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的成長,要耐心和接納
一二年級的小朋友,正處在學習生涯的蹣跚學步階段。所有的學習活動對他來說都是新的,需要一點兒一點兒地養成,許多欠佳的表現都是因為學習陌生內容所帶來的困難所致。沒有哪一個孩子天生就會寫字和算術,寫字慢、考試寫不完,甚至記不住學過的內容,這些都是很多孩子的正常表現。
在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初入學的這一階段,家長既是教導者,也是陪伴者。前提是:家長要以接納和愛的方式幫助孩子。
一二年級的小朋友記單詞或者認字,家長可以製作一些卡片,透過和孩子玩卡片遊戲,讓孩子記住單詞。
比如和孩子一起製作交通識讀卡片,編講一個《早晨爸爸要上班》的故事:爸爸上班用什麼交通工具呢?汽車。那麼就和孩子一起寫下“汽車”的卡片;爸爸幾點鐘出門?7點鐘。接著和孩子一起寫下爸爸出門的時間;爸爸出門的時候要跟家裡人說什麼?再見。把英語單詞和漢字串聯到一起學習,孩子不僅會覺得有意思,還會在不經意間就學會了。
二、用“甜頭”幫孩子戒掉壞習慣
一些小學生的家長,他們訴苦說孩子寫作業很磨蹭,明明很快就能寫完的作業,孩子總是要寫到將近11點。
磨蹭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後患無窮。當孩子升入初中和高中後,作業量會大大增加,孩子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才能完成課內作業。磨蹭使孩子的學習效率大大降低,孩子會更加牴觸寫作業。
所以承諾在作業完成後給孩子一些“甜頭”,比如每天晚上寫完作業,給孩子一段“遊戲時間”,時長根據她完成作業的情況調整,可以是一小時也可以是半個小時,那麼孩子的學習勁頭就會加大,也更容易儘快寫完作業。這樣,磨蹭的壞習慣自然而然也就改掉了。
三、制訂一個“家庭日”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陪他玩耍,父母只能同時扮演家長和同伴的角色。
在女兒成長過程中,有一點我和先生的意見非常一致,即一定要讓女兒快樂地成長。尤其在小學階段,我們極少在週末給女兒報課外班,目的就是讓女兒在上了五天的學之後盡情地放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因此,女兒一般在週六上午把作業做完,下午去上舞蹈課,週日基本都是自由時間。
為了讓女兒玩得盡興,我們把週日規定為我家的“家庭日”,也就是說,這一天無論大人和小孩都不能安排其他事情,大家一起活動。為此,我和先生都在上班時間儘量把工作做完,爭取不在週末加班。
女兒小學六年,我們“家庭日”活動的足跡很多:家門口的圓明園、四季風光皆迷人的植物園、科技館的穹幕電影院、動物園的猴山旁、自然博物館的展窗外、高高聳立的鳳凰嶺上……無不留下了我們的身影。和女兒在一起的日子,我們不僅收穫了快樂,而且親子關係非常融洽。我和先生也適時地把我們的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女兒的內心,讓女兒懂得了很多書本中沒有的知識。
玩是孩子的天性,多多玩耍可以讓孩子盡情張揚個性,性格變得Sunny開朗。
多年的經歷讓我發現: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時間玩,而是家長並不願意在週末和孩子一起活動,因為這需要家長付出一定的時間與精力。
既然我們為人父母,就有義務、有責任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養育孩子好比種莊稼,在特定的生長階段要給予特定的養分,才能保證孩子健康地成長。一些機會錯失之後就永遠無法彌補了,因為孩子成長的每個敏感期稍縱即逝。
四、用“家庭郵筒”與孩子建立互動
女兒從小到大的許多東西我都不捨得扔掉,一直給她儲存著。有一次,我在整理東西的時候,看到了一張很有意思的小紙片。那是女兒小時候畫的一幅畫,畫上一個小女孩哭得非常傷心,框裡的旁白是:“為什麼奶奶來了以後,你們就不管我了?”紙片的右下角寫著:“請爸爸速回信!”
