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情的海浪xC

    不是,是由不法奸商制定的,就拿我們當地來說,本人農場主跟米廠老闆交流,老扳打米2.02,出米率是同行最高的,比最底的高4至3個點,所以稻價在同行是最高的,米到上海市場2.17元,除運費和包裝都在2.1元以上,外有大糠皮糠碎米和色選下來的米,暴利,狠的米廠比他稻價還低4至5分,出米率比以前降2個點(降4分的稻),現在稻多,只要把米銷售了米廠都是暴利,大城市米價沒降多少,可稻降了3角的(普稻),優質稻降2毛多,普稻現在1.15元左右,比1.3元少0.15元每斤!

  • 2 # 琿春徐飛

    實事求是地說,大陸糧價,是完全由市場經濟決定的。

    前些年,國家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還有個糧食收購指導價,這幾年,則將糧食市場全面放開,不再提指導價了。

    國際糧食市場,國家也是放開的。國家從外國進口糧食,買賣是自由的,沒有人為強行干預。國外的糧食,價格合理就買,不合理就不買,完全自已說了算。

    現在有些人對過去計劃經濟習慣了,一時轉不過彎來。過去收糧,是統購統銷,國家定價,買賣雙方都得按國家定價執行。現在放開了,買不買,賣不賣,完全自主說了算。比如市場上的大米,賣兩元一斤的有,賣十元一斤的也有,按質論價,自由買賣,無人干涉,沒有強買強賣。這就是市場經濟,市場說了算。

  • 3 # 嫉惡如仇37

    提起糧價農民心酸又無奈,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絕大多數,試想近四十年來其它行業利潤收效翻翻,增長近百倍。農業為了華人平等享有生存權,農業增長不過十倍,經濟快速發展,是農業和其它行業發展差距越拉越大,很不詣調,傳統農民低糧價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無私奉獻。

    農業的低收益,是很多新生代農民放棄農業進城打工是農業勞動力青黃不接,倒逼農業轉型升級步入現代化,將來的農業有資本的新型農民將成土地的主人,傳統農民將要轉崗就業向產業工人轉變,如果沒有和傳統工人一樣社會福利,和穩定就業崗位,前途渺茫啊!農業存業人員大幅度減少,到那時國家如果一直能穩定糧食價格,新型農民如果能傳承老農奉獻美德,將是廣大工人階級的一大福音。

  • 4 # 說唱舞人

    這個問題,問得好!美國小麥到岸價0.8元人民幣。國內小麥,政府收購價1.1元。由此可見,中國的農民受到了國家的保護。按照WTO協議,中國沒有執行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為什麼冒著風險保護農民的利益!那是因為,中國的農民文化太落後,技術太落後,意識太落後,等等,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相比,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所以,中國的農民不要把自由市場經濟掛在嘴邊,那樣不僅毀了自己,更傷害了中國的農民!

  • 5 # 毒舌財經

    所謂糧價,指的是糧食價格。說到糧食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的是大米,小麥,玉米這些東西,但實際上糧食所涵蓋的範圍是很廣的,除了大米、小麥、玉米這些常見的糧食之外,還有大豆,土豆,番薯等食用植物也屬於糧食。

    在眾多的糧食當中,具體價格是由市場決定還是非市場決定,要看具體情況,從整體來說,目前中國大部分糧食都是由市場定價的,而有少數跟民生息息相關的糧食則由政府託底。

    目前中國大部分糧食價格主要以市場調節為主。

    當前中國的糧食品種非常多,但主要糧食有4種,分別是大米,小麥,玉米,大豆四個型別。

    在2014年之前,這4個糧食品種基本上都有收購價格保護制度,也就是說當這些糧食價格下跌超過一定的幅度之後,政府會以固定的價格對這些糧食進行收購,這樣可以保護農民的利益,同時提高大家種糧的積極性。

    這種保護制度雖然可以大大提高大家種糧的積極性,但卻使糧價脫離了市場,所以生產出來糧食並不能真實的反映市場的需求,導致有時候糧食生產過剩,目前市場上投放的不少糧食其實都是前幾年的陳米。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從2014年開始中國就開始對糧食價格進行改革,首先改革的是大豆收儲制度。2014年中國大豆收儲制度正式取消,改為大豆目標價格補貼,隨後又變成了生產者補貼,這種價格定價機制一直延續到今天;

    到了2016年,中國又開始對玉米收儲價格進行改革,正式取消了玉米收儲制度。

    自從大豆收儲制度和玉米收儲制度正式取消之後,這兩類糧食的價格就完全由市場定價,市場需求旺盛,那價格就上升,市場需求減少,那價格就會下降,政府不再直接干預玉米和大豆的價格,而是直接按照一定的標準直接補貼生產者。

    至於補貼是多少,不同的年份以及不同的省份都是不一樣的,比如2019年,吉林省玉米補貼標準為每畝26元,大豆補貼標準為265元;黑龍江省的大豆補貼每畝270元,玉米每畝補貼大概是在30元左右。而廣東省的補貼標準就相對比較高一些,2018年廣東水稻每畝補貼250元,玉米每畝補貼125元,除此之外對於種糧大戶,每畝還可以額外申請100元的補貼,每戶每年最多補貼10萬元。

