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落青雲51200332
-
2 # 南柯非太守
有個成語叫做“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正好可以旁證司馬懿不是一開始就謀劃此事,只是司馬家族在三國紛爭中給魏國立下的功勞越來越大,大到威脅到了曹魏統治地位的時候,根據歷史一般規則,如果司馬家不向前走一步,恐怕就有被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的結局,不如再向前邁一步,於是司馬昭前進了,和曹丕逼退漢帝大致一樣。
-
3 # 半蘇寐
司馬懿是河內郡,今河南焦作市人,生於東漢末年,仕於曹魏政權。透過一系列的政治軍事活動,謀奪了曹魏政權,建立了司馬氏政權。其本人有很高的政治軍事才能,同時也是歷史潮流給了司馬家奪取政權的機會。但其中的秘事迭事很難究清,司馬家奪權從大方面有一下幾點原因:1.國家長年混戰,中央權利不穩固,皇帝威信不足,給軍閥地主士族壯大自身實力的機會。2.三足而立,各國都需要一個強力政府首長鎮壓平衡各方勢力,這給司馬家總是能留在權利中央,一個現實需要。3.曹魏當家的命短,輔助的親族威信能力不足。4.司馬家籠絡人心切實恰當。
-
4 # 鴻涵先生
司馬家族是河內郡的名門望族,自上古時期就一直活躍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即便到了東漢末年司馬家依然有很好的政治地位。
司馬家族是漢王朝的忠臣,司馬懿本身是看不起曹操的,曹操出身閹宦家庭,雖說曹操他爺爺沒做過什麼壞事,但是世家子弟司馬懿從心底裡面就瞧不起曹操,所以當曹操請司馬懿出山的時候,司馬懿裝病不出。也許就有這方面原因。
司馬懿從一開始並沒有謀劃此事,被迫出山之後,司馬懿在曹操時代也並沒有多大的建樹,司馬懿大放光彩是在曹操死後,司馬懿一直在曹丕身邊,這是曹操安排的,司馬懿學問很高,在當時很有名氣,而曹丕和司馬懿的關係也非常好,司馬懿開始掌權始於曹丕時代,是因為曹丕非常信任他。
司馬懿奪權是因為曹爽,曹爽實在是可惡至極,當時惹得大部分大臣都敢怒不敢言,曹爽獨裁,打擊排除異己,禍亂朝政,弄的人人自危,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才設計奪權,一場“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滅了曹爽三族,自此之後,魏國的大權才落到司馬懿手中,況且到了這時候就算不滅曹爽,曹家也早已經被曹丕殺得沒剩下多少人了,況且這個曹爽並不是曹家人,他是養子之後。
曹魏篡漢本就不光彩,而到了後期,司馬懿家族勢力龐大,根基很深,並且司馬家族門生遍佈天下,名門之後,而且司馬懿在朝廷裡面威望很高,號召力很大,三國時期,政權更迭很頻繁,大臣們也都習慣了,於是所有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只能說司馬懿家族撿了個大便宜,曹操家業接收者這個事情恐怕只得司馬家能做,別人恐怕還真費勁!只是可惜曹阿滿辛苦打下的江山,最後便宜了司馬懿老賊!
