主要專案為糧食和服裝類生活用品。
(上圖為配給時的場景)
1941年施行大米配給制度,1942施行的服裝管制制度。明目上是施行配給制度,需要滿足民眾的需要,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物資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日本民眾可以說是苦不堪言,餓殍遍地。
人員不足,學生頂上
1943年,日本侵略勢頭已經下滑,戰爭進入了拉鋸狀態。不僅需要物資的供應,打仗需要的人員更是急需補充,雖然日本在外國大量發展“偽軍”,但是戰力依然不足。於是就施行了所謂的“學徒出陣”的政策。
在此之前,日本的大學生都是有免除兵役的權利,由於人員不足,規定20歲以上的一部分學生必須參軍,進行戰鬥,奔赴戰場!
(接受戰爭訓練的學生們,隨著人員的不足,年齡越來越小)
男性多數參軍戰鬥亦或是戰死他鄉,日本本土的重工業以及工廠隨處可見是女性的身影,日本為了解決工廠男性不足的問題,開始讓中學以上的學生(包括女學生)到工廠以及農村參加勞動,這就是所謂的“勤勞動員”。
結束語
日本當時國內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後來美國轟炸機到達日本領空,對其本土進行轟炸,日本大都市幾乎癱瘓。從整個戰爭過程來看,日本本土與軍工相關的工業幾乎無法進展,包括現在我們熟知的三菱、豐田等公司都為日本當時侵華生產過汽車。真的可以說是,任何的一切,為戰爭所用了。當時民眾的思想,已經達到了扭曲的地步,不諳世事的兒童,強制性的灌輸軍國主義思想,參加軍事訓練!
如今戰爭已經結束,希望如同德國一樣深刻反思,看清現狀,仿製軍國主義復燃!
《孫正義放棄管理權也要爭奪的5G,到底會給未來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新晉中國勢力VS老牌汽車廠家,勝負難測!汽車界已硝煙四起!》
《日系8家車廠“江湖地位”最新排名,豐田傲視群雄依舊無敵!》
-
3 # 大阪超哥
作者米叔,資深媒體人,旅美學者,在美日歐生活多年,自媒體“這才是美國”“這才是日本”“這才是歐美”的創辦者
二戰戰敗前的日本的正式名字為“大日本帝國”,一個是以天皇為皇帝,向外國進攻以擴張領土的帝國。而二戰時期,在高壓專制的軍國主義控制下的日本,居民的生活狀態可以用“水深火熱”來形容。
首先,在戰時動員體制下出現了企業的“倒閉潮”,大多數民眾處於失業狀態,除了參加所謂的“大東亞聖戰”以外,人生毫無希望可言。為了捉住想要反抗國家的國民而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措施。其中代表性的是《治安維新法》,由於這個法律,許多商談受到了禁止,國民之間相互監視,使得那時候的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而去告密別人,如果發現卻沒有告密也被視為犯罪。
在1938年,日本法西斯政權強行推過了《戰爭動員法》,使對外戰爭實現所謂的“合法化”。該法律明確規定,日本國所有民眾與所有物資都需為戰爭服務。在戰時日本,大批人力物力財力被輸送至戰爭前線導致國內物資極為匱乏,無奈之下政府實行了糧食與生活必需品的綜合配給制度。可以說,在戰時配給制度下的日本普通民眾,基本生活被維持在極低的水平之上。
另外,伴隨著拉鋸戰的持久化,日本的成年男子士兵數量逐漸下滑,戰力也明顯不足。對此,日本實施所謂的“學徒出陣”政策,不僅要求凡滿20週歲的健康男子必須參軍出征,甚至從適齡幼童開始對民眾強制性地灌輸“聖戰”思想,為今後的持久戰爭做人員準備。面對男性勞動力短缺的苦境,日本政府實施“勤勞動員制度”,工廠及農場裡逐漸出現了女性及兒童勞動力的身影。
雖然以上所說的並不是軍國主義時期下的日本人的生活狀態,但僅僅從幾個狀態中,我們還是看出來,當時他們的生活也是很不好的。
-
4 # 張師傅評測科技
圖為被應召入伍的相撲選手
二戰中的日本本土居民可以說下場還是挺悲慘的,宮崎駿的動畫《螢火蟲之墓》講述的就是二戰時期日本國內的慘狀,兄妹倆妹妹在戰爭中餓死,而哥哥也在日本戰敗月餘後死去。當時日本國內慘到什麼程度呢?大米等物資做為戰略物資被運往前線,日本國內實行配給制度,很多人長期營養不良,加上疾病的折磨死去。
由於沒有武器可用,最後只有削尖的竹槍
除了營養不良外,大批的人都要參軍。早在38年日本就頒佈了戰爭動員法,大量的年輕人應召入伍,出國作戰。但是隨著前線陣亡計程車兵越來越多,兵員補充是一個大問題,於是徵兵年齡一降再降。除此之外,大量不適合參軍的人,比如初中生,女人等等被髮配到工廠,生產戰爭所需物資,當時日本島內基本上所有能開工的工廠都是為戰爭服務的。
