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水布衣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是一位十分重視血緣親情的皇帝,為此他不惜大殺功臣、分封諸王,在朝堂上也是支援淮西集團而打擊浙東集團。那麼朱元璋對自己的故鄉以及老鄉們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來看看。

    鳳陽其實是明代才有的名字,它古稱鍾離,元代稱為濠州。它只是淮河流域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除了淮河兩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時在史籍中偶爾提及外,很少有人提到它。直到這裡出了大明天子。

    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開國,定都應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然而不久之後,朱元璋就提出一個令大臣們十分震驚的計劃:把帝國的首都設在老家鳳陽,稱為中都。當然除了淮西籍的功臣們贊同外,其他大臣們都表示反對:鳳陽一直經濟落後,且無險可守。但朱元璋前綱獨斷,要大力建設鳳陽。從第二年起,朱元璋徵調百萬民夫,歷經六年,這個歷史上一直默默無聞的小城鳳陽一時成了明帝國最大的城市。

    可這座城竣工後,朱元璋卻宣佈不在這裡建都了,而原因歷史也有記載:

    時造鳳陽宮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鬥殿脊者。太師李善長奏諸工匠有厭鎮法。——《明史》

    原來因為勞動太苦,又不給工錢,那些被迫調來興工的匠人心懷不滿,實施了“厭勝法”,據說這樣將給居住者帶來噩運,因此朱元璋取消建都的打算。

    2、老鄉——極盡恩寵

    對於老鄉們,朱元璋也是非常的優待。

    恩人之後:主要是劉大,安葬老朱父母的劉繼祖的兒子;曹秀,拿出自己所有家底置辦禮品送老朱入皇覺寺為僧的汪大娘的兒子。老朱任命兩人為侍郎,還將曹秀改名為汪文,以繼承汪家的香火,直到現在的鳳陽曹汪二姓之間,仍有不能通婚的習俗。另外,老朱還追封了已經去世的恩人。老朱對自己人還是很地道的。

    接見之情:老朱衣錦還鄉後,有二十幾戶人家受到了他的接見,他們多是朱元璋兒時的鄰居。這些人被封為陵戶,不用下地幹活兒,坐享國家補助,並且子孫世襲,主要就是給老朱家守著祖墳。

    3、 政策——鼎力支援

    為了讓鳳陽儘快成為真正的大城市,朱元璋也是煞費苦心啊。

    第一, 移民。要復興經濟,首先得有勞動力,為了迅速改變家鄉面貌,開國之後,朱元璋在鳳陽組織了好幾次大規模的移民。其中最大的一次是洪武七年朱元璋“徙江南民十四萬實中都”。這是明代歷史上,政府用行政手段移民數量最多的一次。僅洪武年間就有六次移民。

    第二, 減賦。朱元璋對土著居民實行優惠政策,免除賦稅,是永久免除!

    第三, 修水利。興修水利是一項全國性政策,但朱元璋對鳳陽的水利建設情況卻特別重視。

    第四, 修路。朱元璋開闢了從鳳陽到南京的驛道,設二十站,使鳳陽的交通條件大大改善。

    朱元璋的特殊政策,確實收到了明顯效果。一時間鳳陽人口大幅度增加,已經荒蕪許久的鳳陽土地又出現了“一郡桑麻翠如洗”的興旺景象。此外,朱元璋在此興修大量其他工程,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這可能是朱元璋做夢也沒想到的吧。

  • 2 # 香姐逛歷史

    朱元璋的故鄉是鳳陽,本來是淮河領域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因為出了個朱元璋而被世人熟知,朱元璋祖祖輩輩都是老農民,深受元朝統治者的壓迫,自己的爹媽就是餓死的,爹媽餓死後連塊埋葬地都沒有,真的是度過了很悲慘的童年,他一生從放牛娃,到乞丐,到和尚,再到義軍首領、再到九五之尊的皇帝。正是因為擁有這樣傳奇的經歷,朱元璋始終沒有忘掉自己的老家鳳陽,不僅要回次老家衣錦還鄉,並且還給鳳陽帶來了優厚的政策。

    鳳陽的鄉里鄉親肯定會得到朱元璋的照顧,首先在經濟上得到了江浙一代的支援,甚至在政府行政管轄下,有意的劃分出一塊富庶區域來包括鳳陽,稱為南直隸。免除鳳陽地區很多的賦稅,並且在農戶上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援和補助。

    朱元璋當時免除了鳳陽二十一年的稅糧。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恢復了鳳陽百姓世世代代不再負擔徭賦的政策,這是朱元璋對家鄉人民的特殊照顧。

