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趣聞008

    簡單來說可以分下面幾方面

    從形勢看,諸葛亮想消滅曹魏勢力,他首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糧食問題,怎麼解決,自我解決,依靠益州,不可能,因為益州已經經過多次戰爭,已經進入資源匱乏階段,恢復需要很長時間,這條路走不通,那只有外擴,外擴有兩條路,向東取荊州,向北取涼州,向東這條路關羽都沒有守住,依他現在手頭的幾個人,是不可能實現的,最後一條路只有向北。向北有幾個優勢的地方,天水郡、南安郡、隴西郡三郡在涼州地區,屬於糧倉的地位,從漢中出發,到達這幾個郡相對容易,比較容易實現,姜維的北伐,其實就是透過另外一種形式,來實現諸葛亮的北伐。

    2解決兵員問題。

    經過連年的戰事,益州的兵員已經開始慢慢枯竭,有限的兵員,無法支撐,伐魏戰爭的消耗,這是原因之一,其實諸葛亮的目的是拿下涼州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在西涼組建像董卓一樣的騎兵軍隊,西涼素來彪悍,軍隊素質較高,比益州的步要好很多,騎兵對付魏國的步軍,就勢如破竹,在西涼這個地方,蜀國一直比較友好,加上有馬超、馬騰父子留下來的勢力,對曹操恨之入骨,因為都死在魏華人手裡,他們還奪了大漢天下,蜀漢取得兵員相對容易。

    3.地理位置複雜,魏國在涼州地區的兵力部署比較薄弱,拿下相對容易。

    諸葛亮的兵力佈局顯示了他的目的,馬謖守街亭,趙雲守斜谷道,諸葛亮軍守散關。諸葛亮的目的是用趙雲和諸葛亮兩股力量,吸引魏國主力。

    4平衡內部勢力,蜀漢2股勢力一股來自荊州,另一個蜀中本地,只有靠打仗凝聚大家的力量,

    最後一個原因報劉備三顧茅廬知恩,匡扶漢室大業

  • 2 # 白龍赤子

    諸葛亮的北伐是建立在蜀漢政權穩定的基礎之上,所以和國內鬥爭沒有多大關係。諸葛亮的六次北伐,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蜀漢的滅亡,在我看來這是一次“賭博式”的行為,北伐成功,可能讓蜀國強大無比。反之,將會使蜀漢一敗塗地!結局果然如此。下面我將詳細介紹:

    諸葛亮後期的統治

    夷陵之戰後,蜀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統治危機中,國內和國外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如南中少數民族的叛亂和孫權的乘火打劫。但是,諸葛亮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打倒,而是成功地穩住了蜀漢後期的政局。諸葛亮實行嚴格的法治政策,提倡社會治理的公平,諸葛亮對馬謖、李嚴和廖立等人的處理就可以體現出來。透過法治,蜀漢政治出現了清明的狀況,並沒有嚴重的國內政治鬥爭。

    (吳蜀夷陵之戰)

    一代人的夢想

    諸葛亮的六次北伐,是劉備一心想“匡扶漢室”的繼續,他體現著這兩位人物的偉大政治抱負,令後人敬佩!劉備於222年大敗於東吳後,心裡惆悵之極,接著就去世了,令人遺憾!但是,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貴人,他知道劉備的夢想。諸葛亮受了劉備的“託孤”,肯定要完成這一任務,我覺得這也是諸葛亮後半輩子活下去的信念所在。

    (電視劇《三國》中的劉備)

    蜀國需要拓展

    蜀國的實力,三國中最弱的,因為此時蜀國的人口是三國中最少的。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社會,人口的多少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這是顯而易見的。而此時的“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尚未開始,北方在社會發展方面以絕對的優勢領先於南方,這是毫無疑問的。尤其與蜀國最近的關中平原,是諸葛亮等人夢寐以求想要得到的地方。

    (三國鼎立)

    諸葛亮的認識侷限

    眾所周知,蜀漢與魏國的邊界地區是劍閣、三峽,此時這些地方的交通條件是極其惡劣的。倘若北伐,勢必要付出好幾倍的努力,勞民傷財的事會時有發生,但是諸葛亮仍然一意孤行了。另外,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前半生是其人生巔峰,尤其是赤壁之戰的勝利,他取得了巨大的功勞。他在“躬耕於南陽”的時候,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令人折服!但是談起諸葛亮的後半生就遠遠沒有前期那樣有作為了,所以一心決定北伐是諸葛亮認識上的誤區。