圖為正在排隊領取配給的日本民眾
在美軍徹底封鎖日本後,形式就更嚴峻了,餓死的人就更多了。已經無法徵集到更多的兵員了,最後就連和尚都參軍了,日本軍國主義叫囂著要玉碎,就連婦女和少女都都分發武器,準備和美軍本島死戰。不過他們的武器僅僅是一支竹槍而已,因為此時島內基本上已經生產不出來什麼武器了。
-
5 # 笑談人世間
很多年前有部幾十集的日劇《阿信》,其中至少二十多集描述侵華期間,本土人民生活的慘狀,以及戰敗後日本國民的苦難,自己網上搜一下看看。
-
6 # 不沉的經遠
二戰時期日本的普通居民的生活不可避免受到了影響,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不過因為受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大多數日本人還是狂熱地支援戰爭,可謂瘋狂至極。
早在抗戰爆發以後不久,為了滿足侵華戰爭的需要,日本政府就實行了軍需動員,擴大軍工生產。
1936 年度,日本的軍工生產大約只佔工業總產能的4-5%。1937 年度軍工生產上升工業總產能的10%。1938 年度達到了12%,1939 年度是16%,1940 年度提升為26%,1941 年是30%。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軍工生產在工業產能中的佔比繼續攀升,1942 年度是35%,1943 年度是48%,1944 年度已經高達58%,軍工生產比重的日益增加,妨礙了工業的正常發展。
而且日本本土資源匱乏,所需資源多需進口,隨著軍工生產在工業總產能中佔比的日益增加,資源分配自然也是優先保證軍工企業,這對那些民用企業來說無疑是極端不利的,很多企業因此陷入困境,進而影響了整個工業體系的正常運轉。
所以按照日本自己的統計,自1938年以後,日本的工業產能就開始逐步走下坡路。
此外為了保證戰爭的需要,日本軍隊大量徵用船舶用於運輸軍需物資。日本是個多山的島國,大城市大多分佈在沿海,對於海運依賴很大。戰爭初期因為軍事規模不大,徵調船隻不多,這一影響還不明顯。
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日本已經逐步感受到了缺少船舶的痛苦。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不得不繼續擴大徵調規模,全國650萬噸船舶中的2/3被軍方徵用,只能滿足大陸最低需求的40%,對於日本大陸的生產和生活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大陸很多民用企業逐步陷入困境,進而倒閉,工人失業。這又進一步造成了日本大陸經濟的不景氣,帶動更多企業陷入困境、倒閉,工人失業,進入了一個惡性迴圈。自然不能指望日本大陸普通人的生活質量了。
更糟糕的是隨著戰爭繼續,美軍日益掌握主動,日本的海上航線遭到的攻擊越來越多,從海外輸入物資自然也是越來越困難。而日本大陸生產、生活對於海外依賴極大,這就不可避免造成了日本大陸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下降。
以大米為例,在戰爭爆發前,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消費大米165公斤。到了1940年,日本只能保證每人每年可以得到126公斤大米,平均下來每天只有350克左右,只有戰前的75%。而到了1945年,這個數字進一步下降,每人每年只有80公斤左右。
還有鹽也是如此。日本人制作醬油、豆醬、鹹菜及漁業醃製都需要耗費大量食鹽。1940 年時,日本平均每人每年消費食鹽15 公斤,到了1945年,則只有10公斤左右。
從這些數字不難看出,戰爭對於普通日本人來說到底影響有多大。由於連基本的口糧都得不到保證,在1945年日本大陸很多城市中出現了餓死人的現象。
當然,日本大陸的那些高層因為身居高位,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他們擔心的,倒是戰敗以後會遭到清算,所以極力鼓吹抵抗到底。而很多日本人在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也是叫囂著死戰到底。
總算最後兩顆原子彈讓日本人老實了不少,不然的話估計死的日本人會更多。
-
7 # 汗青煙月
一個把西瓜玩成芝麻的國家。日本戰前人人有學上,國內GDP1300億美元,開得起汽車,玩得起相機!戰後飯都吃不上,衣服都沒得穿!
