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實按照當時印度國內那種四分五裂的狀況,淪為殖民地是早晚的事,區別在於淪為誰的殖民地。最後,在一幫歐洲強盜的競爭中,英國勝出,成了印度的宗主國,英女王成了印度的女王。英中國人挺嘚瑟的,還把一艘“聲望”級戰列艦命名為“印度女皇號”,其實這個女皇指的就是他們的伊麗莎白女王,因為她也是印度的女皇。

    (一)、英國在印度的領土由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政府共同管理;

    (二)英國政府成立管理局,批准、審閱一切關於印度的檔案;

    (三)管理局對印度的管理高於東印度公司董事會;

    (四)國王有權召回董事會任命的總督。

    這個法案有意思的說出了“英國在印度的領土”,司馬昭之心。從此,印度真的就是英國政府在管理了。

    我的心在這片被掠奪的土地上永無安息,

    誰又能在這徒勞的世界上心滿意足?

    ······

    站在鮮花束上,夜鶯在歌唱,

    在我的心中的花園,卻佈滿了荊棘。

    我祈禱長命百歲,卻只有四天生命,

    兩天在慾望中度過,兩天在等待中消磨。

    ······

    最後,英中國人到底還不不敢殺了老皇帝,一氣之下把他趕到緬甸去了。隨著老皇帝的離去,全印度的統治權轉到英國女王那裡。

    為了照顧印度王公的面子,任命總督時,不再是以前那樣由東印度公司胡亂派人,而是由女王任命總督,還給總督一個“副王”的頭銜。英國的維多利亞終於成為了印度女皇,在歐洲,這是絕無僅有的。

  • 2 # Vlog青椒

    由於此時英、法之間一直在歐洲互掐(英法百年戰爭),在印度也爆發了激烈衝突。

    此時,印度出現了一個勇於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烏德·德拉。在法中國人的支援下,這位年僅27歲的孟加拉貴族,一上臺就向英中國人發起了進攻,率軍攻入了英國的一個據點威廉堡,並殺死了留在據點裡的英中國人。

    英國怎堪忍受這種恥辱,當即組織了1200人的遠征軍,由英國著名軍事家克萊武率領,抵達印度,隨後又在當地招募了兩千多人的僱傭軍。

    雙方最終在普拉西展開決戰,西拉傑的軍隊有7萬之眾,而且擁有法國支援的50多門火炮以及數十名法國炮手,而英軍不到4000人,雙方實力對比懸殊。

    西拉傑的戰鬥部署是先用火炮猛烈轟擊英軍,然後自己率主力正面迎戰英軍,最後讓自己的伯父米爾·賈法親王,率15000騎兵在關鍵時刻給予英軍致命一擊。

    戰鬥剛開始時,跟西拉傑部署的一樣,英軍被猛烈的炮火打得節節敗退,但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西拉傑的火炮失靈,但他以為英軍的火炮也同樣失靈,於是親自率領主力開始向英軍衝鋒。

    但英軍作為一支近代化軍隊,部隊訓練有素,早就做好了準備,將火炮全部用帆布蓋上,使其未受到損害。因此,西拉傑的部隊一衝鋒就暴露在了英軍的炮火中,傷亡慘重。雙方陷入膠著,英軍憑藉火炮優勢開始反擊,西拉傑的部隊開始退卻。

    而此時,作為戰役的決定性力量米爾·賈法親王率領的15000騎兵進入戰場,這位被西拉傑寄予厚望的伯父,看到本方軍隊處於劣勢,本來要率領騎兵向英軍發起突襲的他,竟然臨陣倒戈,調轉方向,向自己的侄子發起了衝鋒。

    這個載入戰爭史冊的一幕,讓西拉傑看得瞠目結舌。

    結果,西拉傑的部隊被擊潰,除一部分潰逃外,大部被俘,西拉傑也戰敗被殺。

    原來,在這一決定印度歷史的關鍵性戰役中,米爾·賈法親王在戰役之前就被克萊武重金賄賂,作為內應,他率領的“決定性力量”在戰鬥中一直猶豫觀望,在本方部隊即將潰退之際,看準時機的他,毅然向自己的侄子發動了致命一擊,為英軍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此戰過後,在英國分化瓦解的策略下,印度再也沒有出現有組織的大規模抵抗,英國在印度的殖民之路迅速推進,數十年間便將整個印度納入其殖民地領域之內。

  • 3 # 我講歷史

    眾所周知印度曾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被英國殖民將近三百年。以至於現在印度的官方語言都成了英語。那麼印度作為擁有幾千年文明歷史,而且一個面積超過300萬平方公里,人口又眾多的國家為何能被英國殖民統治呢?

