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村王瘦瘦
-
2 # 仙子在農村
提問者可能是沒有搞清楚蛙魚與三文魚的關係。其實鮭魚又稱三文魚 ,是深海魚類的一種,也是一種非常有名的溯河洄游魚類,它在淡水江河上游的溪河中產卵,產後再回到海洋肥育。鮭魚是所有三文魚(Salmon)、鱒魚(Trout)和鮭魚(Char)三大類的統稱。此外,北極灰鱒、大西洋油鯡、北美青魚和北極寒鱒等也都屬於鮭魚科。世界上真正的鮭魚只有五種,其它所謂的鮭魚實際上都是人們的習慣性叫法而已。這五種鮭魚分別是:1.北極鮭——也叫北極紅點鮭魚;2.七彩鮭——也叫美洲紅點鮭魚;3.多麗鮭——也叫花膏紅點鮭魚;4.雷克鮭——也叫湖鮭、灰鱒鮭;5.牛頭鮭——也叫紅點鮭、三紋鮭 。
三文魚,又名大馬哈魚、鮭魚、撒蒙魚,屬硬骨魚綱、鮭形目、鮭屬,主要分佈在大西洋與太平洋、北冰洋交界的水域,屬於冷水性的高度洄游魚類,被國際美食界譽為“冰海之皇”。三文魚並不一是一個科學名稱,而是一種通用的商品名。它不是一種魚,而是很多魚的統稱。三文魚具有商業價值的品種有30多個,目前最常見的是2種鱒魚(三文鱒、金鱒)和4種鮭魚(太平洋鮭、大西洋鮭、北極白點鮭、銀鮭)。
三文魚一詞源自“Salmon”,最早人們用拉丁語中的“salmo”(奮力躍起的意思)來稱呼北大西洋的一種魚,這種魚每年洄游到歐洲沿岸的河流上游產卵,途經瀑布便奮力躍過。後來大神林奈把這種魚的學名形象的定為“salmo salar”,即現在鮭魚屬的大西洋鮭。大西洋鮭味道鮮美,產量又高,一副等著被吃的氣質。於是迅速成為了當時歐洲北部和北美的支柱性漁產。中國最早接觸大西洋鮭的是港臺地區,由於它的英文名是Atlantic salmon,於是正如你所知道的“士多啤梨”其實是草莓一樣,“Salmon”經濃重粵語腔發音,音譯成了“三文魚”。由於上述歷史原因,在中文語境裡三文魚指的就是大西洋鮭。最著名的要屬挪威海產三文魚,根據產地的不同,還有同類大西洋鮭產品例如澳洲海產三文魚、蘇格蘭海產三文魚等。
如何分辨野生和養殖?
其實世界上80%的產量都是養殖的,我們日常消費和食用更多的是養殖品種,野生的很難吃到,這就造成了野生三文魚比養殖三文魚平均售價相差將近4倍!如果你非要追求一下野生的,那可得擦亮眼睛。俗話說,商家無利不起早,總會有些人用養殖鮭魚裝扮成野生的來矇騙消費者。一般來說,同種類下,養殖三文魚和野生三文魚的差異比較明顯主要是:
1、外表和顏色。養殖的三文魚外表通常會有斑紋,而野生是三文魚外表非常光滑,顏色統一;野生的偏紅,養殖的偏橙紅(這種對比只能限定在同種間進行,舉個例子:有種叫紅鮭的太平洋鮭,以肉色紅潤聞名,這很顯然不能和橙紅的大西洋鮭對比)
2、看脂肪。也就是咱們常看到的鮭魚肉上的白線條,野生較細窄,養殖較粗寬。(也要在同種類的情況下對比,一般情況下可以判斷,但是不排除有些野生種營養超好長得很肥。而且要注意養殖的尾段,這部分脂肪層會比較薄,顯得跟野生的比較接近)。超市中,一些三文魚切片出售,如果魚肉裡有一條或者幾條白花花的白色脂肪線,那就是養殖的。相反,野生三文魚肉質結實緊密,脂肪含量幾乎為零,所以看不到白色的膘。
3、看口感。野生三文魚生存環境競爭十分激烈,為了活下去而疲於奔命,3年之後才能成熟,因此肌肉組織發達,脂肪含量少,肉質柔軟緊實,有種吃瘦肉的感覺;養殖三文魚缺少自然競爭環境和運動空間,飼料都是由高脂肪、高蛋白組成,一般都膘肥體壯,1年不到就可以迅速長到20多斤,魚體肥嫩富含脂肪,魚肉上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白色脂肪線,口感則比較鬆軟。野生三文魚的營養略高於養殖的。
野生
養殖
回覆列表
第一點、生魚的外觀
現在很多的店鋪為了利潤就會用“鮭魚”來冒充“三文魚”。首先小巴教大家的就是從新鮮魚的外觀給大家區分了!鮭魚體型會比三文魚要小一些!鮭魚的身體外部的顏色會比三文魚要淺一些,看上去沒有三文魚那麼的光滑,而且鮭魚的外表有一點顯黃色,斑點比較多,三文魚的最前部分顏色會有層次感!
第二點、切好的魚肉
三文魚的顏色會比鮭魚看起來更鮮亮,顏色會是橙紅色的。紋路比較清晰,看上去還能透光,不會有各種的劃痕!三文魚的肉質比較有彈性,不容易粘在手上!但是鮭魚的的話顏色就暗一些,有一點像放久了的肉,紋路也比較的不均勻,會有一些血印的可能!
第三點、味道
三文魚吃起來會更滑嫩,沒有過多的疙瘩感覺!整個脂肪層咬起來的口感比較的明顯。會吃起來沒有腥味!那麼鮭魚的話就會比較暗淡,吃起來比較軟,有一種肉質不太新鮮的感覺,脂肪層比較薄,吃起來明顯是感覺不到的,而且吃起來還會有一些的腥味。鮭魚是不建議生吃的,會有一些的細菌,而三文魚就比較的乾淨,吃起來非常的肥美、鮮美、滑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