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零二

    01


    鯤鵬,有志者。

    唐代詩人高適有詩道:“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萬里高。”


    芸芸眾生,心中志向不同,眼界和格局自然有別。


    在《莊子·逍遙遊》中,講了一個大鵬與學鳩的故事。


    大鵬身負垂天之翼、心懷青雲之志,它一心想要飛往南方的天池。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大鵬付出了很多努力。


    當這件事傳到學鳩與蜩的耳中後,它們不由得笑了起來。


    學鳩與蜩嘲笑大鵬說:“我們可飛不了那麼高,最多也就能飛到樹梢上。但即使飛不上去,那就落下來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何必費勁去往遠方呢?”


    壯哉天無際,風起雲湧;美哉海無垠,浮花浪蕊。


    大鵬心中所想、眼中所見,恐怕是蜩與學鳩終其一生都無法理解的。


    古語有言,有志者,事竟成。


    志,乃行路之方向,航行之明燈。


    大鵬之所以不同於學鳩,不在於體型巨大,而是在於它有著翱翔於天的遠志。


    人生在世,要做個有志者,更要做個遠志者。


    我們要擁有強大的內心和廣闊的胸懷,不可拘泥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唯有志在海角天涯,方能活得波瀾壯闊。



    02


    烏龜,淡泊者。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淡泊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淡泊者,不慕名,不求利,執著內心所求,看淡浮華之慾。


    有一天,莊子正在河邊垂釣,楚王忽然派兩位大臣來請他出山,並許諾給他高位重金。


    莊子得知兩人的來意後,淡淡說道:


    “我聽聞楚國有一隻神龜,已經死了有三千年,楚王用最高的規格將它珍藏在宗廟之中,可謂榮耀至極了。那麼我問你們,這隻龜是寧願死去留下屍骨讓人們珍藏供奉呢,還是情願活著在爛泥裡搖尾巴呢?”


    兩個大臣想了一會兒,回答道:“當然是活在爛泥裡搖尾巴了。”


    莊子這才笑了,他慢悠悠地收起魚竿,說道:“那就請回吧,我也只想在爛泥裡打滾罷了。”


    在功名富貴面前,莊子不為所動,一如既往地堅守著自己心中的那份淡泊。


    淡泊者,不為浮雲遮望眼,但求心性簡而堅。


    就如薛宣在《讀書錄》中所說:“少欲則心靜 心靜則事簡。”


    無論外界繁華似錦,我自堅守本心與初心。



    03


    鼴鼠,知足者。

    管仲在《管子戒》中有言:“高飛之鳥,亡於貪食;深潭之魚,死於香餌。”


    老子也說過:“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言雖有別,意卻相同,他們都是在告誡世人:常懷知足之心,切莫貪得無厭。


    在《莊子》一書中,曾不止一次提到過上古隱士“許由”的事蹟,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了。


    在五帝時期,堯帝坐擁天下後,想把這天下讓給許由來治理。


    在許由眼前,放著這唾手可得的天下,只要他點一點頭,便能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與享譽四方的名聲。


    但他卻拒絕了。


    許由對堯說:


    “您治理天下,成果已經很好了。這時讓我來代替您,不正顯得我許由是貪名逐利之輩嗎?名這東西,不過是實的附庸,難道我要做附庸嗎?


    鷦鷯在茂林中築巢,只需佔用一根樹枝就夠了;鼴鼠到河邊飲水,只不過喝飽肚皮就夠了。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足,您還是請回吧!”


    面對名利,許由不動如山。


    他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既然已經擁有了這山清水秀,又何必貪求那功名利祿。


    正如許由提到的“鼴鼠”一樣,喝夠了水,那便滿足了。


    這正是“點到為止,知足常樂”的精神啊。


    我們立身處世,當學這“鼴鼠”,不貪多,不縱慾。


    需知,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懂得知足而止,其實就是在救你自己。



    04


    鵷鶵,高潔者。

    有一次,莊子去看望老朋友惠子。


    惠子此時是梁國的國相,有人對惠子說:“莊子過來,是想取代你當國相啊。”


    惠子聽了又驚又懼,連忙派人在國都中尋了莊子三天三夜。


    誰知,三天過後,莊子反而主動來見惠子了。


    見到惴惴不安的惠子,莊子微微一笑,給他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種叫做鵷鶵的鳥,它每年都要從南海起飛,一直飛到北海。