-
5 # 愛如心語
任何事情都是邊走邊看,司馬懿卻是笑到了最後,司馬懿一開始就謀劃此事嗎
答案是否定的。司馬懿一開始怎麼可能會想到取代曹家的天下?根本是無稽之談。只是司馬懿確實有向上爬,有掌權的慾望和野心而已。
但是歷史就是那麼有趣,司馬懿長壽(179年—251年9月7日),活了72歲,竟然活過了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和明帝曹叡(204年-239年)爺倆。
在曹操時代,曹操根本不讓司馬懿帶兵,只向司馬懿詢問應敵之策,曹操臨死前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意思是,司馬懿不會甘於做別人的大臣,以後肯定會干預曹魏,希望後世子孫牢記!曹丕認真貫徹父親這一方針,雖然重用和信任司馬懿,但是從不讓司馬懿掌握軍權。在司馬懿要求帶兵的時候曹丕也沒有同意,遇有戰事只向司馬懿詢問如何應敵,帶兵不需要他,曹丕把司馬懿當作自己的軍師,只讓他給自己出謀劃策,曹丕讓別人去執行司馬懿的作戰方針,曹丕也是短命,在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突然一病不起,臨死前,把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指定為託孤大臣,輔佐22歲的曹叡。
曹丕也希望他的繼承人和後世子孫在軍事上貫徹自己的方針,就是隻詢問司馬懿作戰方案,具體的執行讓別人來做。
但是明帝曹叡在位期間,大力提拔宗室曹真、勳舊司馬懿等人。拜曹真為大將軍,進封邵陵侯,可惜在五年後(231年),曹真因病去世。
公元230年,司馬懿升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曹真去世後,皇帝曹睿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抵擋諸葛亮入侵的重任,便落在司馬懿身上。司馬懿臨危受命,從宛城西赴長安,全權負責西部戰事。
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權傾朝野,但是表面上依然對曹室的江山忠心耿耿,未曾看出有一絲一毫的不臣之心。這是為什麼呢?
東吳陸遜這樣評價曹叡:“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能夠給東吳大都督陸遜留下如此印象,可見魏明帝曹叡在當時是個非常厲害人物!
曹叡是個英明之主,雄才大略,如果他在世,雖說曹叡完全信任司馬懿,讓其領兵打仗,掌握重兵,但是曹叡足以制住司馬懿,但是偏偏只活了三十六歲。
曹睿雄才大略,但英年早逝。239年,曹叡病重,明帝曹叡傳令以驛馬急召司馬懿入朝,待司馬懿匆匆趕到,馬上被引入內宮。明帝拉著他的手囑咐其與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太子曹芳,司馬懿慟哭,連連磕頭,答應了明帝託付的囑咐。當天,明帝駕崩於洛陽宮嘉福殿,年僅三十六歲。
這裡還有個故事,曹芳不是明帝曹叡的親兒子,是養子,曹叡有三個親生兒子,清河王曹囧,繁陽王曹穆,安平哀王曹殷,分別於226年、229年、231年死去。
從上可以得知,在明帝曹叡去世的時候,司馬懿慟哭,連連磕頭,足以表明司馬懿對於明帝曹叡是完全真心的,心裡並沒有謀逆,取代太子的想法,也是要真心輔佐太子。
接下來,太子曹芳繼位後,曹爽上奏皇帝加封司馬懿為太傅,雖然表面上是說司馬懿的地位越來越尊貴,但其實是剝奪了他直接干預軍事的權力。然後曹爽安排自己的人掌握軍權,曹爽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禁衛軍首領),曹訓為武衛將軍(軍宿禁兵首領),曹彥為散騎常侍侍講(皇帝的顧問)等等,