    (電視劇《三國》中的諸葛亮)

    結語

    談起諸葛亮,人們大多會論及他的政治才能,而較少提起軍事才能。的確,在治理國家方面,諸葛亮有著非常卓越的一面,在他掌權之內並沒有發生嚴重的國內鬥爭。所以,我認為諸葛亮的北伐是他和劉備這一代人的夢想,也是蜀國需要拓展的要求,更是諸葛亮對時局判斷的一個結果,最後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失敗。

  • 3 # 自由國學經典

    蜀漢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最終以諸葛亮病死軍中而宣告失敗。那為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三國蜀後主劉憚即位後,諸葛亮蜀國主政,屢次興兵北伐,但勞而無功,心力交瘁,最終身隕征途,常使人慨嘆不己!其時,蜀地, 國小力弱,易守難攻。為何以諸葛經天緯地之大才,竟不顧現實,以短擊長,不自量力,堅持北伐?後世史學眾說紛雲。

      首先,三國鼎立之所以能夠形成,蜀漢之所以能夠割據益州,和當時中原戰亂之後,人口流失有很大關係。當時的大臣上奏時說,我們魏國的人口加起來,才相當於漢朝一個郡的人口。這雖然是誇張,但說明中原的經濟、社會被破壞的很厲害。同時,益州、荊州、揚州,因為劉璋、劉表、孫策的緣故,相對來說,免於動亂。甚至,從北方來的流民,使得當地可以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孫策這邊,張昭自己就是北方來的的。劉璋那裡,他之所以可以坐穩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荊州流民組成的東州兵。一旦北方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和平,經濟逐步恢復,整個南方聯合起來,也沒有辦法抗衡北方。這種狀況,隋代還是這樣,唐以後才逐漸改變。簡單說,對於孫劉來說,南方能夠割據,只是暫時的。

      諸葛亮是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這個小小地方,再怎麼發展也到頭了。但中原一旦恢復起來,統一南方只是時間問題。就像打星際,你只有一個基地,但有好幾個農民在採礦,別人有十個分基地了,但每個基地只有一個農民在採礦。那你怎麼辦?趕快暴兵出去打,爭取拿下別人一個分基地先。不然別人出多農民採了礦,開始暴兵了,你就完了。這是蜀漢“王業不偏安”的大背景。重複一下,中原的喪亂決定了南方割據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復完成,南方絕無割據的可能。

      除此之外,歷代都有人說,諸葛亮北伐的另一個考量,就是爭取引起中原新的動亂,阻撓或者拖延北方經濟恢復的過程。應該說,這是對的,這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對中他自己說,“天下有變”,再出去打,天下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就只能想辦法創造變化。但更加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諸葛亮帶著四川小小一個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動亂呢?諸葛亮的寶到底壓在什麼上面?大致,這和曹魏的兵制有關。曹魏的時候,因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個很髮指的制度,當兵的人世世代代當兵,做二等公民。大體平時要種地,打仗的時候發配邊疆,老婆孩子做人質,萬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馬上改嫁,快點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劉備進攻漢中的時候,那時候曹操就要從很遠的地方發兵,那裡當兵的就不高興了,就會起事端。簡單說,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時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決定了發兵的成本遠遠高於蜀漢。雖然蜀道很艱難,但是曹魏從全國集中兵家到關中去打仗,更加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劉備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團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進入益州,和當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著很多矛盾。一開始,關羽丟了荊州,劉備想奪回荊州,那時候劉備的思路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統治益州,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集團統治荊州。這樣呢,以荊州的政治經濟利益,滿足益州集團,也以益州之重,交給荊州集團。這樣,長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託和牽制。所以劉備一定要取荊州,益州集團,比如黃權,也大力支援。但劉備沒能奪回荊州。這樣產生的問題很大。對於益州集團而言,與其供一個土皇帝,還不如做大魏的一個州划算。事實上,很多益州本地計程車人,已經接受了曹魏代漢的合法性。所以諸葛亮的政策,必須堅持漢朝的正統,堅持北伐,也透過北伐,打壓反對北伐的地方集團,給支援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機會(比如重要李嚴的兒子李豐),選拔新的人才。同時,整個蜀漢,因為對益州集團的打壓,缺乏人才始終是北伐的掣肘,鍛鍊、培養、爭取人才,也逐漸成為北伐的另一個目的。

