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永帥

    前期打得太順利了,蘇聯佔領阿富汗後沒有及時封鎖邊境。給世界反蘇勢力留下了空子,源源不斷的阿拉伯青年打著聖戰旗號湧入阿富汗,大批歐美國家和中國的物資還有武器也透過巴基斯坦運入阿富汗。蘇聯反映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除了北韓越南全世界都站在阿富汗一邊。

  • 2 # 本質和真相

    我是傀儡師,我來回答。

    在回答之前,我還是想問一下提問者,節節敗退你確定不是開玩笑?

    首先說一下蘇阿戰爭細節。

    蘇聯部隊首先打擊的是阿富汗境內的各種反對派團體。蘇聯部隊沿著三條線路,迅速控制了主要的城市、軍事基地和戰略設施。但是阿富汗全國的叛亂現象開始越來越多。蘇聯第40軍被調派負責對付叛亂者。因此,蘇聯軍隊發現自己捲入游擊戰漩渦裡。

    10多萬裝備精良的蘇軍也未能擊敗阿富汗聖戰者,這場戰役讓蘇軍死傷一萬多人。損失了大約450億盧布。造成了大陸局勢的嚴重動盪。

    蘇阿戰爭,最後導致間接蘇聯這個龐然大物的解體。

    但提問者知不知道,為了趕走蘇聯,阿富汗經濟損失了多少?人損失了多少?

    足足有一百多萬阿富汗軍民死在蘇軍的槍炮口下。

    蘇軍節節敗退的場景,可從沒有發生過。

    這場戰役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蘇軍太弱,而是蘇軍的經濟投入不允許自己再打下去。如果蘇軍不計損失,留守的十萬軍隊足夠一直把阿富汗鎮壓下去。

    加大增援,也就是加大投入。說簡單點就是蘇聯沒錢搞下去了。而不是蘇軍節節敗退。

  • 3 # 軍武最前哨

    作為實現蘇聯企圖南下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戰略的一環,控制阿富汗對於莫斯科而言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而在這一系列政治野心背後所依託的正是勃列日涅夫極具擴張意識的戰略思想,力求完成對美國的超越並稱霸世界。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政壇異常混亂:出身阿富汗王室、素有“紅色親王”(因其與蘇聯左翼關係密切)之稱的穆罕默德•達烏德在蘇聯及其他勢力的幫助下推翻阿富汗封建王朝併成立共和國;但地位逐漸穩固的達烏德開始試圖擺脫蘇聯的影響,再加之其對宗教等傳統勢力的挑戰、完全脫離阿富汗國情的改革方案等,達烏德上臺僅僅五年後便被極端親蘇的塔拉基所取代。

    可讓莫斯科始料未及的是,塔拉基政變奪權成功後不到一年,同屬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權利核心人物卻極度厭惡受蘇聯控制的哈菲佐拉•阿明透過政變推翻了塔拉基,而這也成了蘇聯出兵入侵阿富汗的導火索……

    儘管蘇聯只用了一天時間就佔領了喀布林並擊斃了阿明,然後又很快扶植起了以卡爾邁勒為首的傀儡政權,但這並不代表蘇聯就徹底解決了阿富汗問題,規模龐大的反政府抵抗武裝已經做好了驅逐蘇聯侵略者的準備。

    戰爭前期,蘇聯憑藉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士兵良好的軍事素養,很快就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但多股反抗武裝也因地制宜佔據農村和山區進行遊擊戰,再加上美國、沙特等國家的支援,蘇軍和阿反抗武裝形成僵持。到了1986年初,莫斯科不得不積極尋求透過政治渠道解決阿富汗問題。

    蘇聯在阿富汗的失敗已經形成了共識,這種失敗甚至被認為與蘇聯的解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也有人不禁疑惑:當時可與美國匹敵的蘇聯為何沒有持續向阿富汗輸血呢?筆者以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入侵阿富汗是勃列日涅夫主義和有限主權論的具體產物,是蘇聯為稱霸世界邁出的重要一步;儘管這一思想在當時受到了廣泛的支援,但很大程度上是受個人集權的影響:1982年,隨著勃列日涅夫的行將就木,他的思想勢必也會被逐漸弱化。

    其次,勃列日涅夫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推行的經濟改革確實在短期內促進了蘇聯的經濟發展,並且進一步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但常言道欲速則不達,短暫的繁榮過後蘇聯經濟不可避免的出現衰退跡象,而且為了應對與美國的軍備競賽,蘇聯的經濟投入嚴重“偏科”。

    再次,當時的蘇聯在長達近十年的阿富汗中已經累計投入超過兩百億美金、陣亡一萬餘人;這些代價對於當時已經步入衰退期的蘇聯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因此人們也將阿富汗比喻為“蘇聯日夜不停流血的傷口”,持續的投入不僅可能會擴大傷口,而且還會傷及神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後一頭戰象》的好段和好段點評、主要內容、詞意?