    印度內亂,英國機會來了

    到了17世紀末18世紀初印度莫臥兒王朝突然陷入分裂之中,各地的封建勢力割據。到了18世紀中期這種局面進一步加強,這就為英國進入印度提供了打好的機會。

    所以這時的英國沒有了顧及,直接殖民了印度。並且成立了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專門打理印度事務。把印度的麻棉等資源運回英國。

    分而治之,挑撥離間

    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社會中不同民族之間矛盾,挑撥印度人民之間的關係。

    印度人缺乏反抗精神

    當時的印度在人口數量方面佔據絕對優勢。但是由於印度人缺乏反抗精神,印度長期種姓制度高種姓人擁戶英國殖民者統治,低種姓人由於長期的被奴役已經喪失了反抗精神。

    而且印度人的這種不反抗精神直接持續到了二戰末期。當時的甘地還是打著“非暴力,不合作”的口號反對殖民統治。

    英國的殖民統治給印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苦難,

  • 4 # 歷史終任人評說

    這還得從十八世紀的普拉西戰役說起。

    十八世紀中期,葡萄牙殖民者逐漸退出印度,而英國和法國也同時進入印度。由於此時英、法之間一直在歐洲互掐(英法百年戰爭),在印度也爆發了激烈衝突。

    此時,印度出現了一個勇於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烏德·德拉。在法中國人的支援下,這位年僅27歲的孟加拉貴族,一上臺就向英中國人發起了進攻,率軍攻入了英國的一個據點威廉堡,並殺死了留在據點裡的英中國人。

    英國怎堪忍受這種恥辱,當即組織了1200人的遠征軍,由英國著名軍事家克萊武率領,抵達印度,隨後又在當地招募了兩千多人的僱傭軍。

    雙方最終在普拉西展開決戰,西拉傑的軍隊有7萬之眾,而且擁有法國支援的50多門火炮以及數十名法國炮手,而英軍不到4000人,雙方實力對比懸殊。

    西拉傑的戰鬥部署是先用火炮猛烈轟擊英軍,然後自己率主力正面迎戰英軍,最後讓自己的伯父米爾·賈法親王,率15000騎兵在關鍵時刻給予英軍致命一擊。

    戰鬥剛開始時,跟西拉傑部署的一樣,英軍被猛烈的炮火打得節節敗退,但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西拉傑的火炮失靈,但他以為英軍的火炮也同樣失靈,於是親自率領主力開始向英軍衝鋒。

    但英軍作為一支近代化軍隊,部隊訓練有素,早就做好了準備,將火炮全部用帆布蓋上,使其未受到損害。因此,西拉傑的部隊一衝鋒就暴露在了英軍的炮火中,傷亡慘重。雙方陷入膠著,英軍憑藉火炮優勢開始反擊,西拉傑的部隊開始退卻。

    而此時,作為戰役的決定性力量米爾·賈法親王率領的15000騎兵進入戰場,這位被西拉傑寄予厚望的伯父,看到本方軍隊處於劣勢,本來要率領騎兵向英軍發起突襲的他,竟然臨陣倒戈,調轉方向,向自己的侄子發起了衝鋒。

    這個載入戰爭史冊的一幕,讓西拉傑看得瞠目結舌。

    結果,西拉傑的部隊被擊潰,除一部分潰逃外,大部被俘,西拉傑也戰敗被殺。

    原來,在這一決定印度歷史的關鍵性戰役中,米爾·賈法親王在戰役之前就被克萊武重金賄賂,作為內應,他率領的“決定性力量”在戰鬥中一直猶豫觀望,在本方部隊即將潰退之際,看準時機的他,毅然向自己的侄子發動了致命一擊,為英軍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此戰過後,在英國分化瓦解的策略下,印度再也沒有出現有組織的大規模抵抗,英國在印度的殖民之路迅速推進,數十年間便將整個印度納入其殖民地領域之內。

    印度人不善戰,這大家都知道,但這種臨陣倒戈,看到自己國家的軍隊快支撐不住時,選擇“補上一刀”,這也確實是太無恥了!