    在路上,它一定要挑梧桐樹棲息,也一定要找到竹子的果實才肯吃,就連飲水也不能馬虎隨便,非得要喝甜美的泉水不可。


    梧桐枝、竹子果、甘泉水,鵷鶵所求都是潔淨無瑕之物,可見這種鳥的品性十分高潔,那些世俗的名利,在它眼裡是一文不值的。


    所以,你無需擔心,我是不會和你爭奪梁國的相位的。”


    吳嘉紀在《寄鄧孝威》中嘆道:矯矯泥滓中,何用嗟淪落。


    為人高潔者,無懼現實的汙穢泥濘,無悔丟棄的浮華虛名。


    正所謂,“眾木盡搖落,始見竹色真。”


    高潔的品性,能夠撥開虛妄的浮雲,重現一顆純粹的本心。



    05


    木雞,低調者。

    莊子曾講過一個關於“鬥雞”的故事。


    周宣王酷愛鬥雞,而且他還想擁有這天下最厲害的鬥雞,於是他請來了有名的鬥雞專家紀子,幫他馴養出天下無敵的鬥雞。


    十天過去了,周宣王急不可耐地喚人去問:“最厲害的鬥雞練成了嗎?”


    紀子答道:“這才開始呢,性子還傲得很,大王再等等吧。”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喚人來問:“現在練成了嗎?”


    紀子答道:“還早呢,這雞心神活躍,火氣還未散去。”


    正所謂“慢工出細活”,這下週宣王更加好奇了,他很期待紀子訓練的鬥雞。


    又過了十天,他又差人去問:“現在好了吧?”


    紀子答道:“差不多了,現在它不論遇見什麼突發情況都不動、不驚,看起來就像木雞一樣,如此一來,其他的鬥雞看到它便會驚懼逃開了。”


    周宣王一聽,匆匆趕去看訓練好的鬥雞。


    果然這鬥雞看起來呆呆愣愣、很不起眼的樣子,但其他的雞卻都十分害怕它。


    最厲害的鬥雞,不是最神氣的,也不是最具靈性的,而是最低調的。


    紀子訓雞的技巧,就是磨掉鬥雞的傲氣與稜角,讓它以低調的姿態取得勝利。


    古語有言:“洪鐘無聲,滿瓶不響。”


    鬥雞如此,做人亦如此。


    越是有著真功夫,越要藏拙於外,內秀於心。


    低調不是消極被動,更不是忍受屈辱,而是拋棄外在的花哨,將全部的心神傾注在提升自我的道路上。


    鋒芒太盛,只會徒添麻煩,神秀內蘊,才能大展經綸。



    06


    螳螂,忘形者。

    莊子曾到雕陵之園遊玩,卻不想看到了極具戲劇性的一幕。


    一隻蟬隱在一片濃蔭之下,它為自己找到了一塊上佳的棲息地而欣喜,因此失去了警惕。


    不曾想,就在它身後的不遠處,有一隻螳螂早已鎖定了它。


    螳螂洋洋自得地一點點靠近蟬,想要美餐一頓。


    殊不知,就在螳螂的身後,一隻黃雀已經躍躍欲試,將鳥喙慢慢伸向了螳螂。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諸葛亮在《將誡》中說道:“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人生總有得意時,少年遊,一日看盡長安花,意氣風發,有何不可?


    人生不是不可得意,而是不可得意忘形。


    人在順境,更需時時警醒。


    人生就像一場千變萬化的航行,天有不測風雲,若是一味沉溺於順風順水的假象中,便會被拖入得意的泥沼,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07


    蝴蝶,忘我者。

    沈約《郊居賦》雲:“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兼忘。”


    物我兩忘,是一種物和我渾然為一的境界。


    有一次,莊子做了個夢。


    夢裡的莊子變成了一隻翩然的蝴蝶,一會撲著翅膀在花香中舞動,一會合翅棲息在花叢上。


    在春天的暖風中,成了蝴蝶的莊子在花叢中悠遊自在,好不快活。


    突然一陣風過後,莊子從夢中驚醒了過來。


    醒來的莊子一陣迷茫,剛剛夢到的翅膀和現在的雙手,觸感同樣真實。


    那到底是誰在做夢呢?是莊子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莊子呢?


    蝴蝶和莊子不辨你我,感受彼此而自在其中,這便是“忘我”的境界。


    忘我,是一種境界,心無雜念,眼看山,心觀山,己是山;


    忘我,是一種態度,心無旁騖,紅塵紛繁,過眼,不過心。


    塵世羈絆,俗務多煩,大多數人都活在執念和慾念之中。


    唯有真正將心沉下去,做一件事便只見一件事,才能觸及忘我的境界,擁有忘我的態度,享有怡然自樂的生活趣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線勞動者奮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