要說二戰時期日本的國內居民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其實宮崎駿在電影《螢火蟲之墓》裡面已經給出了答案。哀鴻遍野、家破人亡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日本信奉軍國主義,外出打仗計程車兵似乎生死無畏,甚至還以戰死沙場為榮,總是給我們展現出一個個冷血無情、無牽無掛的冷血士兵印象。那麼他們真的是心中無牽無掛?覺得大後方安定快樂嗎?接下來 我們就結合電影和實際,來說說二戰時期的日本國內居民的真實生活。
1937年以前的日本
日本著名作家小熊英二,他親眼見證了日本戰前和戰後的巨大落差,並且也親自踏上中國地界參與了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根據他的描述回憶,我們就能復原二戰時期的日本!
在1937年以前,日本大陸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普通人家的孩子即使生活不是非常的富裕,但是至少也不會餓著、凍著,不但不會挨餓受凍,那時候日本大多數孩子都能讀到中學,交得起學費,這是從基礎教育方面來說。
除了教育以外,日本的各項經濟體也在健康地發展。在1932年——1936年期間,日本就已經大力發展出口貿易,那時候美國是日本的第一齣口超級大市場,主要出口生絲;並且部署海外投資 ,平均每年在海外投資資金約4億日元。
再來看看日本國內製造業的情況:在1915年——1922年期間,日本自己就能製造商船,最初只能製造4.9萬總噸,但是僅僅只用了4年的時間,就將商船生產總量發展到了61萬總噸,翻了十幾倍,足以見當時日本工業的壯大,那時候日本僅僅次於英美,位居世界第三。
而在科技發展方面,在1920年以前,日本國內就已經有了自己的電冰箱、洗衣機、吸塵器、收音機、還有效能拍出高畫質相片的黑白相機 甚至街上還能看到計程車,要知道我們解放以後,收音機、腳踏車都是極少數人才用得起,但是在戰前這些東西基本上已經在日本國內普及。
不得不承認,在1937年以前,日本國內的教育、科技、經濟、工業生產都已經是世界領先水平,國內居民生活自然差不了。在電影《螢火蟲之墓》裡面,主角一家生活經濟條件很好,可以吃得起楊梅釀造的果乾,孩子也能去學校上學,媽媽則可以安心的在家裡做全職太太,這簡直就是幸福的烏托邦。
1937年以後的日本
在電影《螢火蟲之墓》裡面,當主角一家遭受空襲以後,媽媽重傷身亡了,爸爸也被炸死在戰場,就剩下兩兄妹獨自生活,最後不得不投靠親戚,而親戚自己家裡也因為物質緊缺,不得不克扣兩兄妹的口食,最後妹妹餓死在荒野。
電影看起來有點誇張,但是在二戰開啟後的日本,實際情況和電影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1938年開始,日本國內開始出現物資短缺的情況,從國民基本需求方面來說,居民已經無法購買到石油,只能購買焦炭取暖,所以國內的小汽車就全部淪為擺設,成為中看不中用的雞肋,而隨著戰爭的拉長,很快,日本國內居民連食用油、肉類食品都已經看不到了,接著來的就是連稻米、衣服木炭都不允許自由買賣,只能由政府統一發放。
從製造業方面來說的話,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在1920的時候,日本工業發達,位居世界第三。在戰爭開啟後,日本國內停止了所有的商業製造,僅僅只允許軍用器械製造發展和生產。因為製造業的這種形式,國內其他私營經濟也開始出現困難,並且沒過多久,日本官方就禁止私營經濟的發展,要求全面支援戰爭各方面的供應,其中也包括人員。
在1937年的時候,日本人口大約有7180萬人左右,但是整個二戰時期,日本投入了兵力約1200萬人,這還不算其他雜七雜八的後勤人員和醫務人員,這個人員佔比是非常驚人的。
日本在二戰期間舉國所有,投入了巨量的金錢和物資,還有人力,最後換來的投降失敗!