但是其中最為敗筆的是,曹爽為了與司馬懿交換西北軍權,讓司馬師任中護軍,掌管了禁軍部隊,這在後來的高平陵政變中起了決定作用。司馬懿因為長期對抗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所以掌握了魏國雍州、涼州地區的兵權。由此,為了剝奪司馬懿的兵權,曹爽讓自己的表弟夏侯玄調任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州、涼州軍事,作為利益的交換,在中護軍夏侯玄調任徵西將軍後,曹爽讓司馬師接替中護軍這一官職。
所以司馬懿笑到了最後,只是機緣巧合,假如司馬懿是個短命鬼,或者曹丕長壽,曹睿長壽,或者曹爽聰明些,或者司馬師任不了中護軍等等,都不會成了最後大家看到的的那樣。
-
6 # 二辻四畫生
司馬懿真正野心膨脹是從曹睿的託孤之變開始的。回溯司馬懿走向政治巔峰的整個過程,你會發現其中沒有多少陰謀詭計,也沒什麼韜光養晦,所有人,就連司馬懿自己在內, 都沒意識到司馬懿會走到這一步。
在曹丕時代,司馬懿坐火箭一般的飛昇,建安二十四年,司馬懿不過是丞相主簿,到第二年曹丕接任丞相,司馬懿馬上升任丞相長史,成為了丞相府二號人物。
曹丕當皇帝后,丞相府被撤了,司馬懿又任尚書,第二年升尚書右僕射,和尚書令陳群一起成為決策機構的負責人。
而在曹魏時期做過大將軍和大司馬的都是曹氏宗親,只有一人例外,那就是司馬懿。
但這並不是司馬懿善於鑽營,用陰謀詭計得來的。事實上他領兵上前線就是個意外,一開始司馬懿是作為曹丕的心腹重臣去前線督軍的,也就是自己不領兵,而是協調大軍和決策的作用。
後來諸葛亮反覆北伐,搞得曹氏宗親都死的差不多了,就剩下司馬懿能抵禦住諸葛亮了,他也就慢慢的成為了軍中第一人。
我們再來看一看司馬懿的不臣之心
當曹操在背後呼喚司馬懿時,司馬懿整個臉都轉到了後面,而身體卻保持前行的狀態,宛如覓食的餓狼——這就是司馬懿的典型形象“狼顧相”。
最能暗和司馬懿是狼子野心的陰謀家的,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臥病在床做了一個夢,夢中“三馬同槽而食”,預示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三人死後篡奪曹權。可我們也說了,這只是《三國演義》,並不是真事,再說當時最小的司馬師才三四歲,司馬昭也就十歲左右,夢見他倆難道是為了湊數?
《三國演義》不可信,那我們再說《晉書》中記載的,《晉書》中記載曹操當了魏王后曾經多次提醒司馬懿“非人臣”,“必預汝家事”。但是曹丕能力不夠,只能依靠足智多謀的司馬懿。可是我們從歷史上找尋真相時會發現,曹操對司馬懿是沒有忌憚。
曹操打黃巾軍的時候,司馬懿五歲。曹操打呂布的時候,司馬懿十五歲。等到司馬懿抱上荀彧的大腿時,曹操正忙著南征,就讓他當了曹丕的伴讀。等到曹操死的時候,司馬懿才剛幹了八年,所以司馬懿還沒來得及嶄露頭角,曹操時代就過去了,他真正要發光發熱的那得從曹丕算起。
那《晉書》為什麼要寫曹操對司馬懿很忌憚呢?其實就是為了當個遮羞布,你看曹操從一開始就對我不好,可不是我先對曹家不好的。曹操要忌憚他,又怎麼可能讓他跟著曹丕混,早知道曹丕可是下一代領導人。
司馬懿當年裝病拒絕徵辟,並不是所謂的不願侍曹氏,而在於他看不上當年舉薦他的人。
我們知道每個政治集團多少都會有不同派系,這些派系有強就有弱。當年舉薦司馬懿的是什麼人呢?是時任河內郡太守的魏種。魏種是兗州人,也是曹氏集團中的兗州派。司馬懿看不上,等到了傍上把持曹氏文官系統的潁州派,他可痛痛快快去了。
所以說司馬懿從一開始就有不臣之心基本是不存在的,他在曹操時期還是個小年輕,不顯山不露水的。幫助曹丕奪嫡也是人之常情,畢竟他作為曹丕的親信,不可能置身事外了。
司馬懿能一步步走到最後,其實就是一句造化弄人。如果曹操真的打壓了他,如果曹丕不重用他,如果曹睿沒死那麼早,如果曹芳年紀不那麼小,司馬懿又怎麼可能有機會得手。
司馬懿真正動大手腳應該是在曹睿死的時候,曹睿鑑於司馬懿實在活的久熬死太多人,又權勢太高,所以他列輔佐大臣名單的時候,寫了四個宗親還有一個曹操的養子,專門落下了司馬懿。可是此時的司馬懿怎麼可能不把握機會,他上下其手,最後就成了曹爽和司馬懿兩人。
司馬懿為什麼能摘桃子?