    這些年來,印度人一直在跟中中國人較勁,好像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真不知道他們的優越感是從哪裡來的。

    所謂“國無防不立”,印度人要想跟中國平起平坐,還是先學學中中國人的抗爭精神吧。

  • 5 # Blue_Team

    既有偶然也有必然,還有一個東印度公司。

    先說偶然性。17世紀末,統治印度的莫臥兒帝國逐步走向分崩離析,各地土邦逐漸獲得了獨立地位。18世紀中後期,英國勢力此時陰錯陽差的進入印度次大陸。之所以說“陰錯陽差”,因為這個時代可不像今天,人類的地理知識有限,歐洲船隊的航行方向很大程度上就是“開到哪算哪”,哥倫布先生不就至死都以為自己去的是印度麼?英中國人到了印度次大陸,一開始也沒有徹底征服那片廣大土地的想法,更多的是從事麻棉等原料供應的商業活動,這個過程中,成立了著名的東印度公司。

    再說必然性。英中國人在印度的經營活動,長期是通過收買各地土邦王公等手段從事商業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印度次大陸內部的宗教衝突、文化衝突完全呈現在英中國人面前,他們很快認識到,所謂的“印度國”,原來和歐洲大陸一樣,是四分五裂的。印度畢竟不是中國,他本就是各自為政,雅利安人、蒙古人等外族都能輕易統治那片土地,為什麼英中國人不能?蒙古人帶來的伊斯蘭教本就與本土的印度教有著激烈的衝突,各個土邦之間更是由於民族不同、文化各異,從而矛盾重重。因此現實,東印度公司的逐步蠶食策略又有誰能抵抗?

    最後說一下,在統治印度的過程中,特別是19世紀以後,印度也爆發過多次反英起義,但與我們教科書中描述的“民族覺醒” 不一樣,印度各地的反抗大多是因為宗教衝突,來自歐洲的英中國人很難理解印度教的“高深”教法,特別是印度教殘酷的種姓制,更讓英中國人搖頭。但印度人也很有意思,你統治他、剝削他沒問題,但不能動他的種姓制。直到今天,種姓制都是印度賴以生存的文化傳承。只要英中國人觸碰這一軟肋,印度人都會激烈反抗。所以英中國人在統治中也慢慢學會了尊重現實。但印度教徒的種姓原則,和倡導眾生平等的伊斯蘭教完全不同,兩教派的衝突,至今無解。

  • 6 # 文韜武略64

    從十七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就盯上了南亞次大陸這片富饒的土地可以講隨便撤粒種子就能長出東西的地方誰不想擁有呢。但是英國也飽受了這片土地人民的長期抗爭上到君主下到百姓。南亞次大陸的香料木材都是上等的,是英國為了掠奪和佔有的初衷。

  • 7 # T-8009

    簡單說吧。用領先對方的軍事裝備,軍事力量開啟國門(印度也算不上國,到處土邦),然後劃出自己的地盤,進而經濟滲透,當做原料地和商品傾銷地,伴隨著鐵路延伸,經濟領土不斷擴大。。。這過程中對各個土邦,採用拉攏,分化,分而治之。。。政治上給予保留特權和部分經濟利益。不聽話的用軍事手段予以打擊。文化教育上則輸出英語。。。

  • 8 # 常景泓

    謝邀:推薦優質論文與大家共賞論印度被英國殖民征服的內在原因:

    印度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貢獻卓著。

    然而,在近代,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和歐洲殖民活動的開展,西方殖民勢力開始進入印度。在最初的近兩個半世紀裡,西方殖民勢力僅僅盤踞在沿海地帶的少資料點裡,很難為所欲為。但在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前期的短短數十年間,整個印度次大陸都落到英國的統治之下,究其原因發人深思。本文僅從印度自身的角度來探討導致其被殖民征服的原因。 一般認為資本主義的對外殖民擴張政策是其外在原因、莫臥兒帝國的衰落是其內在原因。但是,把兩個國家作為對等的歷史主體,首先從兩國實力消長變化的對比上分析原因,會更具說服力。

    17世紀至18世紀中期,莫臥兒王朝的實力與英國相比,差距並不很大。這主要表現在: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印度不少工業部門的工藝水平超過英國;在兩國的貿易中,印度處於出超地位;在生產力發展和人均收入方面,差距尚不顯著。因此,這一時期,英國在印度次大陸主要是謀取自由經商和貿易特權等商業利益以及取得小塊居留地。然而,兩個國家在社會發展潛力上存在著很大的內在差異性,這包括社會結構的差異性、中央政權強弱的差異性、市場需求的差異性以及土地所有制的不同。由於以上差異,英國社會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率先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實力迅猛增長,一躍成為世界強國。而印度資本主義萌芽舉步維艱,經濟發展受到種種制約,且長期戰亂、分裂割據更削弱了印度的實力。