      綜上,諸葛亮北伐,主要是為了迫使魏國在離開邊境很遠的徵發兵戶,消耗國力的同時,引起潛在的社會動亂,從而減緩北方經濟恢復的速度。一旦出現機會的話,進入關中,逐鹿中原。如果沒有機會的話,以儲存國力、兵力,鞏固對蜀漢的控制。所以諸葛亮北伐,大體以穩妥為主,能夠賺魏國一支軍,一員將,那就很好了——這點諸葛亮做得很好。

  • 4 # 使用者1314642617442814

    談三國,講三國,評論三國,無非在深討一個是與非,或者,假如的問題。正如三國演義前言所講的,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樣是人類歷史前進的必然產物,任何的事態發生,無非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國家各佔其一。諸葛孔明在前出師表中以將結果告之,伐魏,則蜀亡,然不代魏,蜀漢亦亡,與取坐而待斃,不如起而伐之,之所以伐魏不過是在進行一個宗旨,賭,去用自己的智謀,才學去賭一把,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也在賭。

  • 5 # 遠方鐘聲

    諸葛亮北伐與大陸(蜀國)政治鬥爭無關。他之所以北伐,與協助劉備匡扶漢室密切相關。

    一.七出祁山北伐甚為悲壯。

    劉備去世後,託孤給諸葛亮,諸葛亮盡心盡力,把蜀國發展的風生水起,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國泰民安之際,有一天他想起與劉備共同商議的匡扶漢室大計,寢食難安,心動不如行動。

    出師表昭告天下。諸葛亮獲得後主批准後,開始了漫長的甚為悲壯的北伐戰爭,從此蜀國漸漸走向一條衰亡的,油盡燈枯的不歸路。

    二.七出祁山,壯志未酬身先死。

    諸葛亮落得個無果而終,客死撤軍征途,埋葬於漢中的定軍山。

    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逆歷史潮流而動是失敗的主因。因為諸葛亮匡扶的是已經衰亡,腐朽沒落的漢王朝,妄圖剿滅的是新興力量的代表曹操,從而註定了其失敗的命運。

    蜀國屬於氣候宜人,山清水秀的魚米之鄉,物產豐富。如果諸葛亮偏安一隅,發展經濟,銳意改革進取,選出新的掌門人,打出新潮流代表的旗號,伺機而動,統一中國的話也許還有一點希望。

    三.違背天時地利人和

    諸葛亮北伐,除了逆流而行違背天時外,還在地利人和方面與客觀現實違和。

    北伐的將士們,除了極少數隨劉備諸葛亮入主蜀國的外,絕大多數都是本地人。前面提及,巴山蜀水特別適合於農產品生長,二季稻產量高。這在農耕時期非常重要,諸葛亮之所以促使蜀國經濟快速增長,除了激勵政策外天時地利起到相當重要作用。人民及將士們將蜀國地界視為風水寶地,甚為自慰自足。

    將士們北伐中原,穿越秦嶺,來到北方,極不適應那裡天寒地凍的環境,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一個個無心戀戰。

    即便是主帥諸葛亮運籌帷幄,信心滿滿,怎奈何將士們回國心切,無法精細化操作執行。其結果可想而知,七出祁山,無果而終。

    遺憾的是,諸葛亮成為復古派所謂漢室正統的總代表,所作所為,當然被歷史無情唾棄。

    歷史充分證明,只有順應更引領改革的潮流,才能成為歷史的主宰和偉人。諸葛亮七出祁山,耗盡了國力,致使富饒巴蜀之地的老百姓們揹負極為沉重的稅負,導致民不聊生,亦是蜀國滅亡的關鍵所在。

  • 6 # 凌煙閣論史

    諸葛亮北伐是否和大陸政治鬥爭有關?這是有關係的。

    一個政治行為,都不可能僅僅產生單獨某一方面的影響,而是綜合的。

    比如中國前些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順帶著當然就提高了百姓生活質量、提高了科技水平、提高了國防裝備水平、提高了國家的政治影響了。這是非常綜合的影響。