忍。不是說司馬懿從一開始的隱忍,因為他一開始並不需要隱忍。真的隱忍是在曹睿死後他有能篡改輔佐大臣名單的實力,卻還是忍了十年之久。這份隱忍,真的可怕。智。我們說司馬懿只是一味的當忍者神龜也不可能,他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覷,當年關羽威震中華,把曹操嚇得要遷都河北的時候,司馬懿就獻策主張利用東吳和蜀漢的矛盾,兵不血刃,坐收漁翁之利。詭。司馬懿在曹睿死的時候,既然能改輔佐大臣的名單,為什麼還要把曹爽加上呢?其實這樣司馬懿就不會成為眾矢之的,畢竟他還不想玩一枝獨秀,另一方面司馬懿之所以選曹爽,是認為曹爽容易對付。狠。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殺了自己的妻子夏侯徽,因為夏侯徽發現了司馬師有不臣之心,所以不得不出於殺人滅口的下策。為什麼會是司馬懿摘了三國的桃子,我們只能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在歷史的大背景下,司馬懿作為狠辣、詭計多端、足智多謀的“忍者神龜”,在曹家短命的趨勢下走向了篡位的道路。
回覆列表
回溯司馬懿走向權力巔峰的整個過程,你會發現,並沒有多少陰謀詭計,變化是一步步產生的。所有的人,包括司馬懿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最終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 如果你要說司馬懿從很久以前就開始密謀篡位,肯定是談不上的,他不見得有這個能力。但如果因此就歸咎於曹魏制度的缺陷,卻也有些避重就輕,因為從整體上來看,制度設計尚可,只不過是出了司馬懿這一個bug。按照慣例,簡單回顧一下事情是怎麼一步一步起變化的:大漢王朝在多年的政治實踐中,以三公為實際權力的掌舵者;而皇帝,則手握免除三公權力。這一套制度,執行起來還是挺不錯的——直到曹操出現。從建安元年曹操自任司空開始,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期間曹操一直實際把握著朝政。他霸著丞相這個職位不挪窩,目的就是為了掌握權力。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但他並沒有恢復大漢王朝一直以來的一貫傳統,而是把三公變成了榮譽性職銜,同時,他將權力逐漸向內朝轉移,形成了以尚書檯為決策機構的政治體制。在這當中,尚書檯的長官是尚書令,副長官是尚書僕射。但一般而言,尚書令並不是一把手。真正的一把手,叫作“錄尚書事”,以元老重臣兼任——也就是說,這是個兼職。這些重臣的本職,基本上都是太傅、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等職位。但到了曹丕這裡,三公已經被用以優賞老臣了,怎麼辦呢?因此,曹丕創造性的發明了一種制度,把決策權給了別人:單獨授予大臣“錄尚書事”。根據史料記載,曹丕年間,只有兩個人榮獲過此職銜: 陳群和司馬懿。曹丕繼位以後,司馬懿以驚人的速度得到升遷。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威震華夏”時,司馬懿的職位還只是丞相主薄,就是主管丞相府文字材料的官員。但轉年曹操去世,曹丕接任丞相,司馬懿立馬便升任為丞相長史——這已經是丞相府的第二號人物了。曹丕當皇帝后,丞相府不復存在,司馬懿於是任尚書;第二年,升尚書右僕射,兼侍中。