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黑夜98623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一將之力將北方遊牧民族打的望風而逃

  • 2 # 輝1539

    提起戰國時期的名將,大家首先會想到可能是白起。但是在戰國後期,趙國的武將李牧同樣是一位絕世天才。他被後人稱之為武安君,在唐朝以及宋朝都將李牧冊封為之將,足以證明他在後人眼中,有多大的威望了,那麼世人只知李牧的威名,但是他因為何種成績或者做了哪些事情才得到這些讚譽嗎?


    李牧他的出身也並不是太好。雖然先祖算是一個刺史類的官職。但是李牧並沒有沾到多少光,因為到他這一代,整個家庭也是分崩離析,他和父親從小一起生活,在戰國時期想要讀書拜相的話,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那個時期還是使用竹子記載,就連皇室成員很多,對於文化都是一知半解,何況沒落貴族李牧,所以他很早的離開家鄉,加入了趙國軍隊,由於生年不是太詳細,只知道李牧是公元前229年去世。



    我們只能透過一些歷史的旁枝細節來推測,李牧多大年紀的時候幹了哪些出名的事情。由於在軍隊表現的還不錯,李牧被派到了最危險的地方,也就是雁門郡。這個地方可了不得,是趙國與匈奴的接壤處,可能許多人認為匈奴不是隻有漢朝才有嗎?其實不是這樣的,早就在春秋時期,匈奴以及北方一些部落已經形成。當時戰國疆土恰好與匈奴接壤。


    由於李牧無親無故,沒有大人幫他說話,雖然屢立戰功,自然將駐守邊疆的這個任務派遣給了他。當時趙武靈王已經去世,接替他的是趙孝成王。此人雖然沒有他父親武王那麼勇猛,但是趙孝成王下令李牧可以適時反擊,並且撥給了他10萬之眾。此時屬於李牧真正的時機終於到來,他隱忍於邊疆許多年,早就看匈奴非常不順眼,並且也採取了很多詳細的規劃,他自信只要有手中有兵權的話,肯定能夠將匈奴全部擊敗。


    李牧採取了誘敵深入的策略,他將一些年紀大看上去非常不堪計程車兵,全部駐紮在軍營的前方,故意讓匈奴人看到,並且他不著急一連三個月都是這樣,如此結果給匈奴一個假象。就是趙國這邊的人都是老弱病殘,一天晚上匈奴也派遣了約1萬騎兵,突然進攻趙國,其實李牧有了詳細的計劃,他利用地形上的優勢,以及落馬坑將匈奴騎兵大敗,並且率領10萬兄弟。將匈奴徹底趕到北方很遠的地方。


    趙孝成王覺得李牧是一名可造之材,並且能有決定性的作用,於是將他召回都城,並且將抗擊秦國的重要使命交給了他。從公元232年一直到公元242年十年期間,他率領士兵多次抵禦了秦國的進攻,並且適時反擊。其實著名的長平之戰就是發生於趙孝成王期間。可能很多人覺得為何李牧這麼有本事,為何沒能抵擋住這次災難,但是長平之戰,發生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62年,當時的李牧還是人微言輕的小官員。


    其實是展露了一點頭角,可還沒有決定性的作用。不過在此之後,秦國視李牧為眼中釘,也派出了許多的間諜潛入的趙國,經常說一些李牧的壞話,而這是趙國的帝王,已經從趙孝成王,變成了趙襄王。於是一代名將沒有任何的犯錯情況下就這樣遭到冤屈,此後趙國也無力抵抗任何勢力的進攻,滅亡也是在所難免的,回顧李牧的一生,不難發現是比較勵志的。


    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並且擁有了極高的權勢,帶兵打仗的能力絕對是當世一絕,可是李牧這個人有其他的缺點,那就是有一點倔強,沒能很好的控制與君臣之間的關係,其實個人感覺,李牧原本大有作為,但是由於生長的環境,使李牧可能覺得一個人只要有本事,別人就不會拿自己怎麼樣,這種理念深入的直跟到了李牧的頭腦之中,他並不清楚,毀滅一個人的方法並不是僅僅依靠武力,有的時候派出這種間諜滲入的方法,雖然很可恥,但十分有效。


    不花一兵一卒,成功將這位絕世大將軍給剷除,這就是李牧自身最大的缺點,難道李牧一生真的沒有,起過反叛趙國的念頭嗎?絕對沒有!因為他這樣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死腦筋,只知道忠於一主,並且他已經是戰國後期其他六國軍事上最為倚仗的一位人物,要讓他反叛的話,他能去哪裡呢?


    所以種種來說,李牧就是一個比較倔強,同時分不清事情重要的先後順序,總是把一件大事看得比較簡單,認為他本人有兵權,並且有領兵打仗的能力,其實是皇室也不敢拿他怎麼樣,可是信這種想法恰恰造成了李牧最後的結局。他腳踢大秦拳打匈奴,這樣的戰績放在任何時代都是極其耀眼的。或許有的時候,李牧需要稍稍的變動一下他的思想,那樣的話才會讓李牧更加有實力,但是真要變得溼滑圓潤的話,那麼武安君可能就不是武安君了!

