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遠溫情

    應該是在1943年。 核心:生活即教育。

  • 2 # 詹臺博文

    陶行知先生紀念館詳細記載,陶行知於1923年發起平民教育運動,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論,並於三十年代初創立以“即知即傳、自覺覺人”為核心的“小先生制”,學生成為“小先生”,走上講臺、走進田間地頭,教鄰里親朋讀書認字,透過傳遞性教育活動對大眾進行以識字為主的普及教育,短時間內推廣到全國20多個省市,以及越南、寮國、印度等國家。

    根據記載,育才學校舊址即現在的陶行知先生紀念館所在地,這是他一生中辦學時間最長、生活教育理論實踐大成的地方。在上世紀40年代,育才學校便在寺內設有音樂、舞蹈、文學、繪畫、自然、社會、戲劇等班組,開設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等課程,艾青、賀綠汀、戴愛蓮、章泯等知名人士都曾作為主要負責人在校任教。

    “當今社會存在著一些名校情結,部分學生不會做基本家務、成為考試機器、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這些現象和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等理念是漸行漸遠的。”只有充分運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鄉村教育發展才能更長遠。

    “我們的學校坐落在重慶市合川區充滿農耕文化的山鄉,荷葉田田、柳樹婆娑、蛙鳴蟬唱、綠野花徑,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生態課堂。”沈小燕介紹,2009年至2011年,育才學校將“留守兒童關愛照顧的研究和實踐工作”作為主要專案之一,探索在鄉村教育中踐行陶行知思想。2012年至2015年,學校以“行之思想、行知理論、行知實踐”為統領,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制度、課程、課堂、評價體系,利用學校周邊建設的荷塘、石磨等特色環境,與鄉村生活點滴相結合,開發了畫荷花、竹編、絲帶繡、花式繩等20多門課程活動。2019年9月出版的《生活育人》系統梳理這些特色課程,形成覆蓋一至六年級、共12個專案的完整課程體系。

    “一般實踐課主要專注於提高孩子生活技能,而《生活育人》每個專案課程都對應一種素養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規則意識等。”沈小燕向記者舉例介紹,比如“書包的故事”課程對應“整理習慣”素養,透過設計“盲人取物”遊戲,學生需要閉上眼睛依次取出語文書、數學書等物品。因缺乏整理習慣,最初極少數學生能做到正確取物。學校透過舉辦整理表演賽,推廣獲勝學生的整理經驗,並延伸到衣物、房間的整理,以點帶面,讓學生在生活中注重整潔,培養條理意識。

    而“蠶寶寶”課程則對應“生命教育”素養。“校長,人都要死嗎?”一個三年級女孩在外公去世後,向沈小燕提出對生命的困惑。育才學校由此開發“蠶寶寶”課程,讓學生養蠶,並觀察其從蠶卵到小蠶、大蠶、吐絲、結繭、破殼、產卵的全生命週期過程,感悟和理解生命。

    此外,“我要回家”引導學生的安全意識;“文明遊戲”讓學生懂得規則的重要性;“垃圾去哪兒”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感恩的禮物”讓學生們學會手工製成精美的竹編、絲帶繡作品作為禮物,向他人表達感恩之情,實現感恩教育……

    “像育才學校這樣的小規模農村學校在中國還有很多。很多學校沒有鋼琴,藝術、美學素質如何培養?育才學校的‘愛蓮行’課程給出了新思路,透過建設鄉村荷塘,讓學生拍荷、畫荷、品荷、舉辦吟詩會等,實現美育教育。”知名家庭教育專家章創生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條件下,育才學校充分利用鄉村生活點滴,將素養培育融入到生活技能實踐課程中,既是對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傳承和實踐,也是拓寬育人邊界的系統嘗試,對鄉村教育實踐很有借鑑推廣意義。

  • 3 # 執著的高山Fy

    生活即教育,>篇名。陶行知著。載 1930 年 3 月《鄉村教師》第 9 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認為教育的發展歷史經歷三個時期:“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兩者分離;“教育即生活”,“兩者溝通”;“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認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主張雖然注意“兩者的溝通”,但“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因而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外有些足壇人士讚歎梅西天賦最高,而國內有些球迷覺得大羅和小羅的天賦更高,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