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兩腳萌獸

    中國古代那麼多黃金,如今都去了哪裡?從這四個方面可以發現蛛絲馬跡

    中國作為世界上較早接觸黃金的國家,並且經過歷朝歷代的積累,應該積累出來無數的黃金對吧,但是中國古代的黃金一直處於緊缺的狀態,相比於固定開採的量來說,由於黃金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導致黃金的數量越來越少了,那麼這些消失的黃金,被用作哪裡去了呢?

    一、用於宗教佛事 中國是一個信仰佛教的大國,從古至今,從帝王之家到平民百姓。為了彰顯對佛教的虔誠,在佛像的製作上、廟宇建築上等多個領域將黃金作為主要的或者輔助材料被使用。這樣一來,黃金總體的數量上被消耗去了一部分。二、用於貿易 被用於貿易的黃金,除了國內使用之外,大量的黃金流向了國外。在古代由於每個國家的貨幣不同,除了以物易物的交易之外,黃金作為通用的貨幣被使用。而為什麼是中國的黃金流向了國外不是國外黃金流到國內了?事實情況是,中國作為世界大國,消費大,對外貿易中多是少量出口,大量進口為主,所以黃金自然多是流向了國外。三、埋在地下 埋在地下的黃金,主要是指古代帝王將相死後將黃金等貴重物作為陪葬品陪葬。要知道中國古代的大部分黃金都是掌握在皇家貴族手中,同時古代的又盛行陪葬之風,所以這些黃金多被帶進了帝王們的墓葬裡。我們在現發掘的陵墓中均發現了大量的黃金,但是更多的墓穴依舊隱藏在不為人知的地方,那些黃金便也被埋在地下。四、黃銅所代替的黃金 西漢作為中國黃金最多的時期,然而有一個事實便是,西漢時期的黃金,大多數只是黃銅。從黃金的開採量來看,黃金的大量流通沒有科學依據。所以這些大量的黃金只是假象,是黃銅罷了。並且史書中古人對於金銀的描述,多是以“金”來代之,後世也無可查證!

  • 2 # 澹奕

    現在很多電視劇裡有個很搞笑很荒唐的場景,那就是當中的人物動輒出手就是幾百兩幾千兩的銀子眼睛都不眨,甚至於更誇張的出手上萬兩白銀的。

    就連金庸筆下也有過類似的雷人場面:郭靖請黃蓉吃飯,一頓飯吃掉了將近20兩銀子。

    如果按照當時的米價折算,這些錢能買摺合現在8000多斤大米。

    實際上在古代大多數的時候,人們日常根本用不上金銀這樣的貴金屬,在明清以前,白銀主要是用於收藏而非流通,並且大陸金銀的產量是非常有限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一直都不算是個金銀資源豐富的國家,儘管現在咱們的黃金產量與白銀產量很高,但那是因為科技進步,咱們學會了從很多廢渣伴生礦中提煉金銀。

    在古代的中國,金銀礦是很少的,甚至於銅礦也沒那麼多,所以人們覺得金銀很珍貴,平常作為主要貨幣的並非是金銀,而是銅錢,各種形態的銅錢。

    從先秦開始,直到明朝以前,主要的鑄幣所說都是鑄造銅錢,而不是金銀。

    古時候的金銀,從先秦到兩宋,主要的用途是作為儲值物品、珠寶首飾,還有就是賞賜,皇帝賜予功臣等大量的金塊馬蹄金之類,但這些都是被收藏起來,而不是流通。

    咱們本土的金銀產量實在是非常有限,不過古時候中原地區的確有不少的金銀,而這些金銀絕大多數並非是咱們自己開採的,而是從海外進口的。

    雖說我們沒什麼金銀,但是中原盛產瓷器、絲綢、茶葉、各種奇巧的工藝品等等,對於很多的外華人來說都是寶貝,因此中外大規模的貿易,使得金銀不斷流入。

    像是波斯、渤泥、暹羅、天竺等都有大量金銀輸入中原的相關記載。

    近代新航路開闢之後,西班牙人從美洲掠取大量的白銀,結果這些白銀大多因為貿易的緣故都進了中國,明朝時代開始,中國的白銀數量急速上升,被稱作是“白銀帝國”。

    到了清朝,這樣的現象仍舊在繼續,儘管許多人覺得清朝閉關鎖國,但實際上僅僅廣州十三行等於外界的貿易量,就已經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那時候咱們又不興用黃金,銅錢外華人也不會鑄造,所以白銀成了清朝與外國之間進行貿易的主要貨幣,清朝時期,國外的白銀繼續大規模湧入中原。