此時,尚書令是陳群。請注意,當時是沒有人“錄尚書事”的,也就是說,這兩個人便是決策機構的真正負責人。過了兩年,曹丕覺得這樣還是顯現不出兩人與眾不同的份量,又直接把“錄尚書事”的職位給了陳群和司馬懿。後來,司馬懿逐漸轉任武事,基本上都在外征戰,朝裡的政事接觸的比較少了。而陳群則一直以司空錄尚書事主持朝政,直到去世。西漢初年,陸賈曾經說過: 天下安,注意相; 天下危,注意將。適逢三國,戰亂不斷,因此,此時的危險並不在於執政朝廷的那個人,而在於在外領兵的那個人。司馬懿。 黃初三年,曹丕下詔:後宮及外戚不得干政。這又是對東漢以來外戚專權的一種糾正。東漢外戚存在的意義,在於代行皇權,尤其是軍權。東漢雖然設有太尉,但太尉只主管徵兵、錢糧以及武官升遷之類的行政後勤工作。至於統兵調兵練兵以及征戰,則是大將軍(或大司馬)的職權。 這些大將軍,一般由外戚擔任,不是皇后的兄弟,就是太后的兄弟。如今,曹丕不允許外戚輔政,那大將軍的職權由誰來承擔呢? 這種繁重而瑣碎的工作,當然不可能由皇帝親自來承擔。而曹丕也不是做事不過大腦,輕易地就做了這麼一個決定,而是他已經找到了替代品: 遠支宗室。曹魏的遠支宗室包括曹氏和夏侯氏,他們的特點是人特別的多,而且其中很多人都能征慣戰。這些人和曹氏皇族之間,血緣不近不遠,既無法威脅帝位,又能和皇帝持相同立場,拱衛皇權,因此成了曹丕得以取代外戚的不二人選。曹魏時期,先後做過大將軍(大司馬)的宗室有:夏侯惇、曹仁、曹休、曹真、曹爽。而其他領兵的宗室,還包括夏侯淵、夏侯楙、夏侯尚、夏侯玄等。這當中,只有另外一個非宗室的人, 做過大將軍以及大司馬:這個人就是司馬懿。這並不是司馬懿善會專營所致,而是當時的形勢使然。本來,司馬懿做文職做得好好的,但曹丕特別信任他,兩次徵吳都讓他負責留守。於是自然而然的,司馬懿開始接觸軍事。而真正領兵上前線,也是機緣巧合。當時,孫權派人攻擊襄陽,司馬懿作為曹丕的心腹重臣,督軍救援——這裡的“督軍”,並不是說要自己領兵,而是作為幾路大軍的出征協調者和最終決策者而存在。由此,司馬懿真正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如果不是諸葛亮,司馬懿不可能有後來那麼大的權威。諸葛亮反覆北伐,到了後來,曹氏宗室年紀大的早就死了,年紀小的竟然也死在了司馬懿之前。到最後,魏國境內能抵禦諸葛亮的,竟然只有司馬懿一人。司馬懿因此逐步樹立權威,成為了魏國軍界當之無愧的一號人物。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的讓人喟嘆。諸葛亮的北伐,於復興漢室無絲毫之用。最終,竟然只是成就了司馬氏的篡權。對此,魏國並非沒有預防措施。在諸葛亮去世後,關中安定,魏明帝馬上便將司馬懿調回朝中,而且將其官職從大將軍升為太尉,不再直接接觸軍隊。 然而沒多久,司馬懿就又領兵出征了,原因是無人可用。平定遼東叛亂這種硬仗,在當時還真的只有司馬懿能打。而等到司馬懿帶著巨大的戰功回朝後,他的新任職位,已經是魏國的最高武職:大司馬。魏國內部並非沒有意識到這當中的危險,他們依然不想讓司馬懿在這個職位上盤踞過久。畢竟,這與曹丕任用宗室典兵的原則是不相符的。因此,司馬懿在大司馬這個職位上沒有待多久就又升官了:太傅錄尚書事。 當時,朝廷給出的理由是很搞笑的,說是前後幾任大司馬都病死在了職位上,因此升司馬懿為太傅。但問題是,整個東漢王朝的太傅,就沒有一個人能活到光榮退休的…… 此時再看,這個職位簡直就是給司馬懿量身定做的。 在司馬懿的履歷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職位也需要提及,就是輔政大臣。