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尊哥的小媳婦兒

    整天在家對著電腦辦公,有時覺得無聊就會看看自己養的肉肉,上個廁所,或者溜達會兒。下班後每天在小區裡溜達溜達,放放風兒。挺無聊的,不如每天正常去公司上班,到點下班,還能看見不同的同事經歷不同的事情

  • 2 # 陸一淡飯齋

    估計不少職場人經過一個多月的長假,讓本來會的技能變得不熟悉了。

    回到公司後,看到陌生又熟悉的工作任務,突然還會斷片。年前本來還能得心應手的工作,復工後,起碼要花半個月才緩過來。

    上班的時候,出門看到滿大街的口罩,大家在地鐵上寧願站著也不坐在一起了,辦公室不敢近距離接觸。

    帶著厚厚的口罩,要酒精消毒,要洗手。在這種壓力下,有的人還會突如其來的一陣煩躁。

    這種心理會帶來一種畏懼感,也就是畏手畏腳的,害怕工作出錯,不積極主動地去工作,因為害怕做多錯多。

  • 3 # 小宇宙的vlog

    01

    在這個春節以前,有任何一個人和我說“人一定要工作,不工作一個月就廢了”,我肯定會當場嗤之以鼻,並在心裡暗譏對方妥妥一無可救藥的工作狂。是零食不好吃嗎?還是手機不好玩?居然迫不及待地要享受起福報來了,然而在家這麼些天,終日無所事事地打牌煲劇,我居然也有點想上班了。

    怕是宅出了幻覺,我立馬開啟微博準備冷靜一下,結果發現在家裡憋得慌,想上班的人居然還不少,在#春節這幾天才知道的真相#話題底下,許多人都表示之前從沒想過原來吃飯也會累,做豬也很難,自個連個廢人都當不好。大家都是平日風裡來雨裡去地享受福報,每到下班就喜大普奔的勞動人民,沒想到也有這麼迫不及待地想上崗賣命的一天,哪怕日夜操勞,風雨兼程,也好過日復一日地百無聊賴,渾渾噩噩,畢竟一個人要廢掉實在是太簡單了。

    記得之前讀丹尼爾·科伊爾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裡頭有段這樣的話:“有什麼簡單的方法,能在不造成傷害的前提下,讓一個超級明星的才能消失?” 很簡單,“只要一個月不讓他們練習”。

    工作雖然不能完全等同於練習,但兩者概而言之都是一個輸出的過程,而過年賦閒在家的這段時間,你刷抖音、刷微博、刷朋友圈則是一個輸入的過程,你吸取著來自他人的資訊輸出,享受著來自他人的勞動成果(某網紅的拍的抖音,某大V發的文章,某記者發的影片),但你花了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接收完了這些以後,你並不能把之內化為生產力的一部分,向世界輸出任何屬於你的價值。2010年,美國ABC電視臺在採訪霍金時,問他有什麼給子女的建議。

    霍金說:“工作會給你生活帶來意義和成就感。如果不去工作,生活就是空虛的。”而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當看著別人在世界舞臺上,拋頭顱灑熱血地參與創造,而自己卻只能乾坐著,幹看著,無所作為,兩相對比下,空虛感只會有增無減,覺得自慚形穢,更是許多人再正常不過的反應了。

    很多人在節後,都紛紛表示渴望迴歸到朝九晚五的日常,畢竟大多數人都厭惡如同老房子般,被周遭“鈍置”的無力感。我們不一定都熱愛自己目前的工作,但我們都需要一個明確的,在社會上的位置。馬克思曾在《資本論》的第一卷裡說過:“人即使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天生是政治動物,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隻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沒有人能夠脫離社群獨自活著,而要做到“合群”,成年人最直接的方式,便莫過於參與工作,參與到社群的運作當中去,透過工作展現自己能力,得到社會的認可與接納同時,亦證成自己作為社會一份子的地位。

    02

    當然,說一個人一個月不工作就廢了,這個廢其實也是“同行”襯托成分,比如說人家開工,你不開工,人家學習,你不學習,兩相比較下來,你自不然便是落後了。從來那些讓我們敬仰各個領域的專家,那些被我們稱為“偉人”,對世界貢獻良多的傳奇人物,大多都是沒有一天不在工作的。