從此,女兒有什麼心思,又沒有機會跟爸爸媽媽當面訴說的時候,就用這種傳紙條的方式,而且幾乎每次都會註明:“速回信!”我們也每次都認真寫回信。
後來,先生提議:我們不妨在家建立一個“郵局”,設立三個“郵筒”,大家可以互相寫信,寫給誰的信就投到誰的“郵筒”裡。於是,我把一個有三個口袋的掛袋掛在了門上,這三個口袋的外面由女兒畫上頭像並分別寫上我們三個人的名字。
在親子關係裡,父母和孩子溝通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重要的都不是形式,而是最終的效果。我家的文字交流,也是在面對面交流不暢的情況下才會採用。不過,從家庭和諧方面來講,這種方式確實避免了許多正面衝突,同時還提高了女兒的寫作能力。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內心需求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要求家長也要跟著成長,變換自己和孩子互動的方式,否則便會引發新的衝突。
五、立規矩,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家長應該為孩子的行為立一些規矩,讓孩子從小建立規則意識,孩子才能更好地適應將來的學校和社會生活。
立規矩有多種方式。首先,家長要做個好榜樣,家長是有規矩的人,孩子依樣學樣,自然也會成為有規矩的人。其次,家長的口頭教育也不能少,隨時隨地,家長都要教給孩子做事的規矩。
在生活中,家長總是不自覺地用自己長期以來養成的習慣做事,而有了跟孩子簽訂的契約,家長便會有意識地做些改變,這對大人自己來說,也是非常有益的事情。孩子因為生活經驗還比較少,屬於比較單純的接受狀態,更加容易在規則的約束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例如:
1、進門後,把脫下來的鞋擺放整齊,不擺放整齊,一次罰款5元。
2、吃完飯,把各自的碗筷收拾到廚房,不收拾者洗碗兩次。
3、對別人有意見,要好好說話,不能大聲嚷嚷,違反者,打掃屋子一次。
4、女兒回家後先寫作業,然後再去玩。違反一次,週末在家待著不許出門。
六、與孩子一起寫日記
寫日記不僅是陪伴孩子的好辦法也能鍛鍊孩子對寫作的興趣。
但孩子還小的時候,有許多字不會寫,文字表達能力也不夠強。這個時候,家長要充當助手的角色,充分調動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幫助孩子“寫”出完全屬於自己的真實的作文。
我的女兒上二年級,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非常有限,所以當她想在日記裡記錄下某天遊玩的經歷時,玩得很高興寫起來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每當女兒寫不下去的時候,我便會自告奮勇幫她完成日記。有的時候,她努力地寫了一半的日記實在寫不下去了,我幫她補充完整;有的時候,我自己先寫下來,讓她讀我的日記尋找靈感,再組織自己的文字。
孩子可以看到自己想要表達出來的場景在媽媽的筆下是如何自如呈現的,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如今看來,這有些類似文字接龍的遊戲,對保持孩子寫作的興趣是非常有幫助的。
七、陪著孩子玩遊戲
小學生還是“頑童”,應該讓孩子有玩的機會,玩遊戲其實是另一種方式的成長和學習。
比如說玩撲克牌就可以鍛鍊孩子解決衝突以及與人協作的能力。我的先生在玩牌的時候時常“耍賴”,女兒會據理力爭,最終使問題解決。
“鬥地主”的時候,每一輪牌局都會有兩個人成為朋友,那麼如何觀察誰是你的“敵人”,誰是你的“朋友”?或者如何跟你的“朋友”聯手對付“敵人”?這一切,看似是輕鬆的遊戲,其實鍛鍊的都是孩子的能力。
“失敗乃成功之母”,“輸得起”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在遊戲中輸得起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較量中也會輸得起。