    可以說,貿易才是古代中國大量金銀的主要獲取渠道,並非是咱們自己生產。

    中國古代的大量金銀,自己出產的僅佔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用貿易手段從國外獲得,最主要的就是日本、美洲與西方世界,這些地方的金銀構成了古代中國金銀的主流。

    雖然金銀很多,但是有一點,咱們國家從先秦直到明朝,都沒把白銀當做過正式的貨幣,元朝以前都是以銅錢為正式貨幣,元朝與明朝則是用銀票。

    相較於銅錢,金銀的價值很高,一般日常交易的時候根本用不著,而且也不便找零,所以非常罕見,大部分時候,都是用銅錢的,元朝亂髮銀票,弄得經濟一團亂。

    明朝一直以寶鈔為正式貨幣,但洪武后期寶鈔就形同廢紙,人們更喜歡用白銀。

    整個古代,真正白銀比較多見的也就是明清時期,那時候的白銀也非常值錢,沒那麼廉價,而黃金這種東西更加寶貴,通常都是收藏或者做首飾珠寶之類,基本沒人拿來買東西。

    不管怎麼樣,古代那麼長的時間,無論渠道如何,按理來說存下來的金銀肯定不少,但如今印象裡金銀好像很少見很珍貴,大陸幾乎也沒啥金銀。

    的確,雖然以前透過貿易之類咱們賺了很多的金銀,但是在近代晚清時期,大量的賠款還有外敵入侵劫掠,都導致白銀以驚人速度外流。

    尤其還是透過貿易的手段,工業化時代外國商品在大陸傾銷,白銀外流加速。

    實際上賠款什麼的真正被掠走的金銀有限,真正導致大陸金銀損失的還是近代貿易,大陸商品競爭不過西方,而清朝的銀票外國也不要,能付的就是白銀之類,這個數量非常巨大。

    白銀作為貨幣大量外流,而黃金,通常都是作為裝飾品、珠寶首飾之類,戰亂年代這種珍貴的東西要麼散落要麼被搶,也很難保得住。

    近代戰爭頻繁,當時的錢到底值不值錢很不好說,而黃金這種硬通貨,自然走俏,常年的戰爭也加速了黃金的外流,大量的黃金換成了亟需的糧食、裝備等等。

    存錢賺錢如同涓涓細流,花錢費錢如同黃河奔湧,實在扛不住。

    再多的金銀經歷近代百年,也基本蕩然無存,而如今大家也不再用金銀做交易,金銀基本上就是用來儲值或者珠寶首飾,因此變得更加難得一見,感覺上就是金銀似乎變得很少。

  • 3 # 虎嘯雄鋒

    明朝初期,永樂大帝朱棣遣鄭和七下西洋,從海上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諸國交往,貿易昌盛,白銀慢慢流入中國。明朝中期,西方大航海時代到來。海運貿易更加日益昌盛,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不僅僅是白銀,還有土豆,玉米,稻穀等等大肆傳入中國。終明一朝,從永樂到崇禎,再到鴉片戰爭爆發前夕,中國一直在對外貿易中憑著絲綢,瓷器,茶葉等專項專利賺著世界各國的白銀。然而鴉片戰爭後,這種貿易獲利被西方殖民者侵略者用侵略,搶奪,戰爭,商品方式給逆轉了。外國開始在對華貿易中瘋狂賺錢,賺白銀。開商埠。中國的經濟開始快速地下降了下來。

    除此之外,另外還有各種各項數額巨大的賠款,也是中國白銀對外大量流失,流失嚴重,國力日益衰敗,窮困潦倒,民不聊生,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不僅僅是西方殖民者,還有中國當時的清朝政府高層官員思想守舊,不作為導致的。

    白銀大量的流失也導致了中國的國力,經濟發展緩慢,再後來只能慢慢地更進。提升本身的財力,經濟等實力。

  • 4 # 賞個關注吧

    外貿逆差流失了唄!