    中都鳳陽在朱元璋一朝達到了頂峰,無論是經濟和政策都有很大的傾斜和照顧,可是這照顧歸照顧,畢竟底子薄,基礎差,人口又少,光有幾座老朱家的祖墳也沒有用啊,當時又不允許圈起來賣門票。

    鳳陽在明朝後期其實也落敗起來,雖然城牆高大,城門氣派,但是依然有大批的人逃荒而去,朱元璋時代的破落景象再一次重演。

    在朱元璋稱帝后,朱元璋已經和滿朝大臣們商量過多次定都計劃了,在當時,朱元璋對於南京的位置不是太滿意,他認為南京位置偏向東南不利於管理中原地區,因此朱元璋十分想遷都。但這個話只是朱元璋的表面話,在朱元璋的心裡,他早就打好了自己的算盤,在朱元璋看來,他一定要遷都至鳳陽來滿足自己的思鄉之情。

    在一次視察工作的時候,朱元璋向這個大臣問道“此次遷都如何?”,這位大臣當即向朱元璋表示“此次遷都之舉,我深為皇上擔憂”。在這位大臣看來,鳳陽乃是交通堵塞之地,同時鳳陽這個地方易攻難守,無論是北邊的方丘湖還是西邊的馬鞍山,它們都能藏兵百萬,面對這樣的威脅,在鳳陽建都實在是太過危險了。

    當朱元璋仔細思考過這番話後,朱元璋立刻就叫停了遷都的建設工作,作為開國皇帝,他深知此處的隱患,為了讓後代能更安穩的統治,朱元璋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思鄉之情了。

    朱元璋成立新國家之後大力改變這塊地皮,打算把這個地方變成好地方。首先是在鳳陽建新都。洪武二年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定臨濠為中都,城址建在鳳陽,雖然後來罷建中都,但經過多年的營建,一座新的都城已初具規模。可以想象,這些豪華、巨集偉的建築,給鳳陽增添了光彩和壯麗。重要的是發展社會生產。朱元璋大規模移民到鳳陽,以充實人力。從吳元年到洪武九年,從全國各地移民到鳳陽有六七次之多,移民人數達二十萬之眾。除了移民墾殖,駐守鳳陽的軍士也參與屯種。如此大規模的移民墾荒屯田,必然對鳳陽的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這首鳳陽歌被乞丐們一個傳一個的傳出去了等於把朱元璋的“罪名”傳遍了全國。可是我們要知道,最初這些乞丐都是被朱元璋遷出來的居民,明朝中後期,這些江浙移民生活貧困,無奈之下只好返回家鄉。

  • 3 # 公元前

    一、朱元璋的出生地鳳陽

    以下是朱元璋當皇帝后給老家鳳陽帶來的政策:

    一、政治上二、經濟上三、人口方面

    沒當皇帝之前鳳陽人口不是很多,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就從江浙富庶地區遷移了數十萬的人口到鳳陽,實行“以富帶貧”的政策,這大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總結

    在明朝前期,朱元璋對鳳陽實行的一系列優待政策讓鳳陽的發展達到了鼎峰,但是明朝衰落以後鳳陽也開始衰落了。明朝後期還出現了一段諷刺性的歌謠"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明朝後期,鳳陽受到了官府的嚴重剝削,農田無人耕種,政府嚴重腐敗,自然災害頻發,雖然前期朱元璋給予了鳳陽老家很大的幫助,但是依然沒有幫鳳陽脫離貧困。

  • 4 # 三隻腳的大烏鴉

    朱元璋對鳳陽那真是好的不得了的,舉兩個例子。

    1、歷史上江淮地區和江南地區從來就不在一個行政區域內,朱元璋為了家鄉發展,硬是把經濟落後的江淮地區和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合併成了一個省,南直隸,還從江南遷移了不少富戶去了江淮。兩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完全不一樣,合在一塊誰看誰都不順眼,搞得現在皖南皖北蘇南蘇北還天天在打嘴仗。

    2、明代鳳陽府差不多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府。清初分南直隸為江蘇安徽兩省,安徽下轄八府,一個鳳陽府的地盤快佔了全省二分之一,基本上現在安徽長江以北區域除了合肥之外全是鳳陽府的地盤,如果不拆成兩個省,連江蘇一部分都是鳳陽府的。

  • 5 # 古河洋橋

    非常感謝邀請,這個歷史不太清楚。但是,我可以談談自己個人見解,我們知道,鳳陽是有花鼓戲的,在花鼓戲唱詞裡,鳳陽老百姓對於他們那裡出了個皇帝,並不表示歡天喜地,甚至有點怨恨。朱元璋崇尚節儉,估計也就學劉邦那樣免除家鄉幾年賦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洞到底是個洞,還是實心球,它的中心是什麼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