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是西北師範大學設立最早的系科之一,也是學校的傳統優勢學科。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史悠久、師資力量強大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中國文學門”。1939年8月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建立之初,國文系即為獨立設定的系科之一。1950年12月改稱中國語文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趙逵夫教授任中文系主任期間,又先後開設文秘教育、新聞學、對外漢語教學三個新專業。“中國語言文學”具有碩士、博士一級學位授權點,及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國古代文學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中文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
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在的文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8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7人,講師12人。博士學位獲得者43人,博士在讀6人。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3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省級優秀專家2人,省“333”“555”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第一、二層次人選15人,省青年教師成才獎獲得者5人,甘肅省領軍人才6人。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1人,講座教授1人,8人任國家級或省級學會會長或副會長,1人任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1人獲第三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決賽一等獎,1人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1人獲省“五一”勞動獎章。
二、學術研究特色鮮明、實力雄厚
漢語言文學學科學術研究基礎雄厚。先秦文學與詩賦研究方向在中國古代各段文學研究方面均有很強的實力,最為突出和有特色的是先秦文學研究和詩賦研究,出版《屈原與他的時代》、《屈騷探幽》、《先秦文學編年史》、《先秦文論全編要詮》、《歷代賦評註》等專著。2007年,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中心研究定位是揭示甘肅深厚的文化底蘊、開發旅遊資源,弘揚甘肅人民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團結相容、善於創新的精神,設有古代神話與先秦文學研究、先秦文獻與漢語史研究、先秦諸子與古代文化研究、考古與先秦史研究和民俗與旅遊文化資源研究5個研究方向。
古代文學文獻研究方向團隊現已形成相對穩定的三個研究方向:敦煌文學文獻,西北地方文獻,古代文學文獻,主持編寫的《敦煌文獻叢書》已出版6種,主編的《隴右文獻叢書》已出版了23種,《西北行記叢萃》已出版20種32冊,主編的《文史研究專刊》已出版了12種,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美學理論研究現以當代敦煌美學研究為本學科的特色方向,在美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修養·境界·審美—儒道釋修養美學解讀》、《澹然無極—老莊人生境界的審美生成》、《純粹美學的視界》、《無美之學——西方美的本質學說批判》、《實用美學》等專著。
中國現當代文學有三個特色研究方向:一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論”,近年在40年代後期文學及巴金、老舍等作家研究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引起學界高度關注;文藝大眾化研究、女性文學研究等,也在國內相關研究頗有影響。二是“中國新詩研究”,出版《中國新詩藝術論》、《1949-2000年中國詩歌研究》(3卷)等。三是“西北現代文學、文化研究”,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本學科率先提出“西部文學”概念,併成立西部文學研究所,對這一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在西部當代民俗文化研究、生態文學研究,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古漢語的特色研究方向主要有三個:一是漢語史與古文獻研究,近年致力於上古漢語與文獻訓詁及斷代問題的研究。二是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主要從事古文字學(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秦漢簡帛)和古代漢語、文字學的研究。三是漢語寫作方向,致力於文章學和寫作學研究,出版《文章價值論》、《文章學通論》、《寫作訓練教程》、《應用寫作》、《大學寫作訓練》等。
三、人才培養聚焦師範、就業競爭力優勢明顯
漢語言文學專業正在高舉師範教育大旗,緊密結合區域文化特點,秉持“國學基礎、人文情懷、文化創新、價值引領”的辦學理念,以漢語言文學國家級特色專業為依託,以“中國古代文學”重點學科為龍頭,以秘書學專業與中文專業進一步互融互通為學科改革發展要務,以師資建設為支撐,以課程建設為著力點,以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國際視野、系統思維、批判性創新思維和資訊化應用能力”為落腳點,突出經典導讀,彰顯國學特色,堅持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學的學術性,以及與現代資訊科技的深度融合,力爭將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建設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一流學科。
學生工作形成了“1234”的長效機制,即: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以“學習領跑小組”、“子衿詩社”兩個優秀群體為引領,以“走進宿舍、深入學生”、“規範兩頭、加強引導”、“人文關懷、注重感恩”三個機制為抓手,以“微文學”、端午詩會、學術科研立項、金秋文藝匯演四個品牌文化活動為重點推動學院學生工作穩步推進。
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氛圍在校內首屈一指,考編、考研的比例非常高。