日本在二戰期間,不但把之前發展起來的經濟毀於一旦,也把幾千萬日本人的家庭毀於一旦,據統計顯示,日本二戰期間死傷人數達到了320萬人,其中士兵190萬人,這些都是每一個家庭的支柱呀。
小結
日本戰爭期間傾盡所有,全面投入戰場,導致國內物質緊缺,還導致了嚴重的腐敗現象,搞得本就苦不堪言的居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而戰後因為大量人員傷亡,還有鉅額的戰爭賠款,更是讓日本國內民不聊生。所以戰爭到底給日本帶去了什麼呢?
不過大家也要記住,在二戰期間,我們中國軍民死傷人數1800萬,蘇俄死亡人數2100萬以上,這還不算重傷致殘的人數。所以無論是發動戰爭的國家還是被侵略的國家,國力都會遭受重創,戰爭會有輸贏,但是戰爭不會有贏家。
最後,和平萬歲!
-
8 # 百合278348327
作者朋友,你釋出的文章我個人已經仔細的閱讀了,實話跟你說了吧,日本之所以不願意承認自己在二戰時期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一些他們是日本國內的極端右翼勢力,信仰的是武士道精神和日本帝國主義思想及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和日本國內極少數的日本國際中中國產主義是完全格格不入的,而這一些日本國內極少數的日本國際共產主義思想者被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和日本帝國主義思想及武士道精神狂熱者稱之為肯尼迪也就是異類並對他們實施了人身攻擊在二戰時期的日本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
9 # 老伊先生談史
不用拖到二戰,僅僅37-41年的中國抗戰,就已經使得日本平民生活苦不堪言:
《活著回來的男人---- 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作者小熊英二 以切身見證者描述了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因為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英勇抵抗,使日本國力大損,日本社會的迅速衰敗狀況,以及他們一家生活境遇的絕境。
作者描述,37年之前,他們一家雖說和日本其它平民一樣,吃不上什麼肉,洗澡用水都困難。但生活總還算太平,一家還是過得其樂融融,充滿生機,當時。作者父親作為家中的小兒子可以上學、學下棋、看歌舞伎、下戲院看武打戲,每週還看兩次電影。作為一個成績不好的中學生,甚至也開始關注報紙上的國際新聞,比如西班牙內戰一類。 而且當時日本經濟繁榮,東京大街上開滿了各類食品店、生活服務店。作者父親家雖是貧民,卻因為經濟景氣帶來日本社會升學率大大提升的好處,也能上得起中學,交昂貴的學費。 但從1938年(昭和13年)開始,東京等城市街頭就開始漸漸看看不到計程車了。他們一家是開日本飯店-----炸“天婦羅”(日式炸魚)維生的,可是很快就難買到汽油以生火了,只能用焦炭。 到1939年,連炸天婦羅的食用油與魚都很難買到了。他們街上的商店,連紅豆湯也買不到。39年(昭和十四)年10月,日本政府公佈了《價格等統制令》。