  • 3 # 打call啦

      在李牧的人生第一階段,他一直是在趙國的北邊防備匈奴。這個時間應該有很長的時間。史書記載,李牧在趙國的北邊,抵禦匈奴。從記載看,李牧擁有的權力極大,可以說到了後世不可思議的程度。他“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完全是軍政財一手抓的樣子。然後,為了徹底消除邊患,他採取了長期的準備。

      他先以防禦為主,平日裡訓練士兵。在匈奴入侵的時候,堅壁清野,不與匈奴交戰。這樣一連持續了幾年,匈奴和趙軍都認為李牧膽怯。後來趙王找人替代他,發現換人後老打敗仗,損失很大,還不如李牧守邊得力,於是答應李牧的請求,重新任用了李牧。

      李牧又按照過去的辦法行事。又經過了幾年時間,使得匈奴輕視李牧的心理更為加深。這個時候,李牧精選將士。然後採取誘敵之計,先小敗,然後在匈奴大軍深入之時,將匈奴十幾萬騎擊滅。然後“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而李牧的第二段軍事生涯則是抵抗秦軍入侵。在趙悼襄王元年,由於新立的趙王和廉頗有矛盾,因此,廉頗離開趙國,逃亡魏國。李牧在這個時候被調到南方,抵禦秦軍。在這段時間裡,李牧一共打了三次大的勝仗。第一次,是在秦王政三年,受命攻燕,攻下了燕國的武遂、方城。

      第二次,是在秦王政十一年,秦國準備滅趙,首次攻趙的時候。這次秦軍乘趙攻燕,趙後方空虛之機,以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攻趙,一路王翦率領出上黨,一路副將桓齮出南陽,一舉奪取趙國鄴、安陽等10餘城。趙軍守城據險,避免決戰,乃呈相持局面。到了秦王政十三年,秦軍副將桓齮攻平陽,殲滅趙軍10萬,殺趙將扈輒。接著揮軍北進,攻打宜安。趙國乃以李牧為大將軍,在宜安的肥下大敗秦軍。

      第三次,是在秦王政十五年,秦軍第二次滅趙之戰。秦軍主帥王翦改變戰法,依然兵兩路,以一部兵力由鄴襲擾趙都邯鄲,而自己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進攻番吾,企圖將趙攔腰截斷,因李牧預有防備,受阻還師。《史記》裡記載,李牧這次在番吾擊敗了秦軍,秦軍被迫撤退。這就是李牧在歷史上所有的勝仗,也因此,李牧被稱為名將。最後,在秦王政十八年,秦軍發動第三次滅趙戰役之時,秦國使用反間計,使得趙王殺了李牧。隨之秦軍滅了趙國,留下了“李牧不死,趙國不滅”的傳說。

  • 4 # 就想一覺到天亮

    一名良將的“良”常常表現於他的品行、謀略及思想上.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少數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遭失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分別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和圍殲戰的典型戰例.古代作戰,必須處理好君臣關係、軍民關係、官兵關係三大關係,並採取正確的作戰方略.現從這幾個方面分析一下李牧的軍事思想:

      1、在君臣關係上,強調將帥的獨立性、便宜行事權.作戰中,戰況瞬息萬變,必須及時應對方能取得作戰的勝利.而欲如此,將帥必須有獨立性、便宜行事權;否則,就會喪失戰機,應對失策,從而導致作戰失利.李牧對此特別看重,以至趙王責其膽怯,竟不予理睬.當趙王因罷免他而飽嘗對匈奴作戰失利的惡果,請其再度出山抗擊匈奴時,他一再稱病謝絕.趙王再三勉強,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他才到了邊地.趙亡國前夕,趙王遷中了秦的反間計,聽信郭開讒言,罷免他,而以趙蔥、顏聚取代他時,他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

      2、在軍民關係上,力求不擾民,爭取民眾對軍事活動的支援、配合.兵民是勝利之本,軍隊作戰,離不開廣大民眾的支援、配合.而欲達此目的,必須禁絕搶掠民財、奸人妻女、毀民田苗、亂佔民間房舍等擾民行為,切實保護民眾利益.史書中對此雖沒有專門論述,但他和軍民不得輕易出擊的約定能夠順利實施,其駐守過的地區的民眾在其遇害後紛紛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沒有擾民,保護了民眾利益,深受民眾愛戴.

      3、在官兵關係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關係.作戰中,軍官是指揮者,士兵則是直接衝鋒陷陣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揮正確,將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戰勝強敵;否則就會兵將離心,士不用命,導致作戰失敗.李牧對此有深刻認識,故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結果贏得了士兵的深情愛戴,甘為自己衝鋒陷陣.

      4、在作戰方略上,謀劃全面、周詳、得當,富有針對性.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力求壯大自身實力.戰勝強敵,以自身力量的強大為前提;自身虛弱,就難以戰勝敵人.就軍隊而論,壯大自身實力,首先是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其次是組織的完善,再次是經濟實力的支撐.對這三點,李牧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練士卒騎射,是謀求軍隊戰鬥力的提高;他根據實戰需要,他設定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管理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