    而戰爭,作為不同政治集團之間解決矛盾的最後手段,其影響更是綜合而全面的。

    諸葛亮可以稱得上是蜀漢政權的規劃師、設計師,早早就與劉備定下了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的政治使命。因此,北伐的最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興復漢室。

    但是,北伐對蜀漢內部所帶來的影響又是不可忽視的。作為外來的統治集團,劉備集團與原來蜀地計程車人之間,其政治訴求存在著不同。

    蜀地世家大族,他們與各地的大族一樣,為的是保護自己的私利,維護自己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權,是他們的首要目標。而劉備集團的目標卻不僅僅於此,還要興復漢室。

    這兩個集團之間的目標差異,導致了蜀地本土士人官僚必然要與外來的劉備集團做鬥爭。諸葛亮執行北伐屬於對外戰爭,而打仗是最消耗資源的,這是違背本土士人集團利益的。

    本土士人與外來集團雙方鬥爭最具體的表現,透過一個例子可以看出來。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讓蜀中士人出身的李嚴督運糧草,但李嚴竟然假託後主劉禪旨意,召諸葛亮退軍。這明顯不是一條心。李嚴被貶為平民,發往邊地。

    實際上,本土人士與外來劉備集團的融合工作,諸葛亮早就展開了。諸葛亮採用恩威並施的策略,使雙方逐漸融為一體。他對於破壞團結的李嚴、廖立等人,嚴加懲處,而其他的蜀地士人如李恢、張嶷、馬忠等一心支援蜀漢政治事業的人都得到重用。

    因此,最後的結論是:

    諸葛亮北伐和大陸政治鬥爭有關,透過北伐可以檢驗蜀地本土人士的政治態度;但北伐是主要目的,大陸政治鬥爭是順帶的。

  • 7 # 小民學歷史

    我認為有少部分原因,為什麼

    一、劉備跟劉璋一樣,都是外來人統治益州,他們統治益州一定要平衡本地士族和他們帶來的人的利益,但是不可能做的非常完美,諸葛亮的荊州集團和益州士族之爭從劉備白帝城託孤就可以看出,劉備也不想他們平衡

    二、北伐是對外戰爭,是可以統一大陸情緒,轉移大陸矛盾,益州本身比較積弱積頻的,本地財富肯定無法滿足那麼多人口的,長期下去不是一件好事情,財富差距太大,所以對外戰爭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 8 # 定位球2S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2]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繼承劉備之意志,誓要克復中原,一統河山。這絕非是諸葛的私心,也並非政治鬥爭,只是一個理想,一個匡扶漢室的理想罷了。雖然不能說曹魏最後一統是天意,但只能說曹魏的實力遠非吳蜀可比,另外演義將蜀國神化了,其實蜀國在軍事實力,和國家建設方面,絲毫比不上吳國,所以我們只是被演義坑騙了。但諸葛雖然沒有演義那麼神,但也的確是能人異士,有過人智慧和天賦。而他一生之敵也絕非周郎,而是曹魏的司馬仲達,正是他與孔明在祁山對峙,才阻止蜀軍繼續攻城略地。雖然前期一直是曹真與孔明對峙,也取得了一兩次勝利,但曹子丹絕非諸葛孔明對手,長久下來便敗下陣來,最後鬱鬱而終。而司馬懿是接過曹真帥印,統帥三軍,不得不說司馬仲達果然精通韜略,他能將眼前事看得十分通透,認為與孔明交戰決不能魯猛,必要智取。最後堅守不出耗死了孔明。雖然期間司馬懿經不住眾將士的慫恿,與孔明交戰數次,但都是勝少負多,最後一次最為慘重,之後任憑孔明如何羞辱司馬懿,後者都堅守不出,而明帝也深知司馬其深意,還特意與其上演了一出雙簧,以堵住眾將的求戰心切。但有人會說:如果孔明再多活十年,必能克復中原,但我想說蜀國能等上十年嗎?曹魏人才濟濟,並且軍事,民生都遙遙領先於吳蜀,且問:就算諸葛孔明再活十年,又能如何呢?我們再假設司馬懿早死,是否就預示著蜀國能一統中原呢?非也,非也。司馬懿不在還有鄧艾,鍾會等人。魏國固脫金湯,豈非吳蜀等鼠輩能傾覆的?演義看多了!