除了政府規定的約十萬種商品的公定價格外,只能由“業者組合”商議並透過官方許可設定協定價格,販賣者不得自行設定價格。11月,全國開始強制配給制,連衣服、稻米、木炭都配給,1940年更從日本首都開始,連火柴都要配給! 可因為物資極缺,加上有限的汽油大量消耗在中國戰場,日本國內的物流基本已垮,日本民眾即使持有配給卡,去官方設的配給所也經常無物可配。“就算持有配給票或米穀存摺,到配給所卻無物可供配給,這樣的事情頻頻發生”。而且開店的,要與同行業的冤家一起,被政府強制加入區域性的“行業組合”,比如他們家開天婦羅店,就要加入“天婦羅組合”。 回到家呢?做為居民,在家庭生活的消費方面,還必須與鄰居們一起被強制加入“町內會”或“鄰組”,否則“就無法獲得配給”。但是即使如此,“與實際家戶數相比,配給量往往不足,而且也發生許多需要的物資無法取得、卻配給了不需要的物資的供需失衡狀況” 物資本來就不足,而戰爭加劇了日本社會的全面腐敗,有關係的人,特別是軍方關係的人,與鄰組長或組合長勾結,將有限物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拉到黑市賣高價牟利。平民卻求告無門。 它們“大肆進行物資買賣。這種情況更招來人們的強烈不滿,街頭巷尾甚至流傳著‘這世道有星星(陸軍)有船錨(海軍)有關係就有頭有臉,只有笨蛋們才需要排隊’這樣的川柳(川柳,日本的一種文藝形式)” 該年,作者家的店子徹底關門歇業,因為啥都買不到。“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商店都倒閉了”。作者所在街區,只有賣棕刷與掃把的店子才不倒閉------而在侵華戰爭前,他家附近開滿了各類“蔬果店、豆腐店、煤炭店、藥店、澡堂”以及“洗衣店、壽司店、咖啡館、書店等”等等! 而且,30年代初東京每16戶居民就有1家蛋糕店。
因為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和英勇抵抗,日本國力大衰,東京這些店子全被一掃而光! “想上街吃頓飯幾乎不可能”。 甚至人們“一聽到訊息說哪裡的商店進貨了,大家的眼睛瞬間都亮了起來” 而日本社會原本大量的活躍的私人企業,也幾乎全軍覆沒:“非軍需企業不是轉業就是倒閉,而財閥系統的軍需企業,則朝著整並與統合邁進” 39年秋,日本越來越依賴外來進口米,甚至進口日本人吃不慣的東南亞的長米。即使這樣米也不夠吃,只好吃小米和小麥。 最可怕的是,日本國內什麼都得靠“關係”,沒有陸軍、海軍等軍方關係的平民,在配給所往往遇到這種情況“我不認識你,所以不能賣米給你“書中進一步寫出日本國內經濟各方面瀕臨的絕境:“都會區除了糧食不足,也缺乏運輸能力,各地方的物產往往只能留在產地,無法流通”。 除了吃飯困難,中國的抗戰還沉重打擊了日本富人的生活,因戰況僵持不下,日本兵力奇缺,所以勞力越發緊張,國內勞力被強制重新配置,最後搞到因沒有勞力,日本的咖啡館與洗衣店也倒閉了,一切為大城市中產階級服務的商店全部消失了。因為這樣的變遷,作者一家,家庭成員紛紛病亡,從佐呂間送來東京的兄妹四人,有三人病死。死因呢?作者認為除了工作緊張,"戰爭體制下的營養不足與生活不安定(破產、失業)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他們死亡的原因"。 --------------綜上所述,日本國內的經濟民生因侵華戰爭持續,發生怎樣的慘劇,如果戰爭繼續,日本不垮還能撐多久?