孩子會經歷大大小小的考試,不可能每次都考出好成績,如果輸得起,那麼就不會看重一次的得失,考好了會高興,考不好會重整旗鼓努力準備下一次考試。
一、孩子的成長,要耐心和接納
一二年級的小朋友,正處在學習生涯的蹣跚學步階段。所有的學習活動對他來說都是新的,需要一點兒一點兒地養成,許多欠佳的表現都是因為學習陌生內容所帶來的困難所致。沒有哪一個孩子天生就會寫字和算術,寫字慢、考試寫不完,甚至記不住學過的內容,這些都是很多孩子的正常表現。
在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初入學的這一階段,家長既是教導者,也是陪伴者。前提是:家長要以接納和愛的方式幫助孩子。
一二年級的小朋友記單詞或者認字,家長可以製作一些卡片,透過和孩子玩卡片遊戲,讓孩子記住單詞。
比如和孩子一起製作交通識讀卡片,編講一個《早晨爸爸要上班》的故事:爸爸上班用什麼交通工具呢?汽車。那麼就和孩子一起寫下“汽車”的卡片;爸爸幾點鐘出門?7點鐘。接著和孩子一起寫下爸爸出門的時間;爸爸出門的時候要跟家裡人說什麼?再見。把英語單詞和漢字串聯到一起學習,孩子不僅會覺得有意思,還會在不經意間就學會了。
二、用“甜頭”幫孩子戒掉壞習慣
一些小學生的家長,他們訴苦說孩子寫作業很磨蹭,明明很快就能寫完的作業,孩子總是要寫到將近11點。
磨蹭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後患無窮。當孩子升入初中和高中後,作業量會大大增加,孩子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才能完成課內作業。磨蹭使孩子的學習效率大大降低,孩子會更加牴觸寫作業。
所以承諾在作業完成後給孩子一些“甜頭”,比如每天晚上寫完作業,給孩子一段“遊戲時間”,時長根據她完成作業的情況調整,可以是一小時也可以是半個小時,那麼孩子的學習勁頭就會加大,也更容易儘快寫完作業。這樣,磨蹭的壞習慣自然而然也就改掉了。
三、制訂一個“家庭日”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陪他玩耍,父母只能同時扮演家長和同伴的角色。
在女兒成長過程中,有一點我和先生的意見非常一致,即一定要讓女兒快樂地成長。尤其在小學階段,我們極少在週末給女兒報課外班,目的就是讓女兒在上了五天的學之後盡情地放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因此,女兒一般在週六上午把作業做完,下午去上舞蹈課,週日基本都是自由時間。
為了讓女兒玩得盡興,我們把週日規定為我家的“家庭日”,也就是說,這一天無論大人和小孩都不能安排其他事情,大家一起活動。為此,我和先生都在上班時間儘量把工作做完,爭取不在週末加班。
女兒小學六年,我們“家庭日”活動的足跡很多:家門口的圓明園、四季風光皆迷人的植物園、科技館的穹幕電影院、動物園的猴山旁、自然博物館的展窗外、高高聳立的鳳凰嶺上……無不留下了我們的身影。和女兒在一起的日子,我們不僅收穫了快樂,而且親子關係非常融洽。我和先生也適時地把我們的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女兒的內心,讓女兒懂得了很多書本中沒有的知識。
玩是孩子的天性,多多玩耍可以讓孩子盡情張揚個性,性格變得Sunny開朗。
多年的經歷讓我發現: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時間玩,而是家長並不願意在週末和孩子一起活動,因為這需要家長付出一定的時間與精力。
既然我們為人父母,就有義務、有責任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養育孩子好比種莊稼,在特定的生長階段要給予特定的養分,才能保證孩子健康地成長。一些機會錯失之後就永遠無法彌補了,因為孩子成長的每個敏感期稍縱即逝。
四、用“家庭郵筒”與孩子建立互動
女兒從小到大的許多東西我都不捨得扔掉,一直給她儲存著。有一次,我在整理東西的時候,看到了一張很有意思的小紙片。那是女兒小時候畫的一幅畫,畫上一個小女孩哭得非常傷心,框裡的旁白是:“為什麼奶奶來了以後,你們就不管我了?”紙片的右下角寫著:“請爸爸速回信!”
