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豁達星星n

    當TFboys和粉絲進行了不到一小時的直播互動後就被打賞了近30萬;當一輛輛“法拉利”“保時捷”“遊艇”等禮物劃過中國女子游泳隊運動員傅園慧的面前;當遊戲主播憑玩家打賞,1個小時能掙到4000元時,我們知道,這是屬於直播的時代了:大眾願意參與到直播當中,也願意為直播來買單。

    可是,如果說明星靠著自身的知名度直播賺得盆滿缽滿可以理解,為什麼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主播也能夠靠著“麼麼噠”、“演唱”、“搞笑”、“耍寶”,輕輕鬆鬆得到“土豪”們的豪擲千金呢?人們在打賞主播時,到底是在打賞著些什麼?

    別急。要回答上面的這些問題,首先我們得先來聊聊打賞。什麼是打賞呢?簡單地說,就是使用者(觀眾)自願透過獎勵賞錢的形式來表達對這個人的讚賞。

    其實,對於“打賞”,我們並不陌生,只不過以往我們想到的更多是給餐廳服務員的小費,以及給街頭藝人投擲的硬幣。有一項關於美國打賞小費的研究說,美華人普遍有打賞服務員的習慣是因為他們有個共識——服務員固定收入非常少,小費是他們收入的重要部分,大家覺得他們需要這個幫助,於是也就有了小費打賞。

    換句話說,打賞源自於人們的幫助心理,直播間裡的打賞亦是如此。想想看,打扮得萌萌噠的美女主播坐在自己的並不豪華的“閨房”裡“賣力表演”,一口一句“哥哥求打賞”,這樣的場景多麼容易激發起人們的保護欲,加上美女主播在收到打賞後,嬌滴滴地感謝著“金主”的賞賜,這樣積極的反饋,也進一步激發了打賞人“拯救”主播後的成就感。

    與此同時,從過去這些常態化的打賞場景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特徵,即實時互動。只不過由於過去實時互動只能發生線上下,所以傳統的打賞往往出現在搭臺唱戲、街頭賣藝上;而如今實時互動已然能夠透過網路得以實現,因此直播能夠形成打賞模式也並不奇怪。在某種程度上,由於直播網站透過虛擬貨幣來進行打賞,往往看不到現金的流失,降低了使用者對金錢成本的感知,相較於傳統場景,打賞行為在線上甚至變得更加容易實現了。

    不僅如此,在雲南省社會心理學會發展研究中心工作人員李金曼看來,相比街頭藝人,網路主播和觀眾在心理距離上也會更近。“看街頭藝人往往只是路過順手打賞,並無太多互動的資訊,你出了錢了,往往也只是一個普透過客而已;而在直播平臺,只要你捨得花錢,很容易在一個顯示有幾千觀眾的平臺上,得到重視和及時反饋,直播觀眾會產生有很強的掌控感,而這種掌控感,往往會讓自己顯得很有力量和很重要。”

    如李金曼所言,獲得成就感是觀眾打賞的主要支援心理。一份關於影片直播行業的相關資料顯示,22歲及以下的使用者超過六成,而男性使用者佔比高達77%,每日人均觀看時長高達135分鐘,目前表現的人群主要還是屌絲人群。換句話說,他們中很多人可能在現實中過得並不如意,也許美如直播主播的女孩們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會正眼瞧他們一眼,然而在直播平臺上,只要你願意打賞,主播們就會殷勤地當著千萬觀眾的面對你表示感謝,生活中的絲兒們瞬間就變成一個高大上的人,現實中不是高富帥的遺憾立刻被彌補了。

    “單從‘打賞’這個詞來看,本身就帶有一種階級或身份不平等的感覺,打賞的人往往是有錢、有身份及或有地位的人,因此,在網路上的打賞過程中,往往能給自己一種高身價、高地位的感覺。加上網路打賞往往是以虛擬貨幣呈現的,同樣價值的人民幣,透過網路上的貨幣或禮物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往往遠遠大於現實中的購買力,比如,你花一些錢就可以買一輛虛擬法拉利送給主播,給人造成一種財大氣粗的感覺,所以就算是個屌絲,在打賞的時候,也能找到土豪的感覺。尤其在透過虛擬貨幣送出很多東西並得到迴應的時候,那種給予的價值感會更直接,會覺得更有地位和麵子。”李金曼說,“此外,在網路平臺上很多人同時進行打賞、送禮的這種形式就像是拍賣會,往往是帶有攀比心理的,金額越高得到的關注越多,越能彰顯身份,這也進一步加強了打賞者的消費衝動。”

    在心理學家看來,滿足人性天然的窺私慾也是使用者為直播投擲千金的動機之一。心理學科普作家、PsyEyes主筆唐映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少網民觀看直播,享受的主要並不是觀看什麼內容,而是參與觀看本身,未經剪輯的直播節目直觀地呈現了他人的生活,顯然滿足了相當多數人的窺視欲。李金曼亦對記者表示,主播表演往往是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很多看上去就像是“閨房”,在現實生活中,睡眠的房間往往都是私人領地,是帶有一定的神秘感的;加上很多主播基本上都是隻露上半身,下半身隱藏起來,這也給主播平添了神秘色彩。

    總而言之,打賞網路主播也是一種消費行為,和我們放棄5元速溶咖啡去星巴克花上30元喝著來自同樣產地的咖啡一樣,雖然實體上貌似物非所值,但既然有人願意為此消費,並不斷追加消費,就說明他認為他的消費是值得的。在心理學上,有人把它稱為“情緒價值”,沒有人能不為情緒價值買單。“下班回家,把門一關,能陪伴的就只有直播平臺的主播了,就衝這,給點打賞也不過分吧。”一位經常觀看直播的使用者說。

    對於直播的打賞功能,一些業界人士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有人甚至宣稱“打賞是有史以來最奇特而魅力無窮的商業模式”——因為“打賞”打破了文化和娛樂精英在寫作、表演等領域裡的壟斷地位,給了更多默默無聞的屌絲青年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實現了職業價值。

    可是,當諸如“河南12歲少年沉迷快手直播半個月狂刷支付寶3萬餘元打賞主播”“紹興80後管理人員侵佔公司資產30餘萬,只為購買虛擬物品討好網路女主播”“重慶男子為聽一句‘謝謝帥哥的禮物’,不惜偷車賤賣打賞女主播”等新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又不禁反思,這種打賞是否也會上癮?

    “看直播時打賞,跟看猴子忍不住扔點食物什麼的沒有本質區別;但一次打賞就動輒幾千、上萬元,無非就幾種情形:A、爺有錢;B、爺是託;C、爺是有錢的託。普通粉絲要這麼打賞,那就得考慮精神人格的問題。”唐映紅對媒體如是說。

    “在網路上打賞上癮的人往往是現實生活中某種關係不良或缺失的表現。由於打賞容易帶給人尊貴、有身份、有錢的感覺,所以對一些人際關係不良、內心自卑、休閒娛樂方式單調或者感情生活匱乏等人群有著更強的吸引力。”李金曼說。

    然而,心病還需心藥醫,在網路上片刻的滿足,回到現實又該如何自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部分農村都在實施煤改氣,補貼一般是什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