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納蘭東北

    大學開的課程夠多了,別再增加課程了。大學生不會急救,高中生就會嗎?初中生會嗎?小學生會嗎?所以我們的急救教育應該從小學開始,才能避免更多的傷害。

    不過話說回來,懂得急救就能施救嗎?現在的誰還誰敢輕易救人?有執業醫師證書嗎?別說是同學,就是在醫院救不過來打醫生,告醫生的事件還少嗎?救過來了是好事,救不過來就等著打官司吧!所以我們的教育不是缺失急救知識,也不必討論用不用在大學開設急救課程。

    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急救知識,還有就是教育人心,沒有安全的救人環境誰敢輕易施救?救了別人害死自己。

  • 2 # 巨靈鳥

    這是個也許應該可以避免的悲劇,也是個慘痛的教訓。雖然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可是看看我們的孩子,除了背書、算題、做卷子、參加知識競賽比較擅長外,似乎一無所長。什麼生存、生活的常識,動手的能力,社交的能力,都太差太差。所以,介紹一般醫療常識的急救課不僅應該在大學開始,甚至完全可以在中小學開設,曾經有位中學老師突然心臟病,倒在講臺上,全班學生居然沒有任何的反應。

    當然,其實目前,很多大學甚至中小學已經在開設急救課程,但更多的學校,還沒有行動起來,尤其是中小學。在很多學校和老師看來,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會唱歌、會彈琴、會畫畫,這種認識太淺薄庸俗了。真正的素質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是鼓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質,培養健全的人格;其次應該是獨自面對社會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包括家務勞動,各個行業的基本常識,以及日常勞動工具的維修等等。

    據說德國的幼兒園,老師都要帶孩子去參觀市政府的工作流程,去參觀車間工人們勞動的情形。我們的教育還需要反思。

  • 3 # 給力大象

      這個問題其實挺為難的,不及時搶救當然有風險,但是你否意識到了搶救也可能有風險?所以只是單純的給大學生中學生開設急救課程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保障,既要保護被搶救者,也要保護搶救者。

      按照醫學上通用的說法,心臟驟停之後的4到6分鐘,是做心肺復甦的黃金時間,錯過了這個時間,就會造成大腦、神經系統和其他重要器官不可逆轉的損傷。顯然在非比賽的體育運動和溺水的情況下,4到6分鐘是很難有醫生到場的。

      有一些人群是接受過現場急救的培訓的,比如說醫生、護士和導遊。但是我們還沒在大學和中學裡廣泛開展培訓,某些大學的某些社團自發的做了這方面的培訓,但是她們沒有急救人員的相關證書。

    現場急救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簡單的胸外按壓並不能夠保證成功,國外規定在某些場合必須放置醫療急救裝置,但是即使拿到了這些裝置的支援,現場急救的成功率仍然不是百分之一百,實際上失敗的機率更大一些。

      提升現場急救的成功率,就不能夠僅僅是簡單的胸外按壓,還需要開放氣道、人工呼吸、AED除顫以及後續的入院治療。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現場急救失敗了,那麼對於急救人員,是否要承擔責任?承擔什麼責任?

    需要配套的制度

      在大學裡開設急救課程是容易的,但是如果真的發生了狀況,學校和現場參與救助的同學分別要承擔什麼責任,這個需要有相應的法律規章制度進行明確。現在學校規模這麼大,學生人數這麼多,身體素質良莠不齊,很多學校都出現過學生在校期間發生意外的情況。有些不通情理的家長到學校鬧事,也是常常發生的。

      大學畢竟是一個大的單位,經濟承受能力稍微強一些,扛得住家長鬧事。但是現場參與急救的同學,如果被這些胡攪蠻纏的家長纏上了,那怎麼辦呢?