  • 9 # 國際觀察小林

    諸葛亮北伐和大陸政治有關,但是關係不大。為什麼這麼說呢?小林為你解答:

    諸葛亮出山為劉備興復漢室

    首先諸葛亮當初追隨劉備的原因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感動了他,而且劉備是一位明主。但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諸葛亮是要為劉備興復漢室。所以最終才出山的。

    劉備去世之後,蜀國接任的是劉備的兒子劉禪,但是劉禪在這個人沒什麼治國才能,所以大權還是被諸葛亮牢牢掌握,軍過大事還是諸葛亮說了算。當時國內的政治鬥爭就是許多人,特別是魏延之類的一直有奪權的圖謀,而且一直背地裡有搞小動作,只是諸葛亮十足在握,所以一直沒有去動手。

    北伐有利於將主要矛盾變成曹操

    北伐的原因一方面能夠統一軍心,這樣國內的政治鬥爭的重心都被服從於收復中原,戰勝曹操這一主要矛盾身上,所以可以說,諸葛亮北伐與國內鬥爭有關係。其次,當時諸葛亮雖然掌握著大權,但是對於國內的一些奪權現象,諸葛亮也是無法制止,那麼透過北伐,可以把不同派系鬥爭分別派往不同的地方,這樣就可以避免這種政治鬥爭。

    是諸葛亮北伐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前文所說的:北伐中原,興復漢室,攘除奸兇,擴大蜀漢的勢力。當時三國鼎立,但是蜀國所在的地方,是三國中地盤最少,人口最少,實力最弱的。所以一方面在保證 自身實力的同時,蜀國需要找到出路,搶佔更多的地盤和資源,而北方曹操的資源最豐富而且用討伐曹賊,恢復漢室也是師出有名,可以得到百姓響應。而吳國所在的江東,蜀國一直與其關係較好。所以,諸葛亮選擇討伐曹操。

    諸葛亮的震懾

    是諸葛亮的5次北伐,都因為各種原因失敗了。而且連年的戰爭,使蜀國的國力大退,元氣受傷。諸葛亮在世時,尚且因為其名震天下,計謀多,魏國和吳國忌憚,但是諸葛亮一死,蜀國的五虎上將又是很多病死,老死,或者年老無力再戰。而且蜀國年輕一代的大將又無法及時彌補,謀士也不足,最終,蜀國在諸葛亮死後便是被魏國滅了。

    但無論如何,諸葛亮的忠誠與足智多謀的形象,都一直流傳千古,成為歷代忠臣的最好闡釋,得到後人的擁戴和紀念。

  • 10 # 羅賓說歷史

    一、蜀國在經過諸葛亮的精心治理後,國力逐步恢復,經濟發展很快,百姓生活安定,軍事力量也恢復到夷陵之戰前的水平。隨著諸葛亮親自率軍平定南中,蜀國的後顧之憂也解除了。此時蜀國內部在諸葛亮的領導下,政治鬥爭並不突出,可以說已經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

    二、諸葛亮在隆中時,就有結束亂世,恢復漢室江山的理想。這個理想和劉備是不謀而合的,所以諸葛亮隨劉備出山,一方面是被劉備的盛情邀請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召,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可以一起為共同的理想去奮鬥。所以諸葛亮一直就有繼承劉備遺志,北伐曹魏,復興漢室的想法。

    三、蜀國當時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如果只是選擇偏安一隅,那被曹魏吞併是早晚的事情,趁現在諸葛亮還能統一蜀國君臣的思想,出其不意的進攻曹魏,北伐就還有成功的可能,即使不成功,也能給曹魏很大的打擊,讓曹魏不敢輕視蜀國,達到以攻代守,保全蜀國的目的。

    以上可知,諸葛亮的北伐主要是為了實現劉備的遺志和自己的理想,結束亂世,興復漢室。其次是為了以攻代守彌補和曹魏的實力差距,讓魏國不敢輕易進攻蜀國,保證了蜀國的安全。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此時蜀國國內政治鬥爭並不突出,尚在諸葛亮的掌控之中,沒有達到需要靠北伐來轉移政治鬥爭的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內哪個快遞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