這裡,還需要再釐清一下東漢時期大將軍的職權: 如果皇帝已經成年,而且任大將軍的人是自己皇后家的親戚,那麼,這位大將軍代行的就是皇帝的部分行政權,決策權依舊掌握在皇帝的手裡。 這種關係,有點像法國和俄國的制度,總理有行政權,總統有決策權。但如果皇帝年幼,那麼,原本歸屬於皇帝的決策權,就交到了太后和大將軍手裡。此時的皇帝,更多的只是一個榮譽性的角色。這種關係,類似於德國:總理有行政權,也有決策權;而總統,只是一個榮譽性的角色。至於輔政大臣,則是代行皇帝全部職權的人。司馬懿第一次成為輔政大臣,是曹丕任命的。曹丕在做皇帝的第七年即去世,當時太子曹叡雖然已經二十多歲,但是從未接觸過朝政,的確需要一段過渡時間。 曹丕自己才把外戚的路給堵上,因此,他給曹叡準備的四個輔政大臣當中,兩個是宗室,曹休和曹真;另外兩個是心腹,陳群和司馬懿。這次權力的交接相對平穩,既沒有輔政大臣威脅君主,也沒有皇帝卸磨殺驢。幾年後,曹叡平穩接掌了權力,而且從史料記載來看,曹叡對權力的駕馭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但沒幾年,曹叡也病重了。 曹叡一共做了十四年皇帝,死的時候只有三十五六歲,比他爸還早。而且,他比他爸更差的地方在於,他沒兒子,親生的全部都夭折了。曹叡的養子曹芳,在繼位時年僅八歲,因此,又到了需要輔政大臣的時候。而到了此時,當年的四位輔政除了司馬懿,全都已經死了。 有鑑於司馬懿的權威過重,曹叡並沒有將司馬懿列入此次輔政名單,而是準備了另外一份五人名單——在這份名單中,有四人是宗室,都是姓夏侯的和姓曹的;還有一個,是曹操的養子秦朗。但這份名單被內部人上下其手,到最終出爐的時候,變成了另一份兩人名單:大將軍曹爽——前任大司馬曹真之子;以及,太尉司馬懿。而孫資、劉放兩人把司馬懿列入輔政的理由,也讓人只能苦笑:司馬懿並沒有刻意的賄賂討好,兩人僅僅是因為不願意夏侯獻和曹肇入輔政,就為了反對而反對。再之後,司馬懿又忍了十年。十年之後,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年初,趁著魏帝曹芳出城謁陵,司馬懿於洛陽城內發動政變,奪取權力。史稱“高平陵之變”。 回溯司馬懿走向權力巔峰的整個過程,你會發現,並沒有多少陰謀詭計,變化是一步步產生的。所有的人,包括司馬懿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最終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 因此,如果你要說司馬懿從很久以前就開始密謀篡位,肯定是談不上的,他不見得有這個能力。但如果因此就歸咎於曹魏制度的缺陷,卻也有些避重就輕,因為從整體上來看,制度設計尚可,只不過是出了司馬懿這一個bug。如果司馬懿沒活那麼久; 如果司馬懿被諸葛亮打敗, 因此喪失兵權; 如果曹氏宗親都能活得再久一點; 甚至於,如果曹丕或者曹叡 沒有英年早逝…… 以上這些如果只要有一個能成立,司馬懿都不可能篡權成功。 當然,所有的這些,都只是必要條件,並不是說有這些條件的人,就一定會篡位。 但是,當一個人的權位已經如此之高,有了篡奪皇權的可能,那麼,有些事自然難免會浮上心頭。對司馬懿而言,他在幾十年間並沒有處心積慮,苦心經營,以篡奪曹氏江山為目的。只是時移世易,當他走到太傅這一步時,突然發現,不自覺中,自己已經有了足夠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