      所以我的觀點是:需要建立急救人員資格准入制度,還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急救人員的權益,實施正規的急救流程,如果急救失敗,應該從法律上保障急救人員免責。在這個前提下,可以在大學裡開設相應的課程完成學習培訓考核合格後,頒發急救人員證書,這些同學才能夠實行現場急救。至於中學生,因為還是未成年人,我不贊成他們出手執行現場急救。

  • 4 # 壹選讀書

    事件回顧

    1月2日晚上6點多,濱江一所職業學院體育館,20歲的楊同學打羽毛球突然倒地,由於在場同學都不懂急救知識,幾分鐘後老師過來做心肺復甦,可惜錯過了最佳急救時間,小楊最終未能搶救過來。

    第一現場急救,會與不會?差異大

    就在今年11月4日,東莞市人民醫院ICU(重症醫學)主任、主任醫師蔡立華在晚飯後散步時,遇到一位女性突發心跳停止,無脈搏。蔡醫生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對患者緊急施救。最終病人脫離了生命危險。 “當時在現場,圍觀的群眾沒人懂得心肺復甦,急救是我的本職工作,也是我必須要去做的。”蔡立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看了這則訊息,不禁為這位女士感到非常幸運,畢竟在場群眾都不懂心肺復甦 ,如果沒遇到蔡醫生,又是一起悲劇。

    現場細節,引發熱議

    在楊同學事件中,很多人為楊同學感到惋惜,另外現場的一個細節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當時在場的學生都不懂急救措施。” 如果在場的學生會心肺復甦,也許會挽救楊同學的生命 ,有網友稱:學奧數、學鋼琴、學打球,不如(學)心肺復甦術,命沒了,一切都沒了 。”心跳呼吸驟停急救有個黃金4分鐘的說法,病人心跳呼吸驟停後,如果一分鐘內有人幫忙做心肺復甦,復甦成功率可以達到80%-90%,越往後推一分鐘,復甦成功的機率就下降10%-20%,到了4分鐘以後,成功率只剩10%,再往後,成功的機率就微乎其微。所以第一目擊現場的急救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學生猝死現象增多,急救不容忽視

    近年來不斷有校園猝死現象見諸報端,比如自身身體原因,還有不良習慣熬夜、運動過度、喝酒等, 2012年6月,煙臺某高校20歲女生歡歡猝死,她因為考研跟找工作的壓力,猝死前兩個月長期熬夜;2012年11月,成都大學學生張某參加校園活動時猝死,生前他曾在網上留言:“10天4個半通宵順利完成作業。”現在心跳呼吸驟停的病人越來越年輕化,如果能在初中或者高中開始開設一堂關於急救知識的培訓,讓越來越多年輕人掌握急救技能,或許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支援中學大學開設急救課程

    隨著年輕人猝死的案例增多,如何在第一黃金時間施救就成了大家關注的問題。楊同學事件中,記者隨機在校園中問了10幾位同學都沒人知道具體怎麼施救。心肺復甦要想獲得良好的施救效果,不是關看網上的影片或者聽別人說就可以做好的,因為按壓速度和程度都需要專業人士指導並親自體會練習才能真正掌握。在學校開設專門的急救課程是很有必要的,中學可以開設講座,大學可以開設選修課或在軍訓期間設定一門實操學分課,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識。在120來之前及時正確施救,為同學爭取生命。

    呼籲:青少年要注意身體健康,加強鍛鍊

    現在的中小學生學業壓力大,經常有學生做作業到很晚才能休息,建議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勞逸結合,家長一定要把孩子健康放在第一位,對孩子的身體要有所瞭解。大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休閒時間相對較多,但是不要熬夜,過度劇烈運動、無限制上網,酗酒等,長此以往身體會垮掉的。

  • 5 # 羅小在

    生命無價而可貴,很少人能眼見生命流逝而無功於衷。

    與親見有人逝去相比,大多數人們更願選擇用力所能及的方法去幫助別人活下來。

    中學以及大學的學生們,己是青少年及成年人了。基本上能判斷是非曲直,對自己的行為基本可以負責。

    所以大中學校學生們,如果條件允許,應該學習急救知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石化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