從此,女兒有什麼心思,又沒有機會跟爸爸媽媽當面訴說的時候,就用這種傳紙條的方式,而且幾乎每次都會註明:“速回信!”我們也每次都認真寫回信。
後來,先生提議:我們不妨在家建立一個“郵局”,設立三個“郵筒”,大家可以互相寫信,寫給誰的信就投到誰的“郵筒”裡。於是,我把一個有三個口袋的掛袋掛在了門上,這三個口袋的外面由女兒畫上頭像並分別寫上我們三個人的名字。
在親子關係裡,父母和孩子溝通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重要的都不是形式,而是最終的效果。我家的文字交流,也是在面對面交流不暢的情況下才會採用。不過,從家庭和諧方面來講,這種方式確實避免了許多正面衝突,同時還提高了女兒的寫作能力。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內心需求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要求家長也要跟著成長,變換自己和孩子互動的方式,否則便會引發新的衝突。
五、立規矩,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家長應該為孩子的行為立一些規矩,讓孩子從小建立規則意識,孩子才能更好地適應將來的學校和社會生活。
立規矩有多種方式。首先,家長要做個好榜樣,家長是有規矩的人,孩子依樣學樣,自然也會成為有規矩的人。其次,家長的口頭教育也不能少,隨時隨地,家長都要教給孩子做事的規矩。
在生活中,家長總是不自覺地用自己長期以來養成的習慣做事,而有了跟孩子簽訂的契約,家長便會有意識地做些改變,這對大人自己來說,也是非常有益的事情。孩子因為生活經驗還比較少,屬於比較單純的接受狀態,更加容易在規則的約束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例如:
1、進門後,把脫下來的鞋擺放整齊,不擺放整齊,一次罰款5元。
2、吃完飯,把各自的碗筷收拾到廚房,不收拾者洗碗兩次。
3、對別人有意見,要好好說話,不能大聲嚷嚷,違反者,打掃屋子一次。
4、女兒回家後先寫作業,然後再去玩。違反一次,週末在家待著不許出門。
六、與孩子一起寫日記
寫日記不僅是陪伴孩子的好辦法也能鍛鍊孩子對寫作的興趣。
但孩子還小的時候,有許多字不會寫,文字表達能力也不夠強。這個時候,家長要充當助手的角色,充分調動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幫助孩子“寫”出完全屬於自己的真實的作文。
我的女兒上二年級,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非常有限,所以當她想在日記裡記錄下某天遊玩的經歷時,玩得很高興寫起來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每當女兒寫不下去的時候,我便會自告奮勇幫她完成日記。有的時候,她努力地寫了一半的日記實在寫不下去了,我幫她補充完整;有的時候,我自己先寫下來,讓她讀我的日記尋找靈感,再組織自己的文字。
孩子可以看到自己想要表達出來的場景在媽媽的筆下是如何自如呈現的,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如今看來,這有些類似文字接龍的遊戲,對保持孩子寫作的興趣是非常有幫助的。
七、陪著孩子玩遊戲
小學生還是“頑童”,應該讓孩子有玩的機會,玩遊戲其實是另一種方式的成長和學習。
比如說玩撲克牌就可以鍛鍊孩子解決衝突以及與人協作的能力。我的先生在玩牌的時候時常“耍賴”,女兒會據理力爭,最終使問題解決。
“鬥地主”的時候,每一輪牌局都會有兩個人成為朋友,那麼如何觀察誰是你的“敵人”,誰是你的“朋友”?或者如何跟你的“朋友”聯手對付“敵人”?這一切,看似是輕鬆的遊戲,其實鍛鍊的都是孩子的能力。
“失敗乃成功之母”,“輸得起”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在遊戲中輸得起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較量中也會輸得起。
孩子會經歷大大小小的考試,不可能每次都考出好成績,如果輸得起,那麼就不會看重一次的得失,考好了會高興,考不好會重整旗鼓努力準備下一次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