    很簡單的一個真相就是,

    一直到美洲白銀大爆炸,透過歐洲殖民者輸入中國之前,中國的國際貿易都是打腫臉充胖子的災難!

    大量的金銀銅透過國際貿易流失出去,甚至有外貿船在中國東南城市,收購一個縣城全部的銅錢,直接帶往海外。

    在日本,北韓,東南亞,長期使用的都是唐朝,宋朝的錢幣!

    以至於貿易發達的東南沿海陷入無錢可用的尷尬境地!

    這個貿易逆差直到明朝中後期靠美洲的白銀輸入才解決問題,大明才終於不需要印刷寶鈔紙幣,才可以直接收取白銀稅收,而之前大明的稅收都是隻能收大米,小麥,胡椒,大豆,蠶絲,棉布等等實物!

  • 5 # 薩沙

    中國古代的金銀其實並不多。

    今天就說說常用的白銀。

    大家應該知道一個基本概念,古代硬通貨基本是稀有金屬。如果是隨處可以找到的金屬,就不能作為硬通貨,因為政府可以隨時大量新鑄造貨幣。

    白銀之所以成為中國古代的硬通貨,就是因為它本來就很稀少。

    到明代時期,中國這麼多年一共出產或者收購了七八千噸的白銀。

    由於明代商業貿易發達,中國就出現貨幣奇缺的情況,導致出現嚴重的金融問題。貨幣價格猛漲,商人不願意隨便出手白銀。

    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好在意外的遊了解決辦法。

    西班牙殖民者瘋狂地從美洲掠奪走了四萬五千噸白銀,又非常需要中國的產品。

    最終就是,這些白銀有二三成流入了中國,解決了白銀奇缺的問題。

    清代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也是從洋人手中大量獲得白銀,直到鴉片出現。

    當時滿清全國大約有1萬5000噸的白銀,所以白銀大體還是不缺的。

    那麼,中國白銀的去向呢?

    一是國家收購白銀,不再用白銀作為貨幣。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就多次收購白銀,作為法幣的發行保證。在1936年,就收購了3億枚銀元。

    建國後,新中國也是如此,多次大量收購白銀,由國家掌握。

    基本上50年代以後,民間就沒有太多白銀了。

    二是常年割地賠款以及貿易逆差,導致白銀大量流失。清末光是其中8項賠款,數量就很巨大。

    第一次鴉片戰爭賠款,需賠付英國2100萬銀元;

    第二次鴉片戰爭賠款,需賠付英法兩國白銀1600萬兩;

    1874年琉球事件,需賠付日本白銀50萬兩;

    1876年馬嘉理事件,需賠付英國白銀20萬兩;

    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需賠付俄國白銀500萬兩;

    1895年甲午戰爭賠款,需賠付日本白銀23150萬兩;

    1900年庚子賠款,需賠付十一國白銀4.5億兩;

    1906年《藏印條約》,需賠付英國50萬英鎊。

    這八筆戰爭賠款加上利息累計銀元13.75億元,要是折算成當時中國慣用的計算單位,那就是白銀10.45億兩,這就是6000噸白銀了。

    另外就是貿易逆差,清末和民國初期逆差嚴重,中國只能用白銀作為支付貨幣,洋人藉此得到大量的白銀。1880年,中國貿易逆差是2000萬白銀,這個數字很驚人。

    三是因為戰爭或者走私原因。

    在民國時期,曾經有走私白銀的時期。當時將白銀從中國走私到外國,是有利可圖的生意。而民國的中國軍閥割據,走私活動非常容易。

    尤其30年代歐美髮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國外白銀價格更是高漲,中國白銀走私商人不顧一切活動。

    根據民國財政部估算,1935年白銀走私規模超過兩億元。

    另外就是戰爭時期,不得已的一些手段。

    抗戰爆發前後,中國急需要進口大量物資,但缺乏外匯,只能使用白銀:1936-1938年,國民政府透過與美國白銀貿易,不僅緩解了通貨準備金的壓力,同時獲得一筆5000萬美元的短期貸款。僅1937年,中國就向美售銀價值達1.38億美元,其中4800萬元用於在美購買戰略物資。

    其實白銀本身並不值錢,每克不過幾塊錢人民幣。

    由於白銀不能作為貨幣了,普通老百姓一般會留一些金銀首飾,但會以黃金首飾為主,很少會留白銀首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對調程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