    大豆和玉米價格定價機制的改革有效的促進中國大豆和玉米的生產,讓玉米和大豆生產以企業生產為主,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也可以防止糧食生產脫離市場這種情況的發生。

    主要糧食仍然有最低價保護機制。

    中國的主要糧食以水稻和小麥為主,這兩類糧食也是大部分華人的主要糧食,跟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目前這兩類產品並沒有完全放開,仍然採取市場定價為主,政府託底為輔的定價機制,這兩類糧食沒有最高限價,但是有最低限價。所以我們看到不同的大米型別在市場的銷售價格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大米可以賣到10塊錢以上每斤,而有的大米只有2.5元左右每斤。

    不過為了保證糧食的安全,提高小麥和大米種植的積極性,目前中國仍然保留大米和小麥的收儲制度。

    所謂糧食收儲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國家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實施宏觀調控,必要時由國務院決定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糧食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格,當市場糧食低於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格時,國家委託符合一定資質條件的糧食企業按國家規定的最低收購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

    當然具體收儲價格是多少,不同的年份是不一樣的,具體還要看市場的行情,比如2019年小麥託市價格是1.12元每斤(國標三等),此外大米託市價格大概是在1.25元到1.3元之間每斤,具體要看大米的品種。

    至於為什麼中國放開了大豆和玉米的價格管制,而沒有放開小麥和大米的市場,這裡面主要考慮的是為了保證國家糧食的安全。因為目前小麥和大米的生產者比較多,除了有一些規模化的企業生產之外,還有大批次的農民,種糧主要是這些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所以政府實行糧食最低價格收購制度,其實也是為了保護眾多農民的利益,這樣可以確保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從而最保國家糧食的安全。

  • 6 # 人性投資

    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為什麼中國特色呢?這就要對當前中國的制度有所瞭解。市場經濟本應該由市場的需求來決定價格,但政府部門也會在中間起調節作用,目的是防止物價短期內大起大落,保護市場平穩執行。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宏觀調控。

    糧食價格關係到廣大人民的基本生活,更應該是在宏觀調控之內。因此政府才會有每年收儲和放儲的操作,這樣就會對價格有影響。

    最近十幾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進口糧的比重越來越大。因此國際糧價也影響大陸的糧食價格。

  • 7 # 狂言1

    國內糧價有國際四大糧商,壟斷性地控制在他們手裡。美國ABM、吉邦、嘉吉和法國路易達浮,只有他們可以定價。華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周立研究認為在自由貿易體系下,資本滲透進入本國農業,他們拿取了美國政府大量補貼與此同時,在各國低價糧食的傾銷之下,逐漸喪失糧食自主權。中國上好良田休耕、拋荒,正在一步步走進,美國佈下陷阱。國內糧食短缺時他們會,掐著你的脖子。把糧食天價推向市場。專家別做夢了,該醒醒了!到那時悔之晚矣。

  • 8 # 臊子面

    市場只是因素之一,並非全部,一般情況下,市場起主導作用,但在某種情況下市場伴隨著計劃,純粹的市場或計劃是不存在的,更不利於經濟,物價的計劃作用並非只有調節商品供需矛盾,亦有調節貨幣市場流量與速度進而促進經濟發展,這和銀行利息調節有著異曲同工的槓桿作用,所以說,物價在某種情況下具有雙重性。

  • 9 # 打工仔的農村生活

    大陸的糧價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嗎?當然不是,應該是由政府和市場規律決定的。

    首先,糧食是一切生產生活的基礎,而糧價穩定又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不管是在古代的封建社會,還是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由於生產效率低下,糧食產量不足。糧價對於社會的穩定至關重要,一旦糧價出現大幅波動,民心就不穩。當然了,現如今由於機械化作業的興起,糧食產量大幅提高,糧價對於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沒有那麼明顯。

    其次,自從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國外糧食湧入大陸,對大陸糧食價格形成巨大沖擊。由於國外基本實行機械化,規模化操作,生產成本低,價格自然也低。進入大陸市場後,大陸糧食不佔優勢,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糧價就很難上漲,甚至下跌。

  • 10 # 糧小咖

    國內的糧價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嗎?為什麼?

    謝邀。糧價是百價之基,糧食涉及到國計民生,在截至目前的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應該還沒出現過讓糧食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而沒有“有形之手”參與的情況。

    這一情況,在中國更是如此。眾所周知,中國是人口大國,但耕地資源、水資源卻屬於偏緊張的國家。長期以來,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用佔世界不到7%的耕地養活22%的人口,始終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國家糧食安全的衡量標準也長時間處於吃得飽、吃得起的狀態。

    基於此,國內糧食市場經歷了計劃經濟時代、統購統銷時期,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國家才開始逐漸推進糧食流通的市場化,讓市場的“無形之手”逐漸進入到糧價的形成體系中來。

    時至目前,國內糧價的形成機制,改革的方向是推進以市場化形成為主,同時有效的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在保供穩價方面積極發揮作用,然後儘可能的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形成價格的作用。比如糧食的收儲制度改革,最近幾年逐漸退出臨儲收購,託市收購也在強化市場化收購為主的比重。但畢竟糧食安全無小事,無論是在保護糧食生產,還是穩定糧食價格等方面,都需要調控的介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生應屆畢業生想做自駕遊自媒體,這個路能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