西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是西北師範大學設立最早的系科之一,也是學校的傳統優勢學科。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史悠久、師資力量強大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中國文學門”。1939年8月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建立之初,國文系即為獨立設定的系科之一。1950年12月改稱中國語文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趙逵夫教授任中文系主任期間,又先後開設文秘教育、新聞學、對外漢語教學三個新專業。“中國語言文學”具有碩士、博士一級學位授權點,及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國古代文學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中文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
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在的文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8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7人,講師12人。博士學位獲得者43人,博士在讀6人。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3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省級優秀專家2人,省“333”“555”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第一、二層次人選15人,省青年教師成才獎獲得者5人,甘肅省領軍人才6人。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1人,講座教授1人,8人任國家級或省級學會會長或副會長,1人任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1人獲第三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決賽一等獎,1人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1人獲省“五一”勞動獎章。
二、學術研究特色鮮明、實力雄厚
漢語言文學學科學術研究基礎雄厚。先秦文學與詩賦研究方向在中國古代各段文學研究方面均有很強的實力,最為突出和有特色的是先秦文學研究和詩賦研究,出版《屈原與他的時代》、《屈騷探幽》、《先秦文學編年史》、《先秦文論全編要詮》、《歷代賦評註》等專著。2007年,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中心研究定位是揭示甘肅深厚的文化底蘊、開發旅遊資源,弘揚甘肅人民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團結相容、善於創新的精神,設有古代神話與先秦文學研究、先秦文獻與漢語史研究、先秦諸子與古代文化研究、考古與先秦史研究和民俗與旅遊文化資源研究5個研究方向。
古代文學文獻研究方向團隊現已形成相對穩定的三個研究方向:敦煌文學文獻,西北地方文獻,古代文學文獻,主持編寫的《敦煌文獻叢書》已出版6種,主編的《隴右文獻叢書》已出版了23種,《西北行記叢萃》已出版20種32冊,主編的《文史研究專刊》已出版了12種,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美學理論研究現以當代敦煌美學研究為本學科的特色方向,在美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修養·境界·審美—儒道釋修養美學解讀》、《澹然無極—老莊人生境界的審美生成》、《純粹美學的視界》、《無美之學——西方美的本質學說批判》、《實用美學》等專著。
中國現當代文學有三個特色研究方向:一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論”,近年在40年代後期文學及巴金、老舍等作家研究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引起學界高度關注;文藝大眾化研究、女性文學研究等,也在國內相關研究頗有影響。二是“中國新詩研究”,出版《中國新詩藝術論》、《1949-2000年中國詩歌研究》(3卷)等。三是“西北現代文學、文化研究”,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本學科率先提出“西部文學”概念,併成立西部文學研究所,對這一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在西部當代民俗文化研究、生態文學研究,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古漢語的特色研究方向主要有三個:一是漢語史與古文獻研究,近年致力於上古漢語與文獻訓詁及斷代問題的研究。二是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主要從事古文字學(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秦漢簡帛)和古代漢語、文字學的研究。三是漢語寫作方向,致力於文章學和寫作學研究,出版《文章價值論》、《文章學通論》、《寫作訓練教程》、《應用寫作》、《大學寫作訓練》等。
三、人才培養聚焦師範、就業競爭力優勢明顯
漢語言文學專業正在高舉師範教育大旗,緊密結合區域文化特點,秉持“國學基礎、人文情懷、文化創新、價值引領”的辦學理念,以漢語言文學國家級特色專業為依託,以“中國古代文學”重點學科為龍頭,以秘書學專業與中文專業進一步互融互通為學科改革發展要務,以師資建設為支撐,以課程建設為著力點,以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國際視野、系統思維、批判性創新思維和資訊化應用能力”為落腳點,突出經典導讀,彰顯國學特色,堅持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學的學術性,以及與現代資訊科技的深度融合,力爭將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建設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一流學科。
學生工作形成了“1234”的長效機制,即: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以“學習領跑小組”、“子衿詩社”兩個優秀群體為引領,以“走進宿舍、深入學生”、“規範兩頭、加強引導”、“人文關懷、注重感恩”三個機制為抓手,以“微文學”、端午詩會、學術科研立項、金秋文藝匯演四個品牌文化活動為重點推動學院學生工作穩步推進。
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氛圍在校內首屈一指,考編、考研的比例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