    美國著名作家斯蒂芬.金就曾說過他一年只休息三天,除了生日、聖誕節、美國獨立日以外,每天都從“早上八點坐下,一直寫到十二點為止”。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和許多新銳作家一樣,都是靈感來了才寫,沒有靈感就去做別的事情,從不會逼迫勉強自己去動筆,可是他的老師對他說:“寫不出來也要寫,靈感只會跟隨勤奮的人,繆斯女神只會青睞勤奮的人,因為沒有靈感而停筆,不過是懶惰的藉口而已。”而聽了這位老師的話以後,斯蒂芬.金就每天都堅持寫5000字,哪怕沒什麼好寫的,也會強迫自己坐下來,久而久之,“一切都成了自然而然”。所以成名後,他可以很自信地面對自己擁有一切,因為“我從不恐慌,勤奮帶給我的好處就是永不枯竭的靈感”。

    著名心理學家馬思洛就曾說過:“心若改變,你的態度會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會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會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也會跟著改變”。 一個人成年以後,有沒有把工作視為習慣,對他未來事業的發展影響是巨大的,中國最不缺的就是勤奮的人,而也唯有把工作視為習慣,才能確保自己未來在職場上不會掉隊。所以哪怕假期也不要完全放任自己,讓自己無限度地停歇下來,因為你不知道在你刷抖音、刷微博、刷朋友圈,渾渾噩噩地任由時間隨意流逝時,有多少人腳步不停地在輸出價值,創造價值。

    03

    我知道現在有一種生活方式主張我們不應該為了工作而犧牲生活,反而應該以開放的態度看待生命,不讓朝九晚五的日常耽誤每一天的可能性。我身邊也有這麼一位朋友,他特別喜歡旅行,一攢夠錢,就出門旅行,等錢花完了,再回來工作,週而復始,工作對他而言,無非就是出賣時間,換取金錢的一個過程,他認為自己生命的意義在於遊歷東西,而不在於搭建任何一點一滴。

    但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總會有盡頭,如果不曾去創造一份能夠與人分享,因你而生的精彩,不曾一手一腳地去嘗試做些什麼,而僅僅只是去觀賞別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建樹,那麼未來總有一天會覺得生命索然無味。就像《瓦爾登湖》的作家梭羅,再是離群索居,沉迷於那不同尋常的生活,也終耐不住那份寂寞,要以一筆一墨,記錄自己,表達自己,創造出一段段的文字,與他所遺棄的世界,建立地那無可逃避的連線。

    一個成年人,只要他一日仍沒閹割掉那天生的社會性,那麼有一天他就總得回到人群裡,去工作,去創造,去生活。可不是所有人到了那個地步,都能像梭羅那般靠著個好筆頭,離開了社會又再透過文字進入社會。很多人放逐了自己以後,沒有什麼卓越的能力,也喪失了作為人群一份子的思維與自覺,想再回到集體中去,只能承受百般的艱辛。一段時間不工作,有時不單會讓人喪失在工作上的本領,還有讓人丟失了那份,與人產生連線時的自然與熟練,你一時邊緣化了自己,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一世。

    04

    這次疫情,發生了很多讓人痛心的事情,但讓人感動的事情也有很多很多。比如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生護士,參與火神山與雷神山建造的工人,給武漢捐了50噸蔬菜,幾乎半年的收成的菜農等等。工作是為了餬口,但有時候又不僅僅是為了餬口,在平凡的日子裡,我們有時候難免總會忘記了工作的榮光。但社會的運轉,不分貴賤,從來仰賴的是每個勞動者的努力,再小的一顆社會螺絲釘都有他的價值,醫生、老師、果農、拾荒者等等每個人不分職業,都是在透過勞動為這個社會做貢獻。

    所以人一定要工作,不工作你就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能為大家帶了多少的希望和美好,社會需要每一個人共同的建設,讓我們在疫情過後,一起上班吧!

  • 4 # Hm609

    做為湖北人,覺得挺委屈的,好不容易復工,回廣州,就是被要求隔離,還好隔離幾天就解除了,壓力山大、房租跟生意上的造成的虧損!太心累!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步入正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然有人說日本語言學校沒用,那我可不可以國內學校畢業後,自己待在家學習一年,然後再去讀語言學校考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