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箇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
華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可在西方文化裡這不是屬於問候語,而是實質性的問題。他們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 “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 isn’t it?”
語言蘊涵著文化。語言是文化的鏡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及風俗習慣等文化側面。如果不瞭解外華人的生活方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給予足夠的重視,跨文化交際就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形成了鮮明差異的社會關係、民情風俗。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新精神和個性自由,而中國文化是群體文化,主張謙虛謹慎、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協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構簡單,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組成核心家庭;而華人等級觀念較強,家庭結構較複雜,傳統的幸福家庭多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文化障礙而導致的資訊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箇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
華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華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 “老兄,你又瘦了, 要注意身體啊!” 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或“You are thin.”,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文化障礙的確會影響跨文化交際。西方文化在許多方面與中國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一、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鬥,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
華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這是應該的”、“我自己沒做什麼,都是大家的功勞”或“不行,不行!差遠啦”等中國式的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讚揚者的鑑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 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鬥,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
華人的行為準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他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華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閒事”。
3、創新精神與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勵人民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而傳統的中國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華人不善於預見未來的危險性,保持和諧。
4、個性自由與團結協作
西方人十分珍視個人自由,喜歡隨心所欲,獨往獨行,不願受限制。中國文化則更多地強調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主張同甘共苦,團結合作,步調一致。
二、社會關係的差別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 “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
新中國雖已建立近五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華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華人重視傳統的觀念,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論輩簡單含混,界限不清。華人對比自己年長的人根據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分別給予不同的稱號。西方國家沒有這個習慣。
2、核心家庭與幾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沒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作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係。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複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贍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係。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三、社會禮儀的差異
對華人來講詢問對方的姓名、年齡,婚姻狀況、工資收入、家庭生活等個人問題均被視為對對方的關心,是親近的表示。而西方人很討厭別人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認為觸犯了個人的隱私權。
華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可在西方文化裡這不是屬於問候語,而是實質性的問題。他們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 “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 isn’t it?”
對於別人的讚揚,華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華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
華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開啟並連聲稱好。華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 please!,吃多少喝多少完全由自己決定,強行勸吃勸喝被視為不禮貌。
華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 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 “Bye Bye!”、“ 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
在中國,翹起二郎腿面向客人坐著是大為不敬的,可這種坐姿在英國卻被認為能消除緊張情緒,緩和關係,活躍氣氛。
四、社會習俗的差異
1、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比較而言似乎要少一些。
2、對婚姻的態度
西方人的婚姻觀與華人的婚姻觀有著極大的不同。因為他們認為:婚姻純屬個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時婚姻不屬於道德問題。一個人有權選擇和他A 她最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發現現有的婚姻是一個錯誤,他A 她有權作第二次選擇。如果夫婦一方愛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會受譴責。在他們看來:強迫兩個不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殘忍的。
華人的婚姻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這是因為華人把婚姻當作人生的頭等大事,每個人都謹慎對待,認真選擇,一旦決定了,就不會輕易改變。而且華人一向把婚姻當作一個嚴肅的道德問題,喜新厭舊,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認為是極不道德的。
3、民情風俗
華人詠菊頌龍,西方人常常覺得不可思議。義大利人認為菊花是喪事之花,是不吉利的。美華人認為龍是邪惡的動物。
華人指自己時往往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子,而西方人認為這個手勢有點滑稽可笑。
表示“無可奈何”、“無可奉告”時聳聳肩,攤開雙手這個動作,在中國是見所未見。然而兩個同性手拉手同行或者兩個同性一起跳舞在中國卻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可在西方則會被人看作“同性戀”。
瞭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於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際過程中,充分了解對方,尊重對方的習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