    在18世紀中期以後,英印實力對比發生了實質變化。英國對印度則採取了“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達到征服印度的目的。這就註定了印度被征服的命運。 莫臥兒帝國的衰落為英國的殖民征服提供契機,莫臥兒帝國的衰落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第一,日趨衰落的莫臥兒朝廷缺乏凝聚力。

    這主要表現在: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金銀的流入,極大刺激了封建主的貪慾和奢侈腐化,導致了軍事采邑制度的崩潰,從根本上動搖了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基礎。皇室內部的帝位之爭,嚴重削弱了皇室的勢力。莫臥兒中央與各地封建主的矛盾不斷加深,封建分離傾向越來越嚴重。

    第二,莫兒帝國內外政策的重大失誤加速其衰敗程序。

    對內,莫臥兒朝廷歧視非穆斯林、迫害非遜尼派的穆斯林,激起了各方面的強烈反對,破壞了印度的穩定和統一。為解決軍事采邑制度的危機,窮兵黷武、內戰頻仍。奧朗則布的宗教迫害和戰爭政策,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卻促成經濟進一步衰落,軍事組織崩潰,進一步激化了印穆矛盾。其次,莫臥兒王朝對外妥協退讓,給予東印度公司自由貿易、貨物免稅、建立永久性商埠、內河通行以及收稅、鑄幣、駐兵、領事裁判等種種特權,使英國殖民勢力滲透到莫臥兒帝國的財政、軍事、司法等領域。

    第三,兩次來自西北的外族入侵,特別是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加速了搖搖欲墜的莫臥兒帝國的瓦解,破滅了馬拉塔取代莫臥兒、重建印度帝國的希望,更便利了英國殖民者在孟加拉地區確立殖民統治。

    在英國進行軍事征服的過程中,印度王公之間的權力與利益之爭制約了聯合抗英。那時,印度各王公,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沒有認識到英國殖民者是他們共同的敵人,而僅把它看作印度諸多邦國之一。印度各王公一方面為了擴張領地互相敵視、不斷征戰;另一方面,他們往往與英結盟、借英伐鄰。印度王公的利己主義使他們政治上鼠目寸光,很難實現真正的聯合抵抗。東印度公司也成功地利用了各王公間的矛盾,分化瓦解,阻止聯合,並唆使他們相互廝殺。這在南印地區的馬拉塔聯盟、邁索爾和海德拉巴之間以及馬拉塔聯盟內部最為典型。在這同時,為了保住其既得利益或獲取更多利益,各土邦王國的內部上層集團,完全置民族、國家的利益而不顧,在面臨英國軍事征服時,不光彩地充當了殖民者的內應。這常常使英軍在危機時刻化險為夷、不斷取勝,從而不斷拓展征服區域,並最終完成了對次大陸的征服。

    以上主要從印度政治上層的角度,分析了導致印度被殖民征服的內在直接原因。然而,印度社會具有其獨特的社會特徵,即村社、種姓、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印度社會的封閉、滯後以及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對立、種姓與種姓的對立,導致了印度深陷於政治上分裂、經濟上停滯、精神上麻木的狀態,這是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內在根本原因。

  • 9 # 萬歲1148858845

    導致印度淪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是莫沃爾帝國的分封制度,莫沃爾帝國為了避免歷史上其他分封制帝國的割據分裂局面,所以研究了新的分封制就是曼薩布制度,就是將封地貨幣化,以黃金的貨幣形式給予封建領主而不是直接給予封地,因此需要巨量黃金由於本土黃金產量不足,所以必須對葡萄牙,英中國人開放市場由此換取他們從南美運來的黃金白銀,由於英中國人初來的時候莫沃爾帝國尚且強大(十七世紀初)加之人數很少(不過幾百人)並且積極納稅所以沒有引起莫沃爾帝國的警惕

  • 10 # 北漂叔叔

    最早的印度原住民是雅利安人的奴隸,後來莫臥兒人來了又做莫臥兒人的奴隸。都是做人的奴隸,英國的文明程度還比莫臥兒人高的多,而且大英帝國還給印度人送去了個相對統一的帝國,何樂而不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跨省換工作五險一金需不需要轉移,不轉移有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