日本人自己的《大東亞補給戰》一書承認“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就開始破產”。 中國研究者也引用方資料稱,日本國力在39年開始,以每年10%的駭人速度下降。 就算世上沒有美國,靠日本自己,能維持幾年侵華?日本絕大多數國力消耗在中國戰場:以昭和14年度(1939年4月1日~1940年3月31日)預算案為例,既要維持在華戰爭、準備與中蘇同時作戰,又要對抗英美造艦競賽的日本,全年總預算卻不過89. 6億日元。其中對華戰費46億日元,而所謂陸對蘇聯、海對英美的兩大國防計劃則僅有區區6. 7億日元。
雖然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戰場陷入絕境,而在後方,日本社會也瀕於災難性衰退,日本民眾嘗受著自作自受的慘劇。
中華民族的軍人們,揹負著近代沉淪落後的巨大國力差距,揹負著同胞蒙受巨大的苦難與空前絕後、無以復加的民族凌辱,但仍然沒有放棄浴血奮戰,以貧弱國力將日本逼到絕境。
在國力巨大的差距下,將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成果與日本上升趨勢完全埋葬。
“日本與美國開戰是日中戰爭所不可避免的結果。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是近代日本從未經歷過的長期的大規模的戰爭,而且是看不到終點的使日本陷入泥潭的戰爭。因為這場戰爭,兵力與軍需品消耗嚴重,國內經濟衰退,國民生活日益貧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試圖透過侵略東南亞掠奪資源,以打破這場戰爭的僵局,因此日美戰爭是日中戰爭的擴大” ----------藤原彰“日本的力量究竟還有多大?外強中乾是中國今日的寫照。時間一長就維持不住了,畑陸相也是這樣認為的。”“加重了中央統帥部首腦的痛苦和壓力”-------39年10月就任陸軍參謀次長澤田茂的困惑(日)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卷三第一分冊P96,中華書局1981年版。此後,日軍參謀本部更感到“依靠武力解決中國事變的做法是沒有出路的”---------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卷三第一分冊P97,中華書局1981年版。 “從昭和14(1939)年秋天到15(1940)年春天,日本的國力窮困急劇表面化了,”“日本為突然表面化的國力窮困狀態而苦惱著。寄以極大希望的擴充生產力計劃已正式開始執行,而實際完成情況僅僅為計劃數的80%。電力不足、嚴重的米荒一齊襲來。”“在東京各警察署管區內,許多人家的米穀儲存量降到平常需要儲存量的一半以下。警察署長親自和糧商一同為買米而奔走,並採取了每次出售限制在二升以下的辦法。” 39年在東京和大阪等城市,糧荒表現的尤為嚴重,市民每次的購買量被限制在二升以下。糧食問題造成民心極度不安,發展成為阿部內閣倒臺的最大因素,接著組閣的米內內閣任然為此問題而苦惱,直到1940年5月,每次內閣的閣議仍“總是議論米的問題”--------同上,卷三第一分冊P96日本國力的貧困化“使(日本)陸軍統帥部的首腦打贏戰爭的信念發生了動搖”--------《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卷三第一冊,P97“從歷史事實來看,日本是在對亞洲的戰爭中,尤其是在對中國的戰爭中戰敗了。也就是說,日本戰敗,根本上是由持續不斷的所謂‘中日十五年戰爭’(1931年9月---1945年8月)的長期戰爭所決定的。“----P191《何謂中日戰爭》日本 纐纈厚 商務印書館 2013年.北京
-
10 # 曾見妃子笑
前期依靠從中國和北韓,南韓的劫奪還勉強可以,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歐美對日本進行貿易禁用,包括鋼材,石油,日本戰爭機器對民眾撒謊,報喜不報憂,後期日本民眾吃飯都成問題,一切優先供給軍隊,導致民眾生活極為窮困。美軍空襲東京後,因為日本房屋建築多為木頭結構,導致日本民眾流浪街頭。很是悽苦。最後還成了全球唯一捱過核武器的國家,到現在都是一個不正常的國家。可悲
回覆列表
軍國主義首先政治元首與軍事領袖集於一體,以軍隊思路統治國家。講求國家思想與領袖高度統一,杜絕與消滅一切異端。教育方向為個體絕對服從於國家,要無條件為國家(領袖)利益服務,基層民眾要革除一切個性思維,各方面追求全民整齊劃一步調一致。
從經濟層面講,軍國主義誕生於農牧型舊生產力模式,依附無人權概念的奴隸與封建制度。,遊牧民族部落政治就是原始軍國主義。中國古代商鞅變法與胡服騎射即是農耕文化對此種制度的推行手段。社會進入工業新經濟時代後,此種簡單粗暴的治國手段越來越難以適應國家的發展,國力過多向軍隊傾斜必然導致經濟失衡,公眾知識水平的增長也會對此產生強烈牴觸情緒,極易導致經濟崩潰社會動盪。
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日本是典型的東方軍國主義國家,昭和時期軍人地位空前提高,民眾多以為國家去戰鬥為崇高理想。由於受制於自身條件,為保持軍隊競爭力不斷壓低民生標準,全面施行洗腦式教育,人民生活在高度白色恐怖之中。這導致日本國民普遍精神壓抑,暴躁敏感,活著毫無樂趣可言,死反而是一種解脫。反應到對外戰爭中士兵野蠻殘忍,貪婪無畏,經常